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制服從何時開始?有什麼意涵?
制服如何成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
本書揭開「制服帝國」的身世之謎。

  制服是許多人成長的共同記憶,也是最令人難忘的身分印記。臺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著制服?卡其制服從何時開始流行,讓臺灣在戰後戒嚴時期成為卡其制服帝國?回溯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日本的統治下,逐步換穿各式標準服裝。

  在日治初期二十年間,臺灣各級學校的制服百花齊放,日籍學生著和服,臺籍學生穿長衫,原住民穿「番服」,呈現多元雜糅的面貌。一九二○年代以後殖民政府強化控制力,洋式制服與當時流行的洋服同步,逐漸成為官方認可和推廣的學生制服。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制服也因應戰爭的需求與氛圍,而有「國防色」(卡其色)和「迷彩裝」式的學生制服。

  透過本書的描繪,制服具體而微地成為我們可以辨識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作者也觀察到,日治時期學生制服的變化,與日本的殖民政策、教育制度、民間社會的服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制服的配件、學校對制服的服儀檢查、當時制服的價格、購買力,以及各個角色對於制服的觀感,也是本書關心的面向。想看看母校在日治時期的制服是什麼樣子?一百年前臺灣學校的制服款式,都將在本書中呈現。

各界推薦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劉揚銘(制服文化研究者、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威翔


  臺灣花蓮人,畢業於臺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系,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國小教師。從小對於歷史有莫名興趣,年紀漸長,偶然機緣下進入政大臺灣史研究所就讀,關注的面向開始聚焦於臺灣這塊土地。由於在教育現場服務,因此將重心放在啟發學生對臺灣歷史有更多的興趣,以及更多面向的認識。

圖書目錄

導讀/呂紹理
自序
 
第一章 細說從頭──制服的起源
◎制服的意義
◎洋服.制服與日本
洋服的傳入/學生服裝
◎清代的學生模樣
臺灣漢人的服裝/清代的教育與學生服裝
 
第二章 未定著的學生服──從混亂到萌芽(1895-1919)
◎無方針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飾
殖民地初體驗/摸索中的草創教育/從頭到腳的轉變:剪辮與解足
◎從混亂到萌芽的學生服裝
領臺初期的混亂(1895-1910)/逐漸萌芽的學生服(1910-1919)
 
第三章 同化下的轉變──迅速流行的洋式制服(1919-1939)
◎向內地看齊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裝
向內地看齊/內地延長的教育政策/普及、流行的洋服與中西混搭的臺灣服
◎制服的成形(1919-1930)
洋式學生制服的迅速流行
◎邁入成熟(1930-1939)
 
第四章 戰時的統制──迷彩風的學生服(1939-1945)
◎皇民化下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裝
成為皇國子民/皇民化運動下的學校/和服.改良服.國民服
◎統制的迷彩學生服
 
第五章 微觀下的制服面貌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機構與師範學校
高等教育機構/師範學校
◎中等教育:男子中學校與高等女學校
男子中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
◎初等教育:小學校與公學校
小學校/公學校
 
第六章 校園制服面面觀
◎先生們的打扮
男先生的服裝/文官禮服/令人稱羨的文官服/女先生的服裝
◎與眾不同的原民生
統治者眼中的原住民/原住民的教育政策/服裝改善與學生制服
◎不可或缺的小配件
頭頂上的學問:學生帽/學校的象徵:校徽
◎第二套服裝:運動服
腳踩學生鞋
 
第七章 制服的穿著與規定
◎制服哪裡買、哪裡取得   
賢妻良母必備:裁縫課程
◎CoCo知多少:制服的價格
◎制服何時穿?
服儀檢查/校規處置
 
後記:日治時期臺灣人對制服的觀感
學校的立場/輿論的看法/裁縫業者的處境/順從?反抗?:學生的想法
 
附錄:臺灣學校制服沿革年表
註釋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第二章 未定裝的學生服──從混亂到萌芽(節錄)

領臺初期,日本面對應接不暇的抗日運動,加上同時還得安撫臺灣民眾,因而對臺灣固有的社會風俗習慣,大都採取放任、不加干涉的治理原則。即便在統治政策日益明確、積極的兒玉──後藤時期,他們對語言之外的服裝、文化仍遵循「舊慣溫存」的態度,使的臺灣民眾的服飾外觀維持清朝時期的風貌,沒有立刻發生改變。這種情況直到1910年代,開始解足、剪辮時,才逐漸有所不同。

總督府雖然將鴉片、辮髮、纏足視為臺灣社會的三大陋習,但另一方面,鑑於風俗習慣改變不易,加上當時的臺灣處於武裝反抗正激烈之時,因而他們擔心,若貿然禁止,恐有害於日本的統治。

這種放任臺灣陋習的情形直到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上臺後才有所轉變。1896年,乃木總督在一場對地方官員指示施政方針的會議上,明確說明了處理臺灣風俗習慣的原則:

本島居民自祖先以來即奉為規範之舊慣故俗,根深蒂固,成為不成文法,其甚者異於我國(日本)定例,而至於有礙施政者,應予廢除,故不必論;而如辮髮、纏足、衣帽等,則需在一定的限制下漸收防遏之效,其他良風美俗則應繼續讓其保持以利施政。

1898年,兒玉源太郎繼任臺灣總督,其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同樣認為,移風易俗並非易事,應適當尊重臺灣人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組織,可能的話,甚至可以巧妙地加以利用。

在採取漸禁政策之後,總督府對於女性的纏足及男性的辮子雖仍放任、不強制,但仍透過學校教育及報章雜誌等管道來宣導,鼓勵臺灣人剪辮及解足。例如:1895年9月,總督府發行「臺灣開化良箴」,就明示了臺灣人應戒除的六種風俗習慣,而鴉片、辮髮及纏足就是其中三項。1898年8月6日,臺北因暴風雨來襲而釀成嚴重災情、死傷慘重,《臺灣日日新報》在風災的報導中,便提及:死傷者大都為纏足的婦女,因為行動不便、難以逃生,藉此突顯纏足的害處。
  
臺灣的斷髮風氣起於學校。1910年年底,臺灣兩大最高學府:國語學校與醫學校的學生爭相剪髮,前者斷髮者約佔了全體的四分之一,後者則有將近半數的學生斷髮,影響所及,使的公學校的學生,也愈來愈多人響應斷髮。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