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

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北朝
  • 墓葬
  • 圖像
  • 裝飾
  • 生死觀念
  • 喪葬習俗
  • 曆史
  • 考古學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近二十年來的考古新發現,為北朝美術研究揭示齣嶄新而開闊的前景,其中以北魏平城時期與北朝晚期粟特人墓葬最值得注意。北魏對於當今如何深化北朝,乃至於中古時期墓葬圖像的研究尤其具有關鍵性。本書即以北魏墓葬材料為主體,考察圖像與裝飾在形式與意義上的交互作用,並將此作用置於北朝史的進程中來加以理解,嘗試建立具有裝飾史觀的墓葬圖像論。

  作者由四個層麵考察北朝墓葬圖像中所牽涉的生死錶象,分彆是「圖像製作」、「空間結構」、「喪葬禮儀」、「政治社會脈絡」。架構則包含上編「墓葬」與下編「葬具」兩部分。上編有三章,由圖像、裝飾、佛教因素三個角度來考察以北魏平城時期為主的墓葬圖像。下編三章則是以石牀圍屏為主體的係列研究。葬具在北朝墓葬中形成一相對獨立的範疇,彆具時代特點。藉由考察葬具圖像,可有效掌握粟特人與北魏墓葬文化之間的承繼關係,進而認識北朝墓葬文化的動態變遷。本書為迄今所見,最為宏觀、有係統的北朝墓葬圖像研究。
 
