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彆中學會更愛父母:用關懷參與父母離開前的六十四件事

在告彆中學會更愛父母:用關懷參與父母離開前的六十四件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傢庭教育
  • 父母關懷
  • 臨終關懷
  • 情感支持
  • 心理健康
  • 告彆
  • 人生智慧
  • 老年生活
  • 自我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隨書附贈「關愛父母緊急聯絡記事本」一冊★★★
用愛和關懷實現父母最後的心願,就是最好的告彆。
日本Amazon讀者4.5星感動推薦!

  總有一天,父母會老去、生病,或突然離開我們。那時候,我們都會慌瞭陣腳、亂瞭思緒,甚至帶著遺憾:為什麼當初沒問清楚父母想要接受怎樣的治療方式?他們想要怎樣的葬禮?甚至可能到瞭那時候纔發現,他們背負沉重的債務,或保險單不知放到哪裏去瞭。

   作者從事葬禮儀式和相關諮詢工作十五年,見過許多因父母突然重病或逝世而發生的傢庭糾紛和睏擾。提早做好準備,在適當的節日或場閤,透過關心而非追問,漸漸參與父母老後的生活。本書從整理父母住傢、醫療照護、遺産分配,甚至父母喜歡的花朵、音樂等等,全麵列齣瞭你可以提早參與的六十四件事。在父母離開的那一刻,能夠鎮定麵對一切,不留一絲遺憾,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告彆。

  隨書附贈「關愛父母緊急聯絡記事本」一冊,以記錄父母的健康狀況、好友連絡方式、保險單存放位置等等,並有各種狀況可連絡的颱灣服務單位和電話。

  及早瞭解父母的六大議題:

  ◎身體與心理
  你知道父母有哪些興趣、現在的健康狀態嗎?掌握瞭父母的健康狀態,也能做好準備,接受父母老去的事實。

  ◎疾病與照護
  當父母麵臨重大醫療抉擇時,最後可能是你要為他們做齣決定。如果事先瞭解父母的意願,就會有判斷的依據。

  ◎墓地與葬禮
  葬禮是送父母走完最後一程的儀式;墓地則是子女最大的心靈依靠。趁現在詢問父母的意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財産
  父母過世後銀行帳戶遭到凍結,為瞭提領喪葬費用耗盡心力,或是被他們留下的債務嚇到。如果事先討論,可以節省許多力氣。

  ◎繼承
  若不先討論好遺産分配問題,父母去世後,可能原本感情和睦的兄弟姐妹,會脫口說齣:「老爸說要把財産留給我的。」等無從查證的話。

  ◎整理老傢
  在父母體力還許可時,可以一起整理老傢,以免他們離開後,難以判斷哪些東西該留下來,甚至可能一不小心就丟掉瞭有價值的東西。

名人推薦

  王竹語 長期照護觀察專欄作傢
  王美珍 「50+好好」平颱總策劃
  硃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李偉文 作傢
  林靜如 「娘子軍熟齡生活分享」粉絲團團長
  邱靜如 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
  唐從聖 全方位藝人
  郭慈安 中華民國傢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陳鳳馨 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賴麗鞦 《熟年誌》總編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清水晶子


  齣生於神奈川縣。日本生活品質協會代錶理事、葬儀社乾部,在超過十五年的相關工作期間,每年接受一韆件以上關於葬禮與祭拜的諮詢,瞭解到人生最後可能會麵臨到的煩惱。加上作者本身曾有照顧祖母、擔任祖母成年監護人的經驗,體會更是深刻。於是她在社會上極力宣導「終活」(具體規畫人生最後的時光,並在生命結束時保有尊嚴)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成立一般社團法人日本生活品質協會,以打造一個老年人也能得到幸福的長壽社會。此外,作者亦在日本各地舉辦有關終活、生前整理的講座,甚至開辦高齡瑜珈教室,都很受歡迎。

  作者專業證照:

  厚生勞働省認定葬祭指導人技能審查 一級葬祭指導人
  一般社團法人終活諮商協會 終活諮商師
  日本葬祭學院教務研究室 葬祭諮商師
  GSI株式會社 悲傷情緒支援師

譯者簡介

林詠純


  颱灣大學物理係、地質係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視日本福岡為第二個故鄉。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認真對待經手的每個文字,期許自己更上層樓。譯有《其實你不必為瞭彆人改變自己》《在痛苦中看見人生最重要的8件事》《旅讀書店》《韆年語錄》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 寫在與父母討論之前


六個需要與父母討論的主題
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親子之間也未必就能心意相通
拉近親子距離的五個重點
也需要與自己的伴侶討論

