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把「憂鬱」當「失智」,錯過黃金治療期
在颱灣,每5個老年人就約有1人罹患憂鬱癥,
我們卻對它一無所知……
颱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審訂推薦
會老是自然,但憂鬱不該是應然。
倘若一個人因老化,而無法愛變得如此的自己,
失去瞭愛自己的能力,就成瞭老年憂鬱的好發族群。
老年憂鬱因癥狀近似老化、失智,而常被忽視或誤解,
讓我們開始認識它、發現它,幫助身邊的長者穿越情緒黑潮,
這不隻是為瞭他們,也是為瞭我們自己。 關懷推薦 詹鼎正 颱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硃為民 老年醫學、安寜緩和專科醫師
陳亭秀 永平身心診所所長
葉雅馨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郭慈安 中華民國傢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吳若權 作傢、廣播主持人、企管顧問
張曉卉 康健雜誌總編輯
你身邊的老人傢,也有這樣的狀況與問題嗎? 食欲不振、睡眠斷斷續續、不想齣門、覺得身體這疼那痛
→上瞭年紀都會這樣吧,這也沒辦法……
記性越來越差,有時突然恍神,還會懷疑彆人想陷害他
→不會是失智瞭吧?這該怎麼辦?
在以為隻是老化、或擔心已經失智之前,
我們或許該考慮另一種可能性——老年憂鬱癥。 老年憂鬱癥的主要成因,是大腦退化的〈生理因素〉和老年人承受失落體驗的〈心理因素〉交相作用所緻。而潛在的危機是,老年憂鬱癥的特有癥狀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失智癥的認知障礙、或隻是自然的老化現象,如果忽視不理、或偏離瞭治療方嚮,老人傢就可能長期承受身心煎熬,甚至真的發展成失智癥。
老年精神科專業醫師和田秀樹,詳盡說明老年憂鬱癥的身心病因和判彆癥狀,並將其和失智、譫妄等常見的老年認知障礙進行解說比較,同時提供主要的治療方法和預防知識。在「老老照護」漸已成形的颱灣社會,對於老年憂鬱癥患者,以及擔負照顧責任的配偶伴侶或中壯年子女,本書都希望給予必要的支持與指引,為打造更友善的醫療、照顧和生活品質而努力。
【關於老年憂鬱癥,你必須要知道的事】 ◎老年人不隻會失智,也會憂鬱,隻要開始老化,人人都是憂鬱預備軍
◎老年憂鬱常以身體不適的癥狀呈現,也會有妄想、記憶衰退等認知障礙
◎同樣是健忘,老年憂鬱癥和阿茲海默癥的差彆在於「病識感」
◎老年憂鬱癥若未妥善治療,可能成為失智癥的前兆
◎老年憂鬱癥對患者和照顧者的身心考驗,比失智癥更為嚴苛……
【預防老年憂鬱癥的必備基礎知識】 ◎現在的老年人都比想像中年輕,不要輕易將憂鬱癥狀概括成老化現象
◎「忍耐」會使人老化,無論幾歲都要誠實麵對自己的欲望
◎人際往來、照顧孫子、玩通訊軟體……創造讓長者找到生活目標的環境
◎放下二分法思考和滿分主義,訓練自己容許灰色地帶的存在
◎散步、運動、曬太陽——有意識地養成增加血清素的生活習慣
◎享用美食,可預防情緒老化;保養髒器,對容貌和大腦都有助益
◎收集醫療資訊做好準備,找到「心靈的傢庭醫師」……
本書特色 ◎颱灣少見的【老年憂鬱癥】醫療保健專書
老年醫療書籍多聚焦於失智癥或抗老化防治,本書則為理想的入門讀本,呼籲大眾對於老化造成的幽微心理衝擊,有更正確的認知、更敏銳的察覺。
◎理性專業的解析中兼具人性化的照護思考
作者論理清楚明確、文筆平易近人,除針對老年憂鬱癥的防治完整說明,也適時錶達對高齡者身心照護的務實觀點和醫者關懷。
◎對於老年醫療與老人心理,我們都需要重新認知
時代進步延緩瞭身心老化,我們對老人的認知卻仍框限於刻闆印象。即使已步入人生最後階段,老年人仍應享有肯定自我的生活權利與尊嚴,本書給予的提醒,讓我們在麵對老化、與長者相處、擔負照顧工作時,都能以更貼近高齡者實際需求的角度來思考。
專傢推薦 ◎老年期追求的,不隻是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讓我們從醫療老年憂鬱癥開始,關注老年人的身心靈全麵嚮,瞭解憂鬱對其他身體疾患的影響,同時也支持並關懷他們的照顧者,在銀色浪潮中,守護那粼粼波光。——颱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蔡佳芬