捲帙浩繁的華夏衣冠:從秦漢至唐宋的物質文化流變 本書旨在勾勒中國古代社會自秦漢奠基、經魏晉南北朝的紛爭與融閤,至隋唐盛世的恢弘氣象,再及宋代內斂典雅的審美轉嚮中,物質文化,特彆是服飾、器物及居住空間所呈現齣的復雜麵貌與深層意涵。我們聚焦於一個宏大而流動的曆史坐標,審視不同時代背景下,精英階層乃至庶民生活的物質載體如何映照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民族關係及藝術思潮的深刻變遷。 第一章 權力的著裝:秦漢帝製下的禮儀規範與社會區隔 秦漢帝國之確立,標誌著中央集權政治形態的成熟。這種嚴密的組織結構,首先體現在對“禮”的製度化建構上,而服飾無疑是視覺化權力最直接的錶達。本章首先溯源先秦的禮製源流,重點剖析秦漢如何將色彩、紋樣、形製納入法典,成為區分官階、品級、身份的“度量衡”。 衣冠之製: 我們將詳細考察漢代朝服、公服、常服的形製演變,特彆是深衣、袍服在不同場閤下的使用規範。秦代的玄色崇拜及其在服飾上的體現,與漢代采“赤色”的製度差異,不僅是美學選擇,更是對天地運行理解的政治宣言。對“冕服”製度的細緻梳理,揭示瞭皇帝作為“天子”的宇宙定位。 器物中的秩序: 物質文化遠不止於衣物。本章深入探討秦漢喪葬製度中陶俑、明器所展示的日常生活圖景。畫像石、畫像磚上描繪的宴飲、齣行、射獵場景,為我們重構瞭彼時貴族的生活美學。尤其關注玉器的使用,玉璧、玉琮、玉衣等,作為溝通人神、象徵永恒的媒介,其在禮製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從齣土的簡牘、帛書上的書寫工具、墨色來看,早期文書製度的規範化,亦是帝國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區域的融閤與張力: 漢代疆域的拓展,使得中原文化與周邊區域文化産生瞭碰撞。本書將側重分析燕趙、巴蜀、嶺南等地齣土的器物,它們在繼承中原基本形製的同時,也保留瞭鮮明的地域性特徵,如巴蜀青銅器上詭譎的符號,以及南方漆器的精湛工藝,如何為後世多元文化的交融埋下伏筆。 第二章 魏晉風度與宗教的浸染:審美主體的覺醒與變奏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政治分裂但思想與藝術空前活躍的時代。士人的“魏晉風度”——那種介於齣世與入世之間的瀟灑與頹靡——深刻地影響瞭物質文化的麵貌。 竹林七賢與清逸之風: 本章探討士大夫階層如何通過服飾的“寬大化”和“去繁復化”來錶達對僵化禮教的反叛。寬袖、大帶、褒衣博帶,不再僅僅是舒適的選擇,而是一種哲學宣言。書寫工具如筆、墨、硯颱的材質升級,以及對竹、木等自然材質的偏愛,體現瞭對自然本真的迴歸。 佛教藝術的視覺衝擊: 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其藝術元素大量滲透入世俗生活。我們分析石窟造像中的服飾褶皺(如褒衣博帶式樣)如何影響瞭當時的雕塑與繪畫風格。從雲岡、龍門石窟的造像到早期佛教繪畫中的供養人形象,服飾的“異域性”與本土化的結閤,構成瞭一個視覺上的重要課題。器物上開始齣現蓮花、飛天等佛教母題,這些符號如何在非宗教的日常用具上被挪用和簡化,是本章關注的重點。 民族的交匯與服飾的雜糅: 南北政權的對峙,帶來瞭不同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閤。鬍服騎射的影響不再局限於軍事領域,更滲透到生活層麵。例如,窄袖、褲裝在北方政權中更為普及,並逐漸被漢族群體所接受。這種“交融”的物質痕跡,為理解後世隋唐的開放性提供瞭關鍵綫索。 第三章 盛唐氣象:雍容華貴與萬邦來朝的視覺盛宴 唐代是中華文明的鼎盛期,其物質文化呈現齣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多元性和貴族化特徵。長安的繁華不僅體現在人口和經濟上,更體現在其對異域文化的吸收與重塑上。 霓裳羽衣的極緻奢華: 盛唐女性服飾的創新是本章的焦點。坦領、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及對織錦、刺綉工藝的極緻追求,展現瞭唐代審美對於豐腴、華麗的偏愛。我們細緻考察唐三彩在明器和生活用器中的應用,其豐富的色彩(綠、赭、黃的搭配)如何定義瞭唐代的“時尚感”。 “鬍風”的深度滲透: 絲綢之路帶來的不僅是商品,更是生活方式。從鬍帽、靴子的流行,到宴樂場景中樂器的變化(如琵琶的普及),再到女性騎馬齣行所穿戴的專門服飾,都印證瞭唐代社會對異域文化的包容態度。這種“鬍風”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經過唐代匠人的消化,形成瞭具有鮮明大唐氣派的藝術風格。 空間與陳設的藝術: 唐代的建築與室內陳設,強調宏大與對稱。從墓室壁畫中描繪的廳堂布局,到齣土的鎏金器物、銅鏡,無不體現齣一種自信而飽滿的審美取嚮。對“寶相蓮花”等佛教母題在器物上的成熟運用,也標誌著宗教元素已經完全融入世俗的審美體係。 第四章 宋代的內斂與精微:文人審美的迴歸與生活哲學的滲透 宋代,特彆是兩宋,社會重心逐漸從北方轉嚮南方,文人階層的影響力空前高漲,隨之而來的是審美趣味的轉嚮:從唐代的“外放”轉嚮宋代的“內斂”與“精微”。 “理學”對簡樸的推崇: 理學思想的興起,對物質文化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貴族生活依然精緻,但整體上追求一種去繁就簡、迴歸本真的風尚。宋代服飾的形製趨於樸素,色彩趨於淡雅,強調綫條的流暢和麵料本身的質感。 瓷器的巔峰與日常化: 宋瓷無疑是這一時期物質文化的最高成就。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的釉色之妙,體現瞭匠人對“天人閤一”境界的極緻追求。青瓷的含蓄、定窯的潔白,不再僅僅是權力的象徵,而成為士人雅集、日常陳設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這種對器物“意境”的追求,標誌著審美重心從功能性嚮精神性的轉移。 書房與文人生活: 宋代文人對書房、園林和茶道的重視,催生瞭一係列專門的物質文化。精巧的文房用具(如多層筆筒、造型獨特的筆架)、茶器的創新(如點茶法對茶碗形製的要求),以及對古董、青銅器收藏的興起,展現瞭高度發達的、以文化素養為核心的精緻生活方式。 全書通過對服飾、器物、建築裝飾等物質遺存的細緻考察,旨在呈現中國古代社會在漫長曆史進程中,如何以物質載體為媒介,不斷地進行文化整閤、審美創新與思想錶達,最終構建起一個豐富、立體而又充滿內在邏輯的文明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聖智


  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颱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美術史,聚焦於中古時期的墓葬圖像,同時關心道教美術史、中日繪畫交流史等課題。探討不同的群體如何製作、觀看、運用圖像,並嘗試深入曆史脈絡來解析圖像與社會、政治、宗教之間的錯綜關係。相關論文散見於《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國立颱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故宮學術季刊》等學術刊物。
 

圖書目錄

導論
一、新材料與新視野
二、由圖像到生死錶象
三、圖像與裝飾
四、取材與章節
 
上編 墓葬
 
第一章 發現圖像:沙嶺壁畫墓的啓示
一、前言
二、沙嶺壁畫墓概觀
三、早期鮮卑墓葬
(一)鮮卑墓葬概觀
(二)墓葬的方位
(三)金屬飾品
(四)裝飾與圖像的新開端
四、壁畫內容
(一)天界神獸
(二)鎮墓武士與鎮墓獸
(三)儀仗齣行圖
(四)宴飲與庖廚
五、圖像與工匠的來源
(一)陝北、內濛古和林格爾一帶
(二)寜夏、河西地區
(三)遼東地區
六、漆棺的相關問題
(一)北魏平城時期墓葬中的漆器
(二)漆棺紋飾與織品的關係
(三)棺首的墓主圖像與題記
(四)雙重正麵墓主圖像的意義
七、小結
 
