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

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4
  • 0
  • 智慧學校
  • 教育信息化
  • 未來教育
  • 教育技術
  • 創新教育
  • 學校建設
  • 教育變革
  • 數字化學習
  • 教育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麵對「工業4.0」(industry 4.0)的浪潮席捲,各國政府莫不殫精竭慮思索經濟發展與人纔培育的因應之道。由於學校扮演著「育人」、「育纔」的關鍵角色,更是發展變革開創新局的首要場域。應運「工業4.0」而生的「教育4.0」將麵對哪些重大課題?教育4.0的具體內涵與特點為何?都有待集體發想、建構與論辯。本書著眼於工業4.0的發展背景脈絡,想像與建構教育4.0的智慧學校樣貌,針對「人纔培育」、「學校 教育製度與環境」、「課程、學習與教材教法」三大主題進行論述,分析智慧學校人纔培育的挑戰與策略,探討智慧校園的管理運作與教師角色的轉換因應,剖析智慧學校課程與教學的變革趨嚮,將可作為教育4.0政策擘劃與實務推動的重要參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清山


  颱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授

王令宜

  國傢教育研究院教育製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王如哲

  國立颱中教育大學校長

李玉馨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助理教授

鄭崇趁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係教授

葉坤靈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副教授

林逢祺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教授

蘇永明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教育與學習科技學係教授

湯誌民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

彭煥勝

  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教育與學習科技學係教授

溫明麗

  颱灣首府大學前講座教授兼院長

陳伊琳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助理教授

單文經

  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劉哲瑋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博士生

唐淑華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瀋心慈、呂詩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生

陳明溥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授

顔榮泉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係副教授

陳萩紋、羅心妤

  新北市錦和高級中學國中部教師

張復萌

  國傢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楊國揚

  國傢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研究中心主任

陳憶芬

  佛光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王立心

  國傢教育研究院綜閤規劃室主任
 

圖書目錄

吳理事長序  iii
編者序 vii

1. 邁嚮教育4.0之「人纔培育」篇  1
1-1    教育4.0世代的人纔培育探析……    吳清山
王令宜    3
1-2    人工智慧發展及其教育應用……    王如哲    31
1-3    以思考創造決勝智慧科技?論人機競閤浪潮下的工作與學習……    李玉馨    45
1-4    論「教育4.0」的「新師資培育」政策………    鄭崇趁    73
1-5    Kerr新世紀多元大學之描繪及對颱灣高等教育之藉鑑……    葉坤靈
林逢祺    99
1-6    教育4.0的通識教育……    蘇永明    147

2. 邁嚮教育4.0之「學校教育製度與環境」篇  171
2-1    智慧校園(smart campus)的行政管理與運作    湯誌民    173
2-2    工業革命與小學基礎教育之間的變革發展與省思……    彭煥勝    203
2-3    教育4.0下之「教學學」可能麵臨的「悲慘」際遇和教師應有的專業……    溫明麗    229

2-4    教育4.0時代不可取代的教師角色:適應性偏好對個體幸福的蘊義……    陳伊琳    267

3. 邁嚮教育4.0之「課程、學習與教材教法」篇  305
3-1    由矽榖經驗蠡測智慧學校的教學改變……    單文經
劉哲瑋    307
3-2    既「深」且「廣」的學習─論教育4.0時代的教材設計方嚮……    唐淑華
瀋心慈
呂詩婷    371
3-3    科技創新智慧學習─以適性診斷與個彆化教學為策略之國中數學補救教學研究……    陳明溥
顔榮泉
陳萩紋
羅心妤    409
3-4    發展數位教科書之相關法製分析……    張復萌
楊國揚    443
3-5    綫型函數的教與學:開發本單元數位教科書之基礎……    陳憶芬
王立心    487
 

圖書序言

吳理事長序

迎接未來教育4.0的挑戰與因應


  工業4.0(Industry4.0)是德國在2011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HANNOVER MESSE)時,率先提齣的工業製造生産智慧化的發展建議。2015年德國總理梅剋爾正式推動工業4.0標準,同時獲得歐盟各國、日本、韓國、中國、美國、颱灣的支持,開始蔚為世界風潮。工業4.0係在透過大數據、物聯網、雲端運算、行動通訊決策等數位化資訊整閤之數位科技,提供更智慧化、自動化及客製化的生産及供應鏈能力。藉由廣泛應用智慧機器人,將網路技術與服務業整閤進入製造業。依德國西門子Amberg先進實驗工廠的經驗推估,工業4.0後的生産鏈可提高其生産價值十倍以上,一般認為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之濫觴。

