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

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原住民
  • 日治時期
  • 颱灣史
  • 翻譯
  • 文獻
  • 探險
  • 傳說
  • 童話
  • 文化研究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原住民族的口傳文學內容豐富,舉凡族群的起源、分布、禁忌,以及射日、洪水、人類始祖來源等宇宙奧秘,以及部落曾發生過的真實事件,都涵蓋其中。

  日治時期有關原住民族的調查、採錄與研究,留下相當多珍貴的文獻史料,本書特彆編譯其中六種代錶性著作:中島竹窩的〈生蕃地探險記〉、鞦澤烏川的〈傳說的高砂族〉、川上瀋思的〈颱灣蕃人的傳說〉以及西岡英夫的〈生蕃童話〉、〈續生蕃童話〉以及〈海相關的生蕃童話〉。著作內容兼及鄒族、布農族、普悠瑪族、泰雅族、賽夏族、賽德剋族、雅美族、阿美族、排灣族、阿緱澤利先族等各族,許多故事充滿奇幻色彩,但也同時反映瞭原住民的風土民情,呈現原始部落的獨特價值觀。

本書特色

  ★匯集日治時期日本人所採集、記錄、撰寫的原住民文獻史料,嚴選其中關於「探險記」、「傳說」與「童話」類型的六種代錶性著作:中島竹窩〈生蕃地探險記〉、鞦澤烏川〈傳說的高砂族〉、川上瀋思〈颱灣蕃人的傳說〉、西岡英夫〈生蕃童話〉〈續生蕃童話〉〈海相關的生蕃童話〉──全文中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島竹窩


  生卒年不詳,日本人,寫作當時的身分可能是記者。另有撰文〈鐵道大隊──上武綫の作業〉(《太陽》),以及〈實際畫〉、〈鹹拇記〉(《文藝俱樂部》)。

川上瀋思

  生卒年不詳,本名應是「川上餘熊」,日本人,在颱灣東部擔任警察,曾於《颱灣警察時報》上發錶多篇文章。本書收錄的文章來自其調查結果。

鞦澤烏川

  生卒年不詳,本名鞦澤次郎,日本高知縣人,曾任職於總督府各單位,同時擔任官方雜誌編輯,1926年迴日後成為《大阪朝日新聞》記者。個人著作有《颱灣名流卓上一席話》(1922年)、《颱灣匪誌》(1924年)等。

西岡英夫

  1879年生,卒年不詳,日本佐賀縣人,筆名有英塘翠、塘翠生等。除瞭實業傢的身分之外,西岡對颱灣漢人及原住民文化、曆史等有相當廣泛興趣,亦撰寫多篇相關文章,包括童話、民俗、講古、老鰻、分類械鬥等。

編者簡介

許俊雅


  颱南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該係特聘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颱灣文學、颱灣古典文學、兩岸文學、文言筆記小說。長期緻力於颱灣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著有〈記憶與認同──颱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日據時期颱灣文化人與上海〉、〈未刊《梁啓超、林獻堂往來書劄中的幾個問題》〉、〈與契訶夫的生命對話──巫永福〈眠ぃ春杏〉文本詮釋與比較〉、〈誰的文學?誰的産權?──日治颱灣報刊雜誌刊載中國文學之現象研探〉、〈朝鮮作傢樸潤元在颱作品及其颱灣紀行析論〉〈1946年之後的黎烈文──兼論其翻譯活動〉等百篇論文,專書有《日據時期颱灣小說研究》、《見樹又見林──文學看颱灣》、《瀛海探珠──走嚮颱灣古典文學》、《裨海紀遊校釋》數十冊,並主編《全颱賦》、《全颱詞》、《王昶雄全集》、《黎烈文全集》、《中國現代文學選》、《日治時期颱灣小說選讀》、《颱灣小說‧青春讀本》、《颱灣日治翻譯文學作品集》等。

譯者簡介

杉森藍(Sugimori Ai)


  日本東京人。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係助理教授。譯著有《有港口的街市──翁鬧長篇小說中日對照》(2009);共著有《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2017)等。

鳳氣至純平(Fugeshi Jumpei)

  日本橫濱人。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職為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係兼任助理教授、長榮大學應用日語係兼任助理教授。著有《日治時期在颱日人的颱灣曆史像》(齣版中)、《失去故鄉的人:灣生的戰前與戰後》(齣版中);譯有《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颱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2006)、《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一切都是為瞭勝利!文宣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2018)、《傳說的高砂族》(2018)、《文明開化來瞭: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捲》(2019)等。

許倍榕

  颱南人。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博士,現任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譯有《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一切都是為瞭勝利!文宣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2018)、《傳說的高砂族》(2018)、《文明開化來瞭:與路上觀察之神一同翻閱明治時代的生活畫捲》(2019);閤著有《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2018)。
 

圖書目錄

序/許俊雅
導讀/鳳氣至純平


【探險記】
生蕃地探險記/中島竹窩著,杉森藍譯

【傳說】
傳說的高砂族/鞦澤烏川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
颱灣蕃人的傳說/川上瀋思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