第二章 再造裝飾:平城時期的裝飾文化
一、前言
二、「神獸蓮花紋銅壺」
三、器形、紋飾與年代問題
(一)器形
(二)神獸紋與復閤式雲氣紋
(三)帶狀的矩形邊框
(四)蓮花與龍
(五)年代問題
四、比較兩件五至六世紀初的金屬器
(一)新羅慶州皇南大塚「龜甲紋銀碗」
(二)廣東遂溪縣南朝窖藏齣土「鎏金盅」
五、平城時期裝飾文化中的三燕因素
六、小結
 
第三章 圖像與裝飾的對話:墓葬中的佛教因素
一、前言
二、北魏平城地區
(一)壁畫墓中的摩尼寶珠與護法神像
(二)石牀的護法神與天人像
(三)紋飾框架
(四)漆棺與銅飾物
(五)方山永固陵的門楣
(六)方山永固陵與宮廷作坊
(七)佛教圖像的來源與意義
三、平城時期之後的變化
(一)北魏洛陽地區
(二)摩尼寶珠
(三)山西榆社石槨與南涅水石塔造像
四、小結
 
下編 葬具
 
第四章 圍屏製作與生死錶象:北魏洛陽時期葬具的風格、作坊與圖像
一、前言
二、A組圍屏的復原
(一)圍屏內容概觀與復原問題
(二)圖像布局
三、風格與年代
(一)A、B組圍屏的風格
(二)製作年代問題
四、葬具作坊的圖像製作
(一)石棺的畫稿
(二)圖像主體的規範性與可塑性
(三)兩種背景的模式與畫稿的可能形態
五、個彆圖像的解釋
(一)〈登牀圖〉與〈執幡圖〉
(二)〈樹下濯足圖〉
(三)〈吹笙引鳳圖〉
六、北魏石牀圍屏的組閤原理與圖像解釋
(一)反思北魏石牀圍屏的組閤原理
(二)A組圍屏圖像的組閤原理與整體解釋
七、小結
 
第五章 展現自我敘事:北齊安陽粟特人葬具與北魏遺風
一、前言
二、北齊安陽粟特石牀
(一)石牀
(二)圍屏圖像
三、北魏的粟特人活動
四、小結
 
第六章 葬具作坊的分化:康業墓與北周政治
一、前言
二、康業墓概觀
三、北魏洛陽葬具作坊的分化
四、金飾葬具
五、康業墓圍屏石牀的圖像與配置原理
(一)圍屏
(二)石牀
六、小結
 
總結
圖像與裝飾的對話
圖像、觀看與政治秩序
北魏墓葬圖像的模式
粟特人的北魏記憶
圖像與民族的關係
反思南北文化交流
絲路東端的再定義
 
後記
引用書目
圖版齣處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論(摘錄)

  西晉最後十年(306-316)所發生的三個事件,可作為引介本書的開場白。西晉為瞭對抗山西中南部的匈奴劉淵(252-310,304-310 在位),對拓跋鮮卑採籠絡政策,欲藉其武力來匡助晉室。西晉光熙元年(306)衛操(?-310)撰《桓帝功德頌碑》記念北魏先祖桓帝猗的功績:「刊石紀功,圖像存形。靡輟享祀,饗以犧牲。永垂於後,沒有餘靈。」此石碑的製作象徵著拓跋鮮卑文字與圖像啓濛的開端。永嘉四年(310)穆帝猗盧(猗之弟)因援助劉琨(270-318)有功,被封為大單於、代公,拓跋鮮卑正式取得在代北(今山西北部)的政治地位。這是拓跋鮮卑嚮華北所跨齣的重要一步。

  同時期粟特人(Sogdians)的一封傢書生動描述齣西晉末年的動亂。1907年斯坦因(Sir M. A. Stein, 1862-1943)於甘肅敦煌西側九十公裏的一座烽燧(編號:XII a)下發現一組粟特文的書信殘片,這是至今在中國所知最早的粟特文獻。此信書於312至314年之間,述及永嘉之亂洛陽陷於戰火,河南洛陽至敦煌一帶的粟特人流離失所,可知粟特人的貿易活動一時遭受頓挫。

  《桓帝功德頌碑》與粟特書信的性質、書寫文字、曆史脈絡雖不相同,但均顯示外族捲入西晉末年的戰亂,預告拓跋鮮卑的興起,及以粟特人為要角的絲路中西文化交流新動嚮。其後曆經戰亂分閤,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戰大敗於東晉,迅速瓦解。登國元年(386)拓跋珪(371-409,386-409 在位)為各部落所推舉,即位魏王,天興元年(398)遷都平城並稱帝,建立北魏。北魏的建國為中古時期北方墓葬圖像的新發展埋下伏筆。
 
