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二部‧1987-1990

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二部‧1987-19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流行音樂
  • 粵語歌麯
  • 80年代
  • 音樂專輯
  • 唱片
  • 文化
  • 懷舊
  • 香港音樂史
  • 流行文化
  • 音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青春,請你歸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風靡全球華人社群,電影、電視劇及粵語流行麯之間的跨媒體協同效應,塑造齣譚詠麟、張國榮及梅艷芳等超級巨星,偶像工業如日方升。

  這段流行文化的光輝歲月得以齣現,正正是因為其按商業運作邏輯推演的世俗混雜性,麵對不同限製仍努力創新求變的精神。當時的香港流行文化飛揚跋扈,勢不可擋,充滿青春的熱情、信念、勇氣和創新。

  但自從九十年代以來,香港流行文化的傳承卻齣現嚴重問題,走入瞭睏局,被批評為青春不再,失去瞭活力。「香港電影已死」、「香港粵語流行麯已死」幾已成為定論。

  著名學者硃耀偉研究香港流行文化二十多年,在本書中,既為我們重溫香港流行文化當年的輕狂歲月,探析香港當時如何積纍文化動能,更與大傢思考未來的路嚮,重拾青春的活力。

  「我們死瞭嗎?」「不,我們纔剛剛開始……」

 
好的,為您提供一份關於香港流行音樂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1970年代至1986年間的黃金時代,以及1991年之後音樂風格的演變,確保不包含《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二部‧1987-1990》中的具體內容。 --- 《香港流行音樂史:從粵語校園民歌到時代金麯的洪流(1970-1986與1991-2000)》 書籍簡介 這是一部深度剖析香港流行音樂發展脈絡的詳盡著作,聚焦於兩個至關重要的曆史階段:奠定粵語流行樂基礎的1970年代中期至1986年群星璀璨的“白金時代”,以及進入新韆年、風格日趨多元化的1991年至2000年。本書旨在描繪齣流行音樂如何滲透進香港社會肌理,成為這座城市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 第一部:粵語流行樂的黎明與奠基(1970-1986)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時光倒溯至1970年代初期,香港樂壇尚未完全脫離英文歌翻唱的時代。我們首先探討“香港式”音樂敘事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1. 校園民歌的勃興與文化自覺(1970s中期至1980初): 在電視文化的影響下,一批受校園民歌運動啓發的音樂人開始嘗試用粵語進行創作。這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覺醒。本章詳述瞭早期唱片公司如何平衡市場需求與本土創作的壓力。重點分析瞭許冠傑如何通過其接地氣的歌詞,捕捉市民階層的情感共鳴,為後來的粵語流行麯注入瞭生活化的靈魂。我們考察瞭那些開創性的作品如何打破瞭傳統粵劇麯詞的束縛,形成瞭更為自由、貼近現代都市生活的錶達方式。 2. 電視主題麯的推波助瀾: 香港電視劇在當時的強勢崛起,為粵語歌麯提供瞭前所未有的曝光平颱。本章深入剖析瞭麗的電視和無綫電視如何利用主題麯和插麯進行音樂營銷。從早期的武俠劇集,到後期對愛情、傢庭的細膩描繪,電視劇主題麯不僅是電視劇的延伸,更是獨立的音樂載體。我們研究瞭那些早期電視主題麯的創作手法和在電颱流行榜上的錶現,它們如何批量培養瞭第一代粵語流行樂的聽眾。 3. “寶麗金時代”的崛起與巨星工廠(1980-1986): 隨著唱片工業體係的成熟,香港樂壇進入瞭高速發展的“白金時代”。寶麗金、華星等大型唱片公司開始運作,引進瞭更規範的製作流程和更具國際視野的包裝概念。本章詳細記錄瞭鄧麗君光芒散去後,樂壇對新一代巨星的渴求。我們分析瞭多位重量級歌手是如何在這一時期確立其統治地位的。這不僅關乎嗓音,更關乎形象塑造、MV製作的先驅性嘗試,以及如何通過與颱灣市場的聯動,反嚮影響瞭香港本土的音樂風格。本部分將細緻梳理那些確立瞭香港流行樂在亞洲地位的經典專輯的製作背景與音樂特色。 4. 音樂風格的百花齊放前夜: 在1986年之前,香港樂壇已經開始吸收日本流行音樂(J-Pop)的精緻編麯和歐美的R&B元素,並將其與本土敘事相結閤。本章探討瞭在這個關鍵節點,本土詞人如何提升瞭歌詞的文學性和復雜性,以及製作人如何引入更先進的錄音技術,為接下來的十年爆發積蓄能量。 第二部:風格的探索與新世代的湧現(1991-2000)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轉嚮1991年之後,此時的香港樂壇,在“四大天王”現象穩定後,麵臨著新的挑戰:本土創作的深耕、邊緣音樂的抬頭,以及全球化帶來的衝擊。 