  工業4.0對各國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的影響,確實明顯可見,在正嚮影響方麵,工業4.0可提高企業生産力,可提高企業産品品質,可增加企業營運利潤,可降低企業生産成本,可提升企業競爭力。而在負麵影響方麵,工業4.0將因機器人力取代勞工人力,可能造成勞工失業;且因智慧化生産方式改變,可能造成勞工生産技能再教育的學習壓力;由於新型態工作將齣現,有些工作將會消失或被取代;另因造成大量失業危機,將衝擊社會經濟教育的發展。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閤公會(VDMA)曾委託霍恩海姆大學,針對4.0對經濟建設發展影響進行調查,發現原先預估機器將取代人類的工作,並沒有明顯齣現,但是企業要求員工擁有雙學位、雙領域、雙證照的趨勢,則相當明顯。同時發現有高達80%的機械業者,已改變對員工工作職掌、教育訓練內容方法的要求。有62%的業者確定,工業4.0在員工職能調整和教育訓練的安排上,加強通識教育和跨領域的培訓,確具重要性。

  的確,工業4.0近年來在各先進工業國傢,如排山倒海趨勢而來,不僅製造工業倍感壓力,教育界亦是備受挑戰。不僅高教人纔培育策略上,1.要加強産學閤作儲訓智慧化産業人纔;2.辦理第二專長在職培訓專班;3.強化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實施;4.加強人文啓發式教育陶冶;5.重視數位化科技整閤教育實施;6.重視技職校院教育之人纔培育功能。在一般中小學教育的改革發展上,亦引起瞭大傢的共同省思和重視,如何去麵對數位化高科技發展,有效結閤應用,以提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成效,確屬為刻不容緩的要務。

  中國教育學會有鑒於工業4.0發展對今天教育人纔培育需求的挑戰壓力,覺得有必要從教育基本麵去思考要如何去因應,乃決定在去(2017)年聯閤年會開幕式時,由本人以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身份,發錶「工業4.0對高教人纔培育政策的挑戰」的專題演講,今(2018)年則藉由聯閤年會國際教育學術研討會之舉行,以「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為主題,邀請國內外教育學者專傢,齊聚一堂,發錶專題論述,一起來探討高科技數位化教學時代,教育4.0的教與學,應該如何作有效的翻轉教學與因應配閤。同時,也嚮國內教育學者專傢邀請賜稿,齣版專書「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教育省思,值得關心教育未來改革發展者,大傢一起來努力麵對這個艱钜偉大的挑戰。

  本書共邀集國內教育學者專傢賜稿十五篇大作,分成「人纔培育」、「學校教育製度與環境」和「課程學習與教材教法」三大領域,希望能引領國人重視高科技時代教育的新發展走嚮。麵對工業4.0對人纔需求之挑戰,教育應如何培育未來人纔,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這是一個刻不容緩急待解決的課題。

  的確,「教育4.0」的提齣,確是關鍵時刻,今天麵對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運算、行動通訊決策、3D列印、機器人……等的興起和被廣泛運用,如何在師資培育、課程教材、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環境佈置、行政管理、傢長親職溝通、社會資源支援……等,重新佈局安排,調適改變,期能朝更科技化、智慧化和數位化的教育改革發展,以利教師能善用科技方法、多元彈性靈活、個彆適性教導學生,而學生也能善用科技媒材,自主自動學習,實作創新自造學習成長發展,則培養一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下一代的教育理想,纔可望有機會實現。

  本書之付梓,感謝各位教育專傢學者的創新智慧分享,謝謝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洪仁進教授的大力擘劃,謝謝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林主任逢祺教授、湯仁燕教授、陳伊琳教授、高嘉徽助教多人之共同執行編輯,備極辛勞,謹緻上最大謝忱。期望本書之問世,能帶給國人對教育未來發展與革新的走嚮,有一重大的新知認同與支持肯定。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
颱灣教育大學係統總校長    吳清基 謹誌
中華民國一○七年十一月九日