【童話】
生蕃童話/英塘翠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

樹果的大將──嘉義鄒族的童話
矮小男物語──南投布農族的童話
祖母的湯匙──颱東普悠瑪族的童話
七人同胞──阿緱澤利先族的童話
太陽國徵伐──颱北泰雅族的童話
神奇木葉──新竹賽夏族的童話
驅除巨怪漢──花蓮港賽德剋族的童話
岩男與竹男──颱東雅美族的童話

續生蕃童話/英塘翠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
雞的王妃──阿美族的童話
黥麵的由來──泰雅族的童話
帶刀之星──阿美族的童話
塔山物語──鄒族的童話
姐妹物語──排灣族的童話
天日物語──布農族的童話

海相關的生蕃傳說/塘翠生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
(一)
(二)
(三)

附錄 本書收錄篇目一覽錶

 

圖書序言



  將近二十五年的歲月過去瞭,距離我在一九九三年寫〈山林的悲歌―布農族田雅各的小說〈最後的獵人〉〉(隔年一九九四年刊登《國文學報》),颱灣的社會已有許多的變化,愈來愈多的人理解到原住民對颱灣文化曆史的意義與重要性。甚至二○○一年之後,官方的族群認定新增瞭噶瑪蘭族(Kebalan,二○○二)、太魯閣族(Truku,二○○四)、撒奇萊雅族(Sakizaya,二○○七)、賽德剋族(Seediq,二○○八)、拉阿魯哇族(Hla’alua,二○一四)、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二○一四)等六族。這期間我依舊關懷著原民文學,有十幾年講授颱灣文學的課程,源頭即從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故事的介紹開始,後來也蒐集一些譯作,請友人、學生翻譯,但總因諸事紛紜,無力為繼,手邊也總是纍積一堆做到一半的文件檔,不停被其他工作插入已是傢常便飯,有時尋到電腦多年前的舊檔案,內心總是一驚,但也無可奈何。又由於資料散亂及檔案版本眾多,在步入花甲年之際,那真實的、可靠的記憶更是難以尋覓,在電腦前真有四顧茫茫之悲,最後也隻能勉為其難找齣自認較可靠卻可能是不可靠的檔案。依稀記得的是當時蒐集到的內容涵蓋各族,故事數量頗為可觀,但因多為日文撰寫,且時有參雜舊式日文情況,對颱灣讀者而言,終究不便,便陸續有翻譯念頭。近年幸而有杉森藍及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賢伉儷協助,將我所蒐集的有關原住民文學的日文作品予以中譯,今日方得以進入齣版作業,然則距離初稿完成,硬生生又被我耽擱半年瞭。

  颱灣原住民族因為沒有文字,以口傳吟誦的方式代代訴說著她們的故事,口傳文學在原住民族部落生活裏既是她們真實生活的一部分,關於儀式、習俗的學習傳承、價值觀的影響都在生活的過程逐漸完成。由於口傳文學具有集體性、作者非一人、內容變動不一等特色,因此隨著時空轉移及講授者的個人背景,它的形式與內容,自然越來越豐富,産生各類變化。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所說之事多為族群的起源、分布及生活經驗、禁忌,以及射日、洪水、人類始祖來源等宇宙奧秘的種種解讀與部落曾發生過的事件,雖然有許多故事充滿奇幻色彩,但卻是理解其風土民情,便於管理之道,因此日本時期颱灣總督府,除瞭派員進行大規模的調查、採錄與研究,長期生活於「蕃界」的理蕃警察,也因地緣之便及政策需求,發揮瞭觀察書寫、再現颱灣原住民族的口傳文學。如記錄者川上瀋思說明調查緣由:「我先前的駐在所,距離支廳約二十町,轄內是排灣族的三個部落,戶數有一百三十多戶,是南颱灣數一數二的勢力頭目所在地。兩三天前整理舊資料時,發現幾張皺巴巴的稿子,那是去年八月中旬,受H警部命令調查、即在此要介紹的傳說。」川上瀋思所介紹的即是颱東大武山區原住民之傳說,包括吉野莫窟、撒魯林、摩阿卡依齣現的起因,及繁衍子孫、遭遇災難、祈禱、粟祭、齣草五年季等經過。鞦澤烏川曾擔任颱南地方法院書記,先受颱灣日日新報社之託,在該報上發錶二十多迴,後重新精選資料,撰有《颱灣日日新報》的〈生蕃の傳說と童話〉,《颱灣警察協會雜誌》的〈傳說の高砂族〉等。另編著有《颱灣匪誌》、《颱灣名流卓上一夕話》、《新舊對照管轄便覽》等書。其中《颱灣匪誌》,詳錄瞭颱人武裝抗日事蹟,包括北埔事件、林杞埔事件、羅福星事件、土庫事件、六甲事件、西來庵事件,雖是以殖民統治者之立場撰述,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另位作者西岡英夫,擔任《報知新聞》記者。明治四十二年(一九○九)前後來颱,任職於颱灣銀行。後任颱北製墰株式會社常務董事,並身兼颱灣煉瓦、颱灣證券、颱灣電影等株式會社監事。活躍於實業界之餘,西岡英夫對颱灣的風土民俗多有關注。曾以塘翠、塘翠生、塘翠子、英塘翠、西岡塘翠、みどり、たうすゐ、圃畔學人、塘翠迂人、西岡生、石蘭居塘翠、TOSUI、石蘭居生、石蘭居主人、にしをか・ひでを等筆名,發錶一係列介紹及考察颱灣漢族及原住民風俗的文章。此外,西岡英夫亦緻力於童話的普及推廣,更曾透過收音機轉播童話故事。他們的身分或與「警察」有關,或作品發錶在警察協會雜誌,亦有兒童文學作傢,我們在閱讀這些故事時,應理解時代背景及敘寫者的身分。

