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傢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流轉傢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泰雅族
  • 傢庭
  • 文化衝突
  • 身份認同
  • 跨文化婚姻
  • 成長
  • 迴憶錄
  • 颱灣
  • 日本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榮獲金鼎奬、颱北國際書展大奬、開捲好書奬三大奬項肯定
  ◎日本時代,五年理蕃政策下,第一對由總督府指派的「政略婚姻」
  ◎一段日本過颱灣的泰雅物語──具有多元曆史意義的非典型「颱灣傢族」故事
  ◎角色鮮明.情感真摯.珍貴曆史影像上百幀
 

  一個非典型「颱灣傢族」的顛沛流離史
  一則於時代洪流中尋找認同的真實傳奇
  一紙留落在曆史現場,平凡卻動人心魄的「在場證明」

  他的爸爸是日本警察,他的媽媽是泰雅公主,總督府是他倆的媒人……

  貝剋.道雷是泰雅族最大部落馬烈巴社的大公主,聰慧手巧,美麗賢淑,追求者絡繹不絕,但她卻除非雅烏依.諾乾誰都不嫁,因為這個泰雅男子和她理念相同,即使受盡嘲笑,也不肯齣草殺人。

  下山治平是英姿俊發,雄纔大略的日本青年,日本時代初期派任來颱擔任軍警,參與殖民事業徵服強悍泰雅族的艱睏任務。在他的故鄉,執著的初戀情人正癡等著他。

  然而命運總不由人,當下山治平被任命為馬烈巴駐在所警部主任後,在總督府政略婚姻的命令下,貝剋.道雷為拯救抗日的頭目父親和族人的性命,無可奈何地點頭答應與下山治平成婚。

  不過,這樁原為政策推動的婚姻,卻在一次下山治平因傷住院下有瞭變化。因住院期間,貝剋.道雷衣不解帶的關護,讓下山治平數度從死神的手掌中脫逃,每迴從昏迷中甦醒,隻見到貝剋對他無微不至的照料,原本僅虛情假意的對待並計畫迴日的下山治平,此時終於改變態度真心接納貝剋,並決定與她長相廝守。

  但和樂的傢庭生活,因下山治平日本初戀情人勝又仲子的齣現,而産生動搖。最後,下山治平終究帶著仲子和其所生子女返迴日本;而堅持留在颱灣的貝剋.道雷和其幾位子女,則經曆瞭驚天動地的霧社事件,以及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投降的變局──這政治情勢的丕變,讓身分特殊的他們從此被視為「亡國奴」……究竟,在時代洪潮的流轉與擺弄中,他們的命運會被帶往何處?

  本書是由身上留著日本與泰雅兩種血液的下山傢族第二代下山一(林光明)自述、第三代下山操子(林香蘭)整理譯寫而成。書中描述著傢族與時代的故事,讀者從中能看到異文化短兵相接的衝撞、國族認同的掙紮與睏惑、有真情的互許與欺騙的心痛,還有天地人子叩問「我是誰」的永恆提問……

名人推薦

  吳密察(颱灣史學者)
  陳芳明(政大颱文所講座教授)
  傅月庵(作傢/資深編輯人)
  詹素娟(中研院颱史所副研究員)
  魏德聖(導演/劇作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下山一(林光明)


  齣生於1914年,是日本警察下山治平與泰雅公主貝剋.道雷因「政略婚姻」結閤所生之長男。

  十一歲時,父親和日本妻帶著同父異母弟妹返迴日本,泰雅媽媽獨立撫養四個兒女長大成人。颱中師範畢業後,任職霧社公學校、埔裏北小學校、高等科、青年學校與溪南公學校教職。日本戰敗後,淪為亡國奴,教職被革除。

  為孝敬體弱多病卻堅毅不願隨日軍遣返日本的泰雅老母,下山一全傢追隨母親至深山馬烈巴生活,母亡故後,為子女教育與未來生活考量,遷至霧社,並於1954年歸化為中華民國國籍,改名林光明。

  1969年自霧社電源保護站退休後,任耶穌聖靈教會牧師,1994年逝世。
 
下山操子(林香蘭)


  齣生於日本戰敗、颱灣光復的1945年,從日本靜岡籍歸化為颱灣南投籍時,改名林香蘭。
  屏東師範畢業,颱中師專暑期音樂組畢業,擔任國小老師三十七年,五十五歲自南投縣埔裏鎮南光國小退休。
  退休後於玉山國傢公園任擔任義務解說員,並於南投購置一塊農地種植花草果樹,以親近大自然來陶養鍛鍊因罹患血癌而虛弱的體軀。

  1999年由日本草風館齣版下山傢族第三代的故事《遙遠的故國》。2011年將整理編撰自父親下山一自述之下山傢族第一、二代故事《流轉傢族》文稿,交由遠流正式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一個傢族故事的多元曆史意義  吳密察
◎「流」、「轉」之間的族群史  詹素娟
◎日本過颱灣的泰雅本事  傅月庵
 
【代序】下山傢族物語  下山操子(林香蘭)

 
〈楔子〉賓士不甘物語
第一話、紅頭突破人止關
第二話、總督府安排的政略婚姻
第三話、日本爸爸與泰雅媽媽
第四話、颱灣最後的人頭祭
第五話、雪虐風饕的恐怖惡夜
第六話、小麻煩砸櫻逃迴母親懷抱
第七話、棒打愛的蠶絲被
第八話、揮彆思慕的人
第九話、迴到霧社事件現場
第十話、邂逅以愛報仇的貴人
第十一話、認祖歸宗悔娶黑麵女
第十二話、故鄉的廢傢與霧社良緣
第十三話、誌得意滿的幸福歲月
第十四話、從亡國奴到歸化人
第十五話、流與轉的幻夢人生
 
【附錄】
◎ 本書相關地圖
◎ 相關傢族錶
◎ 下山傢族大事年錶
◎ 參考書目與資料

 

圖書序言

代序

下山傢族物語

下山操子(林香蘭)


  每當老爹酣醉時,便會淚涔涔地吟唱起自創麯〈夢的世界〉,然後,彷彿跌入迴憶一般,對著兒女開始喃喃自語、嘮叨不休起來:

  「你們的祖父,我的父親下山治平哪,是日本靜岡縣三島市人,他十八歲就入伍,隨靜岡聯隊屯駐到颱中的乾城營區。那時颱灣的平地和大部分的山地,都已順服為日本的殖民地,惟獨曆來深居高山荒蠻,頑強凶悍的『生蕃』,被曆代政權視為『化外之民』,以隘勇綫隔絕,因此從未與文明世界接觸,一直生活於叢山峻嶺,怡然自得悠悠自在地,過著最原始的生活。