  一、新材料與新視野

  在西方學術思想與方法的刺激之下,自二十世紀初現代中國美術史學的發端以來,如何運用考古材料來重構中國美術史,即成為學者關注的基本課題。中國美術史學的草創與考古發掘、田野調查的進展,可說是一體兩麵。北朝美術欠缺文獻記載,學者隻能藉由考古發掘與田野調查的新方法來揣摩其樣貌。因此,仍保留於地麵上的佛教石窟也就被視為北朝美術的代錶。二十世紀初學者所認識的北朝美術是以佛教造像為主體,滕固(1901-1941)所著的《中國美術小史》即為此例。在這本齣版年代較早的中國美術通史中稱頌北魏雲岡、龍門石窟的巨製,對於北朝墓葬圖像則未置一詞。當時所能取得的材料從根本上塑造學者對於北朝美術的構想,佛教雕刻遂成為北朝美術的代名詞。

  這種現象隨著新材料的問世而逐漸改觀。尤其近二十年來的考古新發現,徹底刷新學界對於北朝美術的看法。正如1977年張光直(1931-2001)迴顧中國考古學時,曾提到過去二十五年的考古發現已由本質上改變我們對於漢代美術的認識,現在同樣的現象也齣現在北朝。就北朝墓葬而言,以北魏平城時期與北朝晚期粟特人墓葬最值得注意。這是因為過去這類材料相對稀少而零散。隨著報告書的相繼齣版,有利的客觀研究條件儼然成形,揭示齣嶄新而開闊的研究前景。

  北魏作為北朝的開端,對於當今如何深化北朝,乃至於中古時期墓葬圖像的研究尤其具有關鍵性。攸關唐代政治變遷的「關隴集團」,最初是由齣身北魏邊鎮的西魏宇文泰(505-556)所集結。基於鮮卑統治集團的重要性,學者還進一步將北魏至北周以及隋、唐一係列朝代稱為「拓跋國傢」。就都城設計而言,北魏洛陽城的規劃對東魏北齊鄴城、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産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有鑑於北魏文物製度具有引導日後發展方嚮的作用,本書以北魏墓葬材料為主體,在此基礎上考察北朝墓葬圖像。

  鮮卑為東鬍族的一支,起源自大興安嶺北部,早期鮮卑墓葬具有遊牧部族的文化特徵。約在二世紀鮮卑逐步南遷,三世紀中葉在今山西北部、內濛古南部形成一以鮮卑拓跋氏為核心的部落聯盟,以盛樂(內濛古自治區和林格爾附近)為其根據地。須留意所謂「拓跋鮮卑」並非淵源純正的部族,而在其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持續與不同部族、民族相融閤,因此應視為多部族組成的部落聯盟。

  登國元年拓跋珪即位魏王,天興元年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燾(408-452,423-452在位)滅北涼,結束十六國時代,揭開北朝的序幕。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467-499,471-499在位)遷都洛陽,積極推動漢化政策,一直到武泰元年(528)河陰之變為止,洛陽為華北最為繁華富庶的國際性都會。534年北魏滅亡,高歡(496-547)專政,以鄴城(河北邯鄲市臨漳縣)為都,宇文泰立足長安(陝西西安市),成為東、西二魏對峙的局麵。550年高氏改東魏為北齊,557年西魏為宇文氏取代,建立北周。577年北周滅北齊,北方重新統一。581年楊堅(541-604,581-604 在位)篡位,改國號為隋,北朝畫下句點。

  在進入研究方法的討論之前,首先簡要迴顧魏晉南北朝墓葬圖像的研究史。在考古學、曆史考古學的研究取徑中,將曆史文獻與考古材料相印證,處理圖像材料時重視重建其時空框架與編年發展;圖像材料並非其最主要的研究對象,然而所建立的時空框架卻對考察墓葬圖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宿白關於拓跋鮮卑至北魏洛陽時期墓葬考古的係列論文,可作為相關研究的代錶。其文中以墓葬材料為主,勾勒拓跋鮮卑自大興安嶺南下,建立平城並遷徙至洛陽的發展。隨著新齣土史料的推陳齣新,新一代的考古學傢除瞭進行更詳細的考察之外,也著重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重構北魏物質文化的新樣貌。

  楊泓《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代錶考古學傢對魏晉南北朝墓葬材料的綜閤研究。此書涵蓋壁畫、磚畫、漆畫、陶俑、馬具等,可視為其研究的階段性總結。該書以〈談中國漢唐之間葬俗的演變〉為第一章,顯示對於葬俗問題的重視。楊泓並提倡「美術考古學」,將其界定為考古學範疇內的獨立分支,採用層位學與類型學的方法。認為其研究範圍與對象雖有時與美術史相同,但是「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則具有質的差彆」。美術考古學的倡導對喚起中國考古學界重視圖像材料,具有引領風氣的作用;其局限在於單由類型學方法難以進行深入的圖像研究。

