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感謝主!讓我失業! 什麼!岱軒失業囉!
認識岱軒是在他就讀政大廣電所要升二年級的暑假,他頂著一頭「小泉純一郎」捲發到TVBS 麵試,從一臉憨直的他到今天以「發廢文」齣書,印象中的岱軒這幾年的轉變,不可謂不大!
造成這些轉變的因素,以我對岱軒的觀察,歸結是「勇氣」與「好奇」這兩項DNA 使然。他從眾人稱羨的的電視颱主播,轉換跑道到新媒體,再成為「個體戶」,把自己當品牌經營,如果不是因為膽子肥到齣油,一般人是不敢貿然為之。
我也有過「失業」的經曆,前兩年因為修業期限的規定,我硬是辭去工作,在傢寫瞭一年半的博士論文。所以,岱軒失業的心理狀態,我的感同身受,絕非聊錶慰藉的辭令而已。
「在高潮的時候,享受掌聲;在低潮的時候,享受人生」。在高速變動的現今職場,「失業」恐怕是每一個人上班族都要修習的課題。看一個人的深度,不是看他得意的成就,而是看他陷落時的自處。處理低潮是迎接高潮的必要能力。岱軒在麵對失業所下的功夫,值得很多上班族藉鑒,我相信,很快又會見到岱軒亮眼的成績錶現。
何啓聖/ 1111 人力銀行行銷開發部總經理
推薦序
失業的過程絕對是人生最佳惕勵 從事演藝工作,隨時都得有麵對失業的心理準備:工作來時炙手可熱,瞬間應接不暇;沒工作時門可羅雀,看著經紀人比自己還心急,那種日子真是難捱。認識郭岱軒有四、五年的時間,從彼此窮睏潦倒,到日漸有起色,我們各自不斷試著往前,邁嚮成功道路,這些努力的過程,造就我們自己獨有的故事。
失業一百日,對我而言重點是「一百日」。「失業」可以沉潛一下,「一百日」卻絕對是場煎熬。我曾曆經過那樣的煎熬,不堪迴首的一百日,甚至不隻一百日!那些一度快讓我失去的自信。每天早晨起身隻想躲著陽光,不知醒來後的每一天該何去何從?麵對生活與經濟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縱使有傢人的安慰、朋友的鼓勵也幫不瞭我,最後漸漸對自己産生矛盾與懷疑。
如今終於捱瞭過去,那段日子從此成為我人生的最佳惕勵,「它絕對是我人生最低點,一輩子都不能再發生」。人生像一颱筆電,再好也難免 Lag 、難免當機。經過那次「失業一百日」,人生再重新啓動時,我清楚知道,要用自信迎接未來一切,而且沒有懷疑
邱誌宇/演員
推薦序
「還沒成功」時期,纔是最可貴的經曆! 當多數人聚焦在歌頌「成功」的時候,大傢都忘瞭,「還沒成功」纔是常態。
我不把「還沒成功」定義成「失敗」。無論在職場上,或者在人生裏,「還沒成功」隻是嚮上攀爬的過程;當然,也許你「曾經成功」,在某個人生與事業的高峰,但,爬山嘛,高高低低,上上下下,依舊是常態;「曾經成功」後,也可能進入下一個「還沒成功」的循環,而且,想從這一波低榖,重新迴到高峰,需要多久,沒人知道,例如老虎伍茲,就花瞭整整11年。
相對於「成功」時的意氣風發,「還沒成功」時期,纔是真正能反省自己、認清周遭、體悟學習的時刻;也許,在「還沒成功」這個階段,我們會有挫摺感,我們會怨天尤人,不過這門課,比任何一堂「成功學」都來得有價值。
我們總是習於錦上添花,歌頌成功者;對於「還沒成功」的人,套句馬雲的話,「隻能用自己的左手溫暖自己的右手」,給自己信心與嚮前的動力。
也許,這個經驗未來不能寫進履曆的經曆欄,但是在人生中,隻要應對得宜,這段經曆將會是最可貴的一筆。
蔡祐吉/職場作傢、資深媒體人
作者序
我們與失業的距離 寫作從自身齣發,往往能夠得到充沛的靈感,上一本寫社群媒體的「廢文」,這一迴則從「失業」的日子著墨。沒瞭工作想像起來,好似輕鬆快活,但真的體驗其過程,瞭解箇中滋味,纔叫人煎熬萬分。
書裏麵有我的故事,也有朋友的故事,有些人雖然有工作,但是心情卻與「失業」的距離不遠,佛教語中的「業」指的是經思想驅動的行為,當我們「無心」做事,少瞭動機,基本上這個行為就失去瞭意義,成瞭按錶操課、虛應故事,隻是廉價販售齣寶貴的時間,隻為瞭賺賺能溫飽的薪水罷瞭。
這當中也包括瞭職涯的迴顧,我設法透過書寫來迴顧自己的「初衷」,在求職的過程,有數度真的覺得,路快走不下去,一次次麵試碰到的障礙,以及自麵試官而來的提問,也催促著自己好好去麵對,過去的「那個我」。
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投入職場前,投遍履曆卻杳無迴音,在茫茫職海中浮瀋時,也會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這工作不需要我」,或有找不到伯樂的絕望,「沒人看見自己的優點」,對自我産生瞭懷疑。
有年輕人一次打兩份工,能夠月入 40K,纍,犧牲時間,但賺到瞭錢,在「斜槓」當道的時代,培養多元技能,一個人可擁有多項頭銜,文字工作者可以當企劃、業務,更能拍片當 YouTuber 網紅。不甘於領死薪水的上班族,也能跨足自由接案賺外快,考公務員捧鐵飯碗,相形之下,是不是有點兒消極呢?
人生能領到幾次「資遣費」跟「失業給付」?麵對失去工作的低潮挫敗,是否能有更正嚮的案例參考?「百日」大約三個月,一般工作的試用期也差不多這麼長,為的是與工作環境磨閤,觀察是否能「勝任」,失業瞭,給自己一百天,去找迴初心、思考未來,如何「告彆」舊的我,更是重要的一門課。
偉人傳記都傳頌他們「成功」的神話,但寫實的「失敗心路曆程」應該也相同重要,不隻是「同病相憐」,茫然、徬徨跟低落都是作為人該有的正常反應,失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走下去的動力,這段文字作為本書的序,寫在失業的第一百天,我還活著呢!夠振奮人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