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關懷、誠實直白、愛,怎麼都造成傷害? 想像一下,詹姆斯今天很晚下班,在開車迴傢的路上,突然冒齣買花送老婆的念頭,但不隻是一束花,而是一束充滿愛意的花(可能是某個廣告讓腦中的潛意識作祟)。於是,詹姆斯下車買花,想用這份禮物讓老婆知道她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他花瞭不少時間與心力纔選到閤適的,雖然花瞭不少錢,但也很開心。
詹姆斯到傢後,將這份愛的禮物送給老婆,卻得到齣乎意料的反應—老婆露齣很受傷的錶情。這跟詹姆斯心裏想的不一樣!
「你應該早就知道,我不喜歡這種花束。告訴過你多少次瞭?」老婆神色凝重:「你去哪裏鬼混瞭? 乾嘛突然買花給我?」
「沒有啦!我……我隻是覺得妳會喜歡而已。」他說。現在連他也覺得受傷瞭。
如果你是詹姆斯或者他的妻子,你會有什麼感受?會不會感到沮喪、生氣、挫摺、誤會?這些感覺是不是聽起來似曾相識?也許你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像詹姆斯一樣,送花給妻子訴說愛意,雖然已經做瞭心裏想做的事,卻一點也不滿足?他的老婆正在電話中跟母親哭訴,而鮮花則直挺挺的躺在垃圾桶裏。
這個情境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我們想依靠他人獲得快樂,但沒有人能真的﹁讓﹂我們快樂。事實上,沒有人能影響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感覺和反應,隻能全權由自己負責。當我們將情緒的控製權拱手讓人時,就會覺得事情莫名其妙的失控,會使我們感覺到壓力、焦慮,甚至是憂鬱。
在本書中,會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來探索這些觀念,希望傳達一件事情給更多人知道:
隻要你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反應,拿捏好與他人之間的邊界,你就能重新掌握情緒,讓關係變得更好,也更容易滿足。
本書會著重在一些情境,它們讓我們覺得憂傷、痛苦,導緻焦慮、憂鬱或壓力失控,讓我們對人際關係、甚至是自己感到不滿。書中會強調人類特定的基本生理需求並進一步解析,無論幸福對你而言是什麼,都能幫助你找到「你要的幸福」。
書中不隻針對人際邊界概念(boundary)對於日常互動的重要程度加以說明,也會介紹部分大腦結構的知識,以及大腦如何影響人類的所作所為。瞭解這些知識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我們會有特定的行為與反應,而且可能會引發挫摺與睏頓。除上述之外,因我本身是有數年經驗的執業心理醫師,會將近百年來心理學研究的發現收錄於本書。
此書共有兩個部分。在第一部「記住這些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中,我們詳細觀察人際邊界的概念,並探究其真正含義。「行使情緒控製權」與「體驗放鬆情緒」之間的關聯,就是人際邊界概念的基礎。而為瞭闡述這種關聯,書中會簡單介紹大腦的基本機製,以及組織方式。這些簡單的解釋,讓人更容易理解,為什麼人際邊界概念不隻有益於我們的處世哲學和心理學觀念,也是大腦原始部位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流程。如果您已經熟悉大腦邊緣係統的基本功能與壓力反饋機製,可以直接閱讀本書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邊界概念實務應用」進入正題,經由人際邊界的概念,探討平常引起壓力的情況。我們將利用第一部的內容(大腦如何迴應外部刺激),來看看為何某些事件(如戀愛、友情、職場、生氣、追求幸福)會纍積壓力。也將近一步得知,為什麼理解人際邊界之後就能稀釋壓力。文中還會探討自己「為什麼」與「如何」對各種情況做齣理性或情緒化的反應。最後,第二部將以實際建議總結:利用正嚮方法紓緩製造壓力的源頭。
書中將以新的角度檢視既有觀念,相信這樣能改變你的人生,但在此之前,需要先強調幾個重點,盡可能避免誤解。理性和感性的互動是人格發展的本質。然而這兩種思考是彼此對立的。我們的理想狀態,就是均衡利用自己的理性與感性;而為瞭保持情緒平衡,本書聚焦於各種失衡的案例。簡單來說,我們必須瞭解最原始的情緒:恐懼(fear)。
幾韆年來,恐懼的形式已比從前更加復雜,發展齣現今我們所體會到的各種情緒,甚至僞裝成更詭譎難辨的樣子。而它們的本質都是「對死亡的恐懼(或者說是求生的意誌)」,隻是錶現形式不同。可能會是憤怒、侵略、悲傷或其他過剩的情緒;雖然大傢體驗到的情緒都不一樣,卻意外的「本是同根生」。
推薦序一
到底是誰的問題? 所謂的邊界,是什麼意思?既然大傢都能接受一個道理:「我跟你不同,你也和我不一樣。」那麼也就能接受:「『我』和『你』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事物,註定有差異。」
作者對於「邊界」的定義,簡單到不可思議。然而在實際應用上,還是可以再把範圍限縮一點。譬如說,「你的問題」與「我的問題」這兩者間,有可以區隔的邊界。
再更進一步來說,「什麼問題是我可以改變的?」、「什麼問題是我無法改變的?」這個邊界抓清楚,我們可以再少些煩惱,多一些行動效率。因為減少瞭精力的虛耗,更看清瞭問題的重點與核心所在。
作者設立邊界的方式,還可以更深入細膩。像是「我的問題」,「我」跟「問題」中間也要有個邊界。「問題」可能是個外在事件,像是對方想要離開這段關係,可是那不等於「我」,比方說對方要離開,不代錶「我不好」。用這種方式思考,睏擾又能再減少!
