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

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親近真儒家

  本書作者傅佩榮教授指出:「哲學應該被理解成,由人的理性出發,去尋找終極關懷的過程。」

  儒家哲學既能認清問題又能解決問題。但新的難題是:儒家的真正思想是什麼?孔子是出發點,孟子是中繼點。這兩點形成一條直線。以這條直線為立場,只要方向相同的就是儒家。儒家又名「孔孟之道」,可謂名副其實。

  《易傳》、《大學》、《中庸》是孔孟思想的「接著講」,分別將其應用於:一、打通天地之道與人之道;二、培養合乎儒家理想的统治者;三、由安頓人類推而至於參贊天地之 化育。儒家哲學至此燦然完備。

  本書把儒家思想定義為「先秦儒家哲學」。因為從秦始皇開始,便有了帝王專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這讓真正的儒家不復存在。儒家思想與帝王專制在本質上不能相融。孔孟思想從秦始皇之後就失傳了。

  現在擺脫了帝王專制,正是學習儒家哲學千載難逢的機會,是時候要把孔子、孟子的思想徹底說清楚了。清代哲學家顏元曾說過:「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看多了程、朱的注解,永遠看不到真正的孔、孟。

  學習先秦儒家哲學,要有理性的心態。以理性探討真理,回到《論語》來瞭解孔子,亦重新解讀荀子。理性尊重一切「有根據的、合邏輯的、可理解的」觀點;探討依據詮釋學的進路,辨明「究竟說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應該說什麼」。真理展現於開放的心靈,既能「以經解經」,又能「以經驗印證經典」。

本書特色

  .經典閱讀:以詮釋學方法重讀先秦儒家哲學經典。
  .親近真正的儒家哲學:破除宋明學者注解迷思,直驅真正的「孔孟之道」。
  .台灣大學哲學系熱門課程:傅佩榮教授親述講稿,評介儒家經典《論語》、《孟子》、《易經》、《大學》、《中庸》,並指明《荀子》歧出之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逢其原書院院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卷》、《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等近百種,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向度》等書,策劃《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全六冊)及編譯《上帝.密契.人本》。
 

圖書目錄

自序/傅佩榮
 
第一講 儒家的基本性格:背景、人物與經典
第二講 《論語》解讀:宰我問三年之喪
第三講 《論語》解讀:吾道一以貫之
第四講 《論語》解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第五講 《論語》解讀:孔子的宗教信仰
第六講 《孟子》解讀:浩然之氣
第七講 《孟子》解讀:人性理論
第八講 《孟子》解讀:盡心知性知天
第九講 《孟子》解讀:人生境界
第十講 《荀子》解讀:人性理論
第十一講 《荀子》解讀:天行有常
第十二講 《易經》初探
第十三講 《周易.文言》解讀:以誠修身
第十四講 《大學》解讀:格物致知
第十五講 《中庸》解讀:天命之謂性
第十六講 綜合討論
 

圖書序言

第一講 儒家的基本性格:背景、人物與經典
 
談起儒家,每個人都好像懂一些,但若深究起來,對其根本思想又不太清楚。這門課的目的,便是要讓大家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一看,儒家究竟在說什麼。
 
所謂哲學的角度,根據我學習西方哲學的經驗,可歸納為三點特色:
 
第一,澄清概念。任何人都有責任澄清自己所說的話,每個字都要有清楚的定義,如果有一個字定義不清楚,那就不要用,這是哲學最基本的要求。我們在社會上與別人溝通,其實很多誤會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把話說清楚。
 
第二,設定判準。也就是判斷的標準是什麼。譬如,大家都聽說過「擇善固執」,那麼要怎麼擇善?以誰的標準呢?標準怎麼定的?理由何在?這些都要清楚說明。
 
第三,建構系統。好的哲學必定有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要能闡釋人類以及自然界。這當然很難,科學家也承認:目前未知的部分,遠遠超過已知。比如,宇宙還有很多黑暗物質是人類所無法解釋的,因此焦點必須回到人類自身。人類對於自身的研究很微妙,每個人都瞭解一些,又無法完全瞭解。所以,哲學家的「建構系統」,重點放在根本的問題上:人類與自然界到底有沒有來源,有沒有歸宿?
 
中國人以「宇宙」二字代表自然界,上下四方稱為「宇」,往古來今稱為「宙」,這兩個字就包含了時間與空間的整體。但是請問,宇宙有來源嗎?有歸宿嗎?簡單說,宇宙有一個開始,科學家解釋為大爆炸、大霹靂或黑洞,它自然也有一個結束。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處於太陽系之中,而太陽系的壽命,大概是八十億年。這個數字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不過,宇宙只要有開始和結束,人類就可以運用理性去思考。重點並不是探討宇宙演變的過程,而是去追問,人類活在宇宙之中,究竟有什麼意義?俗話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我們所憂的是幾十億年啊。如果不能解釋人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就無法回答人應該如何生活。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