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顔色的思想:殷海光與自由主義讀本【颱大九十週年校慶版】

沒有顔色的思想:殷海光與自由主義讀本【颱大九十週年校慶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殷海光
  • 自由主義
  • 思想史
  • 颱灣大學
  • 學術著作
  • 文化研究
  • 政治哲學
  • 近代中國
  • 知識分子
  • 颱大九十週年校慶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殷海光嚮被公認為颱灣自由主義知識人的典範。他以繼承與宏揚「五四」思想文化遺産為誌業,提筆為劍,投注心力於鼓吹民主自由的實踐路嚮,對黨國威權體製製造的愚昧與壓迫,始終長鳴異議,非僅激盪人心,更可啓人深思。

  本書以殷海光闡釋自由主義理念的思想關懷為主題,以仍具現實意義並能激發讀者思考的原著為原則,收錄其著述精華十五篇,匯為一帙。編者潘光哲於每篇選文設計瞭「解題」與「延伸閱讀」兩個單元:前者摘述各文論說主旨、解釋其時代或思想脈絡,期可有助於讀者掌握殷海光的論說要旨與背景;後者舉列相關主題的殷海光原著及研究成果,以便讀者按圖索驥,追查考究。本書並選刊相關圖片,以文圖並茂的方式,增加閱讀的興趣。初次「接觸」、「閱讀」殷海光的讀者,本書應是打開殷海光的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思想的疆域:一場關於現代性、啓濛與價值重塑的深刻對話 一部穿越時空的思想史詩,迴溯人類文明的關鍵轉摺點,探討理性、自由與個體尊嚴的永恒命題。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人物或學派的細緻剖析,而是以一種宏大的敘事視角,帶領讀者進入現代性崛起的思想迷宮。我們試圖在曆史的洪流中捕捉那些決定瞭當代世界麵貌的關鍵性“思想斷裂點”與“價值重塑時刻”。全書結構圍繞三大核心議題展開:啓濛的遺産與睏境、現代性的內在張力、以及後現代語境下的價值重估。 第一部:理性的雙刃劍——啓濛的輝煌與陰影 這一部分追溯瞭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思想界對傳統權威的挑戰,以及理性在構建現代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奠基性角色。我們不將啓濛視為一個單一、勻質的運動,而是將其視為一場充滿內在矛盾的復雜對話。 一、從笛卡爾的“我思”到康德的“敢於求知”: 深入探討個體主體性如何成為西方思想的中心基石。著重分析笛卡爾的方法論懷疑如何為科學革命提供瞭哲學基礎,而康德的批判哲學如何試圖調和經驗與先驗知識之間的鴻溝,劃定瞭人類認知的界限。在此,我們將引入對“自治”概念的細緻考察——何為真正的自主?它是否必然導嚮政治上的自由?我們審視瞭啓濛思想傢對自然法和普遍人權的建構,指齣這些概念在麵對不同文化背景時所顯現齣的張力。 二、作為建構工具的理性: 這一節探討瞭理性如何從一種認識論工具,異化為一種社會工程學的方法論。我們考察瞭伏爾泰對寬容的呼喚,以及盧梭對“公意”的構想。重點分析瞭“效率”與“目的論”思維如何潛移默化地滲入社會組織與製度設計中。我們對比瞭亞當·斯密對市場秩序的“看不見的手”的樂觀預期,與早期批評者對資本積纍可能帶來的社會異化的早期預警。這裏的核心問題是:當理性被絕對化,它是否會反噬其創造者,將人降格為純粹的工具? 三、浪漫主義的覺醒與反叛: 啓濛的冷峻邏輯必然引發對情感、直覺與“自然狀態”的追溯。本部分聚焦於赫爾德、歌德等人對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強調,以及他們對普遍理性範式的挑戰。浪漫主義並非是對啓濛的簡單否定,而是一種對“整體性”的渴望——試圖彌閤人類經驗中被理性割裂開來的情感與知識、個體與集體、自然與文明之間的鴻溝。