無法承受的問題已經不在我心裏,而是在我身外。是「我該處理的事情」,而不是「我體驗到的事情」,這樣一來,與問題之間就保持瞭距離。我不再覺得事情壓迫自己,因為我可以決定要保持多少距離。
目前在坊間的大眾心理學概念,通常相對於「邊界」,比較常使用的中文翻譯是「界綫」或「界限」,相關的詞包括「心理界綫」或「人際界綫」,可以找到不少討論相關議題的書籍。所以用相關概念重新看待個人情緒,以及人際關係的維係與衝突處理,是相當多人討論的概念與運用。
一旦我們個人的內、外在邊界明確,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楚,這世上最多的煩惱,就是「自尋煩惱」。因為我們的邊界不清,所以即便不關我們的事,或者難以操之在己的事,我們也毫不篩選的把它們都擺到我們的心裏堆放著,於是淤積發臭,令人難耐。
任何時候産生的想法,都隻是大腦活動的一部分,僅限於我們意識到的活動,而非所有活動。
我們的大腦,會不斷製造「問題」,讓我們解決。這是大腦經過長久演化,幫助我們生存下來的方式,這也是人類異於其他生物的特點。
然而,大腦活動幫助我們活下來,但並不一定活得好。過多的憂思煩惱,影響瞭生活品質,甚至戕害瞭身心健康,也對人際關係有負麵影響,這也是這本書想要著力的焦點之一。
「我是誰?」這個終極議題,如果常自我提問,就會慢慢明白:「我」不隻是情緒、不隻是想法,不隻是「問題」,甚至「我」不等於「我的大腦」!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活得更自由。邊界像防火牆,可以防止情緒將我們淹沒。邊界又像一個指引,定義我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作者詮釋邊界的方式,讓這個概念能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麵,進一步可採取相應的策略來應對。礙於篇幅,我隻能取其中一部分的精華跟各位讀者分享,邀請您來看這本書,透過作者的某些獨創觀點,實質地改善我們的生活。
祝福您!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推薦序二
想要擁抱世界,需要重設人際邊界 「我對他那麼好,他怎麼可以這麼自私!」「我是在為你著想,你怎麼都不懂得感激啊?」「我是把你當自己人纔這麼說的,不然你以為我很閑?」以上這些對話,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呢?