  這些高山驕子們的祖訓是:『看到外來陌生人,見一個殺一個。』『生蕃』傳承獵取人頭的習俗,常常神齣鬼沒地下山齣草。

  若要完成全颱灣納入日本殖民地的理想,必須大量無懼生死,願為國犧牲奉獻,投入徵服颱灣高山凶悍矯健生蕃的日本軍警。於是精悍愛國的父親退伍後,就轉考警官學校,響應颱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五年理蕃政策,參與殖民事業中最艱睏的,徵服中央山脈中部最強悍泰雅族的事業。」

  他沉思片刻又說:

  「你們的祖母,我的母親貝剋‧道雷,是泰雅族最大部落馬烈巴社(Malepa)的大公主,聰慧手巧,十三歲便能織齣巧奪天工的泰雅麻織品,於是依傳統於額頭上入墨(紋麵),錶示已有資格結婚,從此求婚者絡繹不絕,她卻誓死錶示,除瞭雅烏依.諾乾,她誰都不嫁。可這件事在當時其父母長輩絕不可能答應啊!依照泰雅習俗,額頭尚未入墨的男性不算男人,若沒有勇氣殺人,又將如何娶妻生子保護傢人呢。雅烏依雖然已到適婚年齡,但是額頭尚未入墨,因此沒有人肯將女兒下嫁。他幼時全傢人遭齣草殺害成為孤兒,在其叔叔傢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所以寜願終身不婚,以免妻子兒女也被齣草。他也自誓絕不齣草殺人,以免害他人也過著傷痛孤苦的生活。

  馬烈巴位居高山,想吃魚必須下到北港溪或閤歡溪等去抓。常為反對齣草與其父爭吵的母親,有次隨其母到西卡瑤社下麵的閤歡溪捉魚,不料在那裏邂逅瞭跟自己思想一緻的雅烏依。彼此一見鍾情互生愛意,已到被族人譏為老女人的年紀,母親始終堅持非雅烏依不嫁。位極權高的泰雅族大頭目,也拿賢慧聰明、能乾又十分頑固的愛女完全沒有辦法。

  後來父親被任命為馬烈巴駐在所警部主任,在理蕃政略婚姻的命令鞭策下,以頭目及抗日族人的生命相要脅,強娶母親。然而為他生瞭六個孩子的母親(冠以日本名字『下山龍子』),明明是先娶者,但戶籍上卻登錄為『內妻』(妾),反而父親後來又娶瞭故鄉的初戀情人勝又仲子,帶到颱灣生瞭二男一女,其身分纔是『正妻』(大老婆)。這對母親公平嗎?」

  老爹無奈地搖頭嘆氣又說:

  「我就讀霧社小學校四年級時,父親和仲子阿姨都返迴日本,從此我恨透瞭拋妻棄子無情無義的父親。雖然他常來信,我被悲憤之心濛蔽雙眼,未曾看他的信。還好大弟阿宏和二妹敏子會迴信。從國小四年級到師範學校畢業,八年間,我寫給父親的信寥寥可數,而且每次寫都是在我最傷痛、悲哀與氣憤的時候。直到師範畢業那年,霧社分室高井主任翻齣最密件給我看,看到『政略婚姻』的內情資料、看到父親為安頓政略婚姻之下滯留颱灣的妻子兒女,到處奔波陳情的一大疊檔案,纔知自己的無知魯莽,想到那些指責謾罵父親的不孝信函,我至今尚覺得羞愧得無地自容。」

  每說到此處,老爹便忍不住淚如泉湧。
  好奇的我曾問老爹還記得那些信的內容嗎?他屈指算一算說:

  「我父親娶雙妻共生九個兒女,其中他最疼愛的一直是敏子,父親歸日後,思父殷切的敏子得瞭夜遊癥。母親為瞭工作齣遠門無法迴傢睡覺時都交代我,萬一晚上敏子爬起來走嚮暗夜,絕不可驚動她,隻要默默的尾隨保護,直到她自己迴來睡進棉被即可。據說驚動夜遊者,會讓他猝死。看著星空下暗夜中敏子口裏唸著:『爸爸您在哪裏?爸爸您不要我瞭嗎?爸爸快迴來。』往返於昔時仲子阿姨曾住過的警察宿捨。我實在心痛,因此,首次提筆寫信責罵害敏子得夜遊癥的父親。

  我們能住在警察宿捨,母親能以霧社分室所「囑託」(臨時雇員)之職,按月領取優厚的俸給,母親深信是高井主任和全體警察們同情我們的遭遇所賜。雖然她自稱是無知的蕃婦,但卻深明大義,知道受人恩惠不但要感恩,更該設法報恩。為瞭報恩,她藉地種蔬菜瓜果,讓交通不便買不到新鮮蔬果的恩人們,能吃到她親手栽培的菜。

  她無論大清早、下班後都到菜園忙碌。甚至重病時,仍挑糞尿到菜園施肥。尾隨而去幫忙的我,看到她在樹薯下纍倒,但慈愛的母親發現我後還喘著氣說:『阿一,我沒有關係瞭。菜園之事不是你的工作,快去上課,不許遲到。你的本份是專心課業,將來覓得好職業,纔是我的好兒子。』看到獨立持傢的母親操勞受苦,我心裏十分酸楚,又寫信責罵父親拋妻不顧,害母親倍受辛勞。

  在埔裏高等科讀書時,同學們傳閱報紙竊竊私語,然後擁嚮我,指著報端七嘴八舌地交相指責:『你的父親是寡廉鮮恥的人口販子,誘拐颱灣泰雅族女到東京的綠燈戶賣淫。』當我看到這份報紙,羞愧得期望有個地洞讓我鑽進去隱身。母親和弟弟妹妹也都為此遭受睏擾。我怒不可遏,提筆大罵父親是罪大惡極的人渣、大壞蛋,為販賣人口上報,不單日本的下山傢族濛羞,也拖纍在颱灣的我們,受世人指責唾罵。

  昭和五年的春假,佐塚愛祐伯伯從馬烈巴駐在所主任晉升為霧社分室主任,母親帶著我們全傢去道賀時,正逢他們在拍全傢福紀念照。亞娃依阿姨熱情的招呼我們兩傢閤照一張,正要拍時,佐塚伯伯站起來製止說:『照相洗相片要花很多錢呢。』還很不客氣地驅趕我們。他的孩子昌男、佐和子和豐子求其父讓兩傢閤照一張,他都傲慢地相應不理。父親曾擁有五颱相機,佐塚傢的那兩颱相機,應該是父親離開馬烈巴前送給他們的。聽說那座比人高的昂貴精工捨立鍾,也是父親免費送給將繼任其職務的佐塚伯伯的。而今我們卻為拍一張相片而受屈辱,心有不甘的我,又提筆責罵父親,怨怪他當時為何不把那兩颱相機留給我們呢。

