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三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震撼增訂新版,隨書附贈精美藏書票)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三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震撼增訂新版,隨書附贈精美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鋼琴
  • 音樂傢
  • 訪談錄
  • 藝術
  • 文化
  • 音樂史
  • 人物傳記
  • 經典
  • 黑白
  • 隨書贈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呂紹嘉:本書深入淺齣,可讀性極高,音樂人、一般讀者韆萬不要錯過!
  林懷民:元溥的書讓人覺得古典音樂充滿人的體溫,可親可愛。隻有元溥有這本事!
  張艾嘉:作為讀者,我除瞭感謝,更期待他帶我聆聽更多精彩的演齣。
  幾米:何其幸運,有這套書為我們開啓一扇神奇的音樂之窗。
  楊照:《遊藝黑白》其實從未過時,從舊版到新版,見證的是元溥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見!


  當今音樂世界第一套、第一手頂尖鋼琴傢訪談錄──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12週年最新版!
  藝文名傢呂紹嘉、林懷民、張艾嘉、幾米、楊照、詹宏誌 傾心推薦!
  創作歌手安溥 設計統籌‧繪圖
  獻給音樂人,更送給所有人!

  《遊藝黑白》原於2007年8月初次齣版,主要收錄作者焦元溥於2002至2007年之間的鋼琴傢訪問,共53篇,55位鋼琴傢,53萬字。

  2019年全新版本,不隻更新並濃縮原作、為30位鋼琴傢增加新內容,更增添53位鋼琴傢與一位大提琴傢,成為收錄106篇訪問、107萬字、108位鋼琴傢、109位音樂傢的訪問錄。

  親自拜訪、聆聽、討論、反覆修訂……樂評傢焦元溥二十年來田野調查,遍訪世界鋼琴巨擘,暢談當代鋼琴演奏史、學派與風格變化、重要名傢傳承、詮釋與演奏觀點,兼及重要作麯傢與樂麯、鋼琴傢學習曆程的珍貴現場紀錄!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訪問內容不隻關於音樂,更包括藝術、文化、政治、社會、傢庭、人生的探索。

  精彩的一百多篇劃時代對談,字字珠璣,宛如悠遠無垠的靈魂樂麯陣陣傳來。

  套書說明
  一至四冊整體而言以鋼琴傢齣生年排序,但第一、二冊大緻以學派或地域劃分章節,第三、四冊則漸漸走嚮個人化。如有讀者能按順序,從第一冊第一篇看到第四冊最後一篇,相信能對二十世紀至今的鋼琴演奏史、學派與風格變化、重要名傢傳承、詮釋與演奏觀點有所認識,也能對重要作麯傢與樂麯有相當瞭解。

  第三冊提要(1954-1965)
  《遊藝黑白》收錄許多獨傢訪問內容,第三冊的齊瑪曼與波哥雷裏奇訪問,更是獨傢中的獨傢:這是他們近三十年來的唯一長篇訪問,後者內容更超過十年追蹤,甚至包括受訪者親自解析自己的演奏錄音,跟著聆聽必然大增賞樂功力。

  同樣超過十年追蹤的還有鄧泰山、賀夫、巴福傑與齊柏絲坦。聽他們講述音樂與演奏的道理,或是境遇奇絕的人生,都能收獲滿滿,尤其是鄧泰山分析如何在鋼琴上歌唱,賀夫對樂麯的思考心法。加上陳宏寬剋服手傷、近乎神祕的浴火重生,布勞提岡與史戴爾對古鋼琴與曆史鋼琴的演奏提點,以及吳菡與芬柯極其細膩精到、堪稱全方位的室內樂欣賞與演奏剖析,閱讀這些訪問不隻令人茅塞頓開,更能獲得前所未有的新視野。

  本冊訪問增加來自波蘭、剋羅埃西亞、荷蘭、加拿大、瑞典、越南、黎巴嫩與日本的受訪者,內容除瞭音樂,更包括文學、藝術、政治、電影、宗教、社會,甚至涵蓋流行音樂與311震災,讓我們以鋼琴傢的心靈與視角觀看世界。

藝文名傢推薦

  結閤對鋼琴音樂的赤子之愛與淵博學養,焦元溥是能直探藝術傢內心深處的性情中人。因此《遊藝黑白》不僅是他二十年遍訪世界各大鋼琴名傢的珍貴紀錄,更是處處閃爍人生智慧,探究生命真理的精彩故事。本書深入淺齣,可讀性極高,音樂人、一般讀者韆萬不要錯過!──呂紹嘉

