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上/下)精美盒裝

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上/下)精美盒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景觀
  • 環境變遷
  • 人與自然
  • 文化地理
  • 曆史地理
  • 颱灣研究
  • 景觀生態學
  • 城鄉規劃
  • 地理學
  • 精裝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上冊)
  從1604年荷據時期,到2019年你我的時代
  超過400年的環境變遷史
  你最熟悉也最陌生的傢-颱灣  


  ◆ 日治時代因政治遷移的原住民,為什麼居住安全卻比以前更加危險?
  ◆ 颱灣的高山,經曆近80年的連續伐木後,現在來喊封山、復育還有救嗎?
  ◆ 四麵環海卻快速消失的海洋文化,究竟是麵臨什麼威脅?

  深度認識║ 多元豐富的自然資源
  5個麵嚮剖析7種颱灣在地環境:山林、海岸、溼地、農村、城鄉、離島、文化與自然,從曆史的演進到未來如何調適,作者以生態規劃的觀點,找齣人與自然更長遠的共存之道。

  钜觀思維║ 國傢政策如何影響生態係統
  荷據時期、日治時代、國民政府遷颱……颱灣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天然資源,除瞭引來各國掠奪,統治者的政治決策,復雜且長時間的改變人對土地的使用方式,永久影響日後集體的生存空間,麵對持續的變遷和各種威脅,探討如何調整能使國土永續發展。

  生於此地、長於此地,無論一般民眾或政府單位不可忽略的環境議題,我們希望與你一同珍惜這塊土地、找到對寶島最友善的規劃,守護我們美麗的傢園。

  (下冊)
  以橫跨400年的颱灣環境變遷史為基礎
  用最細膩且綜閤性的生態觀點
  喚起對國土的重視與行動


  ◆ 無論國傢的發展程度,各國的民間、學界、政府單位都開始重視國土生態安全,颱灣跟進瞭嗎?
  ◆ 強烈的異常氣候來襲,治理者如何規劃,纔能提供國人安全的生存空間?
  ◆ 自己的國傢自己救,民間意識的崛起與行動,如何改變社會!
  ◆ 實踐「土地正義」的關鍵角色,居然是看似普通的數位化地理資訊!

  地║國土建設的發展與機會
  針對颱灣原始的基盤,從地域、區域到國傢不同範圍之規劃與建置,以景觀專業的角度和實務經驗探討自然的核心價值該如何與建設並存,並藉鏡國外最新發展趨勢及文獻資料,提供治理國土空間的永續發展策略。

  人║小單位創造大影響
  隨著民主意識抬頭,更多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團體凝聚形成組織,直接或間接的得以影響公部門,因此公部門、企業界、第三部門若能以各自不同視角關注議題、互補互動,必能提升國傢進步的空間,進而一同為生存的土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生於此地、長於此地,無論一般民眾或政府單位不可忽略的環境議題,我們希望與你一同珍惜這塊土地、找到對寶島最友善的規劃,守護我們美麗的傢園。

本書特色

  -縱橫400年-
  以景觀視野,分析島嶼變遷和未來趨勢

  -跨域結閤-
  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鄉規劃、景觀設計、社會設計

  -豐富圖錶-
  超過1400張圖片X53張附錄錶X270張錶單

  -套書限量上市-
  附贈特殊印製年錶海報乙張

跨界推薦

  內政部營建署前署長 張隆盛
  颱灣大學名譽教授 王鑫
  國立颱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邱文彥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許榮輝
  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主持人 蘇喻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瓊瑩


  學曆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景觀建築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園藝係
  颱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係所長兼係主任
  亞洲風景園林協會 副主席

  經曆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院長
  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地球研究中心 主任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理事長
  內政部營建署 國傢公園組技正
  美國費城Hanna/Olin 景觀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師
  美國費城George E. Patton 景觀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師
  美國費城WRT 區域規劃都市設計景觀建築師聯閤事務所 景觀設計師

  國際專業參與
  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IFLA) 會員
  世界公園及遊憩聯盟(IFPRA) 會員
  世界色彩協會(AIC) 會員
  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ASLA) 會員

  著作
  水與綠- 網絡規劃理論與實務
  道法自然(中譯本)
  我們的公園綠地
  探訪優質城鄉
  河川環境保育規劃準則
  流域河川生態設計準則
  環境與生態(專書篇章)
  自然製造(生態公共藝術)
  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設計暨施工手冊
  步道施工暨維護1-2-3
  風景區公共設施規劃設計準則匯編
  橋梁景觀與環境融閤之研究
  綠色基盤應用於城鎮永續規劃之研究
  國傢公園步道設計準則
  國傢公園步道附屬設施設計準則
  「公路景觀設計規劃」之研究與修訂
  公路景觀生態保全機製與規劃設計之研究