這種對“深度”和“真實體驗”的追尋,為後世的文化批判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現代性的十字路口——價值的崩塌與重塑 進入十九世紀,工業化、民族國傢的興起以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啓濛的承諾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暴露瞭其內在的結構性缺陷。 一、尼采的“上帝之死”與價值重估的嘗試: 本書將尼采的論斷視為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決定性終結。詳細分析“虛無主義”的蔓延,並非僅僅指宗教信仰的消亡,而是指所有形而上學奠基(如真理、目的、永恒價值)的係統性瓦解。重點討論“權力意誌”的論述如何嘗試在價值真空地帶重建一種肯定生命的力量,及其對二十世紀政治思潮的復雜影響。我們審視瞭西方文明在麵對意義缺失時,所采取的兩種極端路徑:徹底的相對主義或新的意識形態獨裁。 二、馬剋思對曆史唯物論的界定: 從結構性批判的角度切入。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解剖,揭示瞭啓濛所推崇的“自由個體”背後隱藏的經濟剝削關係。我們分析瞭異化理論,指齣在現代工業體係中,勞動者與其勞動産品、自身本質乃至他人之間産生疏離。這部分旨在說明,一個隻關注政治權利而忽略經濟基礎的“自由”是何等的不徹底。 三、韋伯的“去魅”與理性化的鐵籠: 本書將韋伯對現代社會的描述視為對啓濛理性化進程的最終診斷。對官僚製度、科層化管理的分析,揭示瞭現代社會如何在一個效率至上的邏輯下,形成瞭一個無法逃脫的“鐵籠”。個人在高度分工和專業化的世界中,逐漸喪失瞭對整體生活的掌控感和意義感。我們探討瞭宗教倫理對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的奠基作用,以及這種精神最終如何反噬,將人束縛於一個冷酷無情的係統之中。 第三部:全球化與價值的碎片化——後現代的挑戰 進入二十世紀中後期,對宏大敘事的質疑達到瞭高潮,思想的重心轉嚮瞭語言、權力運作和文化差異。 一、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轉嚮: 聚焦於索緒爾的語言學革命如何影響瞭對意義生成的理解。隨後的後結構主義思潮,如福柯對知識-權力關係的解構,德裏達對文本中心的顛覆,標誌著對啓濛“普遍性”和“客觀真理”的徹底反思。我們分析瞭這些理論如何促使我們審視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和被壓抑的曆史敘事。 二、意識形態批判與文化研究的興起: 探討法蘭剋福學派(如霍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指齣大眾文化如何成為一種新的、更隱蔽的社會控製工具,使反思能力消弭於娛樂之中。緊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瞭身份政治的興起,考察不同群體如何基於性彆、種族和地域,對既有的權力結構和文化霸權提齣挑戰,從而揭示“普遍人”概念的虛假性。 三、重申個體經驗的價值: 在一切宏大理論似乎都已崩塌的背景下,本書的收尾部分迴歸到個體存在的倫理睏境。麵對一個意義不再自明、價值相對化的世界,我們如何堅持一種有尊嚴、負責任的生活?探討瞭當代哲學對“生活世界”的重新肯定,以及在多元光譜中尋找個體錨點的必要性。這並非是尋求一個新的、包羅萬象的理論,而是提倡一種持續的、審慎的批判姿態,即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保持思想的開放性與行動的勇氣。 本書意在提供一個思想的廣闊地圖,而非一張詳細的路綫圖。它要求讀者麵對現代性帶來的所有復雜性、矛盾性與未竟事宜,以一種清醒而批判的眼光,參與到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持續反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殷海光(1919-1969)


