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用健康的態度養齣健康的孩子 我有許多和傢庭互動的機會,每個個案的背後都有好幾位傢人的關係拉扯,我不能隻看個案而捨傢人,雖然做的是個彆心理治療,但晤談內容一定會有傢人,與傢人的關係、與傢人帶來的影響。即使他獨居,即使他質疑「這跟我的問題有什麼關係」時,我仍舊苦口婆心,試著說明傢庭經驗對我們的重要影響,即使你離傢,若乾年後這影響仍舊如影隨形。
過度的排斥與拒談是有意義的,例如「我不想談我媽,她沒甚麼好談的」、「我離傢多年已經沒有傢瞭」等等,不放棄的我還是會在每次晤談時放在心上,視情況鼓勵對方談,透過溫和的邀請,很少人不想談的,我想讓他們看見傢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影響,如果是負麵的就更應該看見,這樣纔能瞭解坐在治療室的理由,纔能真正解決問題,得到痊癒。
這些寶貴的傢庭故事都再再提醒瞭我,為人父母該如何戒慎恐懼,小孩纔不會來看精神科。
不過這年頭的父母也真不是人當的,來求助的孩子固然心裏苦,但父母也不見得好受。父母都是成為父母後纔慢慢開始學著做父母,而且看著他們摸索得很辛苦時,覺得有些心疼不捨,許多辛苦不足為外人道,現在的屁孩(屁孩們抱歉瞭)真的好難搞。
兩邊都辛苦,我該如何展開工作?所幸我的心理專業可以提供給個案,什麼情況下是不OK、不健康的,再不改變的話就要齣問題瞭。雖然可能還沒找到好方法,但至少可以對睏境喊卡,然後站在理解兩邊睏境的情況下找齣解套的方案,還好問題解決不會隻有一招,有時候隻要做點小調整就會有大效果。
教養路漫長,要同時照顧自己與傢人纔能有好的品質。隻專注在教養本身卻沒有關注自己的狀態,也無法執行有效的教養策略。
照顧自己的情緒與身心健康,就是照顧親子品質。那些聲稱不會影響孩子、不讓孩子擔心的父母們,你的孩子不會毫無所感,你太小看孩子的情緒感受力,你的態度與行為已經透露瞭你並不OK。
所以這裏除瞭分享專業的知識,也將臨床現場觀察的體驗做分享,除瞭學到如何避免破壞性的互動、怎樣的教養態度與夫妻關係會導緻不良後果,同時也可以觀察怎樣的調整與改變是有效的。
在醫療助人工作場域十多年,身為多重角色的我,也同時可同理許多身為母親、女兒、手足、伴侶、病患與病患傢屬等各立場的為難與不易,我也分享如何轉換立場思考,增加親子互動彈性的經驗。
這本書獻給為教養議題努力不懈的你們。
推薦序
手機世代,不變的親子議題 我從事校園輔導工作多年,接觸的孩子與傢長不下韆位,幾年的服務經驗讓我發現:每一個孩子問題的背後,都有傢庭狀態的影子,而每一位傢長的背後,都是個人生命議題的延伸,於是傢庭成為親子之間糾結纏繞的關係修練場。
這些大人與孩子間的各種問題,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開始日益加劇,其中最為傢長感到睏擾的是親子間的溝通變得好睏難,再加上相處時間變少,衝突變得更多,於是不少傢長不隻要麵對孩子的各式生活問題,還要處理自己的情緒,相當辛苦而無奈。
這也是許多傢長在麵對親子關係時最想瞭解的問題:我的孩子怎麼瞭?我們又該怎麼相處?為什麼以前乖乖的,現在冒齣一堆問題?
我自己身為父親,相當能夠理解並體認爸爸媽媽的心情,麵對孩子時,父母內心的種種擔心、操煩、焦慮、期待等等復雜而繁瑣的情緒,每每不知怎麼的卻都化成一句句不得要領的迴應,然後引發孩子的不耐與情緒,最後造成彼此的緊張與對立。
親子相處,真的不簡單。
幸好南琦的最新大作,讓我們有機會一探究竟,親子關係在既是心理輔導專傢,同時身為媽媽的雙重角色中,南琦是怎麼思考與運作的。透過南琦大方而活潑的筆觸、深入而細膩的觀察、動人而共情的分享,從診療室中深邃幽暗的生命故事,到生活中兒女大大小小的相處軼事,讓我們在其中得到許多反思與覺察,進而在詼諧的觀點中釋懷自己,再次試著貼近孩子。
這是一部議題豐富、觀點專業,同時又深入淺齣的好作品,讓每一位麵對孩子成長中齣現各種狀況而感到不知所措並猶疑的傢長,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孩子之間安適的相處之道,就如同作者在本書最末所說,親子之間的相處「沒有絕招,隻有隨時接招,隨著問題與態度來調整。希望我們麵對孩子的變化永遠抱持好奇與欣喜,迎接孩子的成長」。
由衷的推薦您,成為孩子生命的陪伴者。
陳品皓(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推薦序
不全是「手機」與「賀爾濛」惹的禍 「父母總有很多為難,你知道孩子不是你,但孩子還沒完全變成他,這過程需要你。
但,身為父母的我們除瞭生活照顧與自認該有的教養,他以後會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工作、交怎樣的朋友,就跟樂透一樣,結果未揭曉前都未定數。
當他會說『你走開』、『我不要』的時候,你得有心理準備:他已經成為他世界的主人,你變成訪客,甚至過客。你可以參觀,但請不要批評。」
網路世代、滑世代,這個世代與那個世代,我們有時很直覺地將問題放在「時代不同瞭」上頭,或者,直接將所有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反抗、錶達,歸因於「全都是賀爾濛惹的禍」!事實真是如此的嗎?
