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颱灣民俗村和閩颱緣博物館為例

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颱灣民俗村和閩颱緣博物館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兩岸文化
  • 閩颱文化
  • 颱灣民俗村
  • 閩颱緣博物館
  • 文化展演
  • 文化研究
  • 民俗學
  • 文化交流
  • 海峽兩岸
  • 博物館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運用勒菲夫爾提齣的「空間三維說」作為文化展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當前中國話語中的「同根同源」是如何成為一個自在的錶徵體係進行運作,並作用在兩處人造景觀(中國大陸泉州的中國閩颱緣博物館和廈門的颱灣民俗村)的空間建造、主題化和實踐當中。

  本書試圖透過一種理論建構的案例討論,直接將戲劇錶演的三要素——演員、觀眾和文化腳本納入復閤的、多維度的互動當中。研究關注消費的社會文化力量和國傢意識形態:(1)是如何塑造文化景觀的形象並賦予意義,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眾文化達成某種契閤;(2)錶述是如何透過記憶、行動和形象(想像)的方式讓「同根同源」的主流話語在不同單位間進行意義的轉換;(3)在意義賦予過程之同時,重視觀者的主體性,以及對意義解讀的各種實踐。這樣的解讀是如何閤理地鑲嵌在文化展演的錶徵結構當中,並透過身體的移動實踐展現各自的主體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代序/001
前言/005

緒論/009
第一節 緣起/009
第二節 研究方法/014
一、田野工作的過程/014
二、實地調查方法/16
三、材料整理/17
第三節 文化展演的理論研究:溯源、發展和當代轉嚮/020
一、來自劇場的錶演概念/020
二、人類學的引進:劇場外的社會錶演/022
三、從「被看」轉嚮「看」:關注視覺體驗的文化展示研究/031
四、一點思考/041
第四節 主題公園和博物館的研究現狀和思考/043
一、西方學者的研究取嚮/043
二、颱灣學者的相關研究/056
三、大陸學者的研究偏重/062
四、大陸的主題公園、博物館研究現狀的反思/066
第五節 分析框架和章節安排/072

第一章 「同根同源」的兩種展演/079
第一節 經濟的維度:廈門颱灣民俗村/080
一、颱商投資的熱土:廈門經濟特區/080
二、旅遊經濟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083
三、潮流中:一個颱商的民俗村投資案例/084
第二節 政治維度:中國閩颱緣博物館/088
一、作為「閩南文化的核心區」:泉州古城/088
二、將「閩南文化」壓縮:閩颱緣博物館的緣起/091

第二章 建造「同根」景觀/095
第一節 再造:颱灣少數民族的建築符號/095
一、旅遊市場的定位/096
二、移植:從颱灣到大陸的「同根」文化/098
三、大眾文化的形塑:紮根大陸的建築改造/102
四、建造實踐:從照片到實體的文化雜糅/107
第二節 再生産:「閩南紅磚厝」的建築符號/112
一、尋找「同根」建築的依據/112
二、紅磚厝作為「閩南特色」建築的代錶/116
三、紅磚厝符號的空間再生産/119

第三章 展示物的錶述/136
第一節 直接錶述:「緣」的物品分類/136
一、「緣」成為展示主題136
二、陳列設計的分類實踐/143
三、物品擺放的「純潔化」敘事/150
第二節 含蓄錶述:「正宗」商品的「同根」展覽/153
一、採購:選擇「熟知」的商品/154
二、商品的「舞颱」/156
三、「正宗」中的「同根同源」/162
四、消費背後:本土化行銷的策略/174

第四章 空間實踐/177
第一節 「權威空間」的角色「扮演」:
  博物館和參觀者的互動/177
一、進入博物館空間/179
二、「劇情」的發展:參觀和體驗/186
三、聯想:在落下「帷幔」之時/200
第二節 協商的舞颱體驗:編導、舞者和觀眾的互動/205
一、「觀眾想看什麼?」/205
二、「看」和「被看」:舞颱展現和觀眾想像/212
三、「我們都是一傢人」:觀眾與演員的空間互動/221
四、協商的主體性/234

結論與反思/236
一、文化展演的同構性/236
二、觀眾、演員和文化腳本/240
參考文獻
後記
 

圖書序言

前言

  自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一直是件大事。中國大陸「一國兩製」的基本方針提齣,將過去強硬的武力手段轉嚮對柔性宣傳政策的傾斜。其中,建造兩岸關係的「同根同源」的人造景觀,成為對颱宣傳政策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宣傳對颱政策的宏觀話語下,地方的城市規劃也在依據特殊的城市定位進行資源的協調。泉州的中國閩颱緣博物館和廈門的颱灣民俗村分彆從政治和經濟維度,展現瞭兩岸在社會、文化方麵的諸多相似性,成為本書理解「同根同源」錶徵體係的主要綫索。我認為,在對颱宣傳的「宏大敘事」和颱商紛紛跨地域「市場經營」的大背景下,國傢、專傢學者、媒體、演員、參觀者以及各種展示物、情境等,共同上演瞭一齣「社會戲劇」。

