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內嚮小孩到內嚮大人 即使已經步入微中年,我仍然記得第一天上幼兒園的驚悚感。
站在偌大的大廳裏,不知所措的我,茫然望著周圍的人說著全然陌生的語言,我全身緊綳,試圖想搞懂老師嘴裏說的話,但這一切努力都徒勞無功。根據我媽的說法,剛進團體生活的我,連續三天不吃不睡,讓她不得不請假到幼稚園陪我適應環境。到瞭畢業前,學校舉辦大傢引頸盼望的露營,其實說穿瞭就隻是在幼稚園中庭搭帳篷,但相對其他小朋友的新鮮和興奮,我在帳蓬裏看著園外的夜幕漸漸低垂,纔幾歲的我,心中竟有充滿無限蒼涼的空虛感,第一次有瞭往後要獨自麵對世界的體悟。
而這樣的焦慮感,並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與社會化改善多少。踏入國際的社交場閤前,我總先盤算在場齣現哪些人?甚至逐一想好碰到誰要先講哪種話題;麵對不熟悉的對手或陌生環境,我總是要先默默觀察上好一陣子纔有辦法想齣應對策略。坦白說,這一切深謀遠慮的行為完全是齣自焦慮,齣自「怎樣纔不會被那些舌燦蓮花的人逼死」的心情。經過不同國傢、文化、職位的職場曆練,這種挑戰與睏境毫無懸念地與日俱增,我的主管、老闆常覺得我沒辦法達到他們的要求,而我也飽受個性內嚮之苦,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還是有不如人之處。
但加入怡君的社團之後,每次看到她對女兒的新觀察、新應對或鼓勵方法,都感覺自己心裏那個內嚮小孩也慢慢地得到瞭療癒,讓在職場上戰鬥許久的我也有瞭許多新想法,不禁覺得,如果我是這樣長大,現在會過著怎樣的生活?如果我的主管也有個內嚮小孩,會不會更重用我?受到怡君的鼓舞,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外嚮者瞭解我,或是說,如果主管/下屬不瞭解我,我要怎麼寫一本關於自己的操作手冊?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互相尊重、溝通良好的內嚮和外嚮者閤作,會是無堅不摧的超強團隊;而這本書更讓我看到,原來這種強大關係的基礎,正是彼此學習、互相體諒的關係,無論是親子、同事、或主管/下屬關係。
本書第二部分尤其讓我受益良多,無論是內嚮者或外嚮者、無論相處的對象是什麼年紀,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和內嚮族相處的方法。如果相處的內嚮者是傢人或朋友,書中提供的方法可以讓你們找到更好的相處之道;如果是同事或長官/下屬,這部分很神奇地也可以做為某些閤作或應對策略的基石。
有次我齣席一場內嚮者占大多數的聚會,會場雖然爆滿但是極度安靜、雖然擁擠卻充滿高度秩序;大排長龍的過程中,沒有人露齣任何不悅、不耐,甚至會主動讓外地人排到隊伍前麵,讓他們可以早點迴傢。滿心感動與驕傲之際,迴頭想想,這些充滿同理心的大人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是體貼而脆弱的內嚮小孩。一想到這裏,不禁覺得怡君的書扮演的正是一股未來社會清流的推手,而默默但真切地希望這本書可以大受歡迎。
身為害羞怕生的人,我的內心小劇場已經開始想著,如果當麵見到怡君,要說什麼好呢?
「謝謝妳這麼懂內嚮者,真的很謝謝。」我應該會努力練習,好當麵跟她這樣說吧!
《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 張瀞仁
作者序
和這樣的你相遇
讓我更有能力帶給身邊的人幸福 擁有一個內嚮小孩,曾經讓我覺得孤單、有著說不齣口的挫摺。
那種挫摺感不像是以往我熟悉的模樣:你大概會知道跌在哪裏、有哪些問題,盡管傷心,但總有個方嚮可以麵對,好好站起來後就可以看得更清楚;然而帶一個這樣的孩子,就像身處在濃霧裏,無力感層層包裹住我,讓我分不清東南西北、難以前進後退;氣惱的是,這團霧分明輕柔安靜,卻將自己睏在原地打轉。
原本以為那團霧就是我的內嚮小孩,過瞭幾年後纔明白,當時的濃霧其實是我自己,我甚至應該感謝這霧將我留下來、停一停。
用腦想不齣來的事,我知道必須用心。從小受到的學習和訓練, 都鼓勵我去思考、去想,然而思考本身受限於自我經驗和意識框架,即使再聰明無礙,也有想不透的時候,我甚至無法理解孩子的恐懼,曾經最常脫口而齣的話就是:「你到底在害怕什麼?」「你到底需要多久纔準備好?」「為什麼你老是說不要?」
一旦無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就開始認為是孩子無理取鬧、不可理喻,當心思隻停留在要「如何解決問題」時,不自覺的就把孩子定義成我的「問題」 之一。愈是適應社會得心應手的父母,就愈難以忍受問題的存在。
每個父母麵對孩子時,都自認非常用心,然而我們可能誤解瞭用心之意。真正的用「心」,是用感受去同理,而不是用思考的方式去理解;真正的用「心」,是用想像去對話,而不是用邏輯去推演。我練習放下過去習慣的我, 重新迴到初始的狀態,「心」很快地引導我找到跟孩子的連結; 我的孩子開始褪下披在外麵的隱形鬥篷,小心翼翼地讓裏麵的璀璨光芒一點一滴露齣來,真的就像魔法故事書裏寫的那樣,隻有用心的人纔看得見。
透過這些年來的摸索過程,我和我那個個性內嚮的小孩建立深厚信任感與十足默契,走進內嚮者的祕密花園,纔領悟到他們難以言盡的超能力。
寫這本書的動機,一開始是想替內嚮孩子發聲,這個世界總是充滿喧譁的聲音,求錶現、講速度的社會裏,不斷要求他們符閤彆人的期待標準。無法做自己發揮天賦的內嚮孩子,不是被誤解沒有能力,就是被忽略視而不見;而不論我們多愛孩子,都無法替他們分擔一些腦海裏的繁瑣思慮、也難以減少任何擱在心頭的多愁善感,每一步都得靠他們自己走踏。
也因此,這本書特彆邀請「身為過來人」的內嚮顧問團,分享「內嚮大人們」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的成長經驗,加上個彆專業身分給予的解讀與建議,再比對我和內嚮妹妹生活裏的小小實驗心得……,我誠摯希望這些文字能陪著我們的內嚮小孩們一起慢慢長大,不必著急不必取寵。
當這本書完成時,我迴顧一路走來的紀錄,纔領略原來我一直在接受內嚮孩子給我的禮物:讓我拋開後天環境給我的框架,還原我自己,成為一個能給彆人幸福的人,而現在的我比從前更常感到滿足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