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抗戰印緬遠徵軍寫真照片集(1942-1945)(精裝)

對日抗戰印緬遠徵軍寫真照片集(1942-1945)(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抗戰
  • 印緬戰場
  • 遠徵軍
  • 曆史
  • 軍事
  • 照片集
  • 二戰
  • 中國抗日戰爭
  • 精裝本
  • 迴憶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共收錄兩本畫冊,第一本《拉姆加駐印軍記》(Ramgath-now it can be told),英文本,齣版年代不詳,根據內容判斷,原本可能是屬軍事機密檔案,後來纔公開;第二本《新一軍戰鬥寫真‧印緬遠徵畫史》,1947年齣版,中英對照本。

  兩本有時間關聯性,1942年4月,中國遠徵軍由孫立人將軍所領導的新三十八軍,為掩護全軍後撤,孤軍落後,而取道深山密林轉進印度,最後轉往拉姆加集訓。同年八月,中國駐印軍正式誕生。《拉姆加駐印軍記》即是記載駐印軍的訓練過程,而《新一軍戰鬥寫真‧印緬遠徵畫史》,則是駐印軍經過訓練後進行二次遠徵印度,最後取得最後勝利的戰鬥紀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闞正宗


  嘉義市人,齣生於颱灣嘉義,成功大學曆史學博士。長年從事佛教寺院及文物的田野調查,二十餘年間完成有關佛寺、人物田野調查專著、閤著十餘冊。

  代錶性著作有:《颱灣佛教一百年》(東大,1999)、《颱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博揚文化,2004)、《重讀颱灣佛教──戰後颱灣佛教(正續編)》(大韆,2004)、《颱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2008)、《颱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曆史進程(1895-1945)》(博揚文化,2011)、《颱灣佛教的殖民與後殖民》(博揚文化,2014)等學術著作書。

  曾任法鼓佛教學院、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係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導讀
拉姆加駐印軍記
新一軍戰鬥寫真‧ 印緬遠徵畫史

圖書序言

前言

  1942年,日軍攻陷緬甸後立刻準備進攻滇西,欲透過佔領雲南,來威脅重慶。當時,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1900-1990)在仁安羌戰役擊敗日軍,並救齣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和新聞記者五百多人,隨後撤退前往印度。但是中國對外唯一的陸路交通大動脈滇緬公路被日軍截斷,美國援華的軍用物資就隻能透過美軍航空隊,通過當時知名的「駝峰航綫」進行輸送,其中睏難重重,多有犧牲。當時,中緬印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參謀總長為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1883-1946),為重新控製滇緬公路,根據中美協議,將當時的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由史迪威任總指揮,並在印度拉姆加建立軍事訓練中心,接受美式作戰裝備,陸續整編原先入印的三十八師以及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第五軍新二十二師和軍直屬部隊,並且利用駝峰空運飛機迴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正式成立新一軍,而後三十、十四、五十師也陸續加入。

  當時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介石(1887-1975)「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士兵的素質大大的提高,使得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中美在印度拉姆加的軍事訓練中心的訓練成果,奠定日後勝利的基礎。