  我從颱中師範學校即將畢業前夕,那一天我從校長室垂頭喪氣的走齣時,對父親的憤恨升到頂點。我恨自己為何齣生在這個傢庭?我恨生而為人為何不能選擇自己的父親?校長的話不停在耳邊繚繞:『我剛接到總督府理蕃課的公文,不許讓你參加畢業前到內地(日本)的修業旅行,避免你見到父親後不肯迴颱灣,那樣的話你的母親就太可憐瞭。』我一再嚮校長保證,一定和師長同學同齣同進,絕不滯留日本。但是校長說他不能違背總督府的指令。非常期盼到內地的我,竟為瞭『父親』的緣故臨行前被阻擋。此時我失去理性般地去信嚴厲責怪父親。」

  說到此,老爹無奈地深深嘆瞭一口氣,掉下淚來。
  接著他又叨唸:

  「親眼目睹,親耳所聽之事,真的就是事情的唯一真相嗎?若不十分瞭解而斷章取義的話,那隻是瞎子摸象罷瞭。那些喜歡探究日本時代颱灣的文人墨客,常找上門看看父親留下的照片和我們傢的照片,然後詢問我們下山傢的物語。提到下山傢族的日文書我看過四十多本,但是中文書從來沒看過。已齣版的書中對母親被丈夫遺棄獨立撫養兒女長大之事,都寄予同情和頌揚;對於父親則韆篇一律都隻寫其享齊人之福,拋泰雅妻子兒女不顧之惡事。

  我尚未看到霧社分室的最密件前,總認定父親是世上最無情無義的大壞蛋。但是目睹那些資料後很慚愧。平時常訓誡我們『右手所做善事不讓左手知道纔是真善。』的父親,其實是個真心關愛我們的好父親。假如我能力夠的話,真想親手為父母親齣一本書,順便為父親討迴公道。」

  老爹常以期待的淚眼對我們說:

  「假如你們的爺爺是日本的落花生,他播種在颱灣這塊泥土中,生齣的我們就是土生土長的落花生瞭。我們下山傢族的後代,生在颱灣,生活、教育、工作都在颱灣。假如日本是我們的生身父母,颱灣就是養育我們的父母。養育之恩比生育之恩大,所以我們應該認定颱灣是我們的傢鄉,真心的愛颱灣纔對。因此我有一個心願,希望我的兒女能用中文寫下我們下山的傢族史在颱灣齣版發行。不要在乎此書是否能暢銷,隻要能留給兒孫們各一本,就是功德一樁啊!」

  看我們相應不理,他含著淚,以孤獨淒涼的腔調吟唱起〈夢的世界〉。然後再度懇切地對我們說:「人生苦短似幻夢,轉眼一切成虛空。你們若不肯齣手寫下山傢物語,過瞭數代後,我們的後代將無人知曉自己的身傢根源瞭。」

  其實並非兒女不孝,而是當時雖然傢中都以日語交談,但隻受過中文教育的我們,對老爹喝醉時手寫的兩冊「自述」,以及寫傢族史必然得熟讀的《颱灣植民發達史》(東鄉實、佐藤四郎共著)、《颱灣生蕃種族寫真帖》(成田武司編),彼時完全看不懂,就算老爹口述,我們都還是似懂非懂,要如何完成他的心願?

  記得我國小四年級時,老爹為瞭生計,答應霧社電源保護站林淵霖主任,去鬧鬼最凶的高峰氣象觀測所獨守。大峰行雜貨店主陳春麟先生,請老媽當店員。當時日本敗戰約十年,霧社郵局尚未復業,居民都深感不便。陳先生知道老媽曾在東京自傢郵局服務過,便申請在大峰行內設立郵政代辦所,郵務由她負全責,以此資助齣身日本武士世傢,不為五鬥米摺腰傲骨凜凜的母親。有一天我又被同學以日本鬼子、日本婆仔的話語淩辱,哭著跑迴傢找媽媽,追問我們的傢世背景和同學們有何不同?當下她緊張地四下張望,答案卻依然是:「隔牆有耳,請不要拿這問題為難我。」為何雙親對這問題如此敏感呢?

  這段時間,有位揹著大相機的日本青年到雜貨店的郵政代辦所來寄文稿到東京的讀賣新聞社,老媽錶情突然變得很怪異,似興奮又不安,似哀傷又含期待地探問:「請問井上昌三先生還在東京的讀賣新聞社上班嗎?」那位青年追問母親和井上昌三的關係,並肯定地說媽媽一定是日本人。但是老媽緊張不安地迴答:「我是高砂族。是泰雅族的高砂族,根本不認識井上昌三。隻是前幾日也有日本人來寄信給井上昌三時談過他而已。」

  我好奇興奮地靠近想告訴那位陌生人:「我們的確是日本人……」但是老媽正以凜冽的眼神凝視我,又以手勢比劃「隔牆有耳,請閉嘴!」製止我發言。

  真是無聊透瞭,我就到外頭蹲著獨自玩佔地圖遊戲。那位自稱奧山的青年蹲到我身邊東問西問,我以父母的口頭禪迴應:「隔牆有耳,請不要拿這問題為難我。」他保證不為難我,求我設法次日早晨將傢人召集到我們曾藉住過,日本時代的公共浴室前拍張全傢福。聽到要幫我們照像,在當時全霧社隻有農校李少白校長擁有相機的年代,我興奮莫名地答應瞭。

  那張照片後來據說刊登在讀賣新聞上。原本以為我們都隨遣送艇葬身海底的日本親人和父母的好友見報後開始和父母互通音訊。好奇怪哦!當時就在讀賣新聞社當印刷部部長的井上昌三二舅,居然還是母親的傢人中最後看到這張照片的人呢!

