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萬物的本質(上)(下)

論萬物的本質(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ucretius
圖書標籤:
  • 哲學
  • 形而上學
  • 本體論
  • 宇宙論
  • 自然哲學
  • 存在主義
  • 西方哲學
  • 古典哲學
  • 思想史
  • 知識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唯有理解自然的本質可破除迷信,
使眾人不受麵對死亡恐懼的摺磨。

  如何麵對死亡,從古至今一直是人生重要課題之一,對死亡本身及死後的無知,易使人心生恐懼,進而影響人們正確地追求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如此現象也會因宗教的迷信而加劇。陸剋瑞提烏斯在《論萬物的本質》,藉著闡釋伊比鳩魯的思想來告訴讀者,瞭解自然宇宙的本質是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及破除迷信的唯一之道,不受乾擾的生命境界纔可能達緻。

  作者以古代原子論的物理學思想為基礎,觸及宇宙發生說、宇宙論、人性論、人類文明發展及其因瘟疫而毀壞等議題。陸剋瑞提烏斯強調這一切的發生皆與神祇無關,且駁斥傳統宗教與哲學思想中,關於靈魂不朽、死後審判與懲罰的觀點。書中洋溢人文主義的色彩,作者希冀以優美的詩句啓迪讀者,提示生命是好是壞無關命定,每一個人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

本書特色:

  ◎收錄譯注者徐學庸撰述之完整導讀、延伸閱讀、各捲結構分析與重要曆史事件年錶,協助讀者把握《論萬物的本質》的主題、觸及的哲學觀念與成書背景。

  ◎此譯注本根據C. Bailey為牛津大學「牛津經典文叢」(Oxford Classical Texts)所編修的Lucreti De Rerum Natura Libri Sex(1922)的拉丁文本譯成,翻譯過程亦參考Munro 1886、Bailey 1947、Leonard and Smith 1970及Rouse 2002的拉丁文本。譯注詳盡,有利於相關領域研究者參考引用。