  本書共收錄兩本畫冊,第一本《拉姆加駐印軍記》(Ramgath―now it can be told),英文本,齣版年代不詳,根據內容判斷,原本可能是屬軍事機密檔案,後來纔公開;第二本《新一軍戰鬥寫真‧印緬遠徵畫史》,1947年齣版,中英對照本。兩本有時間關聯性,1942年4月,中國遠徵軍由孫立人將軍所領導的新三十八軍,為掩護全軍後撤,孤軍落後,而取道深山密林轉進印度,最後轉往拉姆加集訓。同年八月,中國駐印軍正式誕生。《拉姆加駐印軍記》即是記載駐印軍的訓練過程,而《新一軍戰鬥寫真‧印緬遠徵畫史》,則是駐印軍經過訓練後進行二次遠徵印度,最後取得最後勝利的戰鬥紀錄。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二戰時期的中國軍隊,特彆是遠徵軍的這段曆史抱有濃厚的興趣,也閱讀瞭不少相關的文字資料。但坦白說,很多時候,那些文字描寫雖然詳實,卻總感覺隔瞭一層,難以觸及靈魂。直到我拿到這本《對日抗戰印緬遠徵軍寫真照片集》,我纔真正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書中的每一張照片,都是曆史的眼睛,它們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比任何文字都更能打動人心。我看著照片中那些年輕的戰士,他們黝黑的皮膚,被曬得發亮的軍裝,臉上毫不掩飾的疲憊,以及眼神中偶爾閃過的一絲堅定,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那艱難的條件下發齣的低語,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與堅持。特彆是那些描繪叢林作戰、渡河作戰、以及戰地生活的照片,真實得讓人心驚。它們記錄瞭遠徵軍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麵對重重睏難,卻依舊頑強作戰的精神。那些戰士們,他們的身影不僅僅是曆史的符號,更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誌。這本書帶來的,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一種超越語言的震撼。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厚重,並非僅僅在於宏大的事件和偉大的決策,更在於無數普通個體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洪流中的掙紮、奉獻與犧牲。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近代中國史,尤其是抗戰這段曆史,都抱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瞭解和學習。當這本《對日抗戰印緬遠徵軍寫真照片集(1942-1945)》齣現在我眼前時,我感受到瞭一種來自曆史深處的召喚。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圖冊,而是一扇通往過去,通往那些鮮活生命,通往那些悲壯歲月的窗口。我沉浸在那些泛黃的照片之中,看著照片裏一個個年輕而堅毅的麵孔,他們身上那種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氣概,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直接觸動瞭我的靈魂。我注意到,照片不僅僅聚焦於宏大的戰爭場麵,更多的是對普通士兵生活的細緻捕捉。比如,那些在簡陋帳篷裏,戰士們圍坐在一起,分享食物的場景,那種戰友間的深情厚誼,讓我倍感溫暖。又比如,在艱苦的行軍途中,戰士們相互攙扶,鼓勵前行的畫麵,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由衷地肅然起敬。這本書,通過最直觀的影像語言,還原瞭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徵軍的真實麵貌,讓我對他們為國傢和民族所付齣的巨大犧牲,有瞭更深刻、更感性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寫真集,不如說是一部由影像構成的恢弘史詩。我之前對印緬遠徵軍的曆史有所瞭解,但總覺得隔靴搔癢,難以窺其全貌。直到我翻開這本《對日抗戰印緬遠徵軍寫真照片集》,我纔真正感受到一種無與倫比的震撼。照片中,那些身處異域叢林的中國軍人,他們年輕而堅毅的麵龐,飽經風霜的眼神,以及身上那被汗水和泥土浸染的軍裝,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段不平凡的故事。我看著他們艱難地穿越茂密的叢林,在惡劣的環境下與日軍殊死搏鬥,看著他們在簡陋的戰地醫院裏,忍受著傷痛,等待著重返戰場。這些畫麵,沒有絲毫的虛假和矯飾,它們直接而有力地擊中瞭我的心靈。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是,它不僅僅記錄瞭戰爭的殘酷,更捕捉到瞭戰士們之間的戰友情誼和他們身上閃耀的人性光輝。那些相互扶持的背影,那些短暫的休息時光裏,戰士們臉上流露齣的對傢鄉的思念,都讓我深深地感動。這本寫真集,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去理解那段曆史,去銘記那些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英勇獻身的英雄們。

评分

捧起這本《對日抗戰印緬遠徵軍寫真照片集(1942-1945)》,我仿佛開啓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書中的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次曆史的迴響,它們沒有文字的喧囂,卻有著最強大的生命力。我凝視著照片中那些年輕的麵孔,他們的眼神中,有對戰爭的睏惑,有對敵人的憤怒,更有對勝利的渴望和對傢國的忠誠。我看到瞭他們在濕熱的叢林中跋涉,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搏殺,在簡陋的營地裏相互慰藉。這些畫麵,真實得讓人心疼,也震撼得讓人肅然起敬。我尤其留意瞭那些描繪士兵們日常生活場景的照片,比如,他們如何剋服食物短缺,如何保持軍紀,如何在短暫的休息時間裏,互相打氣。這些細節,讓我看到瞭遠徵軍將士們身上所展現齣的頑強意誌和集體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珍貴的史料,更是一麵映照曆史的鏡子,它讓我們看到瞭先輩們付齣的巨大犧牲,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這本寫真集,以其獨特的影像力量,將一段光榮而悲壯的曆史,刻畫得如此生動、如此深刻。

评分

一本優秀的史料,最難得的便是其真實性與衝擊力。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以圖片為主要載體,繞過瞭語言的隔閡和主觀的解讀,直接將印緬遠徵軍在1942-1945年間的真實影像呈現在讀者麵前。我看著照片中那些飽經風霜的麵孔,看著他們身處的熱帶叢林、簡陋的戰壕、以及充滿硝煙的戰場,我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段曆史的厚重與殘酷。那些畫麵,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有最原始、最直接的記錄。例如,我注意到一張照片,幾名士兵正艱難地攀爬陡峭的山坡,他們的軍裝被汗水浸透,臉上布滿瞭泥濘,但他們緊握的槍支和堅定的步伐,無不展現著一種不屈的意誌。另一張照片,則展現瞭戰後的景象,斷壁殘垣,滿目瘡痍,卻有幾名幸存的戰士,相互攙扶著,眼神中透著一種劫後餘生的悲傷與希望。這些畫麵,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力量,它們直擊人心,讓我們深刻反思戰爭的代價,也更加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评分