  本名「殷福生」,湖北黃岡人,以筆名殷海光聞世。1949年來颱後任教於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兼任《自由中國》主筆。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颱灣曆史脈絡裏,始終以筆批判威權體製、闡揚自由理念的殷海光,被公認為自由主義知識人的典範;他留存於天壤之間的精神與文字遺産,豐富多樣。畢生筆耕不輟的殷海光,論政文字,針砭所及,屢屢激盪人心;他的學思著述,追問求索,更可啓沃靈思,發人深省。時至今日,殷海光著述獨特的感染力、魅力未曾稍減,是華人世界足可分潤共享的精神遺産。

編者簡介

潘光哲


  筆名彭廣澤、勞棟,1965年生於颱北市。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博士。曆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約聘助理、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兼任檔案館主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國人研究員」、美國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鬍適紀念館主任。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颱灣史,著有《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等專書及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圖書目錄

「慶祝國立颱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總序╱王泰升
序/潘光哲
編輯說明
 
探詢自由
自由主義底蘊涵
自由人底反省與再建
自由日談真自由
自由的倫理基礎
權威與權力
《到奴役之路》自序
 
懷想民主
反民主的民主
教育部長張其昀的民主觀——君主的民主
學術教育應獨立於政治
你要不要做人?
我對於在野黨的基本建議
附錄:殷海光教授分析反對黨
 
反思理知
五四的隱沒和再現——為五四運動五十周年而作
論沒有顔色的思想
論認知的獨立
人生的意義
 
附錄
殷海光年錶
《殷海光全集》(颱大版)各捲內容簡介
不死的麥種:殷海光與他的著作/潘光哲
建議閱讀書目
 

圖書序言

「慶祝國立颱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總序

王泰升(颱大齣版中心主任)


  國立颱灣大學的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颱北帝國大學,今年(2018)適逢颱大創校九十週年。九十年,於個人而言,是高壽;但對一所大學來說,應屬「年輕」。迴顧颱大過往的九十年,校園外大環境的政治、社會變遷極為钜大;校園內的建製、組織、空間也隨著時空變化,有延續也有更替。颱大從初始的文政與理農兩個學部、第一屆學生59人,在數個世代、全校師生的共同耕耘之下,逐步茁壯發展。一代代的莘莘學子,在傅鍾聲裏入學,於椰林樹影中畢業,如今的颱大已成為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的綜閤型研究大學,學生3萬3韆多人,不僅是颱灣第一學府、高等教育的代錶,也是國際知名大學,更是引領颱灣社會發展的動力源頭。

  作為颱大一級行政單位的齣版中心,要如何慶祝本校創校九十週年?

  很自然地,我們會從齣版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我們認為,大學存在的兩大目標,一是追求真理,一是作育英纔;反映在齣版品上,前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學術著作,後者是教學必備工具――教科書。因而,我們特彆從這兩個角度,精選自1928年迄今具有代錶性、屬經典之作的學術著作與具創新、影響力的教科書共10種,以「慶祝國立颱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為套書名稱(以下簡稱「選輯」),予以齣版,以資慶祝。選輯的作者,限於現任或曾任颱大的教師或畢業之校友。

  九十年來的颱大,曾醞釀齣無數優秀的學者、名師,也為國傢社會培養齣眾多傑齣人纔。他們的著作,在各自的學術領域中稱得上是重要者,多不勝數。要從中選齣具「代錶性」、「影響力」的作品,並不容易。為慎重起見,齣版中心敦請校內各領域的學者,成立一專責的編輯委員會。編輯委員會成員有:高湧泉(理學院物理學係教授、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張育森(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園藝暨景觀學係教授)、郭瑞祥(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係教授、管理學院院長)、陳光華(文學院圖書資訊學係教授、圖書館館長)、陳為堅(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係教授)、陳弱水(文學院曆史學係教授)、謝尚賢(工學院土木工程學係教授、係主任)、蘇國賢(社會科學院社會學係教授、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及擔任齣版中心主任的本人(法律學院科際整閤法律學研究所教授)。

  選書的程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確定推薦書單,主要是透過三種方式蒐集:一、請本校各學院推薦其學院所屬領域符閤上揭期待的學術著作或教科書,至多三本;二、齣版中心就各重要學術領域,從曆年齣版及代銷的書目中,羅列齣符閤前述要求者;三、編委會的編委,亦可補充推薦。有瞭推薦書單之後,進入第二階段,由編委們從推薦書單中挑選齣最終的10種書。第一階段産生齣的推薦書單共計43種,其中各學院及齣版中心推薦者39種,編委補充推薦者4種。接著,由齣版中心召開編委會議,委員們共聚一堂,選齣最終書單。因選輯著重在作者與著作本身對颱大及該學術領域的「經典之作」,編委們第一步就先排除瞭圖鑑、工具書、事典等形式的著作,再就所剩書單逐一討論,最終選齣10種書,依各書之初版日期可排列如下:

  •《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磯永吉著,日文)
  •《沒有顔色的思想:殷海光與自由主義讀本》(殷海光著)
  •《管理學》(許士軍著)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著)
  •《公共衛生學》(王榮德、江東亮、陳為堅、詹長權編)
  •《程序製度機能論》(民事程序法之理論與實務 第一捲)(邱聯恭著)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2nd Edition)(施敏著)
  •《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楊國樞著)
  •《中國文學史》(颱靜農著)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颱灣新富傢庭》(藍佩嘉著)

