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下)

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景觀
  • 景觀變遷
  • 人與地
  • 環境調適
  • 地理學
  • 颱灣研究
  • 文化景觀
  • 城鄉規劃
  • 環境史
  • 社會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以橫跨400年的颱灣環境變遷史為基礎
  用最細膩且綜閤性的生態觀點
  喚起對國土的重視與行動


  ◆ 無論國傢的發展程度,各國的民間、學界、政府單位都開始重視國土生態安全,颱灣跟進瞭嗎?
  ◆ 強烈的異常氣候來襲,治理者如何規劃,纔能提供國人安全的生存空間?
  ◆ 自己的國傢自己救,民間意識的崛起與行動,如何改變社會!
  ◆ 實踐「土地正義」的關鍵角色,居然是看似普通的數位化地理資訊!

  地║國土建設的發展與機會
  針對颱灣原始的基盤,從地域、區域到國傢不同範圍之規劃與建置,以景觀專業的角度和實務經驗探討自然的核心價值該如何與建設並存,並藉鏡國外最新發展趨勢及文獻資料,提供治理國土空間的永續發展策略。

  人║小單位創造大影響
  隨著民主意識抬頭,更多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團體凝聚形成組織,直接或間接的得以影響公部門,因此公部門、企業界、第三部門若能以各自不同視角關注議題、互補互動,必能提升國傢進步的空間,進而一同為生存的土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生於此地、長於此地,無論一般民眾或政府單位不可忽略的環境議題,我們希望與你一同珍惜這塊土地、找到對寶島最友善的規劃,守護我們美麗的傢園。

本書特色

  -縱橫400年-
  以景觀視野,分析島嶼變遷和未來趨勢
  -跨域結閤-
  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鄉規劃、景觀設計、社會設計
  -豐富圖錶-
  超過1400張圖片X53張附錄錶X270張錶單

  跨世紀拉頁-颱灣景觀變遷年錶
  限量上市,另有販售套書。

跨界推薦

  內政部營建署前署長 張隆盛
  颱灣大學名譽教授 王鑫
  國立颱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邱文彥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許榮輝
  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主持人 蘇喻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瓊瑩


  學曆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係
  颱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係所長兼係主任
  亞洲風景園林協會 副主席

  經曆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院長
  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地球研究中心 主任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理事長
  內政部營建署 國傢公園組技正
  美國費城Hanna/Olin 景觀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師
  美國費城George E. Patton 景觀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師
  美國費城WRT 區域規劃都市設計景觀建築師聯閤事務所 景觀設計師

  國際專業參與
  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IFLA) 會員
  世界公園及遊憩聯盟(IFPRA) 會員
  世界色彩協會(AIC) 會員
  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ASLA) 會員

  著作
  水與綠- 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
  道法自然(中譯本)
  我們的公園綠地
  探訪優質城鄉
  河川環境保育規劃準則
  流域河川生態設計準則
  環境與生態(專書篇章)
  自然製造(生態公共藝術)
  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
  步道施工暨維護1-2-3
  風景區公共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匯編
  橋梁景觀與環境融閤之研究
  綠色基盤應用於城鎮永續規劃之研究
  國傢公園步道設計準則
  國傢公園步道附屬設施設計準則
  「公路景觀設計規劃」之研究與修訂
  公路景觀生態保全機製與規劃設計之研究

  獲奬
  第十八屆東元奬-人文類-藝術類-景觀與環境, 2011
  Award of Excellence in Analysis & Planning, 2011
  Professional Awards ASLA

圖書目錄

PartII 機會潛勢〈空間基盤建設〉
第八章 國土生態基盤
壹、背景 1
貳、變遷 24
水土林主管機關之整閤
原住民傳統領域之規劃經營
重大建設計畫對國土生態基盤之衝擊
自然災害對國土生態基盤之衝擊
參、趨勢 42
歐洲之發展趨勢
亞洲之發展趨勢
肆、機會 82
組織麵
治理麵
政策麵
參考文獻 98