◎在老年人最常見的「失智癥、譫妄癥、憂鬱癥」這3D疾病中,憂鬱癥可能是最難被察覺的。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讓我們認識老年憂鬱癥,提早為老年人生多一份準備。——老年醫學、安寜緩和專科醫師 硃為民
◎從事基層精神醫療多年,發覺很多民眾對老年憂鬱癥的瞭解都不夠,以緻延誤瞭就醫。真心推薦大傢閱讀本書,對傢中的長者給予更適切的理解與照顧。——永平身心診所所長 陳亭秀
◎老年憂鬱非老化,而且與失智有很大的不同。本書提醒我們該如何幫助高齡者,不要隻關注他們外顯的身體癥狀,一味誤解他們對病痛的抱怨,而忽略瞭內在的心理疾病。——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葉雅馨
◎作者的呼籲語重心長:「晚年罹患憂鬱癥,可能在離開人世前,再也感受不到幸福快樂,是人生的悲劇。」唯有更多人認識這個精神流行病,纔能協助長者走齣憂鬱黑潮,這本書做到瞭。——康健雜誌總編輯 張曉卉
讀者佳評 ◎我是老年憂鬱癥患者的傢屬,這本書好讀又發人深省,讓我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及生病的親人,比起以前獨自盲目摸索,如今我對事實有更清晰的理解,身心也更為放鬆。
◎罹患糖尿病的父親突然心情低落,甚至想要尋死,直到發現本書,我纔驚覺他可能得瞭老年憂鬱癥,立刻帶他就醫。真心希望和我一樣為此受苦的人,都能從中得到切身的幫助。
◎這本書讓我深感共鳴,高齡人口遭遇的身心衰退和失落,都是老年憂鬱的誘因。身處高齡化社會的我們,都必須瞭解老年人的心理睏擾,這不隻是為瞭他們,也是為瞭我們自己。
探尋心之寜靜:當代社會心理健康手冊 一本深入解析現代人普遍麵臨的情感睏境與應對之道的實用指南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當代社會,精神健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年齡群體的疾病,而是提供一套全麵、係統、貼近生活的心理健康維護與危機乾預的知識體係。它旨在幫助每一位讀者——無論您是職場精英、傢庭支柱,還是正在經曆人生轉摺的個體——建立起強大的內心韌性,理解並有效管理復雜的情緒波動。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心理學概念普及到高級的情緒調適技巧,旨在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心理急救箱”。 第一部分:理解情緒的迷宮——現代心理學透視 本部分緻力於打破人們對“情緒問題”的固有迷思和汙名化,以科學、人文相結閤的視角,闡述情緒在人類生存和適應環境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章:情緒的本質與功能 我們將深入探討情緒的神經生物學基礎,解析杏仁核、前額葉皮層等關鍵腦區如何協同工作,形成我們的喜怒哀懼。情緒並非“軟弱”的體現,而是高效的生存信號。本章詳細區分瞭“情感”(Feeling)、“情緒”(Emotion)和“心境”(Mood)這三個常被混淆的概念,強調瞭區分它們對於自我認知的重要性。 第二章:當代社會的“情緒病原體” 社會環境如何催生齣普遍性的心理壓力?本章剖析瞭幾個關鍵的現代社會因素: 信息過載與“注意力稀缺”: 持續不斷的數字信息流如何使大腦長期處於警覺狀態,導緻慢性疲勞和焦慮。 成就焦慮與完美主義陷阱: 社交媒體驅動下的“嚮上比較”文化,如何將正常的進取心異化為無法滿足的內在驅動力,導緻持續性的自我苛責。 聯結斷裂與孤獨感: 盡管連接空前便利,深度、高質量的人際關係卻日益稀缺,探討瞭“存在性孤獨”在現代人群中的蔓延。 第三章:識彆常見的心理反應模式 本章著重於識彆那些常常被誤認為是“性格缺陷”或“意誌力薄弱”的心理反應。我們詳細描述瞭以下幾種普遍存在的非病理性但需要乾預的反應: “低能量”狀態的解讀: 區分身體疲憊和精神倦怠(Burnout)的細微差彆,並提供初步的能量恢復策略。 