  其次是本書所採用的美術史研究取徑。奧村伊九良(1901-1944)最早由美術史的角度考察北朝墓葬圖像,他對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藏(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孝子石棺的高度評價,對日後學界如何認識北魏繪畫産生深遠影響。長廣敏雄(1905-1990)於1969年齣版的《六朝時代美術研究》為關於南北朝美術史的第一部專著,其中雖包含佛教藝術,整體而言仍以墓葬材料為主。由於當時考古材料的限製,該書主要以傳世遺物為研究對象,當中雖曾提到「墳墓美術」,但作者的基本立場是將遺物視為復原名畫傢風格的綫索,並未充分重視墓葬的相關問題。盡管如此,該書作為中國美術史學界首度以係統化的方式考察南北朝墓葬圖像的著作,在研究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硃安耐(Annette L. Juliano)於1975年曾在美國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舉辦「六朝美術─世紀之變與創新」特展,展覽圖錄中指齣應該重視佛教美術之外的各類遺物,並認為這類涵蓋陶俑、石棺的材料可概括為「墓葬美術」(mortuary art)。由於齣土史料的限製,此見解並未得到太多迴響。硃安耐於1980 年齣版《鄧縣─一座六朝時代的重要墓葬》,代錶此階段西方學界對於特定墓葬的深入個案研究。書中將墓葬視為整體,以係統化的方式處理風格、圖像、建築、隨葬品、題記、曆史情境等不同麵嚮。相較於長廣敏雄的《六朝時代美術研究》,該書更強調由墓葬美術的角度重建特定墓葬的曆史脈絡。

  1991年曽布川寛在〈南朝帝陵的石獸與磚畫〉一文中,全麵考察當時所能取得的南朝文物。其研究方法一方麵承繼長廣敏雄的風格論,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詳細的編年,以磚畫來復原南齊繪畫;另一方麵充分利用考古材料與文獻史料來拓展並深化墓葬圖像學的研究。這種對於圖像學方法的實踐反映齣1980年代之後日本美術史學界的新動嚮。2000年曽布川寛主編《世界美術大全集.三國、南北朝捲》,總結日本學界關於魏晉南北朝美術的研究成果。

  約在此世紀交替之際,南北朝墓葬圖像的研究局麵有所轉變。其原因除瞭來自新齣土材料的刺激之外,也與學界的倡導有關。巫鴻自1999至2001年舉辦以「漢唐之間」為主題的跨學科、跨世紀的國際會議,嘗試結閤中國的考古材料與美國的美術史方法,推動魏晉南北朝考古與美術的研究;該計畫對於促進相關領域的研究發揮實質的作用。例如鄭岩《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一書中有二章曾發錶於上述會議,可知該書的成形與上述係列會議之間的密切互動。如何學習、運用美術史的方法來考察墓葬材料,為當今中國學界的重要課題。近十多年來中國的美術史學界正經曆一場學科建設運動,其中種種關於如何定位「美術考古」、「墓葬美術」的論爭,盡管立場與方法有異,然而都可視為企圖將墓葬中視覺材料的考察加以學科化的努力。

  在此同時,西方學界也拓展瞭對於北朝考古材料的視野。2001年硃安耐與樂仲迪(Judith A. Lerner)引領風氣,舉辦以漢唐之間河西至寜夏一帶絲路沿綫考古文物為主體的展覽與研討會。2005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亦舉辦以魏晉南北朝文物為主的漢唐齣土文物大展,規模空前。丁愛博(Albert Dien)於2007年齣版的《六朝文明》則代錶西方漢學界對於魏晉南北朝物質文化的整體認識。在學界倡導與博物館展覽的推波助瀾之下,原來為漢唐考古所遮掩的魏晉南北朝齣土材料重新受到矚目。

  北朝晚期粟特人的葬具圖像為本書的另一個重點。以漢地粟特人活動為中心的中西文化與藝術交流,為近年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議題。粟特人在史書中被稱為「昭武九姓」,人種上齣自伊朗係,語言上則屬於印歐語係伊朗語族中的東伊朗語。居於中亞的「索格底亞那」(Sogdiana)地區,位在阿姆河(Amu Darya)和錫爾河(Syr Darya)之間,主要相當於今日的烏茲彆剋並嚮東延伸至塔吉剋,曾建立數個城邦國傢。三至八世紀時粟特人東行經商貿易,在絲路沿綫建立聚落,部分入居中國後擔任官職,死後也葬於中國。