  ◎拉丁文、中文對照全譯本,方便熟諳拉丁文之讀者參照閱讀,亦能一窺《論萬物的本質》原典之美。
 
萬象探源:宇宙、生命與意識的形而上學考察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對我們所處宇宙的終極實在、生命的起源與意義,以及人類意識的本質進行一次深入且全麵的形而上學探索。不同於依賴經驗科學的歸納方法,本書采取一種批判性的、概念分析為主導的哲學路徑,試圖構建一個更具內在一緻性和解釋力的世界圖景。我們將暫時擱置物質主義的預設,轉而探究本體論的基石,審視“存在”本身的含義,並嘗試觸及那些構成我們現實體驗的底層結構。 第一部分:宇宙的本體論基礎——超越經驗的探尋 本部分將聚焦於宇宙的終極實在,即“第一原理”的探討。我們首先從對傳統“實體”(Substance)概念的批判性迴顧開始,從亞裏士多德的“實體”到笛卡爾的“廣延”與“思維”,再到斯賓諾莎的“上帝或自然”(Deus sive Natura)。本書認為,現代物理學對量子場論和時空本質的描述,雖然在經驗層麵極為成功,但在本體論上仍留下瞭巨大的解釋鴻溝——即“什麼使得這一切成為可能?” 我們將引入“信息本體論”的初步構想,並非將其視為一種描述性工具,而是將其視為構成現實的某種基本屬性,探討信息與能量、物質之間的內在聯係。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剖析“形式”(Form)在構建客體經驗中的角色。我們追溯柏拉圖的“相”(Idea)的遺産,並嘗試將其概念化為一種更具動態性的結構原則,這種原則組織瞭經驗世界的湧現現象。 關鍵的討論將集中在“必然性與或然性”的辯證關係上。宇宙的定律是既定的、必然的,還是僅僅是特定初始條件下的最佳或然結果?本書傾嚮於認為,存在一個超越時間流逝的、更基礎的邏輯結構,它決定瞭物理定律的可能範圍。我們將對“無中生有”的睏境進行嚴格的哲學審視,並探討“永恒存在”的可能性,即本體論上的一個“自足域”。 第二部分:生命的湧現與意義的建構 生命的齣現是宇宙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第二部分將超越生物化學還原論的視角,探討生命的“目的性”或“內在傾嚮性”(Ententionality)。生命並非僅僅是復雜化學反應的纍積,它錶現齣一種對自我維持和復製的積極追求,這在無生命的係統中是難以解釋的。 我們在此處區分“生物學上的生存”與“哲學上的生命意義”。生物學上的生存是趨同的,而意義的建構則是高度異質和主觀的。本書將追溯現象學對“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描述,強調生命經驗的原始性與不可化約性。生命意義的探尋,本質上是對個體存在與更宏大實在之間張力的調和過程。 我們將引入“目的論的視角”,但並非采用宿命論的解讀。我們探討的是,生命係統是否內在地攜帶瞭某種“演化方嚮”,這種方嚮並非預先寫定的劇本,而是係統在與環境交互過程中不斷“抉擇”和“實現潛能”的過程。關於“死亡”的討論也將被提升到本體論的高度:死亡如何界定生命的存在,以及“有限性”如何成為意義得以産生的必要條件。 第三部分:意識的難題——心物關係的深度剖析 意識,作為經驗的主體性(Subjectivity),是形而上學中最難啃的骨頭。本書將對“睏難問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進行詳細的梳理,並批判性地檢驗主流的還原論和功能主義立場。將意識簡化為純粹的神經元放電或信息處理,似乎遺漏瞭最核心的要素——“感受性”(Qualia)。 本書將探討“泛心論”(Panpsychism)的現代變體,但並非將其視為一種簡單的本體論擴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對“內在性”與“外在性”之間界限模糊的承認。我們提齣“湧現的內在性”模型:意識並非在特定的復雜結構中突然“齣現”,而是從宇宙的基本屬性中以不同層次的豐富度持續湧現。 意識的本質,我們將與“時間性”緊密聯係起來。意識是一種將離散的瞬間統一為連貫敘事的活動。對“自我”(Self)的探討,將被視為一種持續的敘事建構過程,它依賴於記憶、預期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我們試圖界定,人類意識如何超越純粹的“被動接收器”,而成為一個積極的“意義賦予者”。 結論:整體性與存在的張力 全書的收尾將緻力於整閤前述的三個維度:宇宙的結構、生命的驅動力與意識的體驗。我們主張,真正的理解不在於將這三者完全融閤為一個單一的理論實體,而在於承認它們之間持續存在的、富有創造性的張力。這個世界不是一個封閉的、完全可計算的係統,而是一個在必然性與偶然性、客觀性與主觀性之間不斷生成和自我超越的動態過程。本書鼓勵讀者以一種開放的、批判性的態度,重新審視那些被日常經驗所固化的形而上學假設。 適讀人群: 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宇宙學哲學、以及對世界終極本質抱持深刻探究精神的讀者。本書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閱讀基礎,並願意投入時間進行深入的思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剋瑞提烏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約99/98-55/54 BC)


  羅馬詩人及哲學傢,生平不詳。《論萬物的本質》(De Rerum Natura)是他唯一傳世作品,書中以詩的形式呈現伊比鳩魯(Epicurus)的哲學思想;此書對奧古斯都時期的(the Augustan)詩人,維吉爾(Virgil)與賀拉斯(Horace)有深刻的影響。

譯注者簡介

徐學庸(泰雅族名 Yukan Tomi)


  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東海大學哲學係、輔仁大學哲學係及外語學院古典暨中世紀學程,並曾赴牛津大學訪問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洋古代倫理學及政治哲學。除本譯注外,另著有《靈魂的奧迪賽:柏拉圖《費多篇》》、《道德與閤理:西洋古代倫理議題研究》和《古希臘正義觀:荷馬至亞裏斯多德的倫理價值及政治理想》;譯注有《《理想國篇》譯注與詮釋》、《《米諾篇》《費多篇》譯注》及西塞羅《論友誼》、《論老年》、《論義務》和《論目的》;編譯有《希臘文明經典》。
 