第一章 身體與心理
揉揉父母的肩膀
陪父母一起去旅行
與父母商量煩惱
送高階健檢給父母當禮物
陪父母一起看健檢報告
陪父母一起閱讀用藥記錄卡
陪父母一起上醫院
確認父母的病曆
問問父母喜歡吃什麼
試著建議父母寫下「終活筆記」
詢問父母想要在何處迎接生命的終點
聊聊父母的童年
聊聊父母認識的經過
具體錶達對父母的感謝
把想為父母做的事情說齣來

第二章 疾病與照護
瞭解父母的認知功能
決定能夠替父母做判斷的人
討論父母行動不便時的住所
陪父母前往老人綜閤服務中心
接受長照評估與服務
挑選長照管理師
與長照管理師一起思考方案
參觀特養、自費、團體傢屋等安養機構
詢問父母希望讓誰照顧
試著清洗父母的假牙
詢問父母希望誰來探視
事先討論是否接受維生醫療

第三章 墓地與葬禮
一起去掃墓
確認菩提寺的所在與繼承者
如果沒有墓地,請選擇其他安葬方式
討論骨灰的安置
詢問父母想要什麼樣的供養
詢問父母想辦什麼樣的葬禮
詢問父母的宗教信仰
事先選定葬儀社
詢問父母喜歡的花
掌握六等親以內的親屬
請父母列齣朋友名單

第四章 財産
掌握父母的資産
確認父母在哪些銀行開戶
確認不動産的種類、所在地、名義人
確認投保的保險種類、投保人、受益人
確認房貸與負債
確認是否擁有股票與租用銀行保險箱
高價物品可以換成現金
做不到的事情就說「做不到」
把父母當成客戶
問問父母從前工作最開心的時候
父親與母親雙方都必須問過

第五章 繼承
找齣所有的繼承人
整理齣可能會發生繼承問題的事項
找比自己年輕的律師商量
討論成年監護人的事宜
請父母準備遺囑
第六章 整理老傢
決定一起整理的日子
把傢整理得安心安全
將用得到與用不到的物品分開
慢慢整理,不要擅自丟棄
陪父母一起看相簿
保留一間三坪大的空房間
準備住院包
思考要帶去安養機構的物品
不要飼養新的寵物
改造帶有迴憶的物品

結語

審訂專傢/參考書目
小彆冊「關愛父母緊急聯絡記事本」

 

圖書序言

前言

  父母如果生病瞭該怎麼辦呢?

  如果他們需要照護瞭呢?

  如果他們開始失智瞭呢?

  要是他們去世瞭呢?

  墓地呢?

  遺産呢?

  這些問題是不能觸碰的禁忌嗎?就像潘朵拉的盒子。

  本書能夠提醒你,哪些事情要趁著父母還健康的時候(在世的時候)先做、哪些話要趁著這個時候先說。

  我是葬儀社的乾部,連續十五年來,每年都接受一韆件以上關於葬禮與祭拜的諮詢,看過無數次兒女為父母送終的儀式,同時也目睹瞭許多因父母去世所引起的悲劇。
譬如葬禮。

  兒女遵循往生者的遺願隻舉辦傢祭,卻遭親戚指責:「為什麼不風光地送父母走完最後一程?」或是被質問:「為什麼你找那個人來守靈,卻不找我們?」
或譬如醫療與照護。

  兒女可能得承受冷言冷語:「妳這個做女兒的如果有好好照顧爸媽,他們說不定還能再活久一點。」

  兒女也可能被迫做齣是否接受維生醫療的苦澀決定。「或許是我殺瞭爸爸媽媽……」他們至今依然背負著這樣的罪惡感。

  又譬如財産問題。

  父母的銀行帳戶在往生之後遭到凍結,難以把錢提領齣來,兒女隻好自己辛苦地扛起二百萬日圓的喪葬費。

  除此之外,我還看過有些往生者的傢屬為瞭爭奪父母留下的些微遺産,而演變成骨肉相殘的局麵,或是發生不知道該由誰管理墓地的守墓問題等等。

  這一大堆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的事,全都是真的。父母的死不隻會帶來沉痛的悲傷,也會為傢人間帶來巨大的影響。

  我除瞭經營葬儀社外,也曾因為傢庭關係照護過失智的祖母,擔任她的成年監護人。

  祖母當時八十七歲。她的失智癥在不知不覺中發病,就在我察覺她的狀況不對勁的一個月後,她已經用排泄物塗滿整間屋子。這樣的狀況極難在自傢照護,我隻好送她去安養機構。

  「她以前生過什麼病呢?」、「她會挑食嗎?」、「她有什麼興趣呢?」

  這些問題,我一個也答不齣來。我自以為很熟悉最愛的祖母,但其實對她似乎一點都不瞭解。所以無論是成為監護人、還是申請進入安養機構,都費瞭一番功夫。

  祖母住進安養機構半年後就去世瞭。

  我度過瞭一段痛苦又悲傷的時期。那段時期我相當自責,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採取的處置是否真的正確,也覺得如果我能夠更瞭解祖母,是否就能為她做些什麼呢?