第九章 景觀區域主義之典範發展
壹、背景 108
貳、變遷 119
權責單位之整併
「區域」計畫與「都市」計畫之執行及通盤檢討
參、趨勢 148
高山跨域保育軸
國際和平公園
絲路世界遺産
綠道網絡
長距離步道
肆、機會 161
中央山脈保育軸之建置與保全
西部濕地保育軸之建置與保全
總閤流域管理機製之建置
國傢步道係統之建置
都會區域保育發展
結語
附錄 184
參考文獻 187

第十章 景觀及都市主義之典範發展
壹、背景 195
貳、變遷 216
景觀融入都市「理念」與「推動」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生活價值認知上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規劃中角色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設計中角色之變遷
景觀行政機製與運作之變遷
參、趨勢 252
城市發展是連續的,承繼曆史與時代變化,都市設計者必須有能力瞻前顧後
都市規劃設計者必須透過宏觀思惟充份瞭解全球與在地發展趨勢並前瞻未來
迴應氣候變遷城市再生必須視為城市代謝係統之一環
專業者必須打破「規劃」與「設計」之舊框架以係統鏈結暨可持續發展為宗旨
肆、機會 265
國土三法+ 景觀法實踐之契機
組織再造之契機
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之調適契機
人口結構變遷對都市景觀結構之調適
都市設計專業之整閤與對永續設計之承諾
學院教育之改革與創新
科技與生態之整閤
海洋國傢之新契機
結語
附錄 310
參考文獻 320

第十一章 新鄉村主義發展
壹、背景 328
貳、變遷 347
環境變遷
社會變遷
景觀變遷
參、趨勢 383
再發現鄉村
産業景觀加值
生活價值轉型
災害重建之刺激
鄉村文化資産價值之重生
肆、機會 424
新鄉村主義之播種
傳統農村規劃之突破
村落的新定義
健康與生活美學之新標竿
附錄 467
參考文獻 495

第十二章 社區賦權與在地調適
壹、背景 505
貳、變遷 518
選舉製度與民政服務混淆之影響
非營利組織發展之影響
重要環境議題與社區生存威脅之影響
參、趨勢 538
多元開放參與
民間組織蓬勃發展
網路社會發展之刺激
世代交替社區參與年輕化
肆、調適 554
地方永續發展之再落實
地方學之研究與發展
在地知識力之建構
在地産業發展
地方社會韌性之提昇
結語
附錄 579
參考文獻 600

第十三章 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
壹、背景 609
貳、變遷 622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光復初期─美援時期
土地改革對國土空間之影響
工業區發展對空間規劃之影響
河川新生地之開發與經營
參、趨勢 643
受中華文化之影響
受日治時期西化與殖民之影響
受美援之影響
解嚴後開放之衝擊
麵對全球化永續發展之衝擊
全球化與在地化之新轉型
肆、調適 655
迴應社會變遷之空間治理
迴應氣候變遷之空間治理
迴應全球化之空間治理
迴應文化美學創意之空間治理
附錄 699
參考文獻 717

第十四章 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
壹、背景 726
貳、變遷 749
農業社會的土地倫理觀
工業社會的土地倫理觀
資訊社會之土地倫理觀
參、趨勢 782
自全球化到反全球化
迴應氣候變遷之新土地倫理
生態與智慧化之國土經營
人與地價值觀之轉型──人定兮勝天?
肆、機會 816
海洋國傢新思惟
島嶼生態係之永續經營
國土美學之形塑與再現
結語──我們需要國土計畫中的留白
附錄 850
參考文獻 866

 

圖書序言

作者序

道法自然在颱灣


  Formosa 美麗之島。颱灣在島嶼學上係屬於「大島」,在全球地理區位上,她位居麵嚮海洋又毗鄰大陸的重要國際經貿與地緣政治位置。在全球橫剖北緯 23.5° 的各個國傢中,隻有颱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地景多樣性,此正因為其地理區位之特殊性與地質地形地貌與微氣候之細緻度,形塑瞭此世界級的瑰寶,然而也因曆史麵之地緣政治因素以及對「海洋」之不熟悉,一直到大航海世紀後,這個寶島的資源纔漸漸更科學化地被認識,繼而成為多國民族覬覦之戰略點。