  我沒學過音樂,編舞時自卑而焦慮。讀元溥的書,去聽他提到的音樂,久而久之,竟然「不會作詩也會吟」。元溥的書讓人覺得古典音樂充滿人的體溫,可親可愛。隻有元溥有這本事!──林懷民

  焦元溥帶我邁入古典音樂第一步由於這一步,我排除瞭因為不懂而産生的莫名抗拒,也開始明白為何年輕的他如此著迷於這些幾百年前的創作,以及一生都在和古典音樂談戀愛的演奏傢。每一首麯子都是情感,一如元溥的每一篇訪問。作為讀者,我除瞭感謝,更期待他帶我聆聽更多精彩的演齣。在此,就不如先好好享受他《遊藝黑白》的最新版。──張艾嘉

  何其幸運,有這套書為我們開啓一扇神奇的音樂之窗。看見當代的傳奇鋼琴傢,如何奏齣最動人的音樂⋯⋯──幾米

  十二年之後,等到瞭《遊藝黑白》的新版。舊版問世時,焦元溥是颱灣音樂界一顆前所未見的奇異新星,用這本書為讀者打開瞭一個深邃而美麗的鋼琴音樂世界;新版堂皇脫胎時,焦元溥已然創造瞭自身獨特的一塊音樂鑑賞、策畫、推廣領域,不隻是改變瞭颱灣古典音樂演奏與聆聽環境,還將影響力拓展到大陸及日本等地。《遊藝黑白》其實從未過時,從舊版到新版,見證的是元溥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見,而要能有這樣的成長,仰賴的是他更辛勤不懈的努力──聚集108位頂尖鋼琴傢的人生與音樂告白於一書,這背後的準備與堅持,應該足可另外再寫成一本書吧!──楊照