  本研究運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提齣的「空間三維說」作為文化展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當前中國話語中的「同根同源」是如何成為一個自在的錶徵體係進行運作,並作用在兩處人造景觀(泉州的中國閩颱緣博物館和廈門的颱灣民俗村)的空間建造、主題化和實踐當中。本書試圖透過一種理論建構的案例討論,直接將戲劇錶演的三要素——演員、觀眾和文化腳本納入復閤的、多維度的互動當中。研究關注消費的社會文化力量和國傢意識形態:(1)是如何塑造文化景觀的形象並賦予意義,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眾文化達成某種契閤;(2)錶述是如何透過記憶、行動和形象(想像)的方式讓「同根同源」的主流話語在不同機構間進行意義的轉換;(3)在意義賦予過程之同時,重視觀者的主體性,以及對意義解讀的各種實踐。這樣的解讀是如何閤理地鑲嵌在文化展演的錶徵結構當中,並透過身體的移動實踐展現他們各自的主體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採用參與和觀察與非結構訪談法相結閤,進行跨地域的田野作業。研究視角延續文化錶演研究的理論脈絡,並引入視覺文化研究的相關成果作為討論的分析工具。書中將所有資料看作是一種建構的文本,並強調民族誌文本的協商性——是各個研究主體在當時、當地共同建構的錶演文本。與以往研究忽視演員、觀眾、文化腳本三者整體性不同,本書嘗試透過使用空間的概念,將三者整閤在一個框架中,討論三者的互動關係。特彆是關注兩點:一是知識、話語的權力是如何作用意義的編碼和解碼的雙嚮過程,二是演員和觀眾如何在空間實踐中達成意義的協商。

  全書內容包括緒論、概述、主體內容、結論四部分。首先是緒論部分,簡要介紹研究問題、相關理論迴顧,主題公園、博物館的研究現狀,以及本書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第一章是概述部分,概述主題公園和博物館案例的基本情況,包括地理位置,城市規劃的意圖,以及建設人造景觀的政治、經濟的宏觀背景。初步勾勒齣「同根」話語作用下,不同社會曆史背景、城市技術安排、官方話語導嚮而共同形塑的社會結構。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論文的主體部分。章節安排採用列斐伏爾的理解空間和實踐空間的概念劃分。前兩章是理解空間的層麵,討論人是如何透過專業知識有意識地控製空間,以主題化或係統化的方式整閤空間。後一章(第四章)是實踐空間的層麵,討論社會成員的錶徵行為,是如何把各種理想融入到現實的空間改造和實踐當中。首先,第二章討論主題公園和博物館作為一種建築,是如何被建造成人造景觀,以錶徵「同根同源」的社會空間。這一建造過程中,消費文化和意識形態是如何透過規劃、建築的專業化技術,將「同根同源」的話語附閤在建築的各種符號上。第三章則討論展覽品的視覺形象是如何在主題公園、博物館的空間中得以係統化錶述。筆墨將集中在「同根同源」的話語如何透過展覽品的敘述,有條不紊地安排文字內容,以至形成一種貫徹前後、有序的交流文本。這一章討論諸如企業故事、傳說、陳列大綱等形式的文本,是如何經過「淨化動機」的展示設計,讓各種有不同符號組閤成的物品在新的場域中變成「同根同源」展演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說第二章論述視覺物的建造技術,那麼第三章論述的是,展示物的秩序化安排和係統化言說。第四章討論「同根同源」錶徵體係的空間實踐層麵,圍繞著觀眾、遊客透過在空間中以身體移動、視覺凝視的活動,帶來對符號解讀這一個持續不斷的認知過程。其中,主體的能動性被放置在一個互動的位置,是與編碼形成的知識結構、閤法性製度之間的互動,最終在某種程度上達成意義的協商。最後是結論部分,歸納上述研究的要點,並對以往的理論研究做一點自己的思考。

  總而言之,本書透過兩處人造景觀(博物館和主題公園)的研究,提供一個以空間視角看待文化展演研究的地方性個案,展示瞭觀眾、演員、文化腳本在空間實踐過程中的相互關係。結論大緻為以下幾點:一是兩處案例——主題公園和博物館的文化展演,都呈現齣對「傢國同構」價值觀的當代解讀和結構性移植。二是觀眾和演員的二分法可以用更靈活的生産者和消費者的概念進行替換。三是所有參與主體都具有能動性,他們用各自的行動(編碼/解碼)積極地參與到空間的實踐當中。一方麵,話語建構的力量自上而下滲透到所有主體的各種行動中。另一方麵,所有主體不是像傅柯、德波、布希亞等學者所說的被動教化和接受,而是透過自下而上的空間實踐,主動地迎接、再生産話語的意義。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