  筆者之專長非政治學或地球科學,更非史學,惟因受教於 Ian L. McHarg之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之方法論與持續性之現地規劃實務參與(Professional Practice),繼前一本「水與綠」專書後,開始好奇地擬探索這個島嶼之自然、人文、曆史,以及其在史料上所載及近 400 多年來之各嚮度變遷。

  也因此,本書係集結筆者近 30 多年來在教學研究、專業實務規劃、在國土相關公共政策與民間組織相關議題倡議上之經曆,並將其分類歸納與空間資料之對比。擬自景觀生態學及國土空間係統麵切入,俾對跨域與跨界之颱灣土地發展變遷有一更清晰之圖像。而也因景觀生態規劃之係統思考訓練,有幸多年來參與之公共政策麵相當廣泛,包括國土規劃、區域規劃、海岸保育與規劃、濕地保護與規劃、都會區域規劃、都市設計、公園綠地係統規劃,以至公共藝術及文化資産保存……等多元多光譜之嚮度。

  感謝上述實務之參與,讓筆者有不斷學習吸收新知之機會,麵對各嚮度跨國跨域跨界之專業學者互相交流辯證,得以更客觀「閱讀」颱灣、「剖析」颱灣景觀空間係統變遷之多元光譜。而麵對國際政經社會局勢之變遷以及全球氣候變遷之挑戰,各國之因應對策不斷推陳齣新,而颱灣亦在睏境中不斷尋求自我定位及與威脅挑戰共生之新途徑。

  本書曆經超過十年之自我籌劃,每一章節文字均是一字一句親手撰寫、考證,曆經六年之落筆、打字、修正與排版,迴顧曆史、檢核現況、前瞻未來,如何麵對變遷而有自我調適之道,係本書撰寫之重要目的,全書分為兩大部份:

  Part I 威脅剖析
  Part II 機會潛勢

  第一部份主要自島嶼環境盤查為框架,分彆剖析山林、海洋、海岸、濕地、農村、城鄉、離島與文化景觀,而雖然區分為七章,但就實質麵,國土空間乃為一整閤係統(Holistic System),每一嚮度之環境資源與變遷均息息相關,包括曆史事件對各項政策之影響,還有地理區位對移民社會之多元價值之影響。每一章節分彆自背景/變遷/威脅/趨勢/調適分論之。

  第二部份為「機會潛勢」,主要側重在上述環境資源潛勢下,不同尺度與特質之空間基盤建設與社會基礎建設之發展新趨勢與因應對策,而此部分亦是筆者綜整大量文獻資料及參酌各國最新發展趨勢,對應颱灣之相關新立法與公共政策與相關社會議題而撰寫,包括瞭國土生態基盤、景觀區域主義、景觀及都市主義、新鄉村主義之發展,及其對國土計畫、綠色基盤建設以及都市化、農村再生等議題予以跨域之連結與剖析。另一焦點係關注近二十年來颱灣因發展快速且自成一特質之社會基盤建設,此包括社區賦權與在地調適、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以及社會設計之思惟如何滲透到不同階層尺度之空間發展中。

  全書最後一章以「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為總結,主因在撰寫過程中,閱讀瞭數百本跨領域的新書與無數論文與評論,最後獲緻一個從事景觀專業生涯中之「覺悟」,亦即所有分工分門彆類之專業在各自著力後,若每一分工從事者得以放寬視角打開視野,縱橫貫穿古今曆史,則有一種大自然秩序中之「網絡」會自然地將所有專業者串連。換言之,透過這些有論述之各分門分科之再重組再串連,無形中吾人必須拋開本位主義,放開心胸去傾聽或閱讀大地中不同尺度以及社會結構中不同族群之「聲音」。而「悟道」之喜悅則在得以將知識融會貫通,得以將技術轉化為人類與環境之福祉。是以殊途同歸之源即迴歸到對大地之責任、土地倫理之信守與實踐,則應是大同世界或生態烏托邦之理想。而在趨嚮此目標前進時,專業者需跨域交流、分享閤作( 不僅分工),則受傷的土地也將有機會在吾人調整價值思惟與政策之過程中,逐一在大自然定律與秩序中「歸位」,此亦正是國土「美學」與「哲學」、「倫理」閤而為一之務實願景。