  本書由各不同作者作品閤編為一本,因此有些同性質的傳說重復齣現,但內容仍有齣入,作者敘述風格不同,文本自然也有齣入,這既是口傳文學的特色,也是文人改編必然的結果。其中射日、族群始祖、猴子與穿山甲、父母化身為鶴、女兒國故事、少女變成鷲的故事等等,有時不專屬某一族獨有,這是在流傳過程中常有的現象。未知的世界,經常是想像力的來源,當人類無法解釋地震、暴風雨、酷熱天候時,就會編說故事解釋這些現象,這反映瞭先人看世界的方法及內心的想望。如射日對遠古的民族而言,太陽的光綫和熾熱所造成的災害,是難以避免且抵擋的,於是産生瞭許多徵伐太陽的神話,利用自己經曆的生活經驗,錶現齣杜絕太陽肆虐的原始思維。鞦澤烏川解釋〈徵伐太陽的故事〉就說:「住在寒帶和溫帶地區的人因為害怕寒冷,所以極為尊敬熾盛有熱力的太陽,將其視為主神,把照亮黑夜的月亮視為從神。而住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人則相反,厭惡酷暑,崇敬夜間皎潔月光的清朗,將其視為主神,而太陽是從神。至於極端酷暑之地,甚至還會敵視太陽。」颱灣原住民族如布農族、泰雅族、阿美族都有類似射日的傳說,一般多為兩個太陽,但在中國後羿射日則是十個太陽。另〈舉天王鳥的故事〉亦雷同,鳥兒Tatachiyu清亮、純淨、遼朗的聲音,使天地為之震動,天便迅速地往上層升去,使人類脫離熾烈炎熱之苦,得以在地麵上安穩生活,Tatachiyu也成為萬鳥之王。〈風、雨、雪的故事〉風、雨、雪各自誇耀自己的力量,較量結果是雪略高一籌,說明瞭住在高山不知害怕風雨的高砂族,是多麼害怕寒冷,這與颱灣四季如夏的炎熱天候有關。

  〈取得火種的故事〉以平時盡受其他野獸侮辱的羌仔,憑著昂揚勇敢誌氣,剋服巨浪的吞噬而取得火種,以此故事傳達那平常遭人責罵卻能隱忍自重的人,一旦有事發生,反而能夠發揮很大的力量。〈開始狩首的故事〉Nibunu神為瞭去除惡人而降下大洪水,人類無法覓食,狗、猴被殺後,首級被插在竹竿上玩,族人瘋狂跳舞的馘首舞,使得神明減退大水,丘陵和原野重現眼前。而之後改獵狩其他部落人的首級。〈開始刺青的故事〉講刺青由來,母子成為夫婦,而非姊弟成為夫妻。這個姊弟版的人類祖先到下一則的〈無人島的故事〉成為兄妹結為夫妻,子女又相互結為夫妻,分竈各自成傢,終於形成一個部落。留在島上的,是高砂族的祖先,離開島的,則是颱灣人的祖先。因此,今日我們高砂族鐵少,他們颱灣人鐵多,這是不足為奇的。阿美族流傳的傳說則是夫妻之神遺留下的男女二神Sura與Nakao結為夫婦,並未說明兄妹或姊弟關係。關於人類祖先的起始,流傳著情節相似的故事,有時也是對習俗由來的想像與解釋,比如賽夏族的黥麵即仿泰雅族,以避免被誤殺。在神話傳說裏就描述姐姐怕被弟弟認齣,因此以黑炭塗其臉,後來成為黥麵由來。其他故事,如〈姐妹物語―排灣族的童話〉,被無情的叔父叔母欺負的姐妹孤兒,受到鯨魚祖父的拯救,並瞬間長大成為美麗的妙齡女子。而叔父夫婦在走投無路之下,纔終於反省過去所作所為之惡毒,並且嚮姐妹道歉,之後和睦共處,過著幸福的日子。〈失去女兒化身為鶴的神〉,海神強行娶走美麗的女兒神,巨濤摧毀瞭快樂的傢庭,傷心的父母神最後化身為鶴飛嚮天際。鞦澤烏川〈二神變成鶴的故事〉故事與此相近,最後都強調瞭雌雄成雙成對的畫麵。〈乘獨木舟漂流的親子四人〉男女之神結為夫妻,生下多位孩子,食物不足問題,迫使男神Abokurayann想找一個食物豐盛的島,夫妻倆砍下巨樹,鑿空樹身造瞭一艘獨木舟,帶著兩個孩子齣發尋找新的島嶼,最後找到Takirisu(タキリス)這地方,據說是宜蘭平原某處,他們在這裏播種齣米與小米,爾後子孫嚮海岸一帶各地繁衍。這是海岸的蕃姑仔律社流傳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角與人類相同,有著欲望、猜忌、情愛、誘惑、嫉妒、自私、貪婪性情以及憐憫、慈愛、堅毅、奮鬥種種情懷,這些故事是想望的投射,同時也具有教育的意義。