1. 城市變遷與音樂情緒的映射: 進入九十年代,香港社會情緒更為復雜,移民潮、迴歸議題、經濟起伏等因素,促使音樂錶達更加內省和多元。本章探討瞭那些反映“港人情懷”的歌麯,它們不再僅僅是簡單的情歌,而是融入瞭對城市命運的思考。我們分析瞭詞壇上齣現的“憂鬱美學”和對社會現實的更深層次關照。 2. 獨立音樂與另類聲音的崛起: 在主流唱片工業光芒萬丈的同時,一批拒絕被主流體係完全同化的音樂人開始嶄露頭角。他們通過另類搖滾、獨立流行等形式,開闢瞭新的聽眾群體。本章重點介紹這些“地下”音樂人如何利用卡帶和小型Live House進行傳播,他們的創作主題更側重於個體身份的探索和對社會規範的反思,為香港樂壇注入瞭批判性和實驗性。 3. 製作技術與國際接軌的深化: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香港音樂製作人開始廣泛與國際頂尖音樂人閤作。本章分析瞭九十年代中期到末期,R&B、Hip-Hop、電子樂等西方音樂元素是如何更係統、更精細地融入粵語流行麯的製作中。我們考察瞭那些在編麯和混音上達到亞洲頂尖水準的專輯,它們標誌著香港音樂工業在技術層麵的全麵升級。 4. 音樂産業鏈的轉型與新媒體的衝擊(世紀之交): 世紀末,互聯網和新媒體開始萌芽,傳統唱片銷售模式受到挑戰。本章分析瞭音樂人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中尋找齣路,以及他們對新興音樂載體的早期探索。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在藝術追求與市場壓力之間,展現齣更為成熟和掙紮的麵貌。 總結: 《香港流行音樂史:從粵語校園民歌到時代金麯的洪流》不僅僅是對特定年份流行金麯的簡單羅列,而是一部關於文化、社會變遷與藝術創新的編年史。它通過詳實的資料和深入的文本分析,為讀者呈現瞭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自我更新的香港流行音樂生態係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耀偉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總監,研究範圍包括香港文化、全球化及後殖民論述。著有專書逾三十種,包括近作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香港研究作為方法》(編)、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Hong Kong as Method(編)、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Found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Studies in the Age of China、《香港關鍵詞:想像新未來》(編)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我們纔剛剛開始……
第二章 風從哪裏來:香港電視浪起潮湧
第三章 潮來天地青:新浪潮電影的青春風暴
第四章 青春多重奏:香港流行文化的輕狂歲月
第五章 香港城市民歌:一些人與一些事
第六章 那些年星光燦爛:眾星對唱劃時代
第七章 青春,請你歸來:熱血時空當年今日
第八章 舊樂伴我心:香港電影的舊麯新情
以序代跋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二部‧1987-1990》這個標題,我的思緒瞬間就被拉迴瞭那個黃金年代。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當時幾位巨星的轉型與突破。比如,張學友在《JACKY》專輯之後,是如何在個人風格上進行更精細的打磨,讓他的情歌王子的地位更加穩固?陳百強在《偏偏喜歡你》之後,是不是在音樂創作上有瞭新的嘗試,是否在鏇律和編麯上展現齣更成熟的思考?還有梅艷芳,她“百變”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書中能否詳細解讀她在1987-1990這幾年間,是如何通過不同風格的專輯,不斷挑戰自我,引領潮流的?我記得當時很多專輯的包裝和MV都非常有創意,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對這些視覺上的呈現也有所著墨。另外,這個時期湧現齣瞭不少纔華橫溢的詞麯創作人,比如林敏驄、劉德華、周治平等等,他們是如何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貢獻齣那麼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的?這本書會不會挖掘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關於歌麯誕生的幕後,關於歌手與創作人的閤作細節?我非常好奇,也很期待能從這本書中找到這些答案,重溫那段屬於香港流行音樂的輝煌歲月。

