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史簡明

中國音樂史簡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音樂史
  • 音樂史
  • 中國音樂
  • 音樂文化
  • 曆史
  • 藝術
  • 文化
  • 簡明讀本
  • 音樂教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依據現代教育理論和神經生物學原理,結閤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精心設計和編著的新型簡明讀本。本書將高效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融入概念和要點的梳理,將紛繁的音樂史內容打造成方便記憶的知識要點,讓你的學習更有效、更快捷。

  本書共分9章,主要內容包括:遠古及夏商時期的音樂、周秦時期的音樂、兩漢三國時期的音樂、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宋元時期的音樂、明清時期的音樂等。

  本書按照思維導引的方法,整理中國音樂史的內容,構建符閤現代教育學原理和神精係統反應機理的可視化知識記憶網路,幫助學習者學會學習。本書把知識要點與知識整閤過程條理化,並用可視化圖錶現齣來。例如:在每一章的要點導引部分,將要點、概念分層級呈現,便於幫助學習者把握重點,展示瞭概念之間的關係和知識整閤的思路。
 
古代文明的密碼:探尋失落的中華文明之光 圖書名稱: 《古代文明的密碼:探尋失落的中華文明之光》 作者: [此處填寫虛構的作者姓名,例如:張文遠 教授] 齣版社: [此處填寫虛構的齣版社名稱,例如:寰宇文化齣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對既有曆史敘事的簡單重復,而是一次深入地下、穿越時空的考古學與文化人類學之旅。我們試圖剝開層層曆史迷霧,聚焦於中國上古至先秦時期那些被主流史學略微忽略,卻對中華文明的基因構成至關重要的“密碼”——那些散落在黃河與長江流域的早期聚落、未被完全破譯的早期文字符號、以及那些與周邊文化進行復雜互動的關鍵節點。 《古代文明的密碼》的核心關切在於:中華文明是如何在多元的史前文化浪潮中,最終凝練齣其獨有的核心精神與結構模式的?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一個特定的“密碼”維度: 第一部:地脈的呼喚——史前聚落的社會結構與環境適應 本部分側重於對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群(如紅山、良渚、仰韶、河姆渡文化)的再審視。我們不再僅僅關注陶器的精美程度或墓葬的規格,而是深入分析其聚落的選址邏輯、資源調配體係以及社群內部的權力分散與集中機製。 氣候變遷與生存韌性: 詳細探討瞭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間,東亞季風區復雜的氣候波動如何迫使早期社會進行適應性變革,以及這種變革如何塑造瞭不同區域的文化特性——例如,長江下遊的濕地生存智慧與黃土高原的旱作農業模式。 公共工程的初現: 以良渚的宏大水利係統為例,探討瞭早期社會在沒有明確中央集權官僚體係的前提下,如何組織大規模的勞動力進行復雜工程建設,這其中蘊含的社會協作倫理與信仰基礎。 從傢族到邦國的前夜: 通過對墓葬中隨葬品數量、種類差異的量化分析,嘗試描繪齣早期社會內部的財富積纍與地位固化趨勢,勾勒齣嚮國傢形態過渡的微觀社會動力學。 第二部:符號的迷宮——文字萌芽與思維定型 本書對中國早期符號係統的探討,完全避開瞭對甲骨文成熟形態的直接解讀,而是將焦點投嚮瞭更早期的陶器刻符、玉器上的綫刻圖形,以及各地岩畫中反復齣現的母題。 “圖畫”與“文字”的張力: 深入考察瞭陶尊、骨器上的刻畫符號,探討這些符號究竟是單純的標記、部落圖騰,還是具有某種語序或記事功能的原始文字雛形。我們提齣瞭一種“符號密度模型”,用以衡量特定文化在符號復雜性上的發展程度。 宇宙觀的具象錶達: 重點分析瞭龍山文化晚期至二裏頭文化早期的琮、璧等玉器上的紋飾,試圖破譯這些幾何化、程式化的圖案背後所蘊含的早期宇宙觀、祖先崇拜以及天地溝通的儀式流程。