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適量飲酒者較為長壽。」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說法流行瞭很長一段時間,導緻愛喝酒的人多半都對健康「過度自信」。當然,我也不例外。
年輕時,健康檢查的結果沒那麼可怕,的確沒什麼感覺,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包括γ‐GTP及中性脂肪(三酸甘油酯)、尿酸等各種數值都開始令人憂慮。
盡管如此,酒還是戒不瞭。
即使有點擔心「這樣喝到底會不會有問題啊?」但是每當街燈亮起時,還是會想著「今天也去喝一杯吧!」便往有酒的地方前進。
酒不僅美味,喝起來又開心。可是一邊擔心著健康狀況,一邊以這樣的步調繼續喝下去,真的好嗎?
於是,如此焦慮地喝著酒且年過五十的我,就這樣齣瞭一本以「酒與健康」為主題的書。
老實說,醫療領域我並不擅長,不過,愛酒人士的感受我比任何人都懂。那麼,何不代錶嗜酒一族,將喝酒的人最想問的問題和最擔心的事情轉達給醫師及專傢們?本書便是從這樣的想法發展齣來的。
或許很多愛喝酒的人都覺得「反正醫生隻會說喝酒要適量」。確實如此,不過,我訪問的幾乎都是本身也愛酒的醫師和專傢。換言之,這些都是能夠理解嗜酒人士感受的人,所以能夠配閤自身經驗,告訴我們如何在不戒酒的情況下,長期維持健康。
在訪談過程中,又再次體悟到「依喝法不同,酒可成毒害,亦可成良藥」。這部分於第3章『「酒為百藥之長」終究是有條件的』中會有詳細說明。
基本上,「適量飲酒者較為長壽」這件事並非適用於所有人,因此,我有特彆注意要將酒的「毒害」部分也直接寫齣來,以免內容變成過度簡化「隻要這樣喝,就會健康」的形式。畢竟依該本人的體質與所患有的疾病不同,酒也可能成為進一步觸發疾病的元兇。而有些人在讀過本書後,搞不好就再也不敢喝酒瞭也說不定呢。
在撰寫的過程中,我的喝酒方式也因這書有瞭改變。以往晚上在傢都必定喝酒,但現在聚餐多的那週在傢就不喝瞭,為瞭讓肝髒能多休息。另外,還養成瞭早、晚都量體重的習慣,也就是喝酒不忘注意健康。
雖然在外喝酒幾乎每次都一定超過「適量」範圍,但在這樣的自我護理之下,不僅體重減瞭3公斤,體脂肪更少瞭5%(現在仍持續減肥中),原本超標的中性脂肪也已控製在標準值內。早上起來神清氣爽,人不再浮腫,身體和皮膚的狀況都比以前好很多。
清楚地反映在數值上的成果,讓人實際感受到「醫生說的真是一點都沒錯!」
要是像以前那樣一直喝不停,或許現在連跟酒有關的工作都做不成。
各位愛喝的酒黨們,就當被我唬瞭也好,請一定要試試看本書所寫的飲酒法。
雖然嚴守「適量」原則是最好的,但我很清楚要做到沒那麼簡單。所以彆想得太嚴肅,抱著偶一為之的心態去做就行瞭。
即使不「死守」適量原則,光是「有意識到」適量這件事,便足以改變身體的狀況。
在持續實行的過程中,若感覺到「欸?最近身體狀況好像不錯吔」,那就太棒瞭。這錶示身體已記住對自己來說適量、不至於影響隔天的喝法。
另外,本書還解答瞭「水多喝很快就飽,但為何啤酒卻能夠一杯接一杯?」、「為何不記得自己是怎麼迴到傢的?」等疑問。這些都能成為喝酒時的話題,保證能炒熱氣氛,請務必做為溝通工具來加以利用。
「酒是用來品嘗的,不是用來喝的」這是以名酒『獺祭』而聲名大噪的山口縣旭酒造老闆的名言。
不隻是喝醉而已,為瞭能搭配美味料理並和好夥伴們一輩子持續喝下去,若本書能讓各位培養齣無損於健康的飲酒法,本人實深感萬幸。
酒類新聞工作者 葉石香織
監修者後記
雖然人間樂趣多…… 這是一本芳香醇厚又分量十足的好書,也可說是深入訪問瞭許多專傢,廣泛網羅目前已知與飲酒和健康有關之各種資訊的「最佳版本」。
隻要稍微上網搜尋一下就知道,網路上充滿瞭大量來源不明的復製資訊,還有許多營養補充品等的廣告,好壞摻雜,實在很難判斷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不僅限於喝酒方麵,現在要取得健康資訊可是必須具備相當高度的相關素養纔行。在這種情況下,如此「認真」製作的書籍就顯得十分珍貴瞭。
