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而是教導孩子學會明智的生活,要求孩子對事物要有自身的見解,纔能喚醒和激起兒童身體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過程,促進孩子自我教導。~~呂金燮/國立颱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係教授
強摘的果實不甜。喜歡探索、充滿好奇的童年,被迫待在狹小的教室,閱讀脫離經驗的教科書,練習沒有體悟的寫作。現在的教育,讓孩子討厭學校,卻反過來責怪孩子過動。杜威強調自然教育,但要如何實踐,是不少人的睏惑,此書以實例闡述,好懂。自然教學需要因地、因時製宜,閱讀此書,教學靈感不斷,讓人很想在自己的課堂實驗。本書的導讀也讓人心有戚戚。深深覺得,明日學校的校訓「學會生活」應該成為全民素養。~~邱淑惠/國立颱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係教授
杜威對我影響至深的兩個重要理論基礎:「尊重個體發展」的意圖以及「塑造社會性終身學習生態」的啓發。我不是教育專業背景,認識杜威也是因為在做雜學校這個社會創新行動過程中的機會效應,然而令人興奮的是,在此時此刻持續探索改變教育的同時能有這本書的中譯版齣現,給瞭我更多的印證與啓發。~~蘇仰誌/雜學校創辦人
翻看《明日學校》的內容時,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是大多數教育者耳熟能詳的名詞。書中提及許多學校教學模式,詳細的說明瞭如何在學校教育裏,實踐「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其中提及瞭許多教育一直存在的錯誤目的,至今也未曾消失。站在2018年的此刻,在翻看百年前教育理念的同時,突然連結起1915年此書的齣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年代,在硝煙四起的戰亂時代裏,在百年前的生存模式下,杜威對教育的見解和分析,足以稱之為「先知」。~~蘇偉馨/諾瓦中小學暨幼兒園創辦人兼董事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