  那張照片上所穿的衣服都是當時我們最新最好的,但從和代、典子和我的赤腳應可看齣我們的貧睏。從此仲子奶奶、外婆等常寄衣服、鞋子、食品、文具……等來。隻要食品內含著海苔裹著的米果,絕對是外婆寄給母親的。

  道雷奶奶在我未滿一周歲,就在颱灣的高山過世瞭。人傢都有長輩疼愛庇護,隻有我未曾與長輩謀麵。每次看到日本親友寄來的東西,就想用日文去信道謝,於是吵著雙親教我日文,他倆韆篇一律地迴答:「貧窮如乞丐的我們,不可能迴日本瞭,戰敗國的語文就不必去學瞭。」

  不肯教子女日文的老爹,隨著年邁,每醉卻必求兒女將其自述以中文在颱灣齣版。不是兒女不孝,不是兒女違背父親的心願,是不懂日文的兒女心有餘而力不足,實在愛莫能助呀!   青天霹靂,民國七十三年我罹患瞭血癌──急性白血球癥的第三種變型。颱中榮總的李方俊大夫說:「妳患瞭目前已知十九種血癌中最難纏的一種,治癒率隻有百分之四。」血液科楊吉雄主任說:「若想多活些時日,必需熬過三年的間歇化學治療。」

  因人生際遇坎坷,我曾竊喜自己因血癌即將從人間消失,對於傢人和我都是最好不過之事。然當兩度病危戴上氧氣罩,已逝的親人似乎都來迎接我,突然傳來神莊嚴的聲音:「妳真的願意就此離開人世嗎?」腦中浮現齣三個尚在求學的兒女,以及滯留颱灣卻完全不學北京語、颱灣話的雙親,齣門辦事購物事事要依賴我。尤其成為耶穌聖靈教會牧師的傢父,其聖經、奧義(講義)、贊美歌都是日文的,在颱灣推展源自日本的聖靈教會,必須將贊美歌和各種資料翻成中文纔行得通。為協助此生最疼愛我的父親,我毅然扛起翻譯的睏難工作和協助傳教各種事宜。

  於是兩度嚮主耶穌祈求:「為瞭我的父母和兒女請主救我!」兩度看到金鴿從天而降展開雙翅把我籠罩,我纔能從死蔭的幽榖迴到人間。

  有一天,我的點滴瓶和垂下的藥袋中顯現齣耀眼的十字架,不管從任何角度看,十字架都明顯地正對著我。我突然跪下祈求:「哦主啊!假如我能濛禰相救,必勤學日文,期望在禰的庇佑下,讓我能達成老爹的心願,將父親的自述翻成中文,在颱灣齣版留給後人看。」

  三年漫長痛苦的治療期,因為經常請假,年度工作考核都列入丙等。我卻善加利用這時間,由日語會話、童謠、懷念的老歌、國小一到六年級的教科書自習起,不懂的,嚮雙親請教。母親教我:「字典」是最好的老師。

  說實話,在幫忙父親翻譯、協助傳教,每週末參加傢裏的日語傢庭禮拜之中,不知不覺我已經打下瞭日語文基礎。因此,當我的血癌被宣佈緩解,不用再住院治療的同時,我已能讀懂日文書,還能以日文和親友互通音訊瞭。

  民國八十一年為瞭測試自己的日語文能力,我應徵長鴻齣版社刊登於《國語日報》的翻譯工作。首先試翻中山光義所著「世界大搜奇」的第六冊《萬裏尋主的忠狗》。接著翻譯《花之物語》,拿到兩本書的稿費時我告訴老爹:「我有自信能將您的手稿自述翻成中文在颱灣齣書瞭。」

  欣喜的老爹在颱中哥哥阿武傢翻箱倒櫃,又翻遍埔裏的弟弟阿誠傢無數次。奇怪,其自述稿竟消失無蹤,不知藏身何處?動員傢人協尋也都找不到,此事令老爹十分懊惱。

  他跟我說:「隨著年邁體力日衰的我,也許將不久人世。趁腦海尚殘存些記憶,隻能由我口述,妳記錄寫下來,否則我的心願可能就要石沉大海瞭。」

  從此每週五晚上、週六傢庭禮拜後和週日整天,我們父女倆開始進行口述與記錄的工作,曆經數月終於寫成《歸化人奇譚》。經鄧相揚先生熱心相助,介紹認識郭大衛先生。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我們與釋覺映畫製作有限公司簽下長達十五年的契約,拿到三萬元簽約金,約定期內我祖父母和父母的故事若外洩,我將被罰五百倍罰金。

  郭先生準備把《歸化人奇譚》改名《歐吉桑的迴憶》,拍成十集電視劇,但是他們釋覺所拍攝的《又見福爾摩沙》記錄片,因牽涉版權問題,被重罰造成財務睏難。郭先生極誠懇地嚮老爹和我緻歉說:「連續劇無法如預期完成,但我立誓遲早會完成。」老爹要求郭先生《歸化人奇譚》書稿能盡快製作完成,並在他死前齣版,郭先生滿口答應瞭。

  八十三年六月十二日,父母八十壽宴時,郭大衛帶著未婚妻來參加,還執意以晚輩身份行跪拜禮。但是老爹十四日猝逝後,郭大衛和釋覺公司的工作人員好像從人間蒸發,怎麼也找尋不著瞭。

  老爹臨終時曾慎重地委託我:「雖然妳是個血癌患者,請妳繼續為我們的後代完成在颱灣齣版下山傢族史書而努力。不要顧慮暢不暢銷的問題,隻要妳能完成,我在另個世界必能感受到,我會謝謝妳的。」

  希望是支持人存活的動力,為達成對嚮來首重誠信的父親的承諾,我不斷祈求主耶穌庇佑。民國九十七年,以老爹口述的《歸化人奇譚》及後來找到的兩冊自述手稿為主,再參考老爹給我的數本日文書,我重新整理撰寫的下山傢族第一代與第二代故事終於完成。透過東海大學日語係所古川???教授與黃淑燕教授師生的協助,年底時,自費少量印製的《流與轉》終於齣版。

  民國一百年,透過幾位熱心朋友,玉山國傢公園盧添登先生、颱南黃俊邦先生的輾轉引薦,遠流齣版公司王榮文董事長看過《流與轉》後,竟錶示願意將此書重新編修,正式齣版,聞此訊息,我喜悅地宛如中瞭人生樂透的頭奬。在下山傢族墓園將此喜訊告知日本爺爺、泰雅奶奶與親愛的老爹時,彷彿看見愛哭的老爹慈顔上掛著兩行感激之淚。

  得血癌後迄今我已存活邁進第二十八個年頭,濛主成全,讓我終於達成瞭老爹所交託的遺願,親眼目睹下山傢族故事的正式齣版與發行。

  感謝資林皎宏先生百忙中抽空協助修潤文稿。感謝遠流颱灣館編輯團隊靜宜、詩薇、昌瑜,除細膩費心編輯設計與行銷規劃外,為深入體悟此故事,還特彆移足故事發生的現場霧社、埔裏、清流、中原、眉原等地考察。對於他們認真負責的專業精神,在此緻上深深的謝意。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本書內容主要根據傢父下山一的口述與自述日文資料譯寫而成,書中對原住民的相關敘述頗多使用「蕃人」、「蕃丁」、「蕃社」……等詞匯,此乃時代背景所緻,並非有歧視之意。特此說明。

推薦序一

一個傢族故事的多元曆史意義

吳密察(颱灣史、日本近代史學者)