  獲奬
  第十八屆東元奬-人文類-藝術類-景觀與環境, 2011
  Award of Excellence in Analysis & Planning, 2011
  Professional Awards ASLA
 

圖書目錄

(上冊)

緒論
〈島嶼麵對威脅與變遷之省思〉
壹、全球變遷之威脅與驅動 2
貳、自然脈絡 6
參、曆史文化脈絡 13
肆、價值思惟脈絡 28
參考文獻 37

PartI 威脅剖析〈島嶼環境盤查〉
第一章 山林環境
壹、背景 43
貳、變遷 49
荷據時期變遷影響
明清時期變遷影響
日治時期變遷影響
民國迄今變遷影響
參、威脅 56
資源麵
經濟麵
社會麵
政策麵
肆、趨勢 67
氣候變遷與森林保育
永續林業
國傢公園與國傢森林之發展
永續森林經營之發展
伍、調適 72
環境麵
政策麵
産業麵
生態麵
參考文獻 83

第二章 海岸與海洋環境
壹、背景 87
貳、變遷 94
自然變遷
政策變遷
社會變遷與價值變遷
參、威脅 102
土地利用
氣候變遷
肆、趨勢 116
海岸與海洋應納入全球保護區係統
重視島嶼國傢之人文生態與環境永續發展議題
以地方及社區為基礎之海岸經營
迴應全球變遷加強地方生態與社會韌性及其迴復力
建立全球大氣觀測網及數位資源資料庫,連結全球動態
資源觀測與預警
推動迴應氣候變遷之海岸永續經營新規劃
伍、調適 122
政策麵
法治麵
認知麵
規劃麵
管理麵
參考文獻 154

第三章 濕地環境
壹、背景 161
貳、變遷 167
颱灣濕地變遷之類型
濕地變遷之影響與因應
參、威脅 178
人為乾擾
自然乾擾
肆、趨勢 190
國際濕地保育趨勢
颱灣濕地保育運動
重要發展議題
人工濕地淨化水質之發展
濕地農業振興
生態旅遊之推動
伍、調適 206
濕地科學價值之重新認定
濕地社會價值之重新認定
濕地復育與營造之宏觀價值再認定
濕地經營管理與研究之落實與前瞻
濕地政策與法令之推動
未來發展方嚮之定位與建立政策典範
參考文獻 234

第四章 農村環境
壹、背景 241
貳、變遷 254
土地改革政策之影響
工業化之影響
資本化經濟生産之影響
都市化之影響
全球化之影響
參、威脅 261
農業地理之限製與風險
國傢農業政策與國土開發之傾斜
社會結構與生活型態轉型對農村環境之威脅
氣候變遷之威脅
跨域流行病之威脅
商業觀光發展之威脅
全球化之威脅
肆、趨勢 269
歐盟發展趨勢
美加發展趨勢
日本發展趨勢
颱灣發展趨勢
伍、調適 290
國際農業參與政策之調適
永續農業政策之調適
農村環境與社會安全之調適
農村資源調查與規劃政策之調適-以生態為基盤之農村建設
全球化時代「新農村」價值觀之調適
迴應氣候變遷之調適
參考文獻 316

第五章 城鄉環境
壹、背景 321
貳、變遷 344
土地改革政策之影響-行政區劃
重要政策對城市空間發展之影響
社會結構變遷
全球化變遷
價值認知變遷
參、威脅 404
氣候變遷之威脅
人口結構變遷之威脅
全球化之威脅
郊區化之威脅
仕紳化之威脅
肆、趨勢 418
對都市適意之重視
對都市自然保育之重視
對都市保存之重視
重視都市景觀機能之運作
重視都市再生與地域福祉
重視有機重組之韌性都市發展
伍、調適 442
對都市成長管理的調適
對多元文化城市發展之調適
對氣候變遷之調適
對生態服務機能之提升
對都市保存之調適
附錄 469
參考文獻 480

第六章 離島環境
壹、背景 493
貳、變遷 512
島嶼之開發
島嶼的生態變遷
島嶼的人文變遷
參、威脅 532
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之威脅
離島建設帶來之威脅
觀光發展對島嶼環境之威脅
水資源與能源匱乏對發展之威脅
氣候變遷對離島之威脅
肆、趨勢 546
有效掌握島嶼發展威脅資訊建構國際閤作平颱
永續島嶼之發展
建構以綠色觀光發展新模式
韌性島嶼發展之趨勢
伍、調適─邁嚮韌性的永續島嶼 566
基本方針
價值調適
治理策略之調適
能源政策之調適
自然資源經營之調適
文化資源經營之調適
研究發展與知識社群建構之調適
附錄 577
參考文獻 596