這些“圖形密碼”比文字更早地奠定瞭後世哲學思維的基礎。 周邊文化的交匯影響: 對比北方草原文化(如夏傢店下層文化)符號與中原地區符號的差異與融閤,探討草原文明的動物崇拜與農耕文明的幾何秩序是如何相互碰撞,共同塑造瞭中華文明的“剛柔並濟”的審美取嚮。 第三部:禮器的權力——玉器、青銅與儀式政治 這一部分著重於物質文化如何成為社會控製的工具,特彆是玉器和青銅器在從新石器晚期嚮夏商過渡階段的意義轉換。 玉器的“非實用性”價值: 探討瞭良渚玉器和石峁文化石雕等代錶性器物,它們並非用於日常工具,而是作為“神聖的中介物”。分析瞭玉石的稀缺性、加工難度與獲取途徑,如何將其與特定精英階層牢牢綁定,構建齣“神權政治”的閤法性基礎。 青銅技術的“技術壁壘”: 聚焦於二裏頭文化中青銅冶煉技術的首次大規模應用。我們認為,青銅禮器的製造所需的知識、資源和組織能力,遠超一般農業部落所能掌握,這構成瞭早期王權壟斷信息和權力的關鍵技術屏障。 鼎與簋:早期社會秩序的“量度衡”: 細緻分析瞭不同等級墓葬中鼎、簋組閤數量的嚴格變化規律,論證瞭這些禮器並非僅僅是食器,而是早期社會階層劃分、祭祀規範的可視化法律文本。 第四部:神話的源頭——早期信仰體係的構建 本書追溯瞭影響後世儒傢、道傢思想的早期信仰元素,聚焦於那些在先秦文獻中隻言片語提及,但在考古發現中卻有實物佐證的“失落的神祇”和“原初的儀式”。 鳥與龍的譜係: 考察瞭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仰韶文化中的“陶鷹鼎”,以及後世龍圖騰的演變路徑。我們提齣,中華文明的早期信仰中存在一個“天鳥”與“地龍”的二元對立與統一過程,這是中國哲學中“天人閤一”思想的遠古根基。 巫術與醫學的混雜: 通過對某些特殊葬俗(如“戧物”、人祭遺跡)的解讀,探討早期社會中巫師階層如何憑藉對疾病、生育和死亡的解釋權,掌握瞭強大的社會影響力。這些經驗的積纍,是後世“方士”與“醫者”職業分離的起點。 第五部:邊緣的張力——早期中華文明與周邊文化的互動 中華文明並非孤立發展,其強大的同化能力和吸收能力,是其得以延續的關鍵。本部分探討瞭與北方遊牧民族、西北的草原文化以及南方百越文化群的早期交流。 北方馬匹與農耕的交換: 分析瞭在距今約3000年前後,馬匹、戰車技術等對中原軍事和社會結構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以及農耕文明如何反過來以精美的玉器、漆器影響瞭北方部落的審美。 南方稻作與色彩的注入: 探討長江流域(如巴蜀文化)特有的青銅冶鑄風格、圖騰崇拜,以及其獨特的色彩觀念(如漆器的使用),如何通過貿易網絡滲透至中原腹地,豐富瞭早期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 第六部:時間觀的誕生——曆法、農時與王朝更迭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早期社會如何理解和規範時間——這是構建“曆史”意識的必要前提。 觀象授時: 結閤二裏頭遺址群的布局分析,以及對早期天文觀測遺跡的考證,重構瞭早期王朝如何通過對日影、月相的精確觀測,來確立曆法權威,並將曆法權威轉化為政治正統性。 “朝代”意識的形成: 探討瞭夏、商的早期觀念中,“天命”是如何與“祖先的功績”掛鈎的,以及這種曆史敘事如何為周公及其後的禮樂製度提供瞭理論支撐。 總結: 《古代文明的密碼》力求通過跨學科的視野,以堅實的考古證據為基石,重新審視中國早期文明的“原點”。它不是一部關於戰爭或帝王的史書,而是一部關於結構、符號、信仰與權力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凝結成中華民族獨特精神底色的田野報告與思辨錄。本書適閤對考古學、早期人類學、文化史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及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遠古及夏商時期的音樂
第一節 背景註解    9
第二節 要點導引    10
第三節 精要掃描    11
1.中國音樂的起源問題    11
2.遠古及夏商時期的音樂形式、內容及特點    12
3.遠古及夏商時期的樂器    13
4.遠古及夏商時期的專職樂師    14
5.遠古及夏商時期的樂律    15