在心靈諮詢工作裏,我大量接觸到感情觸礁、傢庭關係緊張的案主,而他們在抱怨另一半、抱怨原生傢庭的時候,多半挾帶這樣的句子:我是為你好、如果你不是我的╳╳,我纔懶得理你、我還不是因為在乎你纔這樣說。
遇到這樣的對話,身心靈領域有自己的一套解法。我們會對案主說,要把屬於對方的責任還給他;我們會說,你的情緒不是因為他,而是內在的陰影被碰觸;我們甚至會說,人隻能對自己的內在負責,想要改變他人就是一種控製欲。就算對心靈領域一無所知的人,也常常對身旁深陷泥沼的人苦勸道:「你不要理他就好瞭,那是他自己的選擇啊!」
其實這一切,拉迴圓心,也都屬於《重設你的人際邊界》的一部份,而作者以精闢的神經科學知識為骨,豐富的心理治療經驗為肉,重新描繪瞭「人際邊界」的重要概念。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即使已經很嫻熟心靈領域的「邊界」概念,還是會對作者架構的世界感到耳目一新──而且親自實驗數日之後,發現效果絕佳。平常的我活得比較辛苦,因為對彆人的一舉一動、情緒錶現都比較敏感,因此就算隻是一句聽起來普通的話,我都很容易感知到對方的意思是什麼──例如錶麵上是關心,實際上是意圖控製;或是錶麵上言語親切,實際上卻感覺到他在壓抑不滿,雖然對方不見得是針對你。
挾帶這樣的高敏感在社會行走,日子是相對痛苦的。即使每天都在調適接收到的不友善,也練習把對方的課題還給他,但還是經常忿忿不平的想:「為什麼他可以這樣對我?」
直到收到書稿的時候,邊界概念隨著逐句閱讀,在我心中重新建造,像是築起瞭一道舒適、有厚度、但是又具足彈性的牆。就像作者說的:人的壓力來自「無法預測的結果」和「失去控製權」,當我心中蓋起瞭這道「邊界之牆」,兩項壓力源對我的情緒乾擾,竟然在短短幾日內大幅降低瞭。
在人際邊界的城牆裏,世界會變得簡單而安全得多。我們日常的情緒起伏,往往來自於把彆人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但是當能夠把問題拉齣牆外,就是另類的「取迴控製權」和「讓結果變得可以預測」,影響的波動自然而然就大幅降低,情緒也會瞬間收攏,變得清澈明朗而且相對穩定。
在這個擁擠的世界,人們疏離卻又渴望愛人與被愛,但人人都容易踩綫,再滿身是傷地縮迴孤寂的牢籠。也許真正能夠讓我們重迴親密的方式,就是蓋一道充滿彈性的溫暖城牆,好好「重設你的人際邊界」吧!
作傢、心靈工作者/柚子甜
推薦序三
辨識內在罪惡感,找迴人生控製感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叫做:「所有的睏擾都是人際關係的睏擾」,但如果再仔細深究,你就會發現「所有人際關係的睏擾,其實就是人際邊界或翻閱界綫、界限(boundary)的睏擾」。
也由於這個概念非常重要,相關的書籍非常多,那麼到底什麼是邊界呢?作者對界綫的定義是「區分我跟你的不同,並且認清楚這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然後接納這個不同。」
你可能會覺得,上麵這句話像是天方夜譚,很多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受到彆人的控製,因為害怕被懲罰,就去做一些情非得已的事情不是嗎?其實上麵這個想法是個假議題,作者認為「沒有人能夠強迫你産生感受或想法」,也因為這樣,其實那些「被迫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往往是因為你齣自於某一種追求生存的恐懼,為瞭避免受傷纔去做的。做完瞭雖然沒有獲得任何好處,但至少減輕瞭你的焦慮——而這個焦慮,通常是你自己給自己的。
邊界的警訊:罪惡感
如果你經常遇到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呢?作者認為,第一步要先意識到自己的邊界在哪裏,也就是能感覺到有人踩瞭你的綫(邊界),然後讓這個狀況停止。其中一個感覺可以當作你的警報器,叫做「罪惡感」(guilty)。我們什麼時候會有罪惡感呢?下麵列齣幾個情境:
一、你答應好朋友幫他完成一個報告,沒想到他說他記錯日期,提前跟你要,可是你還沒幫他做完。
二、你媽要你迴傢過母親節,但你那天已經安排瞭工作,你想跟媽媽改時間,結果被媽媽電話。
三、你跟你媽的關係嚮來都不太好,可是你還是覺得自己有義務要照顧她。她這次生病住院,你在病房陪瞭她好多天,她要你迴去休息,因為你實在是太纍瞭,所以就決定迴傢睡一個晚上,換你爸來幫忙照顧。可是當天晚上,你卻失眠。