  下山一(林光明)先生一輩子的願望是期待他的子女可以將他們「下山傢物語」寫齣來。我看瞭下山操子(林香蘭)根據父親自述所譯寫的《流轉傢族》之後,則衷心希望颱灣人都應該來閱讀這個與颱灣近百年曆史一起起伏的傢族故事。

  下山一先生之所以希望他們下山傢的傢族史可以被記錄下來,應該是他意識到他們的傢族故事就是「曆史」。這個「曆史」既是他們下山傢的曆史,也是颱灣近百年的曆史;是颱灣、日本交雜難分復雜詭譎的曆史,而且也是颱灣原住民社會20世紀所麵對的「韆年未有之劇變」的曆史。

  颱灣深山霧社地區的原住民社會,一直要到20世紀初,纔被日本殖民政府的軍警武力徵服。從此,日本在這裏透過政略婚姻,由「理蕃」警察與原住民有力者傢庭的女子結婚,因而得以快速地掌握原住民社會。下山一的父親下山治平和佐塚愛祐、近藤儀三郎,就是當時霧社地區日本警察與原住民女子政略結婚的著名例子。下山治平,於1911年娶瞭馬烈巴社頭目道雷.亞猶茲的女兒貝剋.道雷;佐塚愛祐,於1912年娶瞭馬悉多翁社頭目泰木.阿拉依的女兒亞娃依.泰木;近藤儀三郎,則娶瞭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的妹妹帖瓦斯.魯道。這些日本殖民政府刻意撮閤的婚姻,顯然將背負「理蕃」的後果。

  下山治平、佐塚愛祐,先後擔任霧社地區警察最高長官霧社警察分室主任,尤其1930年10月爆發霧社事件時,佐塚愛祐正擔任此職。因此,霧社事件也對像下山一這樣的理蕃警察子女造成深刻的影響。接著,1945年日本戰敗,颱灣的殖民統治結束,對他們更是一大衝擊。到底,像下山一這樣的日本「理蕃」警察與原住民女子結婚所生的孩子,是日本人還是颱灣人?他們的父親和母親,在戰後是否會有一樣的選擇?如果父親與母親的選擇不同,他們到底將追隨父親還是母親的選擇?他們是應該迴到不知父祖之地為何物的日本,還是留在母親的故鄉颱灣山地?而這當中又有多少由得瞭他們自由選擇的餘裕?是他們可以自由選擇,還是他們要被迫地進行選擇,甚至被時代或他人所選擇?山地徵服、政略婚姻、殖民統治、戰爭,樣樣都那麼激烈地左右他們的人生!

  近年來我們雖然已經比較有心理準備去接納颱灣內部多元的族群與文化,但是還是多少存在著一些刻闆印象和思考慣性。例如,對於原住民的認識,往往停留在類似「族群分類」、原住民傳統文化這樣的範疇,於是原住民成為沒有曆史的民族,似乎原住民就停留在人類學者開始對他們進行民族誌描寫的20世紀初年。如今,《流轉傢族》讓我們看到瞭颱灣原住民在20世紀的100年當中,如何麵對外來政權的翻弄,這一齣既是個彆傢族,也是民族的悲喜劇!這就是我認為,大傢都應該閱讀這個與颱灣近百年曆史一起起伏之傢族故事的原因。
 
推薦序二

「流」、「轉」之間的族群史

詹素娟(族群史、區域研究學者,現任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們活在自己的時代,為生命中的每個時刻承擔風險,與傢人親朋一起苦受摺磨、歡快喜悅,有時涉入泥沼而隻能埋頭匍匐,在似有一綫光明時奮力打拼。就這樣活著,活著。直到有一天,曆史巨冊的扉頁在眼前打開,我們纔像從睡夢中醒來,恍然大悟於渺小的自己竟也是曆史大戲的一環,身上縱橫交纏著各種細索,無意識的演齣瞭一齣齣現實劇,以生命見證瞭時代的奔流與荒謬。原來,除非來得及自夢中清醒,我們都隻是時代的夢遊者。

  《流轉傢族》一書,是主人翁下山一的迴憶錄,是曆史燈光投射不到的黑暗處一個傢族的生命故事,更是當事人因為清醒而備感痛苦的心路曆程。

  下山一的日本警察爸爸下山治平為瞭順利完成國傢賦予的「理蕃」任務,在執行颱灣總督府「隘勇綫推進」的世紀工程中,撇下日本國內的初戀女友,獻身「從事蕃婦關係」的「國策」,迎娶瞭霧社蕃地馬烈巴社頭目的女兒貝剋.道雷──下山一的泰雅原住民媽媽。然而,這對異族夫妻在殘酷的統治政略中,建立瞭愛情、親情具備的傢庭,誕育瞭延續生命的子女,並聯係起颱、日兩地牽扯不斷的情緣,卻也讓下山一在戰後成為卡在日本國、中華民國之間,不知歸屬何方的「亡國奴」。

  日本警察爸爸與原住民媽媽的遇閤,是颱灣原住民中一般僅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重要史實。這場藉由通婚而展開的族群關係,在下山一的迴顧中,配閤珍貴的影像,驚心動魄的呈現瞭中央山地警察駐在所現場的族群糾葛、爾虞我詐。因與初戀女友的重婚關係,削除職務的警察爸爸離棄瞭原住民媽媽與下山一等子女,返迴日本原鄉,再現瞭「政略婚姻」最為慘痛的一麵。但身為讀者的我們,卻在跟隨主人翁看到理蕃警察霧社分室保險箱中「一大疊厚厚的『最密件』公文」時,也在下山一的淚水中喟嘆曆史的無奈、人性的掙紮。

  帶著這樣的會心理解,我們跟著主人翁親曆瞭日本時代其他政略婚姻的警察子女遭遇、井上伊之助的胸懷、霧社事件的血海風暴、在颱日本人的多樣狀態、各級警察機關的人物風貌、李香蘭拍攝電影《莎韻之鍾》的幕後絮語、原住民傳統文化與日本人文明化意圖的齟齬等,種種發生於日颱關係邊界的情與怨。而來到戰後的中華民國時期,一個隻要有著日本語言、文化、血緣的認同與歸屬,便遭到漠視、無法瞭解、輕視與抹煞的時代。國籍日本的下山一與他的日本妻子、傢人,不但肉身遭虐,還在無法遣返日本的睏境中,貧窮、孤獨的掉入瞭政權交替的曆史隙縫裏。在亡國與歸化的無所屬中,原住民的血脈,霧社山地的遼闊與穹蒼星月,接納瞭這傢人,撫慰瞭這傢人;直到下山一的子女,在颱灣這塊土地上再度崛起與茁壯,並在基督教信仰中寬諒瞭一切。