  原住民族也有妖怪傳說,近來流行的颱灣妖怪圖書即有蒐羅,如《生蕃傳說集》提到排灣族流傳著一個名叫「薩力苦」的東西,趁父母不在,闖入傢中吃掉瞭弟弟,哥哥逃到樹上後,澆熱豬油殺死瞭牠;《颱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收錄瞭一則〈熊外婆〉,熊化身外婆,趁夜吃掉小孩,和颱灣虎姑婆故事相近;在可怕的鬼怪故事外,原住民族的〈鄒族-塔山的愛情傳說〉則無陰森可畏的氛圍,而是讓人動容的堅貞淒美的愛情故事,這也透露靈魂鬼妖的想像在鄒族很早流傳著。Yagui深愛的男人意外過世後(有的版本是被上方突然的落石擊中),她失魂落魄,悲傷過度,後來死去的男人靈魂顯現,將她帶往另外一個空間塔山,共同過著美滿的生活。過瞭幾年,Yagui生瞭一個漂亮的小寶寶,迴傢後母親覺得她說的話很奇怪,但也沒有深究。然而當母親抱起小孩時,這可愛的小孩馬上變成樹根,母親很驚訝,將它丟到一旁,Yagui將其抱起又變迴瞭那個有著討喜、可愛酒窩的小孩。經過數日,Yagui又迴來瞭,這次是嚮傢人要明天帶酒到塔山的山腳。父母親按照她的要求,將酒運到山腳,結果很神奇的,齣現瞭幾隻手腕,將酒搬運到某處。這樣的事情重復瞭四、五十次,最後一次Yagui齣現時說:「我快死瞭,死時塔山的山崖會掛著白布條。沒關係,如果崖上掛著白布的話,錶示我已經死瞭。」其後第五天,如Yagui所說,在塔山某個山崖上掛著從未見過的白布,從此再也不見Yagui的身影。那白布變成瞭石頭,至今仍殘留著。據聞鄒族的塔山也有神靈的會所之意,人死後靈魂會去的地方。由於塔山峭壁韆仞,地勢險峻,故有許多神秘的傳說。

  本書所收西岡英夫的改編添寫,值得留意的是鳳氣至純平的提醒:西岡在幾部作品中刻意強調這些故事與日本傳說、童話的類似性(見本書導讀)。西岡英夫每每在進入正文前有一段文字說明,指引讀者接受其解讀,如「太魯閣蕃!各位讀者應該記憶猶新。他們是颱灣蕃族當中最強猛的,所以流傳的童話也多為勇猛的故事。在此要介紹的這篇也不例外,是關於驅除巨人的勇敢事蹟,類似我們古代賴光驅除大江山酒吞童子的英勇故事〈大江山〉。」「花蓮港阿美族童話,特地選擇和我們的童話《浦島太郎》很近似的故事。在鄒族童話中,也有類似我國無人不曉的《桃太郎》童話。……生蕃人的童話裏有類似浦島太郎、桃太郎的故事,是多麼耐人尋味的事啊。」此外,這些神話傳說也錶現齣各族的生活習俗,如阿美族神話故事―女人島傳說:〈女護島的故事〉,錶現齣阿美族「母係親屬製度」觀念,同時含括瞭阿美族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有時也反映時局,在日美為敵狀態下,衍生瞭對美國的嘲諷,如鞦澤烏川〈久遠神代的故事〉敘述瞭颱灣人類祖先從木石二質的老樹誕生,形成兩個部落,人數多、威力大的部落到平地,成為颱灣人祖先;有刺青、人數少的留在山上,成為高砂族的蕃人祖先。鞦澤最後以之嘲諷美國的「人種歧視」,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彆區分的。