  學界關於北朝粟特人葬具的深入研究,始自1958年斯卡利亞(Gustina Scaglia)對傳安陽齣土北齊石牀圍屏的考察。其文採用美術史的研究取徑,推測這套葬具的墓主身分可能是粟特人薩保,堪稱獨具慧眼。隨後經過近四十年的沉寂,1997年隋開皇十二年(592)虞弘墓齣土,刺激學界重新認識粟特人在中古時期中西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粟特研究一時蔚為盛行。在新齣土材料的印證下,日本滋賀縣Miho博物館藏的一套真僞不明的圍屏轉變成被認可的粟特人葬具,體現學界認知過程的戲劇性變化。緊接虞弘墓之後北周安伽墓(2000年5月)、史君墓(2003年6月)、康業墓(2004年4月)相繼齣土,為北朝粟特人研究帶來一股鏇風並延續至今。相關研究成果詳見本書第五、六章。

  我們可藉由2005與2016年以「粟特人在中國」為題的兩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得知學界對於粟特考古、曆史、美術的多元考察。會議的議題廣泛,涵蓋粟特人的語言、文化、宗教、考古、曆史等各個麵嚮。將兩次會議參加的人數相比,可知研究隊伍正不斷擴大。其中粟特人的墓葬圖像成為認識其文化的重要媒介,無論是史學傢、考古學傢、美術史傢均密切關注,可見如何分析這批材料已成為跨學科的共通議題。對於圖像材料的重視除瞭促進不同學科的各自發展,也成為各學科之間可相互對話的交集。由於圖像研究正是美術史學的核心,美術史傢當能對此議題做齣獨特貢獻。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這個書名,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研究的課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靈魂世界的門。北朝時期,一個民族融閤、文化激蕩的時代,其喪葬藝術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一直讓我著迷。書名中的“生死錶象”這幾個字,精準地概括瞭我對這類研究的期待:我想要瞭解的,不僅僅是墓葬中的圖像有多麼精美,或者裝飾有多麼繁復,更重要的是,這些視覺元素是如何被用來錶達和構建古人對生與死、現實與彼岸的理解。想象一下,那些深埋地下的墓室,如同定格瞭時光的畫捲,將逝者的生前景象、精神寄托,甚至是對來世的想象,都以圖像和裝飾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眼前。這些“錶象”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信仰體係?又反映瞭怎樣的社會文化?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多元文化碰撞的時代,墓葬圖像是如何融閤瞭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宗教觀念,最終形成瞭獨具北朝特色的生死錶達方式。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圖像的象徵意義,解讀其構圖、色彩、題材所蘊含的深層信息,甚至挖掘其與當時社會製度、哲學思想之間的聯係,那將是對我而言最有價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理解北朝人民精神世界的窗口,讓我不僅僅看到曆史的痕跡,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生命最根本問題的思考和迴答,從而對“生死”這一永恒的主題,有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這個書名,如同一個古老的咒語,瞬間勾起瞭我對那段曆史最深沉的好奇。北朝,一個充滿瞭動蕩與變革的時代,民族的遷徙、文化的交融,都如同熔爐一般,塑造瞭其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而墓葬,作為連接生者與死者、現實與彼岸的特殊場所,其圖像與裝飾,無疑是解讀那個時代生死觀最直接的窗口。書名中的“生死錶象”,讓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藝術形式的描述,更是對背後所蘊含的深邃哲學思考的挖掘。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壁畫中的神靈、祥瑞,以及生前生活的場景,究竟是如何被用來構建一個理想的來世?它們在傳達著怎樣的生死觀念?是希望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還是追求精神的解脫與升華?“裝飾”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象徵意義?是與宇宙秩序的關聯,還是與社會身份的昭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到那些冰冷的墓室之中,去“看見”古人如何用色彩、綫條、造型,將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轉化為一幅幅永恒的視覺敘事。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引力,讓我相信它一定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理解北朝文明精神世界的獨特之門,讓我不再僅僅是旁觀者,而是能夠深入其中,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最真摯的生死情懷。

评分

當我在書店的架子上看到《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這不僅僅是因為“北朝墓葬”這個具體的研究對象,更是因為“生死錶象”這個極具哲學深度和藝術張力的副標題。在我看來,墓葬空間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埋葬之地,而是一個連接生者與死者、現實與彼岸的特殊場域。北朝時期,恰逢漢文化與外來文化激烈碰撞與融閤的時代,這種復雜性必然會體現在其喪葬藝術中,使得墓葬圖像和裝飾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生命力。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解讀這些圖像和裝飾?它們是單純的審美追求,還是承載著復雜的宗教信仰、社會等級、以及對宇宙秩序的理解?“錶象”二字,更是引發瞭我進一步的思考:古人究竟想通過這些圖像來“錶現”什麼?是生前的榮耀,死後的安寜,還是對來世的渴望?是希望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現世的物質與精神,還是希望獲得超脫與解脫?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在於它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圖像風格和裝飾技法的描述,而是能夠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文化邏輯和思想淵源,揭示齣北朝社會關於生死觀念的獨特視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在那個古老的時代,人們是如何通過視覺化的語言,將抽象的生死哲思具象化,並將其永久地鎸刻在永恒的墓葬空間中,從而留給我們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産,也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感受跨越韆年的生命與死亡的對話。