第二章 周秦時期的音樂
第一節 背景註解    17
第二節 要點導引    18
第三節 精要掃描    19
1.周秦時期的宮廷音樂    19
2.周秦時期的民間音樂    22
3.周秦時期的樂器    24
4.周秦時期的樂律學    26
5.周秦時期的音樂思想    27

第三章 兩漢三國時期的音樂
第一節 背景註解    31
第二節 要點導引    32
第三節 精要掃描    32
1.兩漢三國時期的俗樂    32
2.兩漢三國時期的樂器    34
3.兩漢三國時期的音樂機構    34
4.兩漢三國時期的樂律學    35
5.兩漢時期的音樂思想    36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
第一節 背景註解    39
第二節 要點導引    40
第三節 精要掃描    41
1.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文化的融閤    41
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俗樂    41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歌舞戲    42
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器和器樂    42
5.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律學    43
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音樂    44
7.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音樂    45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
第一節 背景註解    47
第二節 要點導引    49
第三節 精要掃描    50
1.隋唐五代時期的民間俗樂    50
2.隋唐五代時期的樂器    51
3.隋唐五代時期的宮廷燕樂    52
4.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機構    54
5.隋唐五代時期的著名音樂傢    55
6.隋唐五代時期的樂律學    56
7.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論著    58
8.隋唐五代時期的音樂文化交流    59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音樂
第一節 背景註解    61
第二節 要點導引    62
第三節 精要掃描    63
1.宋元時期的市民音樂    63
2.宋元時期的歌麯藝術    64
4.宋元時期的戲麯音樂    68
5.宋元時期的樂器和器樂    70
6.宋元時期的樂律學    72
7.宋元時期的音樂論著    73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音樂
第一節 背景註解    75
第二節 要點導引    77
第三節 精要掃描    79
1.明清時期的民間歌麯    79
2.明清時期的歌舞音樂    80
3.明清時期的說唱音樂    83
4.明清時期的戲麯音樂    85
5.明清時期的器樂音樂    87
6.明清時期的少數民族音樂    93
7.明清時期的宮廷音樂    104
8.明清時期的重要麯譜    105
9.明清時期的樂律學    107

第八章 民國初年的音樂
第一節 背景註解    111
第二節 要點導引    113
第三節 精要掃描    115
1.中華民國初年「新音樂」的發展曆程    115
2.民國初年的漢族傳統音樂    117
3.民國初年的少數民族音樂    123
4.「學堂樂歌」的産生及發展    123
6.民國初年新型器樂領域的成就    135
7.民國初年歌劇領域的成就    140
8.民國初年音樂教育概況    141
9.民國初年音樂理論方麵的成就    144
10.民國初年的革命音樂運動    146
11.民國初年不同政治區域新音樂的發展    148
12.民國初年的中外音樂文化交流    150

第九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音樂
第一節 背景註解    155
第二節 要點導引    156
第三節 精要掃描    157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歌麯創作    15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器樂麯創作    16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閤唱創作    17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歌劇、舞劇創作    174
中國音樂史檢測練習
需要瞭解的作品
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中國音樂史簡明》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中國音樂的全新認知大門!我一直以為音樂史就是那些拗口的樂理和年代記,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從書中描繪的先秦時期粗獷的歌謠,到漢唐盛世的宮廷樂舞,再到宋元時期市井的戲麯百花齊放,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在我眼前展開。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不同時期音樂形態的生動描繪,不僅僅是枯燥的知識點,而是通過豐富的曆史細節,讓我感受到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錶達。比如,書中對先秦時期《詩經》中樂歌的分析,讓我不再覺得那些古老的詩篇隻是文字,而是能夠想象齣當時人們在田間勞作、祭祀祈福時所吟唱的鏇律,那種質樸而充滿生命力的歌聲,真的能穿透時空來到我耳邊。又比如,在描寫唐朝的樂舞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介紹樂器和麯目,而是深入地探討瞭當時的社會風氣、對外交流對音樂發展的影響,讓我看到瞭音樂如何與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成為那個時代最閃耀的文化符號。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音樂史,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時空旅行,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驚喜與發現,讓我對這片土地上孕育齣的豐富音樂遺産有瞭更深厚的理解和熱愛。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樂器很感興趣,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滿足。作者對不同時期代錶性樂器的介紹非常詳實,不僅描述瞭樂器的形態、材質、製作工藝,更重要的是,它詳細闡述瞭這些樂器在不同音樂場景下的演奏特點和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比如,對於古琴的介紹,我不僅瞭解瞭它的構造和音色,還學習到瞭古琴的指法、琴譜以及在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書中關於古琴麯的賞析,更是讓我感受到瞭古琴那種沉靜、悠遠、富有禪意的獨特魅力。又比如,對於琵琶的描寫,作者生動地描繪瞭它在唐代宮廷燕樂中的輝煌,以及在民間流傳中的多樣性,讓我看到瞭琵琶如何從一種宮廷樂器逐漸走嚮民間,成為一種深受喜愛的樂器。此外,書中還介紹瞭很多我之前聞所未聞的樂器,比如笙、簫、瑟等,並結閤當時的音樂作品,讓我對這些樂器的音響效果有瞭更直觀的想象。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音樂史的梳理,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聲音世界的百科全書,讓我對中國音樂的物質基礎有瞭非常深入的瞭解。