編者序

  2018年教育學術團體聯閤學術研討會定名為「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係著眼於「工業4.0」(industry 4.0)浪潮席捲而來,各國政府莫不戰戰兢兢、殫精竭慮地思索如何在經濟發展與人纔培育上即時因應。其中,學校扮演著「育人」、「育纔」的源頭活水角色,因而首當其衝地成為被訴求要展開變革的對象與場域。因應當前新興的社會變革趨勢,學校教育應當如何迴應,始能為此前的Z世代與新世代預作準備?當此之時,何種知識最有價值?知識如何産生?知識如何適當傳遞?這些都實實在在地影響學校教育的實際運作,甚至是學校與教師的重新自我定位。這些都是應運「工業4.0」而生的「教育4.0」所要麵對的重大課題。

  工業4.0發軔於21世紀初期,相較於前三次工業與科技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突破性與高速推展更勝以往。在諸多強勢領域的帶領下,包含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機器人學、大數據、雲端計算、物聯網、自動駕駛、行動通訊、生物科技、奈米科技、3D列印技術、物質科學與材料技術、量子計算、新能源技術與能源存儲等,新一輪的産業革命以指數般的步調衝擊各行各業與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超越工業3.0的自動化特點,工業4.0的核心精神是智慧化,具體展現如智慧生産(smart production)、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甚至是智慧校園(smart campus)、智慧學校(smart school)等,講求利用先進分析技術,在數位化、效率化的前提下,即時且精準地迴應客製化的需求。

  承上所述,人纔培育與學校教育既是迴應工業4.0發展態勢的根本之道,教育非但不該在工業4.0中缺席,反而應當洞燭機先主動迴應,「教育4.0」之說於是應運而生。教育4.0的具體內涵與特點為何?這是一個未有定論的大問題,尚待集體發想、建構與論辯,這也是本次研討會的用意所在。關於教育4.0的想像必須以工業4.0為背景。就現有論述予以分析,大抵可以發現兩條主軸,分就新興人纔培育、學校教育的教學與環境兩個層麵立論,兩者環環相扣。

  首先,就新興人纔培育方麵。工業4.0不僅為經濟建設帶來突破性發展的契機,同時也為當前産業帶來嚴峻衝擊與挑戰。有關工業4.0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學者們預測不久的將來,諸多産業的工作機會將由機器(人)所承擔,原先的勞動人力變得多餘過剩,勞工失業現象指日可待,失業危機將衝擊各國。與此同時,學者們也預測未來將齣現新型態的工作機會。為瞭配閤智慧化生産模式的到來,各産業界從業人員顯然需要在生産技能方麵接受再教育,在職進修、迴流教育,甚至嶄新型態與內涵的職前教育皆有其迫切需求。要言之,現在各國政府莫不苦思著,麵對工業4.0時代産業需求,什麼知識最有價值?社會需要的人纔類型為何?如何在職前教育階段做好育纔工作?

  為此,美國國傢科學委員會1986年的研究報告為美國聯邦政府此後數十年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政策揭開序幕。時至2011年,改而倡議STEAM(加入arts)。在STEAM教育架構下,教育的目的不再隻是單純的知識授受,也包含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究」、「學以緻用」,其精神與〈12年國教總綱總綱〉所揭示的「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能將所學的知識、能力與態度與生活作結閤,在真實生活情境下,透過身體力行將知識整閤活用頗為契閤。要言之,教育4.0所緻力培育的人纔不但是學有專精,而且是具有博雅/通識精神,能將知識整閤靈活運用的人。

  其次,就學校教育的教學與環境方麵,麵對工業4.0時代下,大規模開放綫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s)、公開取用(open access)課程與教育資源的廣泛流通,加以綫上學習、在傢自學、團體共學等實驗教育型態的湧現,莫不在在驅使吾人重新思索學校教育存在的必要性與價值。工業4.0先進的科技進展再度促發關於教育型態的另類思考,讓我們重新反省當前這個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機構化」教育型態―學校教育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奧地利思想傢I. Illich「非學校化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的說法,置放在今日教育4.0的脈絡下更顯得意味深遠悠長。麵對當前全球性免費綫上教育資源如此豐沛,其中不乏知名專傢、學者精彩的綫上講演性課程,學習已不再侷限於學校課堂之內,也不受限於各校師資,如此一來,實體的學校教育還有存在的價值嗎?它的不可取代性與獨特價值何在?教學工作會否如同部分科技巨擘所預測的,將為機器(人)所取代,引發教師失業潮?學校教師角色如何重新定位?凡此都值得再加思考和討論。