圖書目錄

【上冊】

前言
縮寫
導論
延伸閱讀
重要曆史事件年錶
關於譯文

論萬物的本質
  第一捲
  第二捲
  第三捲

【下冊】

  第四捲
  第五捲
  第六捲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前言

  2003年時撰寫一篇關於伊比鳩魯的正義觀的文章,因此第一次接觸到陸剋瑞提烏斯《論萬物的本質》;2005年以訪問學人身分赴牛津大學研究期間,於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參與E. Hussey教授開設的相關課程。盡管在課程中僅閱讀與討論這部詩作的第四捲,但其精美的文字及欲傳達的理想生命型態,引發瞭我將這部拉丁文詩作翻譯成中文的念頭,然而這個意願並未立即實現,而是在十三年之後纔完成。

  這部譯注得以問世,首先感謝科技部通過與核定三年的譯注計畫案(MOST 103-2410-H-002-189-MY3),支持本研究的進行。此外,感謝颱大哲學係研習這門課的學生們,多年來的課堂討論及測試我的譯文與詮釋,總令我多所啓發,為文本的理解與詮釋開展瞭不同的視野。而翻譯一本拉丁文文獻,若沒有拉丁文的知識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此特彆感謝康士林教授(Nicholas Koss),嚮他學習拉丁文、組讀書會,生活中隻有拉丁文的日子,即使事隔許久依然曆曆在目,迴憶起來,讓我切實感受到伊比鳩魯筆下友誼的真諦。

  執行譯注計畫的三年內,因眼疾動瞭兩次手術,謝謝任教係所及同事能暫時減少我的教學義務與協助導師的工作,使我得到充分的療養。感謝科技部計畫成果審查委員,提齣的審查意見指正瞭初稿的不足及錯誤之處,並給予再修正的機會。感謝呂偉碩先生在行政事務上的完善處置,讓計畫按部就班。最後,由衷緻意颱大齣版中心總編輯湯世鑄先生、編輯蘇逸婷小姐,兩位的專業是本書最終呈現不可或缺的推手。

  一如以往,謝謝傢人與朋友,秉仁、雪娥的照顧與關心,讓我生活無虞,且他們對這份譯注工作的理解與支持,一直都是我能持續不墜進行的動力。
 
徐學庸(颱大哲學係教授)

 

圖書試讀

導論(摘錄)

提圖斯.陸剋瑞提烏斯.卡魯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約99/98-55/54 BC)是位啓濛詩人,他唯一一部流傳後世的詩作是《論萬物的本質》(De Rerum Natura,縮寫DRN)。關於他的生平我們所知甚少,且記載多無法確定。盡管如此似乎還是能從這部作品,隱約地窺探這位詩人的一些個人特質。例如,雖然無從得知陸剋瑞提烏斯是否齣身貴族,但他顯然是位有文化教養的人。因為他不僅精通拉丁文,也熟悉希臘文,且對這兩個語言寫成的作品涉獵頗豐。此外詩作裏的詩句顯示,陸剋瑞提烏斯對羅馬城內的活動瞭如指掌,對城外的鄉村風光也十分欣賞。這或許透露齣一個訊息,如羅馬上層階級的生活習慣,陸剋瑞提烏斯極有可能在羅馬城內外皆有住處。另外第四捲1277提到,陸剋瑞提烏斯已婚,同捲1037-1287關於性愛的討論,也錶現齣他是位愛小孩的人,但如Smith教授所言,我們無法據此推論陸剋瑞提烏斯有養育小孩。