這本書,是一次沉浸式的曆史體驗。它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小說,而是直接將曆史的切片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坐在舒適的椅子上,翻閱著這本厚重的相冊,卻仿佛置身於1942到1945年的印緬戰場。那些照片,不僅僅是黑白的圖像,它們承載著太多的信息和情感。我能從那些士兵的眼神中讀齣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希望、他們的憤怒,以及他們對傢鄉的思念。照片的構圖,有時候非常樸實,甚至有些粗糙,但這恰恰是曆史的真實寫照,沒有經過絲毫的修飾和美化。我看到戰士們在艱苦的環境下,依然樂觀地相互打趣,看到他們在短暫的休息時間裏,翻看傢人的信件,這些細微的瞬間,讓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傢庭、有夢想的普通人,隻不過,為瞭更偉大的目標,他們不得不將個人的一切都拋在腦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貼近、更人性化的方式,去理解那段艱難而光榮的曆史,去感受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們,他們的犧牲並非遙遠而抽象,而是具體而深刻的。

评分

這本書的光榮封麵,那古銅色的“對日抗戰印緬遠徵軍寫真照片集(1942-1945)”幾個大字,就如同穿越時空的號角,瞬間將我帶迴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翻開書頁,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沉甸甸的影像,一張張泛黃的、帶著歲月痕跡的照片,仿佛擁有靈魂,訴說著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那些年輕的麵龐,眼神中或堅毅、或疲憊,卻都透著一股不屈的意誌。他們身著簡陋的軍裝,在濕熱的叢林中跋涉,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搏殺。每一張照片,都凝固瞭一個瞬間,卻串聯起一段蕩氣迴腸的曆史。我仿佛能聽到隆隆的炮火聲,聞到泥土與血腥混閤的氣味,感受到遠徵軍將士們為瞭民族解放付齣的巨大犧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相冊,更是一座紀念碑,一座關於勇氣、犧牲與信念的巍峨豐碑。它讓我們這些後輩,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那段血與火的曆史,感受先輩們的不易與偉大。那些照片中的細節,如士兵背負的沉重裝備,粗糙的行軍床,簡陋的戰地醫院,無一不觸動人心,讓我們對戰爭的殘酷有瞭更真切的認識,也對和平的珍貴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本寫真集,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無可辯駁的史實,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那段曆史最直接、最動人的窗口。

评分

這本書的光榮使命,在於它以一種極其震撼的方式,將一段被許多人遺忘或模糊的曆史,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我拿到這本書時,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設計所吸引。翻開書頁,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照片中的每一個細節,都仿佛在低語,訴說著當年那場艱苦卓絕的戰鬥。我看到那些戰士們,他們年輕的麵龐,卻寫滿瞭戰爭的滄桑。他們身處陌生的異域,麵對未知的敵人,卻始終沒有放棄。那些描繪叢林作戰、渡河作戰、以及戰地生活的照片,真實得令人心悸。我能想象到,在那樣的環境下,他們所承受的身體上的疲憊和精神上的壓力。然而,一張張照片,卻又透露齣他們身上那種不屈的一綫的樂觀與勇氣。我特彆關注那些描繪後勤保障、醫療救護場景的照片,它們展現瞭戰爭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也讓我們看到,每一位遠徵軍將士都在為勝利默默付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完整、更真實的印緬遠徵軍,它不僅僅是一本寫真集,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遺産。

评分

初拿到這本書,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當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保存完好、清晰度極高的老照片,那種曆史的真實感撲麵而來。我之前對印緬戰場的瞭解,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史料和文學作品中,總覺得有些模糊和概念化。但這本書,用最直接、最 raw 的影像語言,為我勾勒齣瞭那個戰火紛飛的戰場。照片中,戰士們的身影在茂密的叢林、泥濘的道路、簡陋的營地間穿梭,他們的臉上寫滿瞭滄桑與疲憊,但眼神中透露齣的卻是對勝利的渴望和對民族的忠誠。我特彆留意瞭那些描繪後勤保障、醫療救護場景的照片,它們展現瞭戰爭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以及每一位戰士都在為勝利默默付齣。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是,它沒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戰爭場麵,而是將鏡頭對準瞭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和戰鬥瞬間。這些細節,比如士兵們相互依偎著休息的場景,戰友互相幫助的畫麵,或是戰場上短暫的休整時刻,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讓我深刻感受到瞭遠徵軍將士們在極端睏境下的戰友情誼和集體力量。

评分

這本書,絕對是曆史愛好者的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原以為,關於印緬遠徵軍的照片,網絡上或是一些零散的齣版物中已經看過不少,但當我真正捧起這本《對日抗戰印緬遠徵軍寫真照片集》時,我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的淺薄。這本寫真集收錄的照片,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許多都是首次披露,或者說,以如此精良的印刷質量呈現齣來。每一張照片,都仿佛是一個獨立的史實片段,蘊含著豐富的細節和深刻的意義。我仔細觀察那些戰士們的衣著、裝備、錶情,以及他們周圍的環境。我能看到他們在惡劣天氣下的艱難行軍,看到他們在短暫的休息時,分享著僅有的食物,看到他們在戰場上,那種既緊張又決絕的神情。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不僅僅記錄瞭戰鬥場麵,更捕捉瞭戰士們在戰場之外的真實生活寫照。那些相互鼓勵的眼神,那些疲憊中的微笑,那些對遠方親人的思念,都通過照片,真實地傳遞給瞭我。它讓我意識到,每一位遠徵軍戰士,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個體,他們的犧牲,是為瞭一個民族的未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