  這些經驗促使我成立一般社團法人日本生活品質協會,透過在全國各地的演講,倡導「終活」與生前整理的重要性。

  「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就算瞭,還要照顧父母的事情……」我懂這樣的心情,也知道這很麻煩。

  而且這也絕對不全然是愉快的作業。

  但是你總有一天不得不做這些決定。

  如果做決定的時間點是在父母去世之後,過程將會變得非常辛苦。

  所以請趁著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先和他們討論、做好決定吧!

  我由衷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讓大傢不再需要為父母的事情煩惱與受苦——

  六個需要與父母討論的主題

  「雖然隱約感覺到很多事情都必須與爸媽討論,做齣決定……但到底該從何說起纔好呢?」

  這應該是許多兒女的心聲。有些人或許在心底著急,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本書為這些人整理齣必須與父母討論的事項,並且分成六個章節介紹。

  ◆身體與心理
  ◆疾病與照護
  ◆墓地與葬禮
  ◆財産
  ◆繼承
  ◆整理老傢

  隻要掌握這六大主題,就能在心理上與實務上都做好準備,也能做齣讓父母與自己都不後悔的決定。接著就讓我們詳細來看這每一個主題吧!

  主題1 身體與心理

  你很瞭解你的父母嗎?你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有哪些興趣、現在的健康狀態、青春時代的事情或是交友狀況嗎?

  現在或許會覺得這些事情與自己無關。但是你終有一天會這麼想:
  
  「如果當初多陪爸媽聊聊天就好瞭。」

  「原來我一點也不瞭解老爸。」

  而這天,就是父母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所以請先就從瞭解現在的父母開始吧!

  掌握父母的健康狀態尤其重要。這麼做不僅可以即早發現疾病,更重要的是也能做好準備,接受父母老去的事實。

  本章就整理齣一些希望你能先跟父母聊聊的事情。

  主題2 疾病與照護

  無論是什麼樣的父母,都有可能生病、罹患失智癥、變得不良於行。

  當父母齣現這些狀況時,或許將會麵臨是否要住進照護設施、是否要接受維生醫療等重大抉擇,而最後為他們做齣決定的,可能就是身為子女的你。「這是他們的伴侶該做的事情」你或許會這麼想。但是父母某一方看著長年陪伴自己的伴侶衰弱的身影,很難做齣冷靜的判斷。尤其對體力、判斷力都變差的高齡者而言,更是如此。

  如果不瞭解父母的意願,在決定醫療方針或照護方案時,往往會浪費許多時間猶豫,或是隻能聽從醫師或專傢的建議。但如果事先瞭解父母的意願,就會有判斷的依據,也能減少猶豫與後悔吧?

  主題3 墓地與葬禮

  如果覺得討論墓地與葬禮的話題「不吉利」,或是認為「去世之後再決定就好瞭」,那你就大錯特錯瞭。

  舉例來說,某份資料顯示,事前沒有準備的人,葬禮的平均花費是三百七十萬日圓,但事前準備好的人,平均隻要二百萬日圓即可解決。

  墓地的費用也因為形態不同而大相逕庭。

  這兩者的費用雖然逐漸變得公開透明,但依然留有許多黑箱的部分。

  而且父母過世之後,這兩者也在子女整理心情時扮演瞭重要的角色。葬禮是送父母走完最後一程的儀式;墓地則是子女最大的心靈依靠。趁現在詢問父母的意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主題4 財産

  父母的銀行帳戶遭到凍結,為瞭提領喪葬費用而耗盡心力;被父母意想不到的債務嚇得臉色發青;壽險的受益人仍然是往生的母親……父母去世之後,這些麻煩將會陸續齣現。

  有些人會抱怨:「錢的話題總讓人覺得沉重……」但如果沒有事先討論會更麻煩,可能將因此濛受損失、費瞭許多力氣。

  而且住院或照護當然得花錢,財産雖然不是人生的全部,卻是支撐生活的手段,因此先與父母討論財産的問題依然非常重要。

  本章將介紹必須先與父母討論、藉此釐清狀況的財産相關話題。

  主題5 繼承

  你有看過爭遺産的電影或連續劇嗎?裏麵都會上演傢人之間搶得頭破血流的戲碼吧?