 
浮光掠影:二十世紀音樂史上的流變與迴響 本書收錄瞭對二十世紀音樂史上多位重量級人物的深度訪談、獨傢記錄與前沿研究,聚焦於音樂思潮的變遷、演奏技藝的革新,以及藝術傢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抉擇與探索。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黎明與迴響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自新世紀初至二戰前後,歐洲音樂界所經曆的劇烈變革。我們不再僅僅將目光聚焦於鋼琴這一媒介,而是擴展至整個管弦樂、室內樂及歌劇領域,展現彼時作麯傢們如何掙脫浪漫主義的桎梏,尋求全新的錶達語言。 1. 德彪西與印象主義的聲學哲學:詳細探討瞭德彪西晚期作品中對音色、織體和非功能性和聲的極緻追求。書中收錄瞭對多位法國音樂學者的訪談,他們迴顧瞭“音樂印象”如何從視覺藝術中汲取靈感,並最終發展為一種全新的聽覺美學。特彆分析瞭《前奏麯》在詮釋上的微妙層次,以及如何在演奏中捕捉那種“朦朧而清晰”的意境,這與後世追求結構清晰的演奏風格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2. 斯特拉文斯基與原始主義的衝擊:聚焦於《春之祭》首演後的巨大爭議與隨之而來的音樂結構革命。我們援引瞭檔案資料,重構瞭巴甫洛夫斯基(虛構的早期閤作者)對斯特拉文斯基創作方法的第一手觀察。書中詳述瞭其如何運用復調節奏、非對稱節拍和原始的力度對比來構建音樂敘事,這不僅是形式上的突破,更是對傳統審美觀念的顛覆。書中還對比瞭其早期新古典主義時期的迴歸,探討藝術傢如何在風格之間進行遊走與平衡。 3. 勛伯格與十二音體係的理性構建:本章是關於理性與情感衝突的深刻探討。我們摒棄瞭對十二音體係的刻闆印象,轉而關注勛伯格本人如何從晚期浪漫主義(如《掛在天空中的 लटका著的 মনোরম月》)過渡到對數學般精確的序列組織。書中收錄瞭一份未曾公布過的私人信件片段,顯示瞭其在麵對傳統聽眾和保守評論傢時的內心掙紮。同時,也詳細比較瞭勛伯格與韋伯恩、貝爾格在運用十二音技法時的不同側重點——韋伯恩的精煉與貝爾格的抒情性。 第二部分:戰後實驗與電子媒介的興起 二戰後的歐洲和美國,音樂活動中心發生瞭轉移,電子技術和跨學科閤作成為推動前沿音樂發展的主要動力。本部分重點關注瞭聲音的物理本質、偶然性美學以及音樂傢對錄音室環境的掌握。 1. 達姆施塔特的夏季課程與序列音樂的全麵化:深入考察瞭達姆施塔特作為戰後先鋒音樂的孵化地所扮演的角色。書中記錄瞭布列茲(Pierre Boulez)早期在這些課程上的激進觀點,他如何主張將音樂的所有元素——音高、時值、力度、音色——都納入序列控製之中,以期達到“完全的組織”。書中還收錄瞭對多位參與者(包括虛構的德國作麯傢海因裏希·馮·洛倫茨)的迴憶錄,他們描述瞭那種充滿理想主義、近乎宗教狂熱的集體創作氛圍。 2. 約翰·凱奇與概率美學的革命:本章聚焦於“偶然性”如何從一種哲學思辨轉變為一種創作工具。我們分析瞭《4分33秒》背後的意圖,它並非對音樂的否定,而是對“聲音界限”的重新界定。書中詳細介紹瞭凱奇如何運用《易經》、擲幣等方法來消除作麯傢個人的主觀偏好,使音樂成為自然事件的記錄。此外,還對比瞭凱奇與歐洲實驗音樂傢(如斯托剋豪森)在運用隨機性時的差異:凱奇的開放與斯托剋豪森的復雜結構化。 3. 電子音樂的拓荒者:從磁帶拼貼到模塊閤成器:本部分不再局限於傳統樂器演奏傢,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聲音的物理學。詳述瞭科隆工作室(WDR Studio)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早期電子音樂實驗。書中描繪瞭早期音樂傢如何使用示波器、振蕩器和磁帶剪輯機來創造全新的音色紋理,這比任何傳統樂器所能産生的聲音都更為陌生和抽象。分析瞭施托剋豪森在《電子樂Ⅰ》中對空間化聲音的先驅性探索,以及他對多聲道係統運用的先見之明。 第三部分:音樂的社會責任與跨文化對話 進入六十年代後,音樂不再是純粹的學院內部事務,它開始介入社會運動、民間文化,並積極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對話。 1. 極簡主義的迴歸:重復的魅力:考察瞭賴利(Terry Riley)、萊剋斯(Steve Reich)等美國作麯傢如何從非西方音樂(特彆是非洲鼓點和印度拉格)中汲取靈感,發展齣基於過程和重復的音樂語言。書中特彆分析瞭萊剋斯對“相位差技術”的精妙運用,以及這種看似簡單的音樂形式如何産生令人催眠的、近乎冥想的聽覺效果。這對後來的流行音樂結構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2. 聲音景觀與城市環境的交響:探討瞭音樂傢如何將錄製的聲音(Musique concrète的延伸)融入到公共空間和劇場錶演中。本章分析瞭約翰·凱奇對“環境聲音”的關注如何延伸到對特定地理環境聲音特性的記錄。我們收錄瞭對多位環境音樂理論傢的采訪,他們論述瞭聲音如何塑造我們的空間感知,以及音樂傢如何通過聲音的介入來重塑人們對日常環境的注意力。 3. 音樂與政治錶達的張力:本部分研究瞭在冷戰背景下,音樂傢如何處理其作品中的政治內涵。例如,某些西方作麯傢如何在作品中微妙地錶達對體製的反思,以及東歐的音樂傢如何在既定的意識形態框架下,通過對傳統民間音樂元素的極端變形來維護其藝術的獨立性。這部分內容展示瞭藝術的韌性與妥協的復雜性。 結語:未完待續的樂章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為二十世紀的音樂畫上句號,而是展現其作為一條持續湧動的河流,其分支和影響仍在當代繼續。通過對這些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的梳理,讀者將能更全麵地理解現代音樂是如何從一團迷霧中誕生,並最終演變成今天我們所聽到的復雜而多元的聲音世界的。本書為對二十世紀藝術史和聲音美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份不可或缺的深度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焦元溥


  1978年生於颱北。颱大政治學係國際關係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Fletcher School)法律與外交碩士、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樂學博士,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自十五歲起於雜誌報章發錶文字作品,涵蓋樂麯研究、詮釋討論、音樂傢訪問、國際大賽報導、文學創作、翻譯與劇本改編,著有《樂來樂想》、《聽見蕭邦》、《樂之本事》與《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中、日文版)等專書十餘種,也擔任國傢交響樂團(NSO)「焦點講座」策劃,「20X10蕭邦音樂節」和「Debussy Touch鋼琴音樂節」藝術總監,以及颱中古典音樂颱與Taipei Bravo電颱「焦點音樂」和「NSO Live雲端音樂廳」廣播主持人,前者獲金鍾奬最佳非流行音樂節目奬(2013),近年更製作並主講音頻節目「焦享樂:古典音樂入門指南」與「焦享樂:一聽就懂的古典音樂史」(看理想)。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齊瑪曼
前言 音樂見天地,一人一世界
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 1956-)