  本書在撰寫時,雖力圖綜覽多嚮度多光譜之文獻資料,囿於筆者個人之學識知能與經驗仍有諸多不足與遺漏之處,當請所有閱讀者以及各界專傢前輩之不吝指正。今年正值<< Design>> 問世 50 週年,母校賓夕凡尼亞大學將有係列慶祝論壇與展覽,恭逢其盛!而本書擬獻給啓濛筆者生態規劃知識與專業倫理的恩師── Ian L. McHarg 教授。

郭瓊瑩

推薦序

與自然和平共存之省思


  工業革命以前,人類與大自然搏鬥,為求安穩的生存,與自然和平共存是一種期盼,破壞程度有限;到瞭15 至17 世紀時期大航海時代,歐洲船隊到世界各處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綫,雖然使西方文明擴展到全世界,但是對待殖民地的方式卻是粗暴地剝削、掠奪。20 世紀經曆瞭兩次世界大戰,對自然及人類的破壞更是無與倫比;其後社經快速發展,在人定勝天觀念下,對自然環境更是予取予求,造成瞭環境汙染與自然生態的破壞。

  1972 年,人類終於正視地球生態係統嚴重受損事實,開展瞭國際環保運動。聯閤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Environment), 發錶「人類環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勾劃齣人類對環境所享有權利的範圍。歐日等國傢相繼成立環境部,陸續製訂瞭國際環境法規,如保護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産公約、關於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國際貿易的華盛頓公約、聯閤國海洋法公約等,環保意識抬頭。

  1987 年聯閤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錶「我們的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更進一步提齣「永續發展」的概念。1992 年裏約宣言發錶「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將永續發展的精神擬訂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執行永續發展有瞭工作藍圖,並通過「聯閤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減緩全球氣溫上昇的趨勢。但是,人類所處的環境仍然是麵臨著氣候變遷、人口都市化、高齡化及巨大都會、貧富差距、國際貿易等諸多挑戰,颱灣當然也不例外。

  颱灣環保工作除瞭在1987 年成立環境保護署外,也陸續設置自然保留區、國傢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傢風景區、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及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等,建構齣颱灣的生態保育軸。近年也完成國土計畫法、濕地保育法、海岸管理法等立法工作,民間環保相關組織相繼設立,企業也相當重視環保議題;看似颱灣環境保護、自然保育工作已有若乾成果,值得欣慰。但這仍屬於片段性的發展,開發與保育的矛盾、保護區分散孤立完整性不足、管理單位法令係統分歧競閤…仍然存在,顯見我們缺乏一綜閤性觀點來盤整所有的政策成果。而此書正是以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的觀點齣發,全麵來診視颱灣的「人與地」。

  以生態規劃原理進行規劃實作和分析方法正是美國景觀大師 Ian L.McHarg 所倡導,本書作者郭瓊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學院時即受教於 Ian L. McHarg。取得景觀建築碩士後迴颱灣營建署服務,參與國傢公園的規劃,之後被延攬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係任教,擔任景觀學係係主任及環境設計學院院長,並活躍於景觀、環境保育相關社團。曾任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造園學會副理事長、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董事等,並積極參與國際 NGO 組織,曾任國際崇她社 Zonta International 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保護區委員會(WCPA)東亞地區理事。目前是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IFLA)理事(颱灣代錶)、美國景觀建築學會(ASLA)國際會員等。她將多年來在颱灣從事有關景觀環境及國土規劃的研究與觀察,綜結成「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實屬珍貴。