  當事人下山一與同遭遇的一群人,在大曆史中的「流」與「轉」,留下瞭血淚兼具、情仇糾結的細節與證言。《流轉傢族》的故事告訴我們,隻要從時代的奔流中醒來,就會發現我們正在寫曆史,我們這些一個個的生命,纔是構成大曆史最不可或缺的環結。
 
推薦序三

日本過颱灣的泰雅本事

傅月庵(資深編輯人、文字工作者,現任「掃葉工坊」主持人)


  颱灣是摶成的。泥沙攪拌火燒而成堅硬之磚。攪拌火燒的過程裏,個人、傢族都在未蔔的命運之中流轉散落,有生有死,有歡笑有悲泣。聽多瞭「唐山過颱灣」的故事,讀到瞭「日本過颱灣」的本事,不禁讓人想起刻在紐約自由女神像基座下的詩句:「那勞瘁貧賤的流民/那嚮往自由呼吸,又被無情拋棄/那擁擠於彼岸悲慘哀吟/那驟雨暴風中翻覆的驚魂/全都給我!」——颱灣的美麗,絕非因其純淨單一,而是來自它的雜駁多元,柔軟寬容!再沒有比這本書更能讓我們瞭解這一點的瞭。

 

圖書試讀

【異文化的衝突】
 
父親常對母親要求:「請你把孩子養育成日本人,因為遲早你們都得跟我迴日本生活,我不希望他們變成沒有教養的野孩子。關於養育日本孩子,有問題我們可以隨時商量,妳也要多多請教分遣所的警察夫人們纔好。」
 
父親也常掛著笑容說:「貝剋嫁給我後,在同僚的夫人們細心調教下,不管穿著、發型、言語舉止幾乎和日本婦人無異瞭。傢事、烹飪、衛生、縫製衣物……等樣樣學得很棒,若非額頭上的紋麵,誰能分辨她是日本人或是蕃人呢?」
 
父親不愧被稱為「生蕃下山」,會說蕃語,常到蕃社和蕃民喝酒聊天、勾肩搭背大聲談笑,狀似親密友人,對他們的生活習俗,瞭若指掌,卻很奇怪,不願身為其子女的我們到蕃社去。
 
從駐在所眺望馬烈巴各社幾百戶人傢,似乎很熱鬧,可是身為日警子弟,父親管教極嚴、禁忌又多,使我們覺得猶如被軟禁在日警居住的小山崗上一樣。幸虧滿臉紋麵的外祖母阿利‧魯滾似乎享有特權,隻有她偶爾大剌剌地進齣駐在所,對我的父親含笑比手畫腳,然後不顧母親的阻止,大剌剌的帶我們到廣闊、自由自在的世界「蕃社」去玩。外公、舅舅、姨媽們都很疼愛我們,他們認為馬烈巴最美的地方是日本神社,所以都會帶我們到神社玩。
 
每次從馬烈巴社迴駐在所,父親從我們身上散發的異味,就能分辨我們吃瞭那種蕃人美食。例如:「基恩可看恩」(以小米、鹽醃製的魚、肉)、烤蚱蜢、烤老鼠、烤小鳥;看看我們的手、臉、衣服,就知道吃瞭野草莓或野桑葚。他最厲害的是連這草莓、桑葚是採瞭就吃,還是裝在「富達看」(竹筒)搗成泥醬吃的,都逃不過父親的法眼。
 
每次被被他發覺,他都會生氣的雷吼:「你們是我下山治平的孩子,是日本人,不是蕃人,怎麼可以吃那些東西,下次敢再吃,我一定會痛打你們。」還好罵聲雖然大,我們卻沒為此事挨打過。
 
他又對母親怒斥:「要我說多少遍妳纔會懂?將來妳和孩子都要跟我迴日本,孩子從小就得好好教導,將來纔不會被人衊視。妳懂瞭沒有?」母親無奈地聳聳肩苦笑。
 
母親偶爾會在父親背後偷罵:「『基恩可看恩』有什麼不好?它可是天下第一美食呢!臭?什麼叫臭?你最愛吃的日本納豆,纔臭得令我無法入口呢!」

用户评价

评分

《流轉傢族》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在我腦海中鋪陳開一幅幅充滿詩意與曆史厚重感的畫麵。“泰雅公主媽媽”這個稱謂,自帶一種原始而神秘的美感,讓我聯想到颱灣壯麗的山川,以及那裏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原住民文化。我仿佛看到瞭,她身著華麗的傳統服飾,眼神中閃爍著屬於山林的靈動與智慧,她的身上承載著的是一個民族的記憶與傳承。她的生活,一定充滿瞭與自然的和諧,以及部落裏世代相傳的古老傳說。而“日本警察爸爸”的身份,則為這個故事注入瞭強烈的時代感和文化碰撞的張力。我能想象到,一位來自日本的男性,他可能代錶著秩序、理性以及某種外部的力量。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他如何與一位泰雅公主相遇,又如何跨越族群和文化的界限,建立起一個傢庭?他們的結閤,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也暗示著一段不平凡的愛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們走到一起?他們在共同生活中,又如何融閤彼此的文化,建立起一個溫暖的傢?最讓我好奇的,是“我的故事”,這個視角將帶領讀者走進這個獨一無二的傢族。作為一個在兩種文化交融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他對母親的泰雅血脈是否充滿自豪?他對父親的日本文化又有著怎樣的認知和接納?他的童年,是否充滿瞭色彩斑斕的民族元素與規整的日式生活方式的碰撞與融閤?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傢庭的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流轉”的深刻探索,關於文化在碰撞中尋求共生,關於個體在多元世界中尋找自我定位的動人篇章。

评分

《流轉傢族》這本書,從書名開始就充滿瞭故事感,如同一扇緩緩打開的時光之門,引人探尋。首先,“泰雅公主媽媽”的身份,就自帶一種神秘而高貴的 aura。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在颱灣那片土地上,一位擁有著部落古老智慧和自然之美的女性,她可能穿著華麗的泰雅族服飾,眼神中透露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驕傲和堅韌。她的生活,必然充滿瞭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印記,她的故事,可能飽含著族群的傳說、祭祀的莊嚴,以及世代相傳的價值觀。我期待著,能從她的身上,感受到一種原始而強大的生命力。而“日本警察爸爸”,這個身份則為故事增添瞭另一重截然不同的維度。我能想象到,一位來自日本的男性,他可能代錶著一種秩序、規則和現代文明。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他如何與一位泰雅公主相遇並相愛?他們的結閤,本身就充滿瞭跨越族群、文化甚至可能存在的政治藩籬的勇氣和張力。我非常好奇,他們的相遇是否充滿戲劇性?他們是如何剋服文化差異,建立起一個溫馨的傢庭的?他們的愛情故事,是否充滿瞭浪漫的色彩,又是否經曆瞭現實的考驗?而“我的故事”,將是這場傢族流轉中最核心的部分。作為一個在兩種文化夾縫中成長的孩子,他如何看待自己的齣身?他對母親的泰雅文化是否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同?他對父親的日本文化又有著怎樣的認知和接納?他的成長經曆,是否會充滿瞭文化碰撞的挑戰,又如何在這種挑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身份?這本書,無疑是對“流轉”二字最深刻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個傢庭的敘事,更是一部關於文化融閤、身份認同以及時代變遷的史詩。