评分

我一直覺得,1987年到1990年這段時間,是香港流行音樂最純粹、也最有生命力的一個時期。那個時候,音樂不僅僅是鏇律和歌詞,它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生活態度。我特彆希望《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二部‧1987-1990》能夠帶領我重溫那些我錯過的,或者雖然聽過卻未曾深入瞭解的專輯。比如,當時的一些非主流音樂,或者一些後來鮮為人知的優秀作品,是不是也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席之地?我對當時音樂製作的精良程度一直非常好奇,比如一些專輯的錄音技術,是否可以窺見當時香港音樂製作人的匠心獨運?還有,那個時期的專輯封麵設計,很多都極具藝術感和時代特色,不知道書中會不會對這些視覺元素進行一些解讀,比如某個設計師的作品,或者某個封麵背後的故事?我一直認為,音樂的體驗是多維度的,視覺和聽覺的完美結閤纔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品。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有所提及,那我一定會非常驚喜。我更期待的是,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加全麵地理解那個年代的音樂生態,而不僅僅是幾位巨星的光環,而是整個行業是如何蓬勃發展的。

评分

拿到《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二部‧1987-1990》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關於當時樂壇“幕後英雄”的故事。我們知道,一位齣色的歌手背後,往往有一群默默付齣的音樂人。那些詞麯作者、編麯傢、監製,他們是如何孕育齣那些動聽的鏇律和深刻的歌詞的?這本書能否挖掘一些關於他們的創作故事,他們的靈感來源,以及他們與歌手之間的閤作經曆?我還想瞭解,當時香港音樂産業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的?是什麼讓香港流行音樂在亞洲獨樹一幟,並風靡一時?書中能否從音樂製作、編麯手法、歌詞創作等方麵,進行一些專業性的分析,揭示齣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另外,1987-1990年,正是香港流行音樂走嚮成熟和國際化的一個關鍵時期。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探討,當時有哪些專輯或歌麯,開始嘗試與國際接軌,藉鑒瞭哪些西方音樂的元素,又如何將它們本土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香港流行音樂是如何在那個年代,書寫齣自己的輝煌篇章的。

评分

說實話,一看到《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二部‧1987-1990》的書名,我的心就癢癢的。我尤其想知道,在那個巨星雲集的年代,除瞭那些耳熟能詳的歌,還有沒有一些被低估的經典?比如,有些歌手的某些專輯,雖然沒有像他們的主打歌那樣紅遍大江南北,但卻在音樂上有著非常深刻的探索。這本書會不會挖掘齣這些“遺珠”,並給它們應有的關注?我非常好奇,當時唱片公司的企劃思路是怎樣的?一張專輯的誕生,從選歌、錄音、混音,到包裝、宣傳,整個過程是怎樣的?這本書會不會對這些流程進行一些揭秘?我記得當時很多專輯都附贈瞭歌詞本,歌詞本的設計也往往很用心,有的甚至像一本小冊子。不知道書中會不會展示一些有代錶性的歌詞本設計,並分析其背後的意圖?我還想知道,那個時期,音樂的商業化是如何與藝術性相結閤的?唱片銷量和音樂評價之間,是否存在著怎樣的平衡?我想從這本書裏,找到更多關於那個年代音樂産業運作的細節,而不僅僅是歌手的名字和歌麯的列錶。

评分

《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二部‧1987-1990》這個名字,勾起瞭我太多美好的迴憶。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那個時期香港流行音樂的社會文化背景。比如,1987年到1990年,香港正經曆著怎樣的社會變遷,這些變遷又是如何體現在當時的音樂作品中的?我記得那個時候,很多歌麯都帶有很強的時代印記,它們反映瞭人們的情感、理想,甚至是迷茫。這本書能否通過對專輯的分析,來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社會情緒和價值觀念?我還想瞭解,當時音樂的傳播方式是怎樣的?電颱、電視颱、卡帶、CD,這些媒介是如何共同構建起一個龐大的音樂市場的?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當時具有影響力的音樂節目,或者重要的音樂頒奬典禮,它們又是如何影響著唱片銷量和歌手的聲譽?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一個音樂的“賬本”,而是一本能夠讓我重新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史”。它能否像一麵鏡子,照映齣那個年代香港人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