  上述10種書,皆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有其重要性與深遠影響力。書單中,學術著作5種,文集1種,教科書4種;部分教科書因有分冊,故選輯總數是10種13冊。在編輯上,選輯皆保留各書的原有內容,重新裝幀設計齣版,有幾種因授權緣故為限量發行。要特彆說明的是:磯永吉的《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是作為颱北帝大時期的代錶作收入選輯,以日文復刻方式齣版,為選輯中唯一的直排書。颱靜農的《中國文學史》,之前曾收入「颱大齣版中心20週年選輯」,這次編委們一緻認為颱老師的著作不應在這個重要的選輯中缺席,齣版中心在編輯上特彆把它上下冊閤而為一,且配閤晚近學界的習慣採取橫排的方式,內容雖同但版本有異,提供讀者另一選擇。殷海光的著作,原本列在推薦書單上是他的《中國文化的展望》,但經討論,決議選錄殷海光關於自由主義的重要文章輯為一冊,以彰顯這位1950、1960年代颱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藍佩嘉的《跨國灰姑娘》是編委們討論的另一熱點,主因它是最近的齣版品(2008),最後仍決定收入選輯以彰顯學術傳承之意義。

  這套選輯中,有的是作者自行齣版的書,有的則是其他齣版社擁有齣版權。對齣版中心而言,最大的睏難處是取得作者或齣版社的同意,讓我們收入選輯。齣乎意料的是,洽談過程極為順利,不論是作者或是齣版社,都非常願意並隨即同意授權給齣版中心,讓我們得以齣版發行。在此,我要代錶齣版中心嚮選輯的作者及同意授權的齣版社(單位),緻上最誠摯的謝意。他們是:磯永吉學會;颱益公先生;邱聯恭教授;楊國樞及居中聯絡的瞿海源兩位教授,以及桂冠齣版社;藍佩嘉教授及行人齣版社;殷海光基金會;施敏教授及John Wiley & Sons齣版社;許士軍教授及東華齣版社;張清溪、許嘉棟、吳惠林(劉鶯釧著作財産權繼承人)、吳聰敏等四位教授;陳拱北基金會。沒有他們的熱心幫忙與慨允,這套選輯不可能在颱大九十週年校慶時順利齣版。

  透過這套書的齣版,我們期盼:它能呈現九十年來颱大在學術研究及教學上,對人類知識及社會國傢的貢獻。同時,它也是對獻身於研究、教學的作者個人成就的最佳禮贊。當然,對齣版中心本身而言,這套書的齣版另具有「標竿齣版品」的意義。它不隻是我們的齣版目標,也展現瞭努力與堅持的方嚮!



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鬍適紀念館主任)


  殷海光(1919-1969)在1949年以後的颱灣,是深具典範意義的知識人。他以繼承與宏揚「五四」思想文化遺産為誌業,提筆為劍,投注心力於鼓吹民主自由的實踐路嚮,對國民黨黨國威權體製製造的愚昧與壓迫,始終長鳴異議,鏗鏘之聲,迴響永在。他在被迫退迴書齋之後,篤誌深思,苦學不已,冀望在思想文化領域開創理性而開放的反思空間,啓濛之功,曆時而長存。即使殷海光英年早逝,他以個體生命為代價彰顯的意義,實在是颱灣的民主文化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後來者豈可或忘。

  殷海光畢生撰述不輟,遺存的文字財富以數百萬計,實非一般讀者可以問津通覽。殷海光嘗言,「從古到今,人間有許多不幸是無知造成的」,「積極求知,豈不是一個達到一個較佳世界的根本之圖」。以教書為職業的他,「有義務指引被教的人有關讀書的種種道路」,所以特彆為莘莘學子撰擬〈論讀書初階〉,指引問學緻知的通衢正道。倘可仿傚其意,挑選殷海光文字的精華,結閤「殷海光研究」的成果,匯為一編,導引第一次閱讀殷海光作品的初學讀者,略窺美富,進而體會吟詠其旨趣,承繼宏揚其精神,批判轉化其遺産,為颱灣營構更為理想精緻的民主文化,提供永不枯竭的「思想資源」,應該是尊重與感念先行者最好的方式。本書就是個人謹以敬懷之心,為實現這樣的責任和信念的初步嘗試。

  前此問世的類似著作,頗不乏見,始終是文化齣版界的熱門主題,如張斌峰與何卓恩兩位緻力於「殷海光研究」的前行者,即曾獻力斯域:張斌峰、何卓恩(編),《殷海光文集》,4捲(武漢:湖北人民齣版社,2009〔修訂本〕)。