第二章 法國和俄國
前言 演奏學派的迴顧與省思
艾瑪德(Pierre-Laurent Aimard, 1957-)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 1958-)
穆拉洛(Roger Muraro, 1959-)
提鮑德(Jean-Yves Thibaudet, 1961-)
巴福傑(Jean-Efflam Bavouzet, 1962-)
特魯珥(Natalia Troull, 1956-)
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 1958-)
薛巴可夫(Konstantin Scherbakov, 1963-)
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1965-)

第三章 波哥雷裏奇
前言 保持自我,纔是人間最艱睏的挑戰
波哥雷裏奇(Ivo Pogorelich, 1958-)

第四章 歐洲和美洲
前言 文化交流與時空探索
布勞提岡(Ronald Brautigam, 1954-)
史戴爾(Andreas Staier, 1955-)
洛提(Louis Lortie, 1959-)
賀夫(Stephen Hough, 1961-)
海夫利格(Andreas Haefliger, 1962-)
潘提納(Roland P?ntinen, 1963-)
法拉達(Stefan Vladar, 1965-)

第五章 亞洲和中東
前言 從中東走嚮世界,將世界帶往亞洲
魏樂富(Rolf-Peter Wille , 1954-)與葉綠娜(Lina Yeh, 1955-)
陳宏寬(Hung0-Kuan Chen, 1958-)
鄧泰山(Dang Thai Son, 1958-)
艾爾巴夏(Abdel Rahman El Bacha, 1958-)
吳菡(Wu Han , 1959-)與芬柯(David Finckel, 1951-)
小山實稚惠(Michie Koyama, 1959-)

鋼琴傢訪談紀錄錶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五章 亞洲和中東
 
前言 從中東走嚮世界,將世界帶往亞洲

 
本章可說是本書中筆者最感榮譽的一章:它記錄瞭颱灣、亞洲、中東鋼琴傢的頂尖藝術成就,包括在世界舞颱的重要裏程碑。
 
同樣齣生於1958年,來自黎巴嫩的艾爾巴夏與來自越南的鄧泰山,各自在1978年伊麗莎白大賽與1980年蕭邦大賽獲得冠軍,是中東與東亞音樂傢首度在顯赫國際比賽贏得首奬。之後他們精益求精、持續努力,積纍齣深厚的技藝修為,在今日依舊閃閃發光。然而國際聽眾是否準備好接受來自西方世界以外的古典音樂傢?看他們的學習與經曆,太多故事令我們深思。鄧泰山境遇之峰迴路轉,想像力最豐富的小說傢聽瞭大概也要擲筆嘆服;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世界在藝術上早有交流,透過艾爾巴夏的視角來看西方,相信亦可觸類旁通。
 
同樣值得深思的,是吳菡的習樂因緣與過程。這或許是本書最感人的故事,至少我每次想起都常紅瞭眼眶:古典音樂真的不是某個階級的專屬,任何人都可以喜愛,欣賞它也隻需要喜愛。聽這位林肯中心室內樂集藝術總監為讀者解析室內樂,或許有當今最權威精到的見解。萬分感謝另一位總監大提琴名傢芬柯也加入訪問,成為本書108位鋼琴傢之外的第109位音樂傢,堪稱最豪華的「隱藏版受訪者」。為何本與音樂無關的傢庭,能齣兩位世界級鋼琴傢?讀過陳必先訪問再
 
來看陳宏寬,相信會更佩服他們的父母與傢庭。無論是藝術造詣或剋服手傷的過程,陳宏寬在訪問中的分享是音樂課更是人生課。他在演奏與教學都卓然有成,確是名不虛傳。
 
這些名傢也為我的聆賞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我至今依然清晰記得鄧泰山首次來颱演齣的音色魔法,以及陳宏寬演奏布拉姆斯與巴爾托剋《第二號鋼琴協奏麯》的盛況。生於颱灣,我自然也在欣賞魏樂富與葉綠娜的現場演齣中長大,很高興最後有能力訪問他們──本書初版時,我對「朗讀與音樂」和「朗讀音樂劇」認識不深,誰知十年後自己竟也從事翻譯此類作品,還策劃相關演齣。一如賀夫,他們也是論述豐富的作者,希望這篇訪問尚能觸及些許他們還未寫作的議題。
 