评分

第一眼看到《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畫麵。想象一下,深埋於黃土之下的幽暗墓室,牆壁上栩栩如生的壁畫,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如今以圖像的方式,在無聲地訴說著他們的故事,他們的信仰,他們對死亡的理解,以及他們對來世的期盼。書名中的“圖像”和“裝飾”兩個詞,就好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北朝墓葬藝術的無限好奇。我不僅僅是想瞭解那些繪製精美的圖案本身,更想探究這些圖像背後所承載的深層文化內涵。它們是如何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死觀的?“裝飾”的背後,是否隱藏著超越美學的哲學思考?北朝時期,中國曆史正經曆著劇烈的民族融閤與文化碰撞,這種時代背景下的墓葬圖像,必然充滿瞭復雜而多元的象徵意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深入北朝的喪葬文化,理解那些流傳韆年的生死哲學,不僅僅是作為曆史遺跡,更是作為一種精神的圖騰,一種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我迫切地想要知道,那些墓室中的每一筆色彩,每一個綫條,究竟在講述著怎樣的關於生與死的宏大敘事,它們是如何在藝術的殿堂裏,將凡俗的生命轉化為永恒的象徵,又如何在靜默的地下,嚮後世昭示著一個古老民族的精神圖景。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曆史的厚重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相信它一定能夠給我帶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和視覺盛宴,讓我對北朝文明的理解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不再局限於錶麵的曆史事件,而是深入到那個時代人們內心最深處的精神世界。

评分

當我看到《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這個書名時,我立刻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召喚。我一直認為,墓葬是人類最深邃的哲學思考和最生動的藝術錶達交匯的場所,而北朝時期,恰恰是一個文化交融、思想碰撞的時代,其墓葬藝術必然充滿瞭獨特的魅力。書名中的“生死錶象”這四個字,精準地擊中瞭我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指墓葬中的畫像和裝飾,更是指嚮瞭這些視覺元素背後所承載的、關於生命終結與延續的深刻理解。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色彩斑斕的壁畫、生動逼真的陶俑,究竟是如何在構圖、色彩、題材的選擇上,體現齣北朝人民對死亡的態度?是恐懼,是超脫,是眷戀,還是對來世的積極構建?“裝飾”二字,也讓我聯想到,在古代,藝術往往與宗教、政治、社會習俗緊密相連,這些裝飾性的圖像,是否在傳遞著某種社會信息,或者是一種特定的精神追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到那些沉寂瞭韆年的墓室之中,去仔細審視每一幅圖像,去觸摸每一件裝飾,去感受它們所傳達的生死觀念,去理解在那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用藝術的語言,來詮釋生命與死亡這一永恒的命題。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和藝術的想象力,讓我相信它一定能為我提供一次深刻的文化體驗,讓我對北朝文明,尤其是其精神世界,有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不再拘泥於曆史事件的錶述,而是深入到那個時代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追問。

评分

當我看到《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這個書名時,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一種神秘而莊嚴的畫麵。北朝,一個承載著文化碰撞與融閤的時代,其墓葬藝術必是研究那個時期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的絕佳載體。而“生死錶象”這四個字,更是精準地捕捉到瞭我對於這類研究最核心的期待——不僅僅是欣賞那些圖像與裝飾的藝術之美,更重要的是,要透過這些錶象,去理解古人對於生死這一宏大命題的獨特認知。我非常好奇,在那個充滿變遷的時代,北朝墓葬的圖像和裝飾是如何反映其多元的文化背景,又是如何巧妙地融閤瞭漢族傳統與外來文化的影響,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來錶達生死觀念的?那些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動物紋飾,以及神話傳說,在喪葬語境下究竟蘊含著怎樣的象徵意義?它們是關於生前榮耀的記錄,還是對死後世界的想象與構建?“裝飾”的精美背後,是否隱藏著對宇宙秩序的理解,對靈魂不滅的信念,亦或是對來世幸福的祈願?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北朝的墓葬之中,去仔細地解讀那些無聲的圖像,去觸摸那些冰冷的裝飾,去感受它們所傳達齣的古人的生死哲學,從而對北朝文明的精神世界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和人文的深度,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無限的期待,相信它一定能為我帶來一次觸及靈魂的文化之旅。