  本書藉鑑既有的成果,企望有所突破,自呈特色。在捲帙浩繁的殷海光著述裏,本書以殷海光的思想關懷為主題,盡量避免純粹學術理論的作品,精選猶然深具現實意義並可激發思考的原著15篇,期可提供多樣角度的認知。本書的選文,基本上也力求依據最原始的資料版本刊印,以免貽誤讀者。由於原著撰述刊布時間不同,殷海光的遣詞用字也有歧異,本書略予統一,例如:史達林、史大林;什麼、甚麼;裏、裏;舉、擧;群、羣;鬥、鬪;闊、濶……等等,不特一一詳註。

  本書的纂輯,嘗試與眾不同,選文附刊相關圖片,文圖並茂,增加讀者閱讀興趣。並在每篇選文內設計「解題」與「延伸閱讀」兩個單元,書末並另附「建議閱讀書目」一篇,期可有助於初學讀者的理解和掌握。「解題」部分,摘述各文論說主旨,解釋相關的時代或思想脈絡,偶做簡要評論。「延伸閱讀」單元則舉引相關文獻,或舉列殷海光其他原著,以便讀者得以再登堂入室;讀者於研讀殷海光原著之後,倘若意欲更為深入認識相關曆史場景或思想脈絡,可就各文舉列之研究成果,按圖索驥,繼續追查考究,或可廣增識見,或可開展研究。「建議閱讀書目」一篇,精要舉列殷海光的著作與史料、研究殷海光的著作文獻,從初學讀者的角度撰寫按語,簡單介紹各種文獻資料的價值和貢獻,有心想要進入殷海光的生命與思想世界的初學朋友,或可依序而進,不至無可依傍,無所歸嚮。

  殷海光批評「散漫式」的讀書方式,指稱這種方式,實在缺乏「理論的融貫」,既「不見得能把那些書裏所講的種種組織起來」,也「不像是在一定的軌道上奔馳,而像是從這個綠洲跳到另一個綠洲」。相對的,他指引讀者,應該採取「擴張的程序」,「從已把握著的基本核心齣發,漸次及於這一基本核心學問的外圍」,做到「在一個範限內的博而不雜」的功夫。本書的選編,師法其意,卻不敢自誇自矜,倘使本書的選文能夠作為閱讀與理解殷海光的「基本核心」,編者撰述介紹的「解題」與「延伸閱讀」,有助於讀者發動「擴張的程序」,開捲有益,那就是編者最大的榮幸瞭。全帙的編選撰擬,更熱切期待高明讀者的批評指教。編輯過程裏,先後得到近代史研究所陳建守教授、編纂殷海光著述實居首創之功的盧蒼(盧鴻纔)先生與颱大齣版中心總編輯湯世鑄先生的協助教益,謹此同緻謝悃。本書圖片,慨由殷海光先生傢屬殷文麗女士與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提供,謹此特緻謝忱。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陳宏正先生,支持鬍適、殷海光等自由主義先行者的研究事業,多年不輟,筆者亦得其啓沃,敬以本書感念他的心懷與奉獻。

圖書試讀

反民主的民主(摘錄)
 
【解題】
 
殷海光說過,「書」乃是「人類最高級的心靈滿足的發明」。他不僅以「真愛讀書」,「為讀書而讀書」的「讀書人」自期;更願將自己的讀書所得,吸收轉化,和讀者分享。當他讀到羅素〈寡頭體製下的科學技術〉(Bertrand Russell, “Scientific Technique in an Oligarchy,” idem., The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的述說,深以為然,即據以指陳極權主義的可怕「光景」,申論「現代獨裁極權暴政所引起的問題」,實在是「它與每一想做個起碼的人之人為敵的問題」,反共、反極權,根本不是「這個政治組織與那個政治組織衝突的問題」(〈獨裁怕自由〉)。然而,殷海光閱讀陶勒曼(Jacob L. Talmon)的《極權主義民主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 Democracy;1952年初版)的經驗,卻不怎麼愉快:「看到它把『極權的』這個我深惡痛絕的形容詞和我心愛的『民主』聯在一起時,內心的不快真是難以言傳⋯⋯這本書嚴重地打擊著我所持的民主信念,攪亂瞭我在這方麵的思想秩序,當然也使我內心的情緒一時失去平衡」。幾經反省,「心思上經過痛苦的掙紮」,殷海光接受瞭陶勒曼的觀點。
 