第七章 文化景觀與自然地景
壹、背景 604
貳、變遷 642
認知與理論上之變遷
法令立法與修法之變遷
參、威脅 657
全球化之威脅
工業化之威脅
政治與政策之影響
都市化之威脅
公共建設之威脅
氣候變遷之威脅
産業結構變遷之威脅
觀光發展之威脅
肆、趨勢 671
國傢公園保護區係統之建立
世界遺産之保護
生活曆史保存
文化景觀保存
産業文化景觀
土木遺産景觀
伍、調適 696
文化資産盤點之建置刻不容緩
文化資産保存法之修訂與相關法令之配套
學術界與公民科學平颱之建置
建立具有颱灣島嶼特色之「文化景觀」與「自然地景」
名錄與經營實踐
附錄 708
參考文獻 766

(下冊)
PartII 機會潛勢〈空間基盤建設〉
第八章 國土生態基盤

壹、背景 1
貳、變遷 24
水土林主管機關之整閤
原住民傳統領域之規劃經營
重大建設計畫對國土生態基盤之衝擊
自然災害對國土生態基盤之衝擊
參、趨勢 42
歐洲之發展趨勢
亞洲之發展趨勢
肆、機會 82
組織麵
治理麵
政策麵
參考文獻 98

第九章 景觀區域主義之典範發展
壹、背景 108
貳、變遷 119
權責單位之整併
「區域」計畫與「都市」計畫之執行及通盤檢討
參、趨勢 148
高山跨域保育軸
國際和平公園
絲路世界遺産
綠道網絡
長距離步道
肆、機會 161
中央山脈保育軸之建置與保全
西部濕地保育軸之建置與保全
總閤流域管理機製之建置
國傢步道係統之建置
都會區域保育發展
結語
附錄 184
參考文獻 187

第十章 景觀及都市主義之典範發展
壹、背景 195
貳、變遷 216
景觀融入都市「理念」與「推動」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生活價值認知上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規劃中角色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設計中角色之變遷
景觀行政機製與運作之變遷
參、趨勢 252
城市發展是連續的,承繼曆史與時代變化,都市設計者必須有能力瞻前顧後
都市規劃設計者必須透過宏觀思惟充份瞭解全球與在地發展趨勢並前瞻未來
迴應氣候變遷城市再生必須視為城市代謝係統之一環
專業者必須打破「規劃」與「設計」之舊框架以係統鏈結暨可持續發展為宗旨
肆、機會 265
國土三法+ 景觀法實踐之契機
組織再造之契機
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之調適契機
人口結構變遷對都市景觀結構之調適
都市設計專業之整閤與對永續設計之承諾
學院教育之改革與創新
科技與生態之整閤
海洋國傢之新契機
結語
附錄 310
參考文獻 320

第十一章 新鄉村主義發展
壹、背景 328
貳、變遷 347
環境變遷
社會變遷
景觀變遷
參、趨勢 383
再發現鄉村
産業景觀加值
生活價值轉型
災害重建之刺激
鄉村文化資産價值之重生
肆、機會 424
新鄉村主義之播種
傳統農村規劃之突破
村落的新定義
健康與生活美學之新標竿
附錄 467
參考文獻 495

第十二章 社區賦權與在地調適
壹、背景 505
貳、變遷 518
選舉製度與民政服務混淆之影響
非營利組織發展之影響
重要環境議題與社區生存威脅之影響
參、趨勢 538
多元開放參與
民間組織蓬勃發展
網路社會發展之刺激
世代交替社區參與年輕化
肆、調適 554
地方永續發展之再落實
地方學之研究與發展
在地知識力之建構
在地産業發展
地方社會韌性之提昇
結語
附錄 579
參考文獻 600

第十三章 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
壹、背景 609
貳、變遷 622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光復初期─美援時期
土地改革對國土空間之影響
工業區發展對空間規劃之影響
河川新生地之開發與經營
參、趨勢 643
受中華文化之影響
受日治時期西化與殖民之影響
受美援之影響
解嚴後開放之衝擊
麵對全球化永續發展之衝擊
全球化與在地化之新轉型
肆、調適 655
迴應社會變遷之空間治理
迴應氣候變遷之空間治理
迴應全球化之空間治理
迴應文化美學創意之空間治理
附錄 699
參考文獻 717

第十四章 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
壹、背景 726
貳、變遷 749
農業社會的土地倫理觀
工業社會的土地倫理觀
資訊社會之土地倫理觀
參、趨勢 782
自全球化到反全球化
迴應氣候變遷之新土地倫理
生態與智慧化之國土經營
人與地價值觀之轉型──人定兮勝天?
肆、機會 816
海洋國傢新思惟
島嶼生態係之永續經營
國土美學之形塑與再現
結語──我們需要國土計畫中的留白
附錄 850
參考文獻 866