  再者,也有充滿幻想與娛樂效果的巨人故事,〈搗蛋神的故事〉敘述變化自如的搗蛋神Idotsuku惡作劇的故事,傳達原住民趣味無窮的生活。在作者不可思議的話語裏,也呈現當時對高砂族的形容是慓悍無比的。另一則颱東廳卑南的馬蘭社蕃人所流傳的童話,是雞化身為支那婦人(小腳纏足婦人)並成為王妃的故事,也是相當有趣的故事。原住民文學即是山海的文學,但西岡英夫也說:「因為生蕃人大多住在離海很遠的山地,有關海的傳說並不多。而雖然在東部颱灣的阿美族、排灣族、卑南族等,因地緣關係流傳著若乾與海相關的傳說」,這部分資料可謂難得,值得再多加採集。對於世界、人類跟動物怎麼被創造齣來,每個族群各有其不同的看法,但這麼多故事究竟是怎麼發展齣來的,是各族群獨立發展或是各族群之間在交流中彼此影響?這有待專傢學者進一步的研究梳理。不過從各故事發掘不同民族看待宇宙、認知世界的奇妙方式,本身就具足豐富的樂趣,讓人深深著迷。遠古人類的集體幻夢,原始部落的獨特價值觀,各民族的文化變遷種種,在當代文學、動漫、電影、遊戲,一波波嶄新的文創動力,無不自此齣,這些故事不再虛無縹緲,一趟奇妙之旅就鋪展在我們眼前。

  最後,我要再度感謝三位譯者的辛勞,沒有他(她)們辛勤的付齣,這本譯著不可能齣版。此書如果能夠幫助讀者認識理解颱灣原住民族文學,則編者譯者幸甚。
 
許俊雅 二○一八年八月四日

圖書試讀

〈樹果的大將―嘉義鄒族的童話〉英塘翠(西岡英夫)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
 

 
富士山過去被稱為日本第一、三國第一的高山,颱灣有座比富士山還要高的山,那就是眾所周知的新高山。現今它已是日本第一高山。這座新高山的西邊是阿裏山,那裏有許多扁柏、紅檜、亞杉等優良材木,甚至被美稱為颱灣寶庫。以阿裏山為中心,北方是陳有蘭溪,南方是荖濃溪,而住在這兩條溪流之間高嶺地的蕃族就是鄒族。此童話是流傳於這個蕃族之間的故事。
 
居住於以紅檜與亞杉聞名的阿裏山蕃人,支那人稱之為達邦大社的蕃人。他們在鄒族當中是最強、最優秀的蕃人,因此至今仍有勢力。鄒族分成北部與南部,而達邦大社的蕃人是北部最強、最優秀者。
 
不知是什麼年代,那是鄒族蕃人首度來到現居土地,是從前從前太古時代的事,當然,那時代也尚未被支那人稱為達邦大社,不像現在擁有強盛勢力。當時這個蕃社有一對年邁的夫婦,他們誠實又仁慈,是很和藹的人,因此蕃社無論男女老幼都稱呼他們老爺爺、老婆婆,對他們又敬又愛。但或許可說是個缺憾,這對老夫婦至今仍沒有小孩,已年近六十卻膝下無子。他們頭發逐漸斑白,卻連一個可愛的孩子也沒有,這對什麼也不缺、和睦生活、無憂無慮的夫婦而言,是唯一感到遺憾的事。
 
有一天,老婆婆很有精神地做著她拿手的刺綉,老爺爺不知從何處歸來,麵帶笑容拿著未完成的藤器。他對老婆婆說:
 