依據殷海光對陶勒曼的論述,他指齣,在十八世紀以來,「自由的民主」與「極權的民主」這兩種民主類型,「一直是手牽手地同時存在的」。「自由的民主」自然「既具備民主形式又有自由的內容」;然而,「極權的民主」則是「彌賽亞式的;它和開空頭支票及作偉大的諾言常不可分⋯⋯隻有民主形式而無自由的內容」,「二者之間的歧異,構成瞭近代及現代世界的緊張」。即使對照於「專製君主製度」,二者都是民主形式,殷海光完全不能肯定「極權的民主類型」:「不用說,這個樣子的民主是我們不敢當的」(殷海光,〈有關《中國文化的展望》的幾個問題並答許倬雲先生〉,《中國文化的展望》,附錄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深邃的思想以一種樸實無華的方式呈現齣來。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術語,隻有作者對自由、理性與個體價值的真摯呼喚。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某句話,某個段落,然後開始自己的冥思。殷海光先生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滲入心田,滋潤著我對自由的理解。他所探討的“自由”,並非是一種無政府狀態下的放縱,而是基於理性自覺和對他人權利的尊重。他對於社會變遷的洞察,對於知識分子責任的思考,都充滿瞭前瞻性和深刻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思想空間,去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去思考我們自身的定位。它鼓勵我們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個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對於每一個渴望理解自由真諦,追求精神獨立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评分

讀罷此書,一股沉靜的力量在心中迴蕩。它沒有聲嘶力竭的呐喊,卻有著如磐石般堅定的信念。殷海光先生的筆觸,如同匠人雕琢玉石,細緻入微,卻又蘊含著磅礴的生命力。他所闡述的自由主義,是建立在對個體價值的尊重和對理性思考的推崇之上。書中對社會現實的剖析,對曆史脈絡的梳理,都展現瞭他超乎尋常的智慧和遠見。我尤其欣賞他對思想邊界的不斷拓展,以及他對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這本書並非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走嚮更深層次的追問。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去辨彆真實的價值,如何去構建一個獨立自主的精神世界。對於那些渴望擺脫思維定勢,追求更深刻思想體驗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精神的盛宴,能夠滋養我們的心靈,啓迪我們的智慧。

评分

初捧此書,便被其標題所吸引——“沒有顔色的思想”,這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獨特的張力,一種對內在本質的追求。翻開書頁,殷海光先生的思想如同撥開雲霧的晨曦,雖然不張揚,卻有著滌蕩心靈的力量。他筆下的自由主義,並非是某種激進的口號,而是根植於個體尊嚴與理性判斷的深刻信念。閱讀的過程,就像在進行一場思想的遠足,每一步都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每一步都看得更遠。他對於社會現實的觀察,對於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定位,都充滿瞭冷靜的思考和人文的關懷。書中對各種思潮的辨析,對曆史事件的解讀,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思想傢的嚴謹與深刻。我尤其欣賞他在分析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隨波逐流的獨立精神,以及他對真理不懈追求的態度。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提供知識,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能力,培養一種批判性審視的習慣。它教會我們如何去辨彆真僞,如何去獨立判斷,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评分

這是一部關於思想的“靜默之聲”,它沒有宏大的敘事,卻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殷海光先生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描繪瞭他對於自由主義的理解,以及他對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狀態的關切。閱讀此書,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的曠野,四野遼闊,自由呼吸。他對於理性精神的強調,對於獨立判斷的推崇,都深深地觸動瞭我。書中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對曆史事件的梳理,都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思想傢的深刻洞察力。他並沒有試圖去灌輸某種固定的理念,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去發現,去構建屬於自己的思想版圖。這種開放性的探討,正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位智者與你進行的一場推心置腹的交流,引導你認識更深層次的自我和世界。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思考火花,讓我們不再人雲亦雲,而是學會獨立地發齣自己的聲音。

评分

一本關於思想的沉思,沒有絢麗的色彩,卻有著穿透人心的力量。這本書像是一條靜謐的河流,緩緩流淌著對自由、個體價值以及理性思考的深刻探討。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書房,與殷海光先生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提齣的每一個觀點,都如同經過精心雕琢的寶石,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引人深思。書中所觸及的議題,從對民主製度的剖析,到對思想解放的呼喚,無不展現瞭作者深邃的洞察力和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感知。他並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去辨析、去判斷。這種開放式的引導,恰恰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它不枯燥,不說教,而是以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真理的渴望。對於那些厭倦瞭浮躁和淺薄的人們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股清流,能夠滋養乾渴的心靈,啓迪迷茫的思緒。它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去質疑,去挑戰,去構建屬於自己的思想體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