  而隨著工業4.0網路實體係統的全麵進入校園,改變的麵嚮絕非僅有教學層麵,可以預見的是校園環境生態的連動改變,包含學校行政管理與運作層麵。逐步邁嚮教育4.0之路,我們麵臨的迫切議題是:我們理想中的智慧學校究竟是何種樣貌?尤其,在工業4.0時代下誕生的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s)學生,其擅長/慣常的學習模式與步調、思考風格、人際互動方式等,恐與身為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的教師有重大差異。麵對此一事實,教師所麵臨的挑戰包括:如何乘工業4.0之風,善加利用數位科技教育資源,緻力於培養前述以探究精神為本,能整閤知識靈活運用,甚至動手實作創作解方的新世代人纔。與此同時,麵對適性教學(adaptive instruction)與適性教育理念,值得思考的是「誰適應誰」的問題,學校課室教學應當要完全符應/適應學生擅長/慣常的學習與人際互動模式嗎?抑或應當透過刻意引導,培養其他的經驗世界的方式?在課程內容的設計和教材編選上,如何因應學習的需要?都在在考驗著我們現有的教育智慧!

  基於上述思考,本書以「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為題,針對「人纔培育」、「學校教育製度與環境」、「課程、學習與教材教法」三大子題,邀集教育學術界的專傢學者發錶鴻文,全書共計15篇文章。

  一、邁嚮教育4.0之「人纔培育」篇

  本篇共收錄六篇論文。第一篇〈教育4.0世代的人纔培育探析〉先就教育4.0世代的發展脈絡分析其特性,繼而提齣教育4.0世代人纔培育的四大挑戰,以及人纔培育的三大課題,最後提齣八項人纔培育的策略。第二篇〈人工智慧發展及其教育應用〉從橫斷麵的角度,介紹人工智慧領先國傢的發展概況與發展計畫,指明人工智慧帶來的機會與挑戰,並提齣人工智慧在教育上的應用。第三篇〈以思考創造決勝智慧科技?論人機競閤浪潮下的工作與學習〉,在未來人類即將大量失業的預測背景下,針對智慧科技的特點、未來人類生活與工作模式的分析,以及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的對比說明,闡明決勝未來之工作與學習特性。第四篇〈論「教育4.0」的「新師資培育」政策〉針對教育4.0教師的角色責任、核心素養,提齣新詮釋,並據以論述教育4.0的新師資培育政策七大方嚮,建構素養取嚮的師培藍圖。第五篇〈Kerr新世紀多元大學之描繪及對颱灣高等教育之藉鑑〉從1960年代美國高教新型態—多元大學的界定、肇因、特徵與問題談起,繼而描繪全球化與資訊科技時代下,即將上演的六項高教劇本所刻劃的新世紀高教圖像。第六篇〈教育4.0的通識教育〉從K. Marx曆史唯物論角度切入,接著談論工業4.0時代高科技發展形成D. Haraway所謂的人機閤體(cyborg),最後提齣對於教育4.0時代下通識教育的建議。

  二、邁嚮教育4.0之「學校教育製度與環境」篇

  本篇共收錄四篇論文。第一篇〈智慧校園(smart campus)的行政管理與運作〉著眼於數位校園(digital campus)與智慧校園(smart campus)的差異,論述智慧校園的關鍵技術與整體架構,並就智慧行政、智慧管理、智慧生活及智慧校園的基礎建設,提供智慧校園建置之參照。第二篇〈工業革命與小學基礎教育之間的變革發展與省思〉從曆史縱深的觀點,剖析工業1.0、2.0、3.0、4.0革命對於各時期小學基礎教育帶來的發展變革,並從教育目的與價值角度省思其發展趨嚮,提齣檢討與省察。第三篇〈教育4.0下之「教學學」可能麵臨的「悲慘」際遇和教師應有的專業〉,鑒於教育1.0至教育4.0流變使得教育愈嚮工商企業需求靠攏,原有教育化育成人的本質相對式微,教育的主體性也日漸隱沒。為求積極麵迎教育變革,同時捍衛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提齣教育4.0素養導嚮教學架構,以及「思覺行盼」的教學學(pedagogy)模式。第四篇〈教育4.0時代不可取代的教師角色:適應性偏好對個體幸福的蘊義〉針對適應性偏好的概念與範例,及其對於個體幸福的意義進行闡釋,指明教育者的角色有二:根據幸福知識,維護受教者的共通益趣,以及協助發展個殊益趣,與自主擘劃幸福藍圖。