评分

我必須要說,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真的是太吸引人瞭!作者巧妙地將那些宏大的曆史脈絡,通過一個個鮮活的音樂故事和人物串聯起來,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朝代代錶性音樂傢及其作品的深入剖析。比如,在介紹唐朝的李龜年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列齣他的成就,而是通過描述他在不同場閤演奏音樂的情景,讓我仿佛看到瞭他指尖下的琴弦如何撥動瞭那個時代的風情,聽到瞭他悠揚的歌聲如何傳唱於長安的街頭巷尾。又比如,在談到宋朝的詞樂結閤時,作者詳細地解釋瞭詞牌如何與麯調相配閤,並選取瞭幾個經典詞牌的例子,讓我不僅理解瞭詞的音樂性,更能體會到當時文人雅士是如何將情感傾注於文字,又如何通過音樂得以升華。書中對於一些音樂理論的解釋也恰到好處,不會過於學術化,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案例,讓我這個對音樂理論不太精通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曆史和音樂不再是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充滿瞭趣味性和人文關懷,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音樂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生命力。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從官方史料或音樂理論的角度來梳理中國音樂史,而是更多地關注瞭音樂在民間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和發展。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不同時期民間音樂形式的細緻考察,比如北方山歌的粗獷豪放,南方小調的婉轉細膩,還有各地民俗節慶中的歌舞活動,都得到瞭生動的展現。讀到這裏,我仿佛能聽到古時農民在田間辛勤勞作時哼唱的歌謠,感受到他們淳樸的情感;又仿佛看到瞭節慶時鑼鼓喧天的熱鬧場麵,體會到人們對生活的熱情。書中對戲麯的起源和發展,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從早期的歌舞百戲,到元雜劇的成熟,再到明清昆麯、京劇等地方戲麯的興盛,作者清晰地勾勒齣瞭戲麯在中國舞颱上一步步演變的過程,並選取瞭代錶性的劇目和人物進行介紹,讓我對中國戲麯的魅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音樂不僅僅是廟堂之上的藝術,更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反映著時代的變遷,是最直接、最生動的曆史記錄。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真正做到瞭“簡明”二字,但又絕不膚淺。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提煉齣瞭中國音樂史上最核心、最關鍵的發展脈絡和重要節點,並且呈現齣瞭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結構。我尤其贊賞作者對於不同曆史時期音樂特徵的概括和總結,讓我能夠快速地抓住每個時代音樂的主題和風格。比如,在描述漢代音樂時,作者點齣瞭其融閤瞭中原文化和邊疆民族音樂的特點,並強調瞭其在宮廷和民間的重要性;在描述晉代音樂時,則突齣瞭其清談玄學的時代背景下,音樂所錶現齣的飄逸、空靈的風格。這種清晰的定位,讓我能夠迅速地將書中的信息進行歸類和理解。而且,這本書在梳理曆史的同時,也穿插瞭對一些重要音樂理論的簡要解釋,比如五聲、七聲、十二律等基本概念,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體係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對中國音樂史的整體輪廓有瞭非常清晰的把握,這對於我今後深入瞭解某個時期或某個音樂類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