在第一個情境裏麵,你可能比較容易覺得「那是因為他記錯日期,而且我是幫忙他,又不是我的責任」,就算有罪惡感,或許也不會太多;第二個情境,就算你想要維持自己的邊界,罪惡感很有可能在你媽掛斷電話的時候被激起瞭,讓你想推掉工作;而最後一個情境,這位錶麵上看起來沒有對不起任何人的「人」,實際上是愧對你自己心中的某一個「孝順的標準」,或者是愧對我常常說的「內在江東父老」。但不論是上麵哪一種情境,一旦你開始産生瞭罪惡感,就會有一種「如果不做點什麼,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的感覺。
他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
如果你不想被這樣的恐懼給控製、不想因為人際的壓力而犧牲瞭自己的權利,該怎麼辦呢?這本書的第五章介紹瞭邊界、壓力和情緒的運作方式,第十四章舉齣瞭「現在」你可以實際操作的自我調整(你可以優先看這兩個章節),書中有幾個概念我覺得非常不錯,分享給大傢:
一、區分是「應該」還是「想要」
二、練習呼吸運動
三、留一點時間給自己(me-time)
麵對人際壓力的睏境,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就會被壓力牽著鼻子走,成為那個「不想要的自己」。學會先對自己好,練習辨彆問題是誰的責任,而縱使是自己的責任,也不要把問題當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給自己一些時間,或許你就能夠慢慢空齣足夠的心裏空間,去做你想要的事,去愛你想愛的人。
失落戀花園共同創辦人、知識總監/海苔熊
推薦序四
尊重他人與你不同的權利 週日淩晨4點35分,一個多數人沉浸於夢鄉的時刻,我正慷慨激昂地趴在被窩中打字,混雜瞭些許憤怒。
那是一則發錶於知名論壇PTT的文章,發文者A女詢問網友「為何多年好友B女和自己斷交?」文章下引發熱烈討論,人人均提齣「個人」見解,後來甚至公親變事主,持相反意見的網友互相斥責、嘲諷,半夜不睡覺的無聊夜貓子還真多,我也是其中一員。
令我氣憤迴文的引爆點是其中一位諷刺A女,為B女說話的網友,她來瞭一招羅成(《隋唐演義》虛構人物)的迴馬槍……不!應該說撿到一把散彈槍,彈無虛發將支持A女論點的人各個擊落。身中數槍的我心有不甘,摀著心口想:「十個人有十種想法,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想法,為什麼相異想法不能維持平行綫?硬要入侵『他人邊界』,用暴力方式將他人形塑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呢?」氣憤之餘,我亦砲火猛烈還擊。
此時此刻,該篇文章的所有討論者,皆跨越、踏入,並破壞瞭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將自我觀點投射在他人身上,混淆瞭意見與情緒,在一片狼藉的泥淖中打滾。幸好,PTT周日淩晨五點固定關機維修,結束瞭這場混亂。
上述例子應證瞭作者喬治‧戴特之論點。我閱讀本書前幾章之初,相當驚訝,或說是抱持質疑眼光審視「人際邊界」理論。可以理解「邊界」即「接受他人是獨立個體」,但無法接受「我們的感覺和反應,隻能全權由自己負責。」此番見解挑戰瞭我生而為人數十年的價值觀,難道人類的感覺不會被彆人影響嗎?
身為一位專業心理學醫生,作者從神經心理學齣發,以清晰邏輯與明確立論為基礎,從邊界概念、大腦的演化與反饋機製、恐懼、情緒等基本原則,循序漸進建構由模糊至具體之邊界理論,且輔以第二部的實務應用案例。全書61個單元,乍看相互關聯,實則亦可獨立成篇討論,篇篇皆為重要議題,如親情、友情、兩性關係、情緒管理。單元論述已具完整性,融會貫通之際,形成更巨大的知識體係,衝擊並擴大瞭讀者的知識基模,讓讀者瞭解,「事情」本質是中性的,我們對日常感到悲傷、憤怒、安心、快樂,都是自己的想法,自我為事件賦予特定含意,各人觀點不盡相同。
迴到開頭實例,發文者A女因傢中陷入睏境,自我投射觀點認為B女絕交咎於嫌貧愛富;支持B女的網友認定其言行白目;我同情A女現況,覺得B女度量窄小;而後惡性循環,網友彼此之間因觀念歧異交惡。冷靜下來仔細思考,這通通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啊!關鍵人B女想法如何根本無從得知,我卻為此憤憤不平難以入睡,豈不驗證瞭本書內容?
從懷疑到坦然接受,之後我反覆閱讀本書,窮理之熟當下,有種解開數學題的快感(高中數學常考個位數的人有資格講這種話嗎?);被一針見血點齣人際問題癥結時,更如在水遁大瀑布下修行三天三夜後豁然開朗,頭上已然浮現九點戒疤。《重設你的人際邊界》不是短時間內能快速消化的速食作品,而是需慢慢品味之醍醐味。
暢銷書作傢/螺螄拜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