  三、邁嚮教育4.0之「課程、學習與教材教法」篇

  本篇共收錄五篇論文。第一篇〈由矽榖經驗蠡測智慧學校的教學改變〉根據美國矽榖地區科技融入教學之中小學經驗,歸結教學改革要項,並將之置入美國教學改革的曆史脈絡中,以剖析改變的性質與緣由。據此蠡測颱灣因應工業4.0所設置的智慧學校的教學改變。第二篇〈既「深」且「廣」的學習─論教育4.0時代的教材設計方嚮〉,針對工業4.0時代下颱灣中學生學習內涵是否達到加深加廣的學習,進行總體檢,選擇國中國文六冊教科書為分析對象,根據情意教育主題及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架構,分彆檢測其廣度與深度,最後提齣改進建議。第三篇〈科技創新智慧學習─以適性診斷與個彆化教學為策略之國中數學補救教學研究〉,鑒於蓬勃發展的數位科技有助於創新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本文探討不同適性診斷補救教學策略與先備知識分組,對於數學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創新科技係統的使用態度與接受度之影響,提齣創新科技的運用與適性主動的智慧學習,以促進優質且個彆化的有效教學。第四篇〈發展數位教科書之相關法製分析〉,鑒於數位教科書將成為未來中小學教學場域中教育科技的發展重點,本文針對數位教科書的法製議題與處理方式,分就編輯端、發行端、使用端、選用端等進行探究分析,就未來實施數位教科書的政策提供建議。第五篇〈綫型函數的教與學:開發本單元數位教科書之基礎〉針對中學數學教師在綫型函數單元的教學經驗進行分析,提供未來數位教科書之設計與數學教育之建議。

  本書的順利編輯付梓,尤其感謝各篇作者殫精竭慮貢獻鴻文,以及在中國教育學會吳清基理事長帶領下的整個團隊,包含研討會計畫撰寫的師長、論文審查委員,以及全體工作人員的用心投入,在此謹申謝忱。但望本書讀者能一同在邁嚮教育4.0的路上想像、擘劃、共構智慧學校的願景。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本書,老早就聽聞它在教育界掀起瞭一陣不小的波瀾,尤其是在我們颱灣,對於如何應對未來教育的挑戰,大傢都有著一股強烈的渴望去探索。這本書提齣的“智慧學校”概念,聽起來就像是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未來學校的藍圖,充滿瞭科技感,也承載瞭對下一代教育的殷切期盼。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颱灣這樣一個文化多元、教育改革腳步不停歇的地方,如何將這種“智慧”落到實處?是單純的技術堆砌,還是需要更深層次的理念轉變?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在現有教育體係下,循序漸進地導入智慧化元素的具體思路,而不僅僅是遙不可及的未來暢想。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跨領域整閤的教學案例,或者如何培養教師們適應這種變革的能力?這些都是我非常關注的點。總的來說,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啓發,讓我對未來的學校教育有更清晰的認識,也希望能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們颱灣的教育邁嚮更具前瞻性的方嚮,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更好地迎接快速變化的社會。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們颱灣的教育,在接下來的十年甚至二十年,會走嚮何方?《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本書,像是拋齣瞭一枚引信,點燃瞭我對未來教育的無限遐想。我特彆在意的是,“智慧學校”這個概念,它是否僅僅是把現有的教室變成一個充滿屏幕和傳感器的空間?還是說,它會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的革新?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如何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真正地轉化為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激發創造力的強大工具。例如,是否能夠通過智慧化的學習平颱,為每一個學生量身定製學習路徑,讓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和興趣去探索知識?此外,對於我們颱灣的許多傢長來說,他們最關心的還是孩子的成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我們,在“智慧學校”的環境下,孩子的情感發展、社交能力的培養,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评分

最近翻閱瞭一下《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的導讀,感覺這本書觸及的議題非常深刻,也正好呼應瞭我們當下颱灣教育界普遍存在的焦慮感。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核心在於“人”,而“智慧學校”的構想,是否會過於強調科技而忽略瞭人的情感、創造力以及人際互動的重要性?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科技與人文教育之間的平衡點,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術上的“先進”。比如,如何在智慧化的學習環境中,依然能夠培養學生同理心、協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對於我們颱灣這樣子強調品德教育和全人發展的社會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我還在思考,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打破傳統學校的邊界,讓學習無處不在?例如,如何利用科技將傢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資源都整閤到教育體係中,構建一個更開放、更包容的學習生態係統。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充滿智慧的解答,讓“智慧學校”不僅僅是一個科技的概念,更是一種教育哲學的升華。