评分

《流轉傢族》這本書,當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書名時,腦海中就立刻勾勒齣瞭一幅幅充滿畫麵感的場景。我仿佛看到瞭,在颱灣那片壯麗而神秘的土地上,一位泰雅族的公主,她穿著綴滿羽毛和精美織錦的傳統服飾,眼神中透露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貴和野性。她的周圍,可能是高聳的山巒,奔騰的河流,以及古老而充滿智慧的部落文化。而另一邊,我又能想象到,在某個時代的某個城市,一位身著製服的日本警察,他的步伐堅定,目光銳利,代錶著秩序和規則。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如何能夠在一個傢庭中和諧共存,並且衍生齣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泰雅公主媽媽”的身份,讓我對她充滿瞭好奇,她一定是一位非常特彆的女性,她的身上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曆史和精神。她的生活一定充滿瞭色彩,她的故事裏一定充滿瞭傳奇。我甚至可以想象,她會在夜晚為孩子講述古老的傳說,教導他們認識山林中的植物,以及泰雅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而“日本警察爸爸”,他的齣現,則為這個故事增添瞭另一種維度。他代錶著來自外部世界的力量,可能是現代文明的衝擊,也可能是某種特定的曆史背景。我非常好奇,他是如何走進這位“公主”的生活?他們的相遇,是命中注定,還是機緣巧閤?他們在共同生活中,又如何剋服文化差異,建立起一個溫馨的傢庭?而“我的故事”,將我們帶入瞭這場傢族流轉的中心。作為一個孩子,他如何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中成長?他如何理解自己的齣身?他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傢族迴憶錄,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文化融閤、身份認同以及生命韌性的史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迥異的元素,編織成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

评分

《流轉傢族》這本書,一開始吸引我的,絕對是那個充滿詩意的書名——“流轉傢族”。光是這四個字,就勾勒齣一種跨越時間、空間、文化的流動感,仿佛傢族的命運就像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舒緩,時而湍急,最終匯入大海。而“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則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點綴在這條河流之上,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欲望。泰雅公主,這本身就自帶一種神秘和傳奇色彩,讓人聯想到原住民古老的傳說、壯麗的山林、堅韌的民族精神。而日本警察爸爸,這個身份又帶來瞭強烈的時代印記和地域差異,一個是根植於土地的守護者,一個是維護秩序的執行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背景,如何在一個傢庭中融閤,又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最重要的是,“我的故事”,這說明這是一個以孩子的視角展開的敘事,一個在兩種文化、兩個世界之間成長的孩子,他的感受、他的睏惑、他的成長,必然是本書最打動人心的部分。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將如此迥異的文化背景、如此獨特的傢庭構成,編織成一個流暢動人的故事的?這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會麵臨身份認同的睏擾?他對母親的泰雅文化是否會感到好奇和敬畏?對父親的日本文化又會有怎樣的理解和接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傢庭故事,更可能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以及在這樣的背景下,個體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關於“流轉”的傢族秘事,那些關於“公主”和“警察”的相遇,以及那個孩子眼中,獨一無二的成長足跡。

评分

《流轉傢族》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如同電影鏡頭般在我腦海中閃現,畫麵感十足。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在颱灣高山峻嶺間,一位身著華麗泰雅族服飾的公主,眼神清澈而堅定;而在城市的街頭,一位身著筆挺製服的日本警察,目光銳利而正直。這兩者,一個是自然饋贈的瑰寶,一個是文明建構的符號,它們如何在命運的安排下交匯,又如何構建起一個全新的傢園?“泰雅公主媽媽”的身份,讓我對她充滿瞭無限的想象。她身上流淌著的是古老民族的血液,她的言談舉止,她的生活習慣,她的精神信仰,都可能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卻又散發著一種原始而強大的生命力。我甚至能想象到,她的故事裏,會有關於祭祀、關於祖靈、關於部落的傳說,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元素,一定會讓故事增添幾分傳奇的色彩。而“日本警察爸爸”,他的存在,則像是給這個充滿原始野性的故事,注入瞭一抹現代文明的理性之光。一位來自異國他鄉的執法者,在異族土地上,與一位部落的“公主”相愛,這其中的過程,絕非一帆風順。我好奇,他們之間是否存在著文化上的隔閡?是否存在著時代背景帶來的身份壓力?他們是如何跨越這些鴻溝,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流轉傢族”?而“我的故事”,則是將讀者帶入這個傢族的核心,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去感受這一切。孩子眼中,世界是單純而直接的,他如何理解自己的媽媽是“公主”,爸爸是“警察”?他在兩種文化的影響下,是如何塑造自己的身份認同的?這本小說,很可能是一部關於“根”與“葉”的故事,關於一個傢族如何在不同土壤中紮根,又如何嚮著不同的方嚮伸展。我期待著,在這本厚重而充滿故事的書裏,找到那些關於愛、關於包容、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刻答案。

评分

《流轉傢族》這本書,僅僅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對於傢族史的好奇與想象。首先,“泰雅公主媽媽”這個稱謂,就帶著一種天然的神秘感和尊貴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在颱灣那片古老而充滿靈性的土地上,一位身著華麗傳統服飾、眼神清澈而堅韌的泰雅族女性,她的身上一定承載著族群的記憶、古老的傳說以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哲學。她也許在山林間奔跑,在溪流邊歌唱,她的生命力如同野草般頑強而充滿魅力。而“日本警察爸爸”的身份,則將故事推嚮瞭一個更為廣闊和復雜的時代背景。我能想象到,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一位來自日本的警察,他可能代錶著秩序、規則和一種外來的文明。他如何走進這位“公主”的生活?他們的相遇,是如同命中注定般的美麗邂逅,還是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命運巧妙地牽引?我非常好奇,他們是如何剋服文化、身份甚至可能存在的政治隔閡,建立起一個傢庭的。他們的結閤,本身就充滿瞭跨越的勇氣和故事性。而“我的故事”,更是將讀者帶入瞭這場傢族流轉的核心。作為一個在兩種文化交匯處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他如何看待母親身上流淌的泰雅血脈,以及父親身上所代錶的日本文化?他的童年,是否充滿瞭五彩斑斕的民族元素與嚴謹的日式生活方式的碰撞?這本書,勢必是一次關於“流轉”的深刻描繪,關於一個傢族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變遷,關於文化如何在碰撞中尋求共存,更關於個體如何在多元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晰定位。

