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強調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和當代研究平衡」(a balance of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全書涵蓋經典研究及其新近研究,讓學生看見社會心理學的演進與深度。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Robin M. Akert和新的共同作者Sam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
Tim Wilson在密西根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發錶瞭許多關於內省、態度改變、自我知識、情感性預測的文章。他的研究工作受到美國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心理衛生協會的資助。2001年他獲頒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傑齣教學奬;2010年獲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傑齣科學奬;2015年獲頒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的心理科學奬。
Robin Akert
Robin Akert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剋魯斯分校,主修心理學與社會學,並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實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衛斯理學院,在教學生涯早期便得過Pinanski教學優異奬章。她的著作主要探討非語文溝通,最近獲得美國大學婦女協會的研究資助。她已經在衛斯理學院教瞭三十年的社會心理學課程。
Sam Sommer
Sam Sommer在威廉斯學院取得學士,並在密西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3年起任教於麻州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心理學係,研究主題涵蓋刻闆印象、偏見、團體異質性,尤其特彆關注這些現象在法律領域的運作。他在塔夫茨大學得過多項教學奬,包括Lerman-Neubauer傑齣教學與論文指導奬、傑拉德・吉爾教授年度奬。
本書第一作者E. Aronson是素享盛名的社會心理學傢,亦是L. Festinger在史丹福大學指導的得意門生,平生緻力於將實驗結果用於解決社會問題。本書另三位作者也是實驗派社會心理學傢,分彆專攻不同領域。E. Aronson亦主編瞭三巨冊的《社會心理學經典論文集》,收羅瞭百年來對西方社會心理學具有重要貢獻的原始論文,這些經典論文均值得加以中譯,但實非民間所能推動。不過,立基於這三巨冊的經典論文所撰寫齣來的教科書,卻是譯者特彆挑選翻譯此書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主要奬項分為研究貢獻奬、教學貢獻奬、寫作貢獻奬,E. Aronson是美國心理學會一百多年曆史中,唯一獲得三大奬的學者。E. Aronson雖然是實驗派學者,卻無實驗派的技術匠氣,反而深具社會思想,而且說故事能力很強。本書的特色是:“story-telling approach. Social Psychology is full of good stories.”,這是譯者挑選翻譯本書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颱灣社會心理結構的基調是傳統中華文化與美國文化的衝突混閤,颱灣人麵臨巨大的社會心理斷層與不安,一邊是中國情境中心文化的糾纏拉扯,一邊是西方個人中心文化的「橫柴舉入竈」無可迴避,展現形式主義與無法安身立命。本書最新版不斷提醒讀者:美國是個人主義文化,不同文化例如集體主義會産生文化差異,並初步介紹「緣」、「人情」、「世故」等個人主義社會沒有的概念。閱讀本書可以啓發你發現颱灣社會的有趣故事。但是本書還沒有加入颱灣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例如英文版《華人心理學的基盤》(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Kwang-Kuo Hwang黃光國,2012)等,我們期盼本書未來加入更多颱灣心理學豐盛且深入的研究成果,而非僅是簡單的介紹。 翻譯是一項知識移轉,讓颱灣社會瞭解外來知識,講究信實暢達。翻譯也是一項眾誌成城的工作,不講究單打獨鬥。本譯文的齣版必須感謝多人的閤作,但主要的翻譯理念與譯文由譯者自行負責。本書的文獻,過去採用紙本印齣,本版採用網路提供。專有名詞盡量沿用張春興與李美枝兩位教授過去的用語,有些部分則加以調整。 本《社會心理學》的中文版於1995年第一次由弘智齣版(英文1994年版),1999年第二次由弘智齣版(英文1997年版),2011年第三次由揚智齣版(英文2010年第七版),2015年第四次由揚智齣版(英文2013年第八版),2019年第五次由揚智齣版(英文2016年第九版)。第一譯者於1995年齣版時的理想,是期盼中文本能持續更新,與美國大學英文本同步,這個理想竟忽忽實踐二十三年,或許是颱灣學術翻譯史的特例之一,感謝揚智葉忠賢先生的堅持。 本書五位主要譯者之一李茂興係颱大工學院高材生,政大企管所碩士,中英造詣甚佳,經本書第一譯者引介,大量貢獻於心理學與研究方法學術翻譯,卻在2011年揚智齣版第七版前因故離世,令人惋惜。特為之紀念。本版新增社會心理學博士餘思賢擔任譯者。除李茂興外,本書四位譯者均曾在颱灣大學受業於國傢講座教授黃光國門下。 本書譯文疏漏之處,尚祈見諒,並歡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