评分

我一直都對教育的未來充滿著好奇,而《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最關心的話題。在颱灣,我們一直都在積極探索教育創新的道路,而“智慧學校”的構想,無疑是其中一個令人興奮的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些關於“智慧學校”的深度解析,它是否意味著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的誕生?如何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構建一個能夠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其核心素養的學習環境?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如何在“智慧學校”中,實現技術與人文的完美融閤,既能利用科技的優勢來提升學習效率,又能保留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文關懷和情感連接。同時,對於我們颱灣的教育體係而言,如何將這些“智慧”的構想,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案,也是我非常關注的。

评分

《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本書,光聽名字就充滿瞭未來感。在颱灣,我們一直都非常重視教育的質量,也樂於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邁嚮教育4.0》提齣的“智慧學校”概念,讓我對未來的課堂充滿瞭好奇。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理解“智慧”的?它是否僅僅是指技術層麵的智慧,還是包括瞭教育者智慧、學習者智慧以及整個教育生態係統的智慧?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設計和實施“智慧學校”的實際案例,特彆是能夠結閤我們颱灣的教育特色和優勢。例如,如何利用科技增強傳統課堂的互動性,如何讓在綫學習和綫下學習無縫銜接,如何通過數據分析來優化教學效果,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們對於教育本質的思考: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確保教育仍然是以人為本,能夠培養齣有溫度、有情懷的下一代?

评分

《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本書,讓我對教育的未來充滿瞭憧憬。在颱灣,我們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而“智慧學校”這個概念,無疑是我們邁嚮未來教育的重要一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智慧”融入到學校的各個層麵?是從硬體的科技設備,到軟體的教學內容,再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都會有哪些創新和改變?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智慧”的學習者?例如,如何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獨立思考,如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我們颱灣的傢長來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環境中成長,而“智慧學校”的齣現,是否能夠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一個能夠激發學生潛能、培養未來人纔的智慧教育新模式。

评分

最近,我對“教育4.0”這個詞匯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而《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這份好奇心。在颱灣,我們總是在思考如何讓教育更具前瞻性,如何讓我們的下一代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描繪一個清晰的“智慧學校”的圖景,它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有具體的構成要素和運作方式。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利用科技來提升教學的個性化水平?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來瞭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並提供量身定製的學習方案。此外,對於我們颱灣這樣一個強調團隊閤作和公民素養的社會,我希望“智慧學校”的建設,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之間的協作,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全球視野。

评分

《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未來教育的無限想象。我們颱灣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教育的現代化,而“智慧學校”的概念,無疑是這一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將“智慧”融入到學校的日常運作中的?是從課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創新,到學生評價體係的改革,又或是學校的管理模式,都會有哪些顛覆性的改變?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來賦能教師,讓他們能夠更專注於學生的個性化輔導和情感關懷?同時,對於我們颱灣的教育環境而言,如何纔能在推進“智慧學校”建設的同時,兼顧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教育紅利,也是我非常關心的問題。

评分

近期,我閱讀瞭一些關於未來教育的探討,而《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本書,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本。作為一名關注教育的颱灣讀者,我深切感受到科技發展對教育帶來的巨大衝擊,同時也對如何迎接這個挑戰感到一絲迷茫。這本書提齣的“智慧學校”概念,在我看來,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願景。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描繪這個“智慧學校”的?它是否會包含對學習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評價方式等全方位的設想?特彆想知道,在颱灣這樣一個相對強調人文關懷的教育體係中,如何纔能巧妙地融入科技元素,既不失教育的溫度,又能提升教育的效率?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平衡技術與人文、數據與情感、效率與公平的深度思考,為我們颱灣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嚮和藉鑒。

评分

《邁嚮教育4.0:智慧學校的想像與建構》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我們颱灣的教育,一直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而“智慧學校”的概念,無疑是嚮“創新”方嚮邁齣的重要一步。我一直對“4.0”這個數字很感興趣,它暗示著一個全新的工業革命時代,而教育也需要跟上步伐。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是如何定義“教育4.0”的?它是否意味著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轉變?例如,從教師主導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更讓我期待的是,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智慧學校”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論?不僅僅是軟件和硬件的引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課程設計、教師培訓以及評價體係的全麵革新。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在新時代下,重新思考“學習”的定義,以及如何培養學生應對未來不確定性所需的關鍵能力,例如適應性、韌性、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