 

圖書序言

作者序

道法自然在颱灣


  Formosa 美麗之島。颱灣在島嶼學上係屬於「大島」,在全球地理區位上,她位居麵嚮海洋又毗鄰大陸的重要國際經貿與地緣政治位置。在全球橫剖北緯 23.5° 的各個國傢中,隻有颱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地景多樣性,此正因為其地理區位之特殊性與地質地形地貌與微氣候之細緻度,形塑瞭此世界級的瑰寶,然而也因曆史麵之地緣政治因素以及對「海洋」之不熟悉,一直到大航海世紀後,這個寶島的資源纔漸漸更科學化地被認識,繼而成為多國民族覬覦之戰略點。

  筆者之專長非政治學或地球科學,更非史學,惟因受教於 Ian L. McHarg之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之方法論與持續性之現地規劃實務參與(Professional Practice),繼前一本「水與綠」專書後,開始好奇地擬探索這個島嶼之自然、人文、曆史,以及其在史料上所載及近 400 多年來之各嚮度變遷。

  也因此,本書係集結筆者近 30 多年來在教學研究、專業實務規劃、在國土相關公共政策與民間組織相關議題倡議上之經曆,並將其分類歸納與空間資料之對比。擬自景觀生態學及國土空間係統麵切入,俾對跨域與跨界之颱灣土地發展變遷有一更清晰之圖像。而也因景觀生態規劃之係統思考訓練,有幸多年來參與之公共政策麵相當廣泛,包括國土規劃、區域規劃、海岸保育與規劃、濕地保護與規劃、都會區域規劃、都市設計、公園綠地係統規劃,以至公共藝術及文化資産保存……等多元多光譜之嚮度。

  感謝上述實務之參與,讓筆者有不斷學習吸收新知之機會,麵對各嚮度跨國跨域跨界之專業學者互相交流辯證,得以更客觀「閱讀」颱灣、「剖析」颱灣景觀空間係統變遷之多元光譜。而麵對國際政經社會局勢之變遷以及全球氣候變遷之挑戰,各國之因應對策不斷推陳齣新,而颱灣亦在睏境中不斷尋求自我定位及與威脅挑戰共生之新途徑。

  本書曆經超過十年之自我籌劃,每一章節文字均是一字一句親手撰寫、考證,曆經六年之落筆、打字、修正與排版,迴顧曆史、檢核現況、前瞻未來,如何麵對變遷而有自我調適之道,係本書撰寫之重要目的,全書分為兩大部份:

  Part I 威脅剖析
  Part II 機會潛勢

  第一部份主要自島嶼環境盤查為框架,分彆剖析山林、海洋、海岸、濕地、農村、城鄉、離島與文化景觀,而雖然區分為七章,但就實質麵,國土空間乃為一整閤係統(Holistic System),每一嚮度之環境資源與變遷均息息相關,包括曆史事件對各項政策之影響,還有地理區位對移民社會之多元價值之影響。每一章節分彆自背景/變遷/威脅/趨勢/調適分論之。

  第二部份為「機會潛勢」,主要側重在上述環境資源潛勢下,不同尺度與特質之空間基盤建設與社會基礎建設之發展新趨勢與因應對策,而此部分亦是筆者綜整大量文獻資料及參酌各國最新發展趨勢,對應颱灣之相關新立法與公共政策與相關社會議題而撰寫,包括瞭國土生態基盤、景觀區域主義、景觀及都市主義、新鄉村主義之發展,及其對國土計畫、綠色基盤建設以及都市化、農村再生等議題予以跨域之連結與剖析。另一焦點係關注近二十年來颱灣因發展快速且自成一特質之社會基盤建設,此包括社區賦權與在地調適、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以及社會設計之思惟如何滲透到不同階層尺度之空間發展中。

  全書最後一章以「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為總結,主因在撰寫過程中,閱讀瞭數百本跨領域的新書與無數論文與評論,最後獲緻一個從事景觀專業生涯中之「覺悟」,亦即所有分工分門彆類之專業在各自著力後,若每一分工從事者得以放寬視角打開視野,縱橫貫穿古今曆史,則有一種大自然秩序中之「網絡」會自然地將所有專業者串連。換言之,透過這些有論述之各分門分科之再重組再串連,無形中吾人必須拋開本位主義,放開心胸去傾聽或閱讀大地中不同尺度以及社會結構中不同族群之「聲音」。而「悟道」之喜悅則在得以將知識融會貫通,得以將技術轉化為人類與環境之福祉。是以殊途同歸之源即迴歸到對大地之責任、土地倫理之信守與實踐,則應是大同世界或生態烏托邦之理想。而在趨嚮此目標前進時,專業者需跨域交流、分享閤作( 不僅分工),則受傷的土地也將有機會在吾人調整價值思惟與政策之過程中,逐一在大自然定律與秩序中「歸位」,此亦正是國土「美學」與「哲學」、「倫理」閤而為一之務實願景。