「哈哈,好有精神啊!真佩服。這個藤籠我做到一半。對瞭,妳之前說的那個Chiron(チロン),他們傢又生瞭個男孩呢。」他邊說邊坐到老婆婆身旁,然後動手做起藤籠。
 
「是嗎,真不簡單。Chiron應該非常高興吧!」
 
「嗯,非常高興……」老爺爺這麼說瞭之後,好像開始思考什麼事似的。
 
「喂,老伴,我們傢沒有孩子,真覺得無依無靠,聽到Chiron傢的事更是……」老爺爺神色寂寞,連聲音都很低沉。
 
「我也是啊,隻能看著頭發愈來愈白……」
 
「是啊,無論我或是妳,我不記得我們年輕時吃過獸類的頭啊?」
 
「話是沒錯,但我也已是老婆婆,而你是老爺爺瞭。」
 
「嗯,所以趕快有一個人,哪怕隻有一個也好,希望有個小孩,男孩女孩都好,是不是啊,老伴!」真心渴望小孩的老爺爺激動地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特彆是日治時期,懷有濃厚的興趣。這段時期,日本殖民者與颱灣原住民的互動,留下瞭許多珍貴的文獻。然而,這些文獻往往以日語或其他語言書寫,對於不通曉外語的讀者來說,閱讀理解存在巨大的障礙。因此,《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從我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這本書的選材似乎非常精煉,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內容的豐富性:探險記、傳說、童話,這三個主題的組閤本身就充滿著引人入勝的潛力。探險記,可以想象其中一定充滿瞭未知與挑戰,記錄瞭日本人如何深入颱灣的山林,與原住民的接觸,或許還有一些驚心動魄的發現。而傳說和童話,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最純粹的文化基因和曆史記憶。我尤其好奇,在日治這樣一個特殊的曆史背景下,這些原住民的口述傳統是如何被記錄、被解讀,又是否被融入瞭殖民者的視角。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理解,在那段被殖民的歲月裏,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活,是如何在外界的觀察與記錄下被呈現齣來的?我期待看到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故事,通過翻譯和梳理,重新煥發生機,讓我們這些後輩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復雜而又深刻的曆史。我對書中收錄的“探險記”部分尤其期待,它們是否能勾勒齣當年日本學者或探險傢深入颱灣腹地的足跡,記錄下他們與不同原住民族群初次相遇時的觀察、好奇,甚至是誤解?這些文字或許能為我們描繪齣一幅關於殖民時期颱灣地理、動植物以及早期原住民社會形態的獨特圖景。而“傳說”與“童話”的部分,則更像是民族靈魂的低語,承載著他們對於天地萬物的理解、對於祖先的崇敬,以及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念。我設想,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是否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傳達齣那些原住民特有的語境和文化內涵,避免西方或日本中心主義的解讀痕跡?這本書的選集性質,也讓我對編輯的眼光充滿好奇,他們是如何在海量的文獻中挑選齣這些具有代錶性和文學價值的文本,以構建一個相對完整且具有吸引力的敘事框架?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冷冰冰的文獻整理,更能通過文字的溫度,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原住民的生活脈動,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麵對時代變遷時的堅韌與智慧。

评分

《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這本書,如同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日治時期颱灣原住民的豐富世界。一直以來,對於那個時代的原住民文化,我總有一種隔閡感,信息來源往往是經過加工和過濾的。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直接觸摸曆史文本的機會。我尤其被書中的“探險記”部分所吸引。我可以想象,當年的日本探險傢、官員,帶著各自的目的,深入颱灣未知的土地,與那些神秘的族群進行接觸。他們的筆下,或許描繪瞭當時原住民的生活場景、社會結構,甚至是對自然界的獨特認知。我渴望從中讀齣那些鮮活的細節,瞭解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些外來者的,以及他們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狀態。同時,我也在思考,這些記錄是否帶有殖民者固有的偏見,是否能夠真實地反映原住民的生存狀態。而“傳說”與“童話”的部分,對我而言,更是承載著民族靈魂的重量。我堅信,每一個民族的傳說和童話,都蘊含著他們最古老的智慧、最樸素的價值觀,以及對世界最真摯的理解。我迫切想知道,在日治這樣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這些代代相傳的故事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翻譯者在處理這些文本時,是如何兼顧原文的準確性和文化的可讀性?我期待,通過這些故事,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原住民的宇宙觀、道德觀,以及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這本書的“選集”形式,也讓我對編輯的學術功底和文化敏感度充滿瞭敬意。他們是如何在浩瀚的文獻中,挑選齣這些能夠代錶那個時期原住民文化精髓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提供知識,更能引發我對於文化傳承、曆史視角以及身份認同的深刻反思。

评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這個書名時,心中湧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終於有一本這樣的書瞭!”。作為對颱灣近代史,特彆是原住民曆史感興趣的讀者,我深知獲取日治時期一手資料的難度。絕大多數文獻都以日文或其他外語寫成,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我特彆期待書中“探險記”的部分。我可以想象,這些文字中可能記錄瞭日本學者、探險傢,甚至是一些隨軍記者,深入颱灣腹地,與不同原住民族群接觸的真實情景。他們如何觀察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記錄是客觀公正,還是帶有強烈的殖民者視角?這些探險記中,是否能看到一些關於當時颱灣自然環境、動植物的珍貴記錄?而“傳說”與“童話”的部分,則更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它們是原住民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載體,承載著他們的信仰、宇宙觀、英雄故事,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我非常好奇,在日治時期,這些口述傳統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是否存在一些因為文化隔閡或記錄者偏見,而導緻的失真?翻譯本身也是一種再創作,我希望譯者能夠盡力還原原住民敘事的精髓,傳遞齣那種古老而神秘的韻味。這本書的選集形式,也讓我對編輯的選題眼光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們是如何在海量的文獻中,挑選齣那些最具代錶性、最能反映原住民文化麵貌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文獻的匯編,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在那個被殖民的時代,颱灣原住民依然擁有著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

评分

我最近購入的《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一書,真的給我帶來瞭許多意想不到的啓發。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日治時期颱灣原住民的瞭解,大多局限於宏觀的曆史敘事,而具體的文化細節和個體經驗,往往顯得有些模糊。這本書,恰好填補瞭這一塊的空白。我對於書中收錄的“探險記”部分尤為好奇。想象一下,當年的日本探險傢、學者,甚至是官員,懷揣著各自的目的,踏足颱灣那充滿未知與神秘的內陸深處。他們筆下的文字,或許會為我們呈現齣關於原住民社會組織、生活方式、甚至是對自然環境的獨特認識。我期待在這些記述中,能夠捕捉到原住民麵對外來者時的真實反應,他們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互動?這些記錄中,是否夾雜著對原住民文化的誤讀或麯解?而“傳說”和“童話”的部分,則是我認為最具文化價值的部分。傳說往往是一個民族世界觀的基石,是他們對起源、對神靈、對英雄的集體記憶;童話則可能蘊含著樸素的道德教誨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好奇,在日治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口述傳統是如何被記錄、被整理,又被如何呈現的?翻譯工作本身,就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解讀,我希望譯者能夠盡量保持原住民敘事的韻味和語境,避免過度“現代化”或“日本化”的痕跡。這本書的“選集”性質,也讓我對編輯的學術視野和文化敏感度充滿瞭敬意。他們是如何在繁雜的文獻中,挑選齣那些最具代錶性、最能展現原住民文化多樣性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提供曆史信息,更能引發我們對殖民曆史、文化傳承以及身份認同的深入思考。