评分

一看到《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這個書名,我的思緒立刻被拉到瞭那些埋藏在黃土下的幽靜空間。墓葬,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終點,而是生命與死亡、物質與精神、當下與永恒交織的復雜場域。北朝,一個充滿變遷與融閤的時代,其墓葬藝術必然承載著那個時代最深刻的文化印記。書名中的“生死錶象”四個字,則精準地命中瞭我的關注點。我渴望瞭解的,不僅僅是那些壁畫的技法、陶俑的造型,更是這些視覺語言背後所傳達的生死觀。它們是如何在墓室這個特殊的空間裏,將抽象的生死哲學具象化,從而構建起古人對死亡的態度、對來世的想象,以及他們與宇宙、神靈、祖先之間的關係?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文化多元碰撞的時代,北朝墓葬圖像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元素的同時,又保持自身獨特的精神內核?“裝飾”二字,也讓我聯想到,藝術在古代往往承擔著超越純粹美學的多重功能,這些看似裝飾性的圖像,是否也在傳遞著社會等級、宗教信仰,甚至是政治意識形態的信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曆史的塵埃,深入北朝的地下世界,細緻地解讀那些圖像與裝飾,去理解它們所“錶象”齣的關於生命與死亡的深刻內涵,從而為我提供一個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獨特視角。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與人文的關懷,讓我相信它定能帶來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讓我立刻聯想到考古現場那些被小心翼翼發掘齣的珍貴文物,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關於古人生與死的猜測和解讀。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和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北朝這樣一個承上啓下的重要時期,其文化的獨特性和復雜性尤為引人注目。書名中的“生死錶象”這四個字,直接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於生命無常和永恒追求的思考。墓葬中的圖像,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它們更像是古人留下的密碼,記錄著他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接受,以及對來世的憧憬與規劃。那些壁畫、雕塑、陶俑,無一不是那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具象化體現。我特彆好奇,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墓葬圖像是如何在不同民族文化相互激化的背景下,呈現齣既有融閤又有獨立的特質的?“裝飾”的藝術手法,又是如何巧妙地服務於“生死錶象”這一核心主題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圖像的象徵意義,比如龍、鳳、神獸等常見元素在喪葬語境下的特殊解讀?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對北朝墓葬的圖像和裝飾有更係統、更深入的認識,從而理解古人如何以藝術的方式來處理生命與死亡這一永恒的哲學命題,以及這些錶象背後所蘊含的深邃的文化意義和價值取嚮。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藝術史的研究,更是一次關於人類普遍情感和信仰的深刻探索,它有望為我打開一扇理解古代中國人心靈世界的獨特窗口,讓我感受到曆史的溫度與厚度。

评分

《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這個書名,就像一個古老的謎語,瞬間點燃瞭我對北朝曆史與藝術的好奇心。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民族的融閤、文化的碰撞,孕育瞭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而墓葬,作為連接生者與死者、現實與彼岸的特殊空間,其圖像與裝飾,無疑是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生死觀最直接、最生動的載體。書名中的“生死錶象”這四個字,精準地概括瞭我對這類研究的期待:我想要瞭解的,不僅僅是墓葬中的圖像有多麼精美,或者裝飾有多麼繁復,更重要的是,這些視覺元素是如何被用來錶達和構建古人對死亡的態度、對來世的想象,以及他們與宇宙、神靈、祖先之間的關係。我特彆好奇,在那個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北朝墓葬圖像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元素的同時,又保持自身獨特的精神內核,形成瞭既有融閤又有創新的視覺錶達方式。那些壁畫中的人物、動物、神話場景,在喪葬語境下究竟傳遞著怎樣的信息?是關於生前的榮耀,對死後世界的憧憬,還是對生命輪迴的理解?“裝飾”的背後,是否也隱藏著復雜的象徵意義,與當時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緊密相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曆史的塵埃,深入北朝的地下世界,去仔細地解讀那些無聲的圖像,去觸摸那些冰冷的裝飾,去感受它們所傳達齣的古人的生死哲學,從而為我提供一個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獨特視角。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魅力,讓我相信它一定能夠為我帶來一次深刻的文化體驗,讓我對“生死”這一永恒的主題,有更深邃的理解。

评分

《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錶象》這個書名,就像一顆投入我平靜內心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我一直覺得,墓葬藝術是理解一個文明最直接、也最深刻的途徑之一。因為在那裏,生命最本質的形態——死亡,被賦予瞭最鮮活的錶達——圖像與裝飾。北朝,一個充滿變革與融閤的時代,其墓葬文化無疑是極其豐富的。書名中的“生死錶象”四個字,精準地抓住瞭我的興趣點。它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墓葬藝術形式的簡單呈現,更是對背後所蘊含的生死觀的深入解讀。我想知道,那些精心繪製的壁畫、雕刻的圖案,是如何在無聲中訴說著北朝人民對死亡的理解,對來世的想象,以及他們與自然、神靈、祖先之間的關係。那些看似尋常的裝飾,是否隱藏著深刻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是否反映瞭當時社會等級的差異,或者民族融閤帶來的文化衝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北朝的地下宮殿,感受那些圖像的震撼力,並從中解讀齣古人對生命輪迴、靈魂不滅等觀念的具象化錶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再將北朝墓葬僅僅看作是曆史的遺物,而是視其為那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百科全書,是他們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深沉追問和藝術化的迴答。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魅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揭開那些塵封在曆史深處的生死之謎,去理解那古老而偉大的民族是如何在藝術中,將短暫的生命升華為永恒的象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