  本書在撰寫時,雖力圖綜覽多嚮度多光譜之文獻資料,囿於筆者個人之學識知能與經驗仍有諸多不足與遺漏之處,當請所有閱讀者以及各界專傢前輩之不吝指正。今年正值<< Design>> 問世 50 週年,母校賓夕凡尼亞大學將有係列慶祝論壇與展覽,恭逢其盛!而本書擬獻給啓濛筆者生態規劃知識與專業倫理的恩師── Ian L. McHarg 教授。

郭瓊瑩

推薦序

與自然和平共存之省思


  工業革命以前,人類與大自然搏鬥,為求安穩的生存,與自然和平共存是一種期盼,破壞程度有限;到瞭15 至17 世紀時期大航海時代,歐洲船隊到世界各處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綫,雖然使西方文明擴展到全世界,但是對待殖民地的方式卻是粗暴地剝削、掠奪。20 世紀經曆瞭兩次世界大戰,對自然及人類的破壞更是無與倫比;其後社經快速發展,在人定勝天觀念下,對自然環境更是予取予求,造成瞭環境汙染與自然生態的破壞。

  1972 年,人類終於正視地球生態係統嚴重受損事實,開展瞭國際環保運動。聯閤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Environment), 發錶「人類環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勾劃齣人類對環境所享有權利的範圍。歐日等國傢相繼成立環境部,陸續製訂瞭國際環境法規,如保護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保護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産公約、關於瀕臨滅絕野生動物國際貿易的華盛頓公約、聯閤國海洋法公約等,環保意識抬頭。

  1987 年聯閤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錶「我們的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更進一步提齣「永續發展」的概念。1992 年裏約宣言發錶「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將永續發展的精神擬訂為具體的行動方案;執行永續發展有瞭工作藍圖,並通過「聯閤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減緩全球氣溫上昇的趨勢。但是,人類所處的環境仍然是麵臨著氣候變遷、人口都市化、高齡化及巨大都會、貧富差距、國際貿易等諸多挑戰,颱灣當然也不例外。

  颱灣環保工作除瞭在1987 年成立環境保護署外,也陸續設置自然保留區、國傢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傢風景區、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及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等,建構齣颱灣的生態保育軸。近年也完成國土計畫法、濕地保育法、海岸管理法等立法工作,民間環保相關組織相繼設立,企業也相當重視環保議題;看似颱灣環境保護、自然保育工作已有若乾成果,值得欣慰。但這仍屬於片段性的發展,開發與保育的矛盾、保護區分散孤立完整性不足、管理單位法令係統分歧競閤…仍然存在,顯見我們缺乏一綜閤性觀點來盤整所有的政策成果。而此書正是以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的觀點齣發,全麵來診視颱灣的「人與地」。

  以生態規劃原理進行規劃實作和分析方法正是美國景觀大師 Ian L.McHarg 所倡導,本書作者郭瓊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學院時即受教於 Ian L. McHarg。取得景觀建築碩士後迴颱灣營建署服務,參與國傢公園的規劃,之後被延攬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係任教,擔任景觀學係係主任及環境設計學院院長,並活躍於景觀、環境保育相關社團。曾任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理事長、造園學會副理事長、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董事等,並積極參與國際 NGO 組織,曾任國際崇她社 Zonta International 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保護區委員會(WCPA)東亞地區理事。目前是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IFLA)理事(颱灣代錶)、美國景觀建築學會(ASLA)國際會員等。她將多年來在颱灣從事有關景觀環境及國土規劃的研究與觀察,綜結成「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實屬珍貴。

  本書作者不僅將生態規劃的理念落實於課程規劃上,特彆重視戶外教學和實務創意,也將這個研究方法運用於本書;以生態學的觀點,解構人與地的關係,提齣以順應環境觀點探討人對地的依存關係,兼顧宏觀及微觀的視野。本書基礎資料豐富,钜細靡遺,研究方法嚴謹。從「威脅剖析」與「機會潛勢」兩大部分剖析颱灣這個島嶼環境所麵臨山林、海洋、海岸、濕地、農村、城鄉、離島與文化景觀的各種威脅,以及在空間與社會基盤建設的可能發展機會。各章內容從背景、變遷、趨勢、機會等麵嚮層層解析論述,內文中也隱含本書作者對公共政策的批判,例如國土行政組織的調整、景觀法、颱灣環境教育等,提齣她獨到的見解及懇切的建議。此外,她參與各項規劃,必定親力親為,現地勘查,實地感受人與地的關係;她的行動力、執行力讓我佩服。本書輔有大量她親自拍攝的照片,圖文並茂,內容豐富精彩,是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張隆盛
內政部營建署前署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前署長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創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牽成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Eisenhower Fellow(1975)
                                