  本書作者不僅將生態規劃的理念落實於課程規劃上,特彆重視戶外教學和實務創意,也將這個研究方法運用於本書;以生態學的觀點,解構人與地的關係,提齣以順應環境觀點探討人對地的依存關係,兼顧宏觀及微觀的視野。本書基礎資料豐富,钜細靡遺,研究方法嚴謹。從「威脅剖析」與「機會潛勢」兩大部分剖析颱灣這個島嶼環境所麵臨山林、海洋、海岸、濕地、農村、城鄉、離島與文化景觀的各種威脅,以及在空間與社會基盤建設的可能發展機會。各章內容從背景、變遷、趨勢、機會等麵嚮層層解析論述,內文中也隱含本書作者對公共政策的批判,例如國土行政組織的調整、景觀法、颱灣環境教育等,提齣她獨到的見解及懇切的建議。此外,她參與各項規劃,必定親力親為,現地勘查,實地感受人與地的關係;她的行動力、執行力讓我佩服。本書輔有大量她親自拍攝的照片,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精彩,是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張隆盛
內政部營建署前署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前署長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創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牽成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Eisenhower Fellow(1975)

善盡有生命的社會責任

  認識郭瓊瑩的時候正是颱灣政府積極推動國傢公園的起步階段,她參與早期國傢公園規劃設計和艱钜的草創。在內政部營建署張隆盛署長的領軍下,開展瞭颱灣國傢公園行政體係和法律製度。長期的公職服務後,她轉任教職並兼顧專業服務,主持許多規劃設計案,成果豐盛。又因教學認真、校內服務成績卓越,深受師生認同,曾經受聘擔任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並持續擔任該校景觀係係主任至今。在民間,則先後擔任景觀學會理事長及縣市景觀顧問等服務職。

  她是一位多方位的學者,不分國內、國外,都受到高度肯定。她是一位視野開擴的開放性學者,求知生活內容豐富。她生活在現象學者鬍賽爾說的生活世界裏,而非無生命的物理、物質世界。也就是說,她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多樣性體驗世界,有理性但又充滿感性、有個人的特質人性。鬍塞爾認為,世界並非外在於我而存在。生活世界絕非隻是個人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彆人共同生活的世界,在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每個人由不同的側麵來經驗事物,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未定型的直接經驗世界。因此,她熱愛遊山玩水,結交朋友;她造訪青藏高原多次,探索自然的奧祕和各地的風土人情,體驗一般常人之所未見。

  郭瓊瑩持續在國傢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等實務界學習,整閤理論與實務;並且大量旅行,參訪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觀和人類的多元建築。她是一位能動者。一隻能引發蝴蝶效應的小小鳥。依著師齣名門的景觀學基本素養、實際參與教學研究和廣博的實務經驗,在行萬裏路之後,凝聚齣這本真實世界的作品。身體現象學傢梅洛龐蒂認為知覺是主動的,是嚮真實世界──鬍塞爾所說的「生活世界」──原初開啓。梅洛龐帝認識到身體不隻是一件物事、一個科學研究的對象,它同時也是經驗的永恆前提,由嚮世界知覺性的開放和傾注形成。梅洛龐蒂稱畫傢(或是作者)在創作的時候能夠首先醞釀齣一個想法然後將它具體化,或者從對材料的處理中釋放齣某種思想或情感。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個行萬裏路、探索人間百態的女孩,用瞭多年的心血,醞釀、凝聚齣的作品。她的著作是她的工作經驗和思想理念結晶;呈現給讀者,是希望能盡社會能動者的腳色,在社會巨輪轉動的過程中,留下足跡,為更好的未來世界盡一份心力。

王鑫
颱灣大學名譽教授( 地理研究所)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所講座教授
颱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華民國國傢公園學會前理事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前理事長
IUCNWCPA Vice Chair

 

圖書試讀

貳、變遷
 
一、水土林主管機關之整閤

 
(一) 水與土
 
在農業時代對國土資源保全重視的是土壤的生産力,為此對於農地之分類以「等則」區分作為保全地力之標準,而昔時就平原農地而言「水」與「土」確實是一體的,亦即農地與灌溉係統互為錶裏,「農田水利會」掌控瞭平原灌溉水權之分配,但長久以來,水利灌溉係統中之「水資源」隻被注重在灌溉功能( 亦即指重現「量」),而水資源本身之「質」以及其它附加之生態服務功能、景觀功能、休閑功能乃至文化功能則較被忽視。為此即便農委會( 或相關之農業主管機關) 並未有完整的農田( 土壤) 水利生態基盤之盤點資料,而也因此有關農地之生物多樣性價值也一直未有較清楚之 Green Accounting。是以在麵對都市化或( 開發) 過程中,農地與水圳網絡之斷裂、變更、改道、加蓋或填埋,則欠缺嚴謹之監督與監測機製。
 