评分

在閱讀《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之前,我對日治時期颱灣原住民的瞭解,很大程度上是碎片化的,來自於零散的史料和二手研究。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股清流,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地接觸那個時期原住民文獻的機會。我非常著迷於書中“探險記”部分的敘述。我設想,這些文字可能會記錄下當年日本學者或探險傢,如何在未知與艱險中,深入颱灣的山地,與那些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族群建立聯係。他們觀察到的原住民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他們的記錄是否側重於地理、動植物,還是對原住民的社會文化進行瞭深入的描繪?我特彆好奇,在這些記述中,原住民是否被塑造成瞭“他者”,還是能看到一些平等交流的痕跡?而“傳說”和“童話”的部分,則是我認為最具文化價值的部分。它們是原住民精神世界的縮影,是他們對自然、對生命、對社會最原始的理解和錶達。我非常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能夠理解原住民的宇宙觀、信仰體係,以及他們所遵循的社會倫理。在日治時期,這些口述傳統是如何被收集和記錄的?翻譯的過程是否也伴隨著文化的轉換和解讀?我希望譯者能夠盡量保持原住民敘事的獨特性,傳遞齣其獨特的語境和文化內涵。這本書的“選集”形式,也讓我對編輯的學術能力和文化視野産生瞭高度的認可。他們是如何在海量的文獻中,挑選齣這些具有代錶性、能反映原住民文化多樣性和深度的作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在被殖民的曆史背景下,原住民的文化是如何被記錄、被詮釋,以及如何展現齣其不屈的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對日治時期的颱灣社會結構和文化交融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被忽視的聲音。當我在書店看到《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時,我立刻被它吸引住瞭。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其核心內容,同時也暗示瞭其潛在的價值——將那些塵封的、不易觸及的原住民文獻,以翻譯的形式呈現給更廣泛的讀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瞭解書中“探險記”的部分。我設想,這些文字或許能勾勒齣當年日本殖民者深入颱灣山區、與原住民族群初次接觸的場景。他們是如何觀察原住民的社會組織、生活習俗,以及他們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的?這些記錄是否帶有獵奇的成分,還是能捕捉到一些更深層次的文化互動?我尤其好奇,在這些“探險記”中,原住民的聲音是被放大還是被淹沒?而“傳說”和“童話”的部分,則更像是原住民文化中最純粹的 DNA。傳說往往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起源神話、英雄事跡以及對世界萬物的理解;童話則反映瞭他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一些基本的道德準則。在日治這樣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這些口述傳統是如何被收集、記錄,甚至是被改編的?翻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中介,我希望這本書的譯者能夠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盡量傳遞齣原住民語言和思維的獨特之處,而不是簡單地套用主流的敘事模式。這本書的選集性質,讓我對編輯的眼光和選材標準産生瞭很大的好奇。他們是如何從浩瀚的文獻中,挑選齣最能代錶那個時期原住民文化、且具有一定文學價值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被殖民的年代,颱灣原住民的生命力和文化韌性。

评分

最近入手一本《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讓我對日治時期的颱灣有瞭更立體、更深入的認識。長久以來,我對那個時期原住民的曆史和文化,始終感到意猶未盡,而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探索的欲望。我尤其對書中“探險記”這一部分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猜測,這些文字或許記錄瞭當年日本探險傢、人類學傢,甚至是林業官員,深入颱灣山林的經曆。他們是如何觀察和記錄原住民的社會結構、生活習俗,以及與自然界互動的?在這些記錄中,我希望能看到一個相對客觀的視角,即使帶有殖民者的色彩,也希望能從中解讀齣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例如當時原住民的生存狀態、技術水平,甚至是他們對外界的反應。而“傳說”和“童話”的部分,更是我心之所嚮。我一直認為,故事是民族靈魂最直接的錶達。傳說往往蘊含著一個民族對世界起源的解釋,對祖先的崇拜,以及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童話則能反映齣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一些樸素的道德規範。在日治這樣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這些口述傳統是如何被收集、被翻譯,甚至是被“改造”的?我特彆關注譯者是否能保留原住民敘事本身的韻味和文化張力,而不是簡單地將故事“漢化”或“日化”。這本書的選集形式,也讓我對編輯的眼光和取捨有瞭很高的期待。他們是如何從海量的文獻中,挑選齣這些具有代錶性、能夠勾勒齣原住民精神麵貌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在曆史的洪流中,颱灣原住民那獨特而頑強的文化生命力。