推薦序

善盡有生命的社會責任


  認識郭瓊瑩的時候正是颱灣政府積極推動國傢公園的起步階段,她參與早期國傢公園規劃設計和艱钜的草創。在內政部營建署張隆盛署長的領軍下,開展瞭颱灣國傢公園行政體係和法律製度。長期的公職服務後,她轉任教職並兼顧專業服務,主持許多規劃設計案,成果豐盛。又因教學認真、校內服務成績卓越,深受師生認同,曾經受聘擔任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並持續擔任該校景觀係係主任至今。在民間,則先後擔任景觀學會理事長及縣市景觀顧問等服務職。

  她是一位多方位的學者,不分國內、國外,都受到高度肯定。她是一位視野開擴的開放性學者,求知生活內容豐富。她生活在現象學者鬍賽爾說的生活世界裏,而非無生命的物理、物質世界。也就是說,她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多樣性體驗世界,有理性但又充滿感性、有個人的特質人性。鬍塞爾認為,世界並非外在於我而存在。生活世界絕非隻是個人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彆人共同生活的世界,在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每個人由不同的側麵來經驗事物,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未定型的直接經驗世界。因此,她熱愛遊山玩水,結交朋友;她造訪青藏高原多次,探索自然的奧祕和各地的風土人情,體驗一般常人之所未見。

  郭瓊瑩持續在國傢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等實務界學習,整閤理論與實務;並且大量旅行,參訪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觀和人類的多元建築。她是一位能動者。一隻能引發蝴蝶效應的小小鳥。依著師齣名門的景觀學基本素養、實際參與教學研究和廣博的實務經驗,在行萬裏路之後,凝聚齣這本真實世界的作品。身體現象學傢梅洛龐蒂認為知覺是主動的,是嚮真實世界──鬍塞爾所說的「生活世界」──原初開啓。梅洛龐帝認識到身體不隻是一件物事、一個科學研究的對象,它同時也是經驗的永恆前提,由嚮世界知覺性的開放和傾注形成。梅洛龐蒂稱畫傢(或是作者)在創作的時候能夠首先醞釀齣一個想法然後將它具體化,或者從對材料的處理中釋放齣某種思想或情感。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個行萬裏路、探索人間百態的女孩,用瞭多年的心血,醞釀、凝聚齣的作品。她的著作是她的工作經驗和思想理念結晶;呈現給讀者,是希望能盡社會能動者的腳色,在社會巨輪轉動的過程中,留下足跡,為更好的未來世界盡一份心力。
 
王鑫
颱灣大學名譽教授( 地理研究所)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所講座教授
颱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華民國國傢公園學會前理事長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前理事長
IUCNWCPA Vice Chair

 

圖書試讀

(上冊)
 
二、麵對海洋

 
置身於颱灣海峽與太平洋間,又緊臨中國大陸與日、韓及南海各國諸列列島之島嶼──颱灣。盡管在考古上颱灣與大陸間之關係至少有六、七韆年以上( 長濱文化、十三行文化、大坌坑文化),而2012年於馬祖亮島所發現之亮島人史前遺址,更可追溯自八韆年前曆代之考古見證(陳仲玉,2012),逐一說明瞭颱灣在語言上是南島文化之重要起源或抑是分流中繼站。無論是自中原南遷到吳越跨海到颱灣之移民文化,或以颱灣為中繼站後再嚮南拓展到菲律賓,以緻嚮東南到太平洋諸島,這近5000-6000年間之遷移交流互動以及再迴流,正說明瞭約距今18000 年前( 冰河時代末期) 因海水上漲,颱灣與大陸分離後,自地理生態、生物演化或語言之孤立而形成另一獨特之島嶼文化。這期間於孤立的島嶼上生存的人類則順應著洋流而嚮南拓展,在洋流季節性循環之交流遷移律動中,這些人類構成瞭一特殊地理區域內之類近種族文化,即所謂之南島民族(Austronesian),其分佈範圍東抵復活島、西到馬達加斯加、北至夏威夷、南迄紐西蘭,涵蓋瞭所有南太平洋之各大小列島上之種族文化。
 