除瞭灌溉係統外,颱灣的河川因短而急且有颱風之洪泛沖刷,多數河川除如上遊野溪未築堤或未有人工攔砂設施外,多已「納入」水利管理單位,並以防洪為主軸,在生態基盤中最關鍵的濱溪帶(Riparian Zone) 往往因防洪水利因素而被移除。換言之,多數西部平原之河川植被幾乎已不見濱溪自然群落或原始林帶,此重要的 ecotone 之喪失也造成國土生態基盤「綠帳」之流失。
 
(二) 土與林
 
颱灣在明鄭及荷蘭人開始開發西部平原後,原來之平地森林也逐漸消失,包括許多海岸林與低海拔闊葉林。或許這也是國土發展不得不之 Trade Off,惟森林對水土保持與提供生物棲地、淨化空氣品質以及碳匯之機能仍必須在閤理之開發範圍時,有適量之補償機製,亦即平地造林與自然林復育之重要性,惟過去之「平地造林」政策亦多以經濟考量,在鼓勵造林同時對於如何平衡生態多樣性、修補破碎化之生態基盤亦欠缺較宏觀與長程之政策,此亦為「土與林」間之課題。
 
就農地之生産價值而言,過去對農地之「産值」有依作物生長需求適性就土壤分類,農業部門基本上掌握瞭平原地區(及局部丘陵地區)之農地土壤狀態也依此將農地區分為不同之類彆,惟在高山地區或集水區、溪流上遊、海岸山脈區之土壤研究分析較缺對於自然林之復育其與土壤之保育關係密切。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下冊,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颱灣地理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深刻思考。上冊中,作者對颱灣景觀變遷的細緻描繪,已經讓我對這片土地的獨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我非常期待在下冊中,能夠看到作者對“調適”概念的進一步深入探討。我好奇的是,在麵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時,颱灣社會究竟采取瞭哪些有效的調適手段?是通過科技的進步,還是通過對傳統智慧的重新發掘?是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還是通過民間組織的積極參與?我希望在書中能夠看到更多具體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將能夠幫助我理解,人類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找到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道路,這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评分

對於這本書的下冊,我懷著極大的期待。上冊已經讓我領略到瞭作者在梳理颱灣景觀變遷方麵的功力,那種將曆史、地理、人文融為一體的敘事方式,讓我印象深刻。我非常想知道,在下冊中,作者將如何進一步展開對“調適”這一核心概念的探討。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應對,更是涉及到社會、文化、製度等多個維度的變革。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颱灣社會在應對自然災害、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等問題時,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和策略。比如,是否有成功的案例能夠為其他地區提供藉鑒?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教訓?這些具體的分析,將有助於我更全麵地理解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评分

這本《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下)》的齣現,對於我這樣的曆史地理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厚禮。上冊的閱讀體驗已經讓我認識到作者在史料挖掘和地理分析上的卓越能力。我非常期待在下冊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進一步深入探討颱灣景觀變遷的深層原因,以及人類社會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圍繞這些景觀進行“調適”的。我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處理那些更復雜、更具爭議性的環境議題,比如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係統的破壞、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長期影響。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更多基於事實的分析,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嚮的審慎思考,這不僅僅是對颱灣地理的瞭解,更是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種深刻洞察。

评分

我一直對颱灣的自然風光充滿嚮往,但對於它背後所蘊含的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卻知之甚少。這本《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下)》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上冊的閱讀體驗讓我驚嘆於作者的博學和細緻,他能夠將復雜的地理信息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呈現齣來。我尤其期待下冊中,作者會對颱灣不同區域的生態係統,例如高山、平原、海岸等,進行更深入的剖析,探討它們在人類活動乾預下的具體演變過程。同時,我對“調適”這個主題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瞭解到更多關於颱灣社會在應對環境變化時所采取的具體策略,包括那些成功的經驗和可能存在的挑戰,這將是我深入學習的重點。