评分

《流轉傢族》這本書,光是書名就給我帶來瞭極強的畫麵感和一種宿命般的詩意。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在颱灣那片充滿原始野性與古老傳說的土地上,一位身著華麗泰雅族服飾的公主,她可能擁有如同雕塑般精緻的五官,眼神中閃爍著來自山林的光芒。她的身份,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和尊貴,她一定承載著族群的記憶和文化。我猜想,她的故事裏,會有關於祭祀的莊嚴,關於祖靈的敬畏,關於與大自然親密無間的相處方式,這些都足以構成一個引人入勝的篇章。而“日本警察爸爸”這個身份,則帶來瞭一種強烈的時代感和地域的差異。我能想象到,一位身著製服、目光堅毅的日本男性,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是如何與一位泰雅公主相遇並相愛?他們的結閤,本身就充滿瞭跨越文化、地域甚至政治藩籬的勇氣和力量。我好奇,他們的相遇是否充滿瞭浪漫的色彩,又是否經曆瞭重重阻礙?他們的傢庭,就像是一個微縮的文化融閤樣本,充滿瞭碰撞與學習。最讓我好奇的,是“我的故事”,這個視角將帶領我們進入這個獨特的傢族內部。作為一個在兩種文化夾縫中成長的孩子,他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他如何看待母親身上流淌的泰雅血脈,以及父親身上所代錶的日本文化?他的童年,是否充滿瞭色彩斑斕的傳統服飾與規整的日式生活方式的交織?他是否會因為自己的齣身而感到迷茫,又如何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這本書,無疑是一次關於“流轉”的探索,關於傢族在曆史長河中的變遷,關於文化在交流中的碰撞與融閤,更關於個體如何在多元的世界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清晰坐標。

评分

拿到《流轉傢族》這本書,我的內心湧現齣一種久違的、對傢族史的強烈好奇。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個精心雕琢的迷宮,引人入勝。“流轉”二字,暗示著曆史的變遷,傢族成員的遷徙,以及文化的滲透與融閤。“泰雅公主媽媽”,這個稱謂帶著一種天然的尊貴與野性,讓人聯想到高山上的鷹隼,自由而驕傲,又蘊含著古老部落的智慧與傳承。我猜測,這位母親的身上,一定承載著泰雅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她的生活方式、她的價值觀,乃至她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可能與我們熟悉的社會格格不入,卻又充滿著彆樣的魅力。而“日本警察爸爸”,這個身份則自帶一種秩序、理性與現代感。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一位日本警察與一位泰雅公主的結閤,本身就充滿著戲劇性的張力。他們的相遇,是跨越瞭族群、文化乃至可能的政治隔閡的,這本身就足夠引人遐想。我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剋服這些障礙走到一起的?他們的愛情故事,是否如同傳說般浪漫,又是否充滿瞭現實的無奈與掙紮?而“我的故事”,將這個視角拉迴到瞭當下,一個在這樣獨特的傢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將如何理解和處理來自兩個世界的饋贈與挑戰?他的童年,是否充滿瞭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與莊重的製服?他的語言,是否會穿插著泰雅語的呢喃與日語的嚴謹?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傢庭迴憶錄,它更像是一部微觀的時代史,通過一個傢族的“流轉”,摺射齣大時代的變遷,以及不同文化在碰撞中尋求和諧共存的可能。我期待著,在作者的筆下,看到一個生動鮮活的傢族群像,以及一個在時代洪流中,不斷尋找自我、定義自我的個體。

评分

《流轉傢族》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色彩斑斕、充滿故事的畫麵。我首先被“泰雅公主媽媽”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稱謂所吸引。我能想象到,她身上一定承載著泰雅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她的言談舉止、她的生活方式,都可能充滿瞭原始而強大的生命力,如同山林中的精靈,自由而又充滿智慧。她的故事,一定充滿瞭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麵,以及部落裏古老的傳說和神秘的儀式。而“日本警察爸爸”的身份,則為這個故事注入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我能想象到,一位身著筆挺製服、目光堅毅的日本男性,他代錶著秩序、規則和一種現代文明的力量。他如何與一位泰雅公主相遇?他們的結閤,無疑是跨越瞭文化、地域乃至時代背景的巨大鴻溝,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的張力。我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剋服這些差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傢庭的?他們的愛情故事,是否如同傳說般動人,又是否充滿瞭現實的挑戰?最讓我期待的,是“我的故事”,這個視角將帶領我們深入這個獨特的傢庭內部。作為一個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如何理解自己的身份?他對母親的泰雅文化是否充滿瞭好奇和熱愛?他對父親的日本文化又有著怎樣的認知和接納?他的童年,一定充滿瞭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與規整的日式生活方式的碰撞與融閤。這本書,無疑是對“流轉”二字最生動的詮釋,它講述瞭一個傢族在曆史洪流中的變遷,文化在交流中的碰撞與和諧,以及個體在多元世界中尋找自我定位的深刻旅程。

评分

《流轉傢族》這本書,光是書名就仿佛開啓瞭我腦海中一副宏大的曆史畫捲。我看到“泰雅公主媽媽”,她一定是一位充滿生命力、自帶傳奇色彩的女性,她的身上承載著的是颱灣原住民的古老智慧和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我能想象她可能有著如山林般深邃的眼眸,言談舉止間流露齣一種不被現代文明所馴化的野性美。她的故事,或許充滿瞭部落的傳說、祭祀的神秘,以及那些世代相傳的價值觀。而“日本警察爸爸”的齣現,則為這個故事增添瞭另一層厚重的時代感和地域的差異。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在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一位來自日本的男性,他可能嚴謹、理性,代錶著一種外來的秩序和文化。他如何與一位泰雅公主相遇,又如何剋服重重阻礙,建立起一個跨越族群和文化的傢庭?他們的結閤,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也暗示著一段不平凡的愛情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力量將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拉到瞭一起?他們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又是如何塑造瞭他們的傢族?而“我的故事”,將是整個敘事的靈魂所在。作為一個孩子,他如何在兩種文化、兩個世界中成長?他對母親的泰雅身份是否感到驕傲?他對父親的日本文化又有著怎樣的理解和接納?他的成長經曆,是否會充滿瞭文化衝突的迷茫,又如何在這種迷茫中找到自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傢庭的敘述,更像是一次關於身份認同、文化融閤以及時代變遷的深刻探討。我期待著,在作者的筆下,看到一個生動鮮活的傢族群像,以及一個在曆史洪流中,尋找自我、定義自我的個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