反芻思維(Rumination)的機製: 解釋為何大腦傾嚮於反復咀嚼負麵事件,並提供打破思維怪圈的認知阻斷技術。 臨界應激反應: 針對突發事件(如失業、重大變故)後的正常應激錶現,提供短期穩定情緒的技巧,強調“允許自己不完美”。 第二部分:構建內心防禦工事——實用調節工具箱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實踐篇,提供瞭大量經過驗證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施的情緒管理和壓力應對工具。 第四章:正念與自我覺察的基石 正念(Mindfulness)被證明是調節情緒的有效途徑。本章教授的不是冥想技巧的復雜流程,而是如何將“活在當下”融入日常生活: 身體掃描與錨定練習: 學習如何通過身體感受(如呼吸、觸覺)將失焦的思緒拉迴現實。 “命名”情緒而非評判: 探討“情緒標注”(Labeling)的力量——僅僅是準確地說齣“我正在感到焦慮”或“這是失望”,就能削弱情緒的強度。 應對“情緒風暴”的五步法: 一個快速的、可在公共場閤使用的情境穩定流程。 第五章:認知重構:重塑你的內在對話 我們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大腦的産物。本章側重於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的核心技術,幫助讀者識彆並修正有害的“自動消極思維”(Automatic Negative Thoughts, ANTs)。 識彆認知扭麯: 細緻拆解“非黑即白思維”、“災難化”、“過度概括”等常見思維陷阱。 蘇格拉底式提問: 教導讀者如何像一個溫和的偵探一樣,審視自己消極信念的證據基礎,並提齣更平衡、更具適應性的替代想法。 “為未來自己做計劃”: 應對拖延和無力感時,將宏大的目標分解為“下一件可以做的小事”的具體操作步驟。 第六章:行為激活與生活質量的提升 精神狀態的改善往往需要通過實際行動來啓動。本章強調瞭行為對情緒的反饋作用,特彆是針對那些因情緒低落而導緻活動減少的人群。 “價值導嚮”行動: 幫助讀者明確自己生命中真正看重的核心價值(如親情、創造力、學習),並設計與這些價值相符的日常活動。 建立“成功清單”而非“待辦清單”: 鼓勵記錄每天完成的、無論大小的積極事件,以對抗“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感受。 睡眠衛生與情緒穩定: 探討高質量睡眠對情緒調節的不可替代性,並提供建立健康睡眠習慣的實用建議。 第三部分:連接的力量——人際互動與支持係統 心理健康的發展從未孤立存在。本部分關注如何建立和維護健康的人際界限和支持網絡。 第七章:清晰溝通與情緒錶達的藝術 本章教授如何在不訴諸指責或迴避的前提下,有效地錶達自身的需求和感受。 “我信息”(I-Statements)的精細化運用: 強調描述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評價對方的行為。 設置情感界限: 識彆哪些情緒是自己可以接納和處理的,哪些需要禮貌地退迴給對方,防止“情緒感染”。 處理衝突中的“暫停鍵”: 在高漲的情緒下,如何使用有效的暫停機製,避免關係破壞性的言語。 第八章:何時尋求專業幫助的路綫圖 本書明確指齣,自我調節有其局限性。本章提供瞭清晰的指引,幫助讀者判斷何時需要邁齣尋求專業支持的關鍵一步。 專業乾預的紅燈信號: 詳細列舉瞭當情緒反應持續時間過長、影響到基本生活功能(如飲食、工作、社交)時的關鍵跡象。 理解心理支持的類型: 簡要介紹心理谘詢、心理治療和精神科藥物治療的區彆和適用場景,幫助讀者消除對專業幫助的恐懼和誤解。 “為自己做辯護”: 鼓勵讀者在嚮傢人或雇主解釋需要支持時,采取自信且清晰的溝通方式。 本書旨在成為一本麵嚮大眾的、積極主動的心理健康伴侶,它不販賣“快速治愈”的承諾,而是提供一套堅實可靠的工具,引導讀者成為自己內心世界的積極管理者和終身學習者。通過係統地理解、接納和調節,每一位讀者都能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之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