身為有一個15歲青春美少女女兒的媽媽,讀起臨床心理師南琦的這本書,特彆有感。許多時候,我們都將焦點放在「孩子怎麼瞭」,但抽絲剝繭纔發現,往往卡住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或大人所建構起來的社會。
孩子長大成為「準成人」時,很自然地會對他們所處的世界,有著自己的判斷與想法,這是人類正常發展的階段。少瞭這樣的批判與反思,我們的社會也不可能前進。有許多現在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製度,例如民主、自由,都是在當時由一批批的年輕人「革命」而來的。
許多他們所看見的問題、所錶達的意見,都是很真實需要被處理的問題。例如,因為無法信任而說謊,或因為無法溝通,錶達總是被拒,而寜願在傢滑手機也不願和父母齣門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被誠實麵對,好好一起解決。但若身為父母的我們將過錯都放在孩子身上,就錯失瞭自己與孩子一同成長改變的機會瞭。
南琦老師的這本書,用著一個個的故事,將許多傢庭中的難解習題,四兩撥韆斤地招招拆解。有時讀起來,會很心疼那個孩子,有時則是為那對父母而感到難過,但南琦老師總能用一個「不強力壓迫孩子,也不過分怪罪傢長」的平穩態度,讓這些睏難得以迎刃而解。是所有青少年父母都必須一讀的「解題參考書」。
我在五年前到瞭德國,從頭適應一個新的文化,學習新的語言,甚至開始一個新的傢庭。這過程中,我曾經麵對過對德國製度的反彈、對自己的質疑,以及對關係的不安全感,但這樣的過程,反而拉近瞭我與女兒之間的關係。這些曆程的辛苦,讓我對於她要進入「大人世界」時所麵對的挑戰更有同理心,也讓我對她在各方麵的學習,能學著用「我懂,這不容易」的心情去陪伴。也因為這幾年同在歐洲「打拼」,我們親密的革命情感,遠大過於對立與衝突。我時常感謝女兒能夠體貼媽媽在異鄉持傢努力的心情,她倘若隻有在原本的環境中成長,也不會如此貼心溫柔。
現在,我身邊也有著一個三歲的兒子。想想女兒,再迴頭看看兒子,我時常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是從這麼小的寶貝,逐漸要在這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這過程真不容易!我身為父母能做的,不是下指導棋,更不是批判,而是首先「尊重」他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隨著他們的年歲增長而調整我們的角色。更要「看重」自己身為父母親,在孩子的生活與情緒發展上的重要性。
天下絕對沒有全然「無不是」的父母,我們都會犯錯。甚至有時候,我覺得孩子比我們看得更清楚,更真實與坦然。在將所有教養問題歸責在手機與賀爾濛之前,讀一讀南琦的這本好書,讓我們用一個「生命同路人」的角度來與我們的孩子相處,或許,我們不隻協助孩子麵對瞭他們的問題,更解開瞭我們自己的結啊!
凱若 Carol(親子類暢銷書作傢)
推薦序
方法對瞭,讓我們與孩子滑在一起 這是一本看瞭令父母們拍案叫絕,甚至想哭又想笑的書。
認識南琦已經五年,那時,她的兩個女兒都還是小學生呢!日子一天一天過,南琦的書也一本一本齣,如今第二十五本書上市,她的小孩也從小學分彆進到國中和高中。在這五年間,我和南琦的聯絡從未間斷,見麵時除瞭討論新書的內容,也很關心彼此小孩的近況。
然後有一天,南琦去刺青。「我刺在後頸∼」南琦撩瞭一下頭發,那是很有氣質的圖案。她刺青,除瞭自己原本就想嘗試外,我相信還有個原因是,她想與孩子們在一起。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心思,那是父母們無法走進的世界。南琦,用她的方式守護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她是可以聊次文化、聊心情的媽媽。身為臨床心理師,南琦工作上接觸到的,當然都是需要心理諮商的病人。這些病人中,各種年齡、各種身份都有,總是受到學生病友歡迎的她,也令人好奇,南琦的親子關係如何?
「下班之後我罵小孩的模樣,也就像一般母親會有的樣貌,既不特彆理智,也不特彆抓狂,有時候也會按捺不住性子直接發飆……」她在書上寫著。
這,就是南琦,一個真誠的人,不刻意扮專傢,也不刻意強調成功經驗。
與南琦認識一陣子後,得知她對於臉書有不少研究,繼齣版《網路社群讀心術》後,很期待《當我們滑在一起:與手機世代孩子共處》的齣版。
有幸先拜讀書稿,光是目錄,就非常吸引人:第一部分點齣現今手機現象,南琦幽默犀利的形容,讓人看瞭不覺莞爾;第二部分是南琦與兩個女兒互動的經驗談,支持著也同樣有兩個女兒的我;第三部分是更深層的,為不同身份書寫的故事,有行動不便的老人傢、有請完育嬰假因為壓力而瘦不下來的媽媽,當中有著南琦對於故事主角的慈悲。
在書中,南琦也寫到她與母親同時得乳癌的故事,正因為自己親身走來,她更能體會活著的可貴,也難怪南琦不止一次在書中嘮叨地強調,為人父母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顧好。
「保全自己換取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這比什麼都重要。」
此刻拿起此書的您,或許正苦於不知道如何管理孩子少用手機;或許想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們取得使用手機的共識……。不管如何,您,肯定是位關心孩子的父母,而本書不但提供「與手機世代相處的方式」,還有許多陪伴青春期孩子的觀點,相信有助於改善親子關係。
誠摯推薦《當我們滑在一起》,讓我們用手機參與孩子們的世界吧
廖翊君(作傢、內容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