在日本,戰後隨著經濟成長,民眾的飲酒量持續增加,但在1990年代後陷入停滯,每一成年人的消費量從2000年左右開始有減少傾嚮。女性飲酒依然呈現略微增長的趨勢,不過男性,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喝酒習慣正在産生變化。
其背景因素很多,包括瞭網際網路的普及等娛樂與溝通管道的多樣化、健康意識的改變、傳統「職場酒聚」的減少......等等。其中,喝酒與健康的關係,特彆是有關喝酒對健康的「不良影響」已明確獲得證實,故已普及至一般民眾的知識無疑地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意義。
本書針對喝酒與疾病的關聯性,甚至相反地,針對喝酒可能帶來的好處,還有對身體負擔較小的喝酒方式等,訪問瞭許多專傢。
讀完全書後,身為醫師的我,不得不再次認知到「喝酒真的是許多疾病的風險因素」。書中很多這部分的資訊都是經由大型群體的觀察研究所獲得之結果報告,在科學方麵可說是「實證層級很高」。
而另一方麵,關於喝酒對健康有益這點,則是以細胞實驗及受測人數少的研究結果較為突齣,多數仍處於「可能對健康有益」但「尚有爭議」的階段,無法否認地,就實證層級來說還「稍嫌薄弱」。
雖然著名的「J麯綫」現象顯示瞭少量飲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整體來說,喝酒的危害依舊顯而易見,實際上所謂閤適的飲酒量,換算成乙醇不過是一天20公剋左右(約相當於中瓶啤酒1瓶,或日本酒1閤)。
這樣的標準對我們這些酒黨同誌來說有些嚴苛。但至少依據目前的實證知識,考慮到健康,喝酒的量還是得控製到相當少纔行。
不過,喝酒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有相當大的個人差異。除瞭代謝酒精的酵素等有基因上的不同外,還有體型大小、性彆、年齡等因素,真的很難以統一的標準來判斷。
更何況我們的生活還伴隨有很多其他的風險。對於想排除各種風險,好盡量活得久一點的所謂「零風險主義者」,我不建議喝酒。但多數人其實都是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同時,在生活中找樂子。重點在於要避開過大的風險。
我想對於希望能享受喝酒的樂趣,而選擇瞭「酒」這一健康風險的人,本書應可做為參考,讓他們思考「什麼程度的風險是可接受的」。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生活在零風險之中。而且所謂承擔「健康風險」,無非就是要經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定期接受檢查、注意健檢的結果......等等,有很多方法都能讓我們盡早發現身體所發齣的SOS求救訊號。
畢竟多數專傢們所提齣的,都不是什麼齣人意料的做法。均衡的飲食、控製鹽分攝取、補充水分、小心卡路裏攝取過量與肥胖問題,以及維持一定的運動量。此外,還要避免在提高風險上會有加乘效果的與香煙搭配之雙重風險。然後飲用對自己來說適量的酒,且為瞭避免産生依賴性,需安排幾天不喝酒(既是休肝日,也是休腦日)。
如果這些都做瞭,檢查齣來的肝功能等數值卻依舊惡化,那就隻好減量或戒酒瞭。上述這些都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原則,隻要能一點一滴地逐步實踐,就算是酒黨同誌們,想必也能夠「健康地」享受美酒。
請大傢務必珍惜「能喝的福氣」。
自治醫科大學附屬埼玉醫療中心消化器官內科・AbbVie GK公司
肝髒權威醫師 淺部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