评分

這本書的下冊,對我來說,是一種期待已久的知識盛宴。上冊的精彩已經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特彆想瞭解的是,作者是如何將颱灣不同地區,比如山區、平原、海岸地帶的景觀變遷進行對比和分析的?這些不同地貌的演變過程,是否有著相似的驅動因素,又存在哪些獨特的地域性特徵?我對書中對“調適”的論述非常感興趣,希望下冊能夠提供更多具體的案例,展示颱灣社會在麵對氣候變化、自然災害、資源枯竭等挑戰時,是如何采取措施的。是科技創新,還是傳統智慧的迴歸?是政策引導,還是民間力量的崛起?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也希望能夠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應對環境挑戰的啓發。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颱灣的地理景觀並沒有一個非常係統和深入的瞭解。它更多的是存在於一些零散的新聞報道和旅遊經曆中。但是,自從翻開這本《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下)》,我的認知邊界就被極大地拓展瞭。作者以一種極其宏觀的視角,審視瞭颱灣這片土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他不僅僅關注那些顯而易見的地理特徵,更深入挖掘瞭那些潛藏在景觀背後的曆史脈絡和人文因素。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調適”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指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更是指人類如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在下冊中,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對這些調適策略的詳細闡述,那些成功的案例,以及可能存在的失敗教訓,都將是我學習的重點。

评分

這本書的下冊,我終於拿到瞭!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索那些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尤其是那些關於自然景觀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演變,以及人類社會又是如何努力適應這些變化的種種細節。在閱讀上冊的過程中,我就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事風格所吸引,尤其是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變遷與具體的地理環境巧妙地結閤起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颱灣,親眼見證著一切。我對下冊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繼續引領我深入瞭解颱灣的生態多樣性,那些曾經孕育瞭無數生命的森林、濕地、海岸綫,它們在人類活動的介入下,經曆瞭怎樣的挑戰?是退化還是重生?書中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我想一定會非常深刻,也會讓我對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评分

從上冊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絕對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學術著作。作者對於颱灣景觀變遷的梳理,不僅僅是記錄瞭地理現象,更是對曆史、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的深刻反思。我尤其期待在下冊中,能夠看到作者對颱灣在現代化進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景觀麵貌的論述。比如,從農業社會嚮工業化、城市化社會的轉型,對森林、農田、河流、海岸綫帶來瞭哪些不可逆轉的變化?而人類又是如何在這種劇烈的變遷中,試圖去“調適”和修復的?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具體案例的研究,不僅僅是宏觀的政策解讀,更能深入到地方層麵,瞭解不同社區在麵臨景觀變化時,所采取的具體應對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成效和局限性。

评分

我一直對曆史地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種能夠將人文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研究。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上冊的閱讀體驗已經讓我感到非常滿足,那種對颱灣地區地理環境演變的細緻梳理,對人類活動影響的深刻洞察,都讓我印象深刻。下冊的到來,我更加期待的是它在那些更宏觀的層麵上,對颱灣景觀變遷的整體性解讀。比如,作者是如何將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景觀變化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的時間軸?他對於“調適”這個概念的理解,又會有哪些更深入的闡釋?是單純的技術性應對,還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文化、社會和製度層麵的調整?我希望在下冊中,能夠看到更多關於颱灣社會如何通過政策、科技、甚至集體意識的轉變,來應對環境挑戰的案例分析,從而為我們理解其他地區在麵對類似問題時,提供寶貴的藉鑒意義。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下冊,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作者是如何將颱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景觀變化進行串聯和對比的。上冊已經讓我對一些主要的變遷有瞭初步的認識,我非常期待在下冊中,能夠看到更細緻、更深入的分析,比如,不同地理單元(如山區、平原、海岸)的景觀變遷路徑差異,以及它們各自的“調適”策略。我對“調適”這個概念尤其感興趣,它不僅僅是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更包含瞭人類主動改變和改善環境的努力。我希望下冊能夠提供更多具體的案例,展示颱灣社會在麵臨自然挑戰時,是如何運用科技、政策、甚至文化觀念進行調整的,這些案例的深度和廣度,將是我閱讀的重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