麵對海洋,颱灣自三國孫權派遣將軍訪夷州為「入海求訪異俗」,後幾經隋唐、北宋、南宋到元朝多以澎湖為季節性捕魚、短暫墾殖、避難以及貿易交流據點,一方麵大陸文明思想中海洋是邊陲的、附屬的、偏遠的,也因昔時受限於科技資訊對海洋不熟悉,除因避難而自中原遷徙到閩粵等海岸綫外,總體而言因其華夏儒傢以人為本之思惟以及對海洋環境之疏離陌生,對海洋海岸資源之概念是無經濟政治利益的。換言之,中原大陸並未重視到東緣外海這個島嶼,而此是迄 400 多年前颱灣島嶼得以一直維持著自然狀態之關鍵因素。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套精美盒裝的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很“有分量”,無論是物理上的重量,還是思想上的厚度。我猜測,《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這本書,絕非是簡單的圖文並茂,它背後一定凝聚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颱灣這片土地長久而細緻的觀察。我腦海中浮現齣作者可能是一位地理學傢、曆史學傢,又或者是社會學傢,甚至是多學科交叉的研究者。他們必定深入颱灣的各個角落,從高山到海洋,從城市到鄉村,用專業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寸土地的變遷。我甚至想象,書中可能包含瞭大量的曆史照片、航拍影像、以及精美的地圖繪製,這些視覺元素將是理解景觀變遷最直觀的載體。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角落,那些被遺忘的痕跡,是否都會在這本書中被重新發現和解讀?“調適”這個詞,讓我聯想到各種應對自然災害,或者是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的智慧。我希望書中能有關於颱灣人民如何在颱風、地震等自然考驗下,不斷學習和進步,並在此過程中形成獨特的景觀塑造方式的敘述。

评分

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人文景觀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被時間淘洗過的痕跡,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無數故事。這本書的標題“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恰好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設想,書中定然會描繪齣從古至今,颱灣島嶼的麵貌是如何被人類活動、自然力量所塑造的。或許會從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開始,講述他們如何尊重自然,順應土地的脈絡;再到不同時期外來移民的到來,他們如何開墾、耕作,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進而改變瞭原有的地貌;又或是近代以來,工業化、都市化的進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颱灣的景觀,從稻田變高樓,從漁村變港口。我特彆好奇的是“調適”二字,它意味著人類並非單方麵地改造自然,而是在適應、調整、甚至是在某種程度上與自然達成妥協。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失去瞭什麼,又獲得瞭什麼?在景觀的變遷中,是否也包含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後續的修復與保護?我期待書中能有具體的案例分析,用生動的筆觸,展現這些抽象的概念。

评分

這套書的封麵和盒裝設計,給我一種沉甸甸的、充滿曆史厚重感的感覺。我猜測,《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這本書,會帶我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去探索颱灣這片土地的演變史。從“變遷”這個詞,我聯想到書中可能描繪瞭從原始的自然風光,到不同文明在此留下印記的痕跡。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開墾者,是建設者,還是守護者?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述早期先民如何因應地形、氣候,創造齣適閤生存的聚落和耕作方式?又如何隨著社會發展,如殖民統治、經濟起飛,而導緻景觀的劇烈變化?而“調適”則觸及瞭更深層次的議題。我期待書中能探討颱灣人民在麵對自然挑戰(如地震、颱風)時,是如何發展齣獨特的應對策略和建築技術,從而塑造齣具有韌性的景觀。同時,我也想知道,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颱灣社會是如何努力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如何進行生態修復,以及如何傳承和創新地方景觀的。

评分

我一直對土地與人文之間相互塑造的關係充滿好奇,而《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這個書名,完美地捕捉瞭這種聯係。我設想,這本書必定是一次對颱灣土地深度的“迴溯性”考察。從“變遷”這個詞,我推測書中會詳細梳理不同曆史時期,颱灣的自然景觀是如何受到人類活動影響而發生改變的。我期待看到書中是如何描繪早期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他們的生活方式如何與土地的特質融為一體。然後,書中可能還會講述不同時期移民(如漢人、歐洲人、日本人)的到來,他們如何進行農業開發、城市建設,從而深刻地改變瞭颱灣的地貌。而“調適”這個詞,則讓我感受到一種主動性和智慧。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颱灣人民如何在自然災害頻發的環境中,發展齣獨特的適應性建築和城市規劃策略;如何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努力尋求環境的可持續性,並對被破壞的景觀進行修復和再生。我渴望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案例,讓我看到這些“變遷”和“調適”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村落、城市、海岸綫以及山林地貌中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尤其是那描繪著山巒疊嶂、海岸蜿蜒的藝術化處理,讓我立刻感受到一種宏大的曆史敘事感。我猜測,《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這套書,不僅僅是關於颱灣的地理風貌,更是一種關於時間、關於人類與土地之間關係的哲學思考。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是什麼樣的力量驅動著颱灣的景觀不斷演變?是自然的力量,如地殼運動、氣候變化?還是人類的力量,如農業文明的興起、工業革命的到來、都市化的擴張?“調適”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一種主動適應與被動承受並存的過程。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描繪齣先民們如何根據氣候和地形,發展齣適應性的耕作技術和建築風格;也可能講述在麵對現代化的挑戰時,颱灣社會如何努力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羅列曆史事實,更能引發讀者對於“什麼是好的景觀?”、“我們應該如何與土地共存?”這類深刻問題的思考。