评分

說實話,在看到《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這樣的書瞭!”。長久以來,關於日治時期颱灣原住民的資料,大部分都以日語或英文呈現,普通讀者很難直接接觸到一手資料。而這本書的齣現,正是彌補瞭這一重要的學術和文化鴻溝。我特彆關注書中的“探險記”部分。我猜想,這些記錄或許能讓我們一窺當年日本探險傢、殖民官員,甚至是早期人類學傢,是如何與颱灣的原住民族群進行互動的。他們看到瞭什麼?他們記錄瞭什麼?他們的觀察是否帶有殖民者的視角?是否存在一些被忽略的細節,或者是一些有趣的誤解?這些“探險記”是否能幫我們重建當年颱灣內陸深處的地理和社會麵貌?而“傳說”和“童話”的部分,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傳說往往蘊含著一個民族最古老的信仰、宇宙觀和曆史觀;而童話,則能反映齣他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一些樸素的道德觀念。我很好奇,在日治時期,這些口述的傳統是如何被記錄、整理,甚至是被“西方化”或“日本化”的?翻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再創作,我希望譯者能夠盡可能地保留原住民敘事的韻味和文化特質,而不是簡單地將內容“翻譯”成主流的敘事方式。這本書的選集性質,讓我對編輯的選擇標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們是齣於學術研究的需要,還是更側重於文獻的文學性和故事性?最終呈現齣來的文本,是否能夠形成一種連貫的敘事,幫助讀者理解那個時期原住民的生存狀態和文化變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在被殖民的曆史洪流中,原住民依然擁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傳承,而這本書,正是我們走進他們內心世界的一扇窗口。

评分

我最近翻閱瞭《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這本書的確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民族的過去,尤其是那些被壓抑或被邊緣化的聲音,是至關重要的。日治時期對颱灣原住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巨變的時代,外來者以各種方式介入他們的生活,並留下瞭大量的文字記錄。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理解那個時期原住民文化的一扇窗。書中“探險記”的部分,我仿佛看到瞭當年那些來自異鄉的記錄者,懷揣著好奇、敬畏,有時也夾雜著徵服的欲望,踏足颱灣的深山老林,與那些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族群進行接觸。我特彆好奇,這些探險記是否能夠捕捉到原住民當時真實的生活狀態,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些外來者的?是警惕?是好奇?還是已經有瞭初步的融閤?這些文字能否客觀地呈現齣他們社會結構、生活習俗,甚至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而“傳說”和“童話”的部分,則更是我所期待的。它們不僅僅是故事,更是原住民世界觀、價值觀和曆史記憶的載體。在閱讀這些故事的時候,我希望能感受到那種古老而神秘的韻味,理解他們如何解釋世界的起源,如何歌頌英雄,如何傳遞道德規範。我一直在思考,在日治時期,當外來文化強力介入時,這些口述傳統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處理那些可能存在的文化隔閡和語言差異的?是否保留瞭原住民敘事的獨特節奏和錶達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視角,讓我們看到,即便在殖民的陰影下,原住民的文化生命力依然頑強。這本書的選集形式,也讓我對編輯的學術眼光和取捨標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們是如何權衡文獻的曆史價值、文學價值以及文化敏感性,來構建這樣一個主題鮮明的選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颱灣原住民的文化,以及他們在這段特殊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變遷。

评分

我對颱灣曆史,尤其是日治時期原住民文化的研究,一直懷有深厚的興趣。《日治時期原住民相關文獻翻譯選集:探險記.傳說.童話》這本書的書名,立即吸引瞭我的目光。它精準地定位瞭研究的時期、對象和文獻類型,對於我這樣希望深入瞭解那個曆史時期的讀者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非常期待書中“探險記”部分的內容。我設想,這些文字可能記錄瞭日本殖民者在颱灣進行地理測量、資源勘探,或是民族學調查時的經曆。他們是如何與原住民族群進行互動的?他們的觀察是否客觀,還是受到瞭時代背景和自身立場的局限?這些探險記中,是否能揭示齣當年颱灣內陸地區鮮為人知的地理風貌和生態環境?而“傳說”和“童話”的部分,則更是我關注的焦點。這些故事往往是民族文化最核心的體現,它們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起源神話、宇宙觀、價值觀以及對現實生活的理解。我非常好奇,在日治時期,這些口述的傳統是如何被記錄、被整理,甚至是被“改編”的?翻譯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文化解讀,我希望譯者能夠盡量保持原住民敘事的獨特風格和文化內涵,而不是生硬地套用主流的敘事模式。這本書的選集性質,也讓我對編輯的學術判斷力和文獻梳理能力充滿瞭好奇。他們是如何在眾多文獻中,挑選齣那些最具代錶性、最能展現原住民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連接曆史與當代的橋梁,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在殖民的背景下,原住民如何維係和傳承自己的文化,以及他們所經曆的復雜變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