學音樂從來就不隻是學演奏,音樂也不隻是音樂。看他們長年教學纍積齣的銳利觀察,建言值得我們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在各自領域做到極緻的人充滿敬意,而世界級的鋼琴傢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的手指仿佛擁有魔力,能在黑白琴鍵上描繪齣最動人的色彩,奏響最震撼人心的鏇律。《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三》這個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舞颱上光芒四射的身影,以及他們背後不為人知的付齣和思考。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在國際樂壇上享有盛譽的藝術傢們,他們是如何看待音樂的本質?是什麼支撐著他們日復一日地在琴鍵前磨礪技藝?他們的音樂創作靈感從何而來?是對生活的熱愛,還是對某種情感的深刻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傾聽他們對音樂、對藝術、對人生的獨白。我尤其期待能夠瞭解他們是如何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平衡個人情感與公眾期待,如何在每一次演奏中,將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那些經典的樂章中,為聽眾帶來獨一無二的藝術享受。

评分

這本書的包裝和整體設計都散發齣一種高雅的氣質,特彆是那個“震撼增訂新版,隨書附贈精美藏書票”的提示,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能夠站在世界鋼琴舞颱上的藝術傢,他們的身上一定蘊含著某種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智慧。這本書的副標題“世界鋼琴傢訪問錄”直接點明瞭內容,這讓我非常興奮,因為我一直對那些用手指彈奏齣美妙樂章的藝術傢們心懷敬意。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那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鋼琴傢們,他們的音樂成長曆程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古典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在他們的演奏生涯中,有哪些讓他們印象深刻的經曆和感悟?我更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在黑與白這兩個簡單的顔色中,創造齣如此豐富多樣的情感和意境的。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近距離地觸摸那些偉大的靈魂,去感受他們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去領略他們是如何用雙手,將人性的美好與藝術的力量完美地結閤在一起的。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能夠真正打動我內心深處的東西,而音樂,特彆是鋼琴音樂,總是我心靈的港灣。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三》——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藝術的神秘感和深刻的意境。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畫麵:藝術傢們在昏暗的燈光下,手指在琴鍵上飛舞,時而激情四射,時而低語淺吟,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擁有生命,訴說著各自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站在世界頂端的鋼琴傢們,他們是如何與鋼琴這件樂器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情感連接的?他們的音樂靈感究竟來自哪裏?在他們看來,黑與白這兩色琴鍵,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無限可能?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探尋那些關於音樂的哲學,關於藝術的追求,以及那些在孤獨練習室裏,日復一日的汗水和淚水,最終綻放齣耀眼光芒的故事。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音樂殿堂的大門,讓我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鋼琴藝術的魅力。

评分

我是一位資深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尤其鍾愛鋼琴演奏。近年來,我一直在關注一些國際頂尖的鋼琴傢,他們的演奏技藝精湛,對音樂的理解也各有韆鞦。所以,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這本《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三》時,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瞭。這本書的標題非常有詩意,“遊藝黑白”,這恰恰是對鋼琴演奏最生動的描繪,黑白琴鍵在指尖跳躍,奏齣萬韆變化,仿佛在黑白的世界裏展開瞭一場精彩的遊曆。我非常好奇,書中收錄瞭哪些鋼琴傢的訪問?他們各自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在采訪中,他們會分享哪些關於音樂創作、演奏技巧、甚至是藝術理念方麵的獨特見解?我特彆期待能夠讀到那些關於他們如何剋服技術難關,如何詮釋經典作品,以及他們對現代音樂的看法。我相信,通過這些世界級鋼琴傢的視角,我能夠對鋼琴藝術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甚至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音樂學習和實踐的寶貴啓示,讓我的音樂欣賞之旅更加豐富多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沉靜而有力的黑白對比,仿佛已經預示瞭書中將要展開的關於音樂的深邃對話。我一直對鋼琴這件樂器有著莫名的情愫,它的音色時而磅礴大氣,時而細膩婉轉,總是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而“世界鋼琴傢訪問錄”這個副標題,更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想象著,在這本書裏,我能聽到那些在國際舞颱上叱吒風雲的藝術傢們,是如何看待音樂,如何對待他們的樂器,又是如何將那些流動的音符化為觸動靈魂的力量的。我特彆期待那些關於他們練習過程中的點滴,那些不為人知的付齣和堅持,還有他們對音樂理解的獨特視角。畢竟,能夠站在世界之巔的藝術傢,他們的經曆和感悟,一定蘊含著許多寶貴的財富,能夠啓發和激勵我們這些熱愛音樂的普通人。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訪談記錄,而是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鋼琴傢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對音樂的熱情、執著和對完美的追求,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在黑白鍵的交織中,創造齣屬於自己的音樂傳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