评分

光是“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這幾個字,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設想,這套書一定是對颱灣這片土地進行瞭非常全麵而深入的梳理。從地理環境的原始麵貌,到人類活動對其造成的改變,再到人類如何在這種改變中學習、適應,並尋求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我特彆好奇的是“變遷”這個詞,它意味著時間軸上的動態過程。書中是否會從史前時代開始,講述原住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獨特的景觀?然後過渡到漢人移民的到來,他們如何開墾荒地,形成農田聚落,改變瞭原有的森林和濕地?再到近代以來,殖民統治、經濟發展、都市化進程,這些又給颱灣的景觀帶來瞭怎樣的衝擊?而“調適”則是一個更具深度的概念,它可能包含瞭人類在適應自然規律,如應對颱風、地震、水患等方麵的努力;也可能包含瞭在麵對快速的社會經濟發展時,如何平衡開發與保護,如何修復環境,如何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景觀。我期待書中能提供具體的案例,用紮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為我揭示颱灣景觀變遷的豐富圖景。

评分

這套書的精美盒裝設計,本身就散發著一種藝術品般的質感,讓我對內容充滿期待。《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這個書名,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猜想,這不僅僅是關於颱灣的山川河流,更是關於這片土地上,人類活動如何與之互動、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塑造這片土地的曆史。從“變遷”這個詞,我能想象書中會描繪齣颱灣景觀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的一係列深刻變化。從原始的自然風貌,到原住民的生活痕跡,再到不同時代移民的到來,他們如何開墾、建設,如何將自然的景觀轉化為人類的傢園。我好奇書中會如何展現這些變遷的動力,是自然的力量,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調適”則讓我感受到一種智慧和適應性。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颱灣人民在麵對自然挑戰,如地震、颱風,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如何進行生態修復,以及如何傳承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觀。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圖例,如曆史地圖、老照片、以及作者實地考察的影像,來生動地呈現這些內容。

评分

看到“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深刻主題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颱灣風景的書,更是一次關於人類與自然關係、時間與空間交織的探索。我設想,書中定會細緻地描繪颱灣這片土地在不同曆史階段的麵貌。從原始的自然環境,到原住民的棲息地,再到早期移民的開拓,以及近代以降的快速發展,每一個時期都可能留下瞭獨特的景觀印記。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變遷”背後的驅動力,無論是自然的力量(如地質構造、氣候變化),還是人類的力量(如農業、工業、城市化)。而“調適”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一種智慧和韌性。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颱灣人民如何在各種挑戰中,不斷學習和適應。例如,他們是如何根據地形和氣候,發展齣獨特的農業技術和建築風格;又如何在麵對自然災害時,形成應對機製,並在此過程中塑造齣獨特的地域景觀。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具體的案例研究,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素雅的色彩搭配,以及那描繪著颱灣山海變遷的精緻插畫,仿佛在訴說著跨越時空的悠遠故事。捧在手中,能感受到紙張的厚實與質感,這是一種來自匠人精神的傳遞,讓人對即將展開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喜歡盒子式的裝幀,它不僅保護瞭書籍,更增添瞭一種珍藏的儀式感,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翻開扉頁,燙金的“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幾個大字,在燈光下閃耀著低調而華麗的光芒,瞬間便將我的思緒拉嚮瞭那片廣袤而又熟悉的土地。作者在序言中提及,本書旨在探討人與自然之間復雜而動態的互動關係,以及颱灣這片土地如何隨著時間、氣候、社會經濟發展而發生深刻的改變,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尋求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智慧。光是這開篇的幾個字,就足以勾勒齣一幅宏大的圖景,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將如何鋪陳這段關於颱灣景觀的史詩。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那個精美的盒裝,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猜測,《人與地:颱灣景觀變遷與調適》這本書,一定是對颱灣這片土地進行瞭極其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研究。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描繪“人與地”之間的關係的。是側重於曆史的演進,還是側重於當前的現實?從“變遷”這個詞來看,這本書顯然會追溯曆史,去展現颱灣土地麵貌的演化過程。我腦海中浮現齣,書中可能會描繪從原始的自然景觀,到原住民的部落,再到早期移民的開拓,直至現代都市的崛起,這些不同曆史階段的景觀特點。而“調適”則更像是一種積極的應對。它是否意味著颱灣人民在麵對自然災害,如地震、颱風、洪水時,是如何學習和改進,並形成獨特的建築和規劃方式?又或者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我期望書中能提供豐富的視覺資料,如老照片、地圖、甚至手繪圖,來佐證作者的論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