若陸剋瑞提烏斯是齣生於西元前99或98年,那他的生命曆程中經曆過三件重大的曆史事件。一個是西元前82年蘇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 138-78 BC)對薩尼恩人(the Samnites)滅族屠殺,他時年十八或十七歲;另一件是史帕爾拓庫斯(Spartacus,約111-71 BC)在西元前73年領導的奴隸革命,兩年後失敗收場,最後導緻六韆個奴隸被淩虐緻死;第三是陸剋瑞提烏斯三十六或三十五歲時卡特利納(Lucius Sergius Catilina, 108-62 BC)的叛國,卡特利納戰死後,羅馬當局纔平息此亂。在此時代背景下陸剋瑞提烏斯接受及追隨伊比鳩魯(Epicurus of Samos, 341-270 BC)及其學派的思想—追求平靜的生活—應不是一件難以理解之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讀《論萬物的本質(上)(下)》,我便被它那股古老而深邃的智慧所吸引。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磅礴的氣勢,仿佛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宇宙終極奧秘的旅程。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哲人智者,他們在星空下沉思,在自然中感悟,試圖捕捉萬物生生不息的脈絡。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為我揭示物質最根本的構成,能量流動的定律,以及生命誕生的奇跡。它可能像一部宏大的史詩,從宇宙大爆炸的塵埃開始,一路追溯到星辰大海的演變,再到智慧生命的覺醒。我期待書中能有那種“豁然開朗”的時刻,當那些看似分散的現象,突然匯聚成一條清晰的道理,讓我對整個世界有瞭全新的認知。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種思考的框架,讓我能夠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去審視,去理解其背後的原因和意義。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本質”的定義,是否會顛覆我過往的認知,讓我看到事物更純粹、更本真的形態。這是一種智識上的挑戰,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慰藉。

评分

《論萬物的本質(上)(下)》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重量。它暗示著一場對存在最深層根源的探索,一次對世界構成要素的追根溯源。我腦海中湧現齣各種各樣的畫麵:也許是原子層麵的微觀世界,也許是星係運動的宏大圖景,抑或是意識的神秘領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讓我能夠以一種更遼闊的視野來審視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那種“一針見血”的論斷,能夠讓我恍然大悟,明白那些之前一直睏擾我的問題。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讓我能夠辨析真僞,洞察本質,而不是被錶麵的現象所迷惑。我更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對生命的意義,以及我們所處的這個奇妙宇宙,産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這種期待,是對知識的渴望,也是對智慧的追求。

评分

我第一次看到《論萬物的本質(上)(下)》這本書的名字,就覺得它充滿瞭挑戰性,仿佛在邀請我去探索一些最根本的問題。我設想著,這本書可能包含著對宇宙從起源到終結的宏偉敘事,對生命形式多樣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對人類意識和智慧的哲學性思考。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宇宙觀,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以及我們自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它能夠為我提供一種思考的工具,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事物的聯係和規律,從而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科學傢的實驗室,那些哲學傢沉思的身影,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他們的智慧結晶。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龐雜的知識體係,融閤成一本引人入勝的書籍的。這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渴求,更是一種對深刻理解的追求。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初次映入眼簾時,就帶著一股莫名的吸引力。《論萬物的本質(上)(下)》,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産生無數的遐想。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能夠涵蓋如此宏大的命題。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思維的啓迪。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帶我穿越迷霧,窺探事物最深層的邏輯,理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宏觀規律。那些關於宇宙起源、生命演化、意識本質的深刻探討,我渴望在字裏行間找到解答,或是至少,能看到一條清晰的探索之路。當然,我也明白,任何關於“萬物本質”的探討,都可能充滿瞭哲學思辨和科學探索的交織,我準備好瞭迎接可能齣現的艱深概念和需要反復咀嚼的段落。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套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所處的這個世界,以及我自身。我期待它能讓我以一種更超然、更洞徹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去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乃至人與宇宙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滿懷期待。

评分

當《論萬物的本質(上)(下)》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桌上時,一種難以言喻的期待感油然而生。它不像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場需要全神貫注參與的對話。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駕馭如此宏大的主題的,是運用嚴謹的科學邏輯,還是充滿詩意的哲學感悟?我腦海中勾勒齣無數的可能性:或許是量子力學對物質基礎的顛覆性闡述,或許是生物學對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精妙解讀,又或許是形而上學對存在意義的終極追問。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一些能夠解釋我生活中疑惑的綫索,例如,為什麼我們會産生某些情緒,為什麼自然界會有如此多的復雜性。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打開我思維的枷鎖,讓我能夠看到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深刻原理。我希望它能引導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那些構成我們存在的基礎,以及我們與整個宇宙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期待,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的好奇,以及對智慧的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