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讀史解睏惑 少年讀史,時常會陷入深深的睏惑。
這睏惑源於楚漢相爭。在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項羽的蓋世雄風,曾令多少少年心醉神迷;劉邦的齷齪無賴,又令多少人為之不齒。但最終,地痞流氓戰勝瞭磊落豪傑,讓我們的曆史霎時變得齷齪不堪。
這個影響深遠而廣泛,有關楚漢傳奇的電視劇播齣,地痞版劉邦再度走紅。劇中為劉邦設置瞭精巧的颱詞,諸如,我要命,我要臉乾什麼?諸如,把他當個屁放瞭吧……所有這一切,恰恰證明瞭地痞流氓版的劉邦,已深入人心,萬難撼動。
接受這種觀念,疑問就自動産生瞭:倘若劉邦隻是一介流氓,天下英雄如張良、蕭何、韓信等又何以追隨他?倘若劉邦隻是一個地痞,又何以能夠成就天下基業,將天下英雄玩弄於股掌之間?
對此,晉代名士阮籍,曾登廣武山,觀楚漢古戰場,嘆息曰:「世無英雄,遂使竪子成名。」意思是說,當時沒個像樣的人纔齣現,所以纔會讓流氓劉邦成瞭氣候。
是這樣嗎?
如果這個說法有道理,那麼天下之大,人纔之多,普天下人的智慧,加起來還不如一個流氓。這豈不是說天下人的IQ,更是靠不住?
再翻開司馬遷的《史記》,仔細爬梳劉項爭霸戰的過程,就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記述中,曆史的聚光燈明顯打在項羽的身上,「拔山力,舉鼎威,喑嗚叱吒韆人廢。陰陵道北,烏江岸西,休瞭衣錦東歸。不如醉還醒,醒而醉」,項羽以其無人可當的神勇,無可爭議地擔當瞭主角。配角劉邦就顯得極其可憐,其所謂的爭奪天下,不過是在項羽的雷霆攻勢之下,倉皇亡命而已。
可是奔逃之際,曆史卻突然一個大逆轉,神威凜凜的項羽突然軟弱求和,繼而垓下之戰,十麵埋伏,項羽陷入瞭全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就這麼莫名其妙地齣局瞭。
再想想秦滅亡後,楚霸王分封天下,劉邦被封為漢王。但劉邦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主動嚮項羽邀戰,並最終贏得這場血腥的賽事。可見,曆史上的劉邦,並不害怕項羽,而且有充分的把握戰勝項羽。
很明顯,史書中的劉邦,與曆史上真正的劉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差。地痞流氓版的劉邦,未必是虛假的,但必然不是全部。
史書中的劉邦之所以被扭麯,是太史公司馬遷刻意為之。司馬遷不喜歡劉邦,就是劉邦的後人,將司馬遷施以宮刑。於男人來說,宮刑意味著奇恥大辱,甚至比死更讓人難堪。司馬遷之所以堅決不死,就是為瞭保存有用之身,藉由塑造一個部分真實的劉邦,以達到雪恥冤屈的目的。
正如前麵所說的,史書中的劉邦,並非是失真的,卻是偏頗的。司馬遷以他的生花妙筆,巧妙地擴大局部,掩蓋整體,刻畫枝節,湮沒主乾。藉由特寫鏡頭的誇張與放大,讓後人失去對曆史全景的把握。
藉由司馬遷的筆,後人得到瞭兩個生動而典型的藝術形象:神威武勇的項羽、猥瑣齷齪的劉邦,這冰火兩極的對壘,由於過濾掉瞭人性的復雜要素,而顯得簡潔,迎閤瞭大眾的需求。所以盡管讀史者疑竇重重,卻始終難以擺脫思想的局限,迷陷其中。
史書中的劉邦或項羽過於簡化,更接近於卡通人物。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在閱讀之中獲得更多的快感─智慧的昇華與思想的積澱─那麼我們就有理由對劉邦的思想進行全景掃描,以獲知單純勵誌之外更多的東西。
本書的目的就是這樣,我們努力嘗試對劉邦的思想進行全景掃描。這個所謂的掃描,依據的是劉邦從一介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軌跡,而原理則是依託這樣一個法則:在劉邦的人生經曆中,他所居處的周邊環境事件,具有偶然性、突發性、多變性及不確定性,總之就是不可控製性。而劉邦的選擇則帶有必然的特點、重復的特點、穩定的特點及確定的特點,換句話說,劉邦的個人選擇取決於他既有的思考模式,這種思考模式決定瞭他是劉邦,決定瞭他的畢生誌業會成功。畢竟在當時,所有人都處於和他相同的外部條件之下,但最終的贏傢,卻是他。
事實上,縱然曆史再過去韆鞦萬代,這一原則仍然恆定不變。任何時代的人,都和劉邦一樣,在多變而不固定的環境中做齣穩定而有係統的選擇,選擇的成因,取決於每個人的智慧深淺;選擇的結果,則決定瞭每個人的成敗興亡。
本書之所以關注劉邦,希望對劉邦的思想進行全景掃描,是期望從中找到思想的價值。
霧滿攔江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