  如果以為「這種虛構的事情與我傢無關」,那就大錯特錯瞭。

  父母去世之後可能會冒齣第三者,主張「在法律上我也有分財産的權利」;或是原本應該感情和睦的兄弟,脫口說齣「老爸說要把財産留給我的」等等,這些事情都會讓你覺得宛如晴天霹靂。

  爭執費神又費力,甚至有人為此弄壞身體,臥床休養。為瞭避免發生這樣的事情,本章將整理齣必須先與父母討論好的繼承問題。

  主題6 整理老傢

  應該不少人一聽到要整理老傢,就覺得提不起勁。

  但是如果一直拖延下去,最後受苦的將是身為子女的你。

  有些人在父母死後,光是整理老傢就花瞭半年以上。如果委託業者,費用又多到超乎想像。雖然老傢的大小也有影響,但無論如何,整理顯然都是一件耗時又傷財的事情。

  而且如果父母不在瞭,也會難以判斷哪些東西該留下來,甚至可能一不小心就丟掉有價值的東西。

  但就算理解整理的重要性,實際動手時也不知道該從哪裏開始整理、又該如何整理。

  本章將為大傢介紹整理老傢的重點。

  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子女雖然知道這些事情必須與父母討論纔行,但我似乎也能聽到他們的心聲:

  「我與爸媽感情不好,纔不想照顧他們呢!」

  「我討厭爸媽,他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吧!」

  「我覺得自己已經與爸媽斷絕關係瞭。」

  然而遺憾的是,親子關係是切不斷的。如果想要解除婚姻關係,隻要提齣

  「離婚協議書」即可,但親子之間卻沒有「結束親子關係協議書」。

  就算裝做對父母漠不關心,親子一輩子都是親子,雙方的關係無法解除。

  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真的能夠裝做對父母漠不關心嗎?請你摸摸自己的心想像一下。

  你不會憎恨殺害父母的犯人嗎?如果父母因為交通事故突然去世,你還能若無其事嗎?你不會産生深刻的悲傷與後悔嗎?

  如果這些想像多少觸動瞭你心底深處的某個地方,請你空齣時間與父母對話。

  親子之間也未必就能心意相通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失落,因為會這樣認為:「自己與父母意見不閤,他們都當我爸媽多少年瞭,為什麼連這種事情都不懂呢?」我很瞭解這樣的心情。

  父母與孩子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價值觀不同或者意見不閤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親子關係必須在溝通中建立,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沒什麼兩樣。若隻認為血脈相連所以就能互相瞭解,或是就應該懂得彼此,這些都隻是我們自己的想像。

  當你與父母處不好的時候,請你迴想一下自己對父母的態度是否太過強硬?有沒有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說法?

  接下來也為大傢介紹幾個拉近親子距離的具體重點。

  拉近親子距離的五個重點

  1 好好利用節慶
 
  見麵聊天依然是與父母溝通的重點。
  住得離老傢遠的人、錯過拜訪時機的人,可以好好利用過年、中元節、清明節、自己的孩子的入  學典禮、兒童節、為父母祝壽、生日、結婚紀念日……等各種節慶活動,找機會與他們見麵。

  2 把父母當成客戶

  如果真的很難與父母相處,我建議把他們當成客戶。工作遇到的客戶窗口就算是非常討厭的人,隻要能夠取得大筆訂單,你也會努力跑業務吧?父母就像大客戶,因為你說不定能夠繼承房子。如果事先知道父母背著債務,你或許也能避開。這樣的說法或許很無情,但試著從這個角度展開溝通也是一個方法。有時候稍微畫清界綫,戰略性地增進與父母的感情也是必要的。

  3 每個月打一通電話

  高齡者的健康狀態隻要一個月就有可能急轉直下。病情可能突然惡化,失智癥也可能加重。所以盡可能每個月與父母見一次麵。住得遠的人,也至少試著每個月打一通電話。使用 Skype 之類的網路電話或者透過社群網站溝通也是不錯的方法。

  4 敏感的話題可以拿彆人當例子

  突然提起照護、財産、墓地之類的話題會嚇到父母。
  甚至可能招來父母的誤解:「孩子希望我早點死嗎?」、「孩子的目的是財産嗎?」所以討論這些敏感的話題時,請用彆人的例子當成開場白。
  譬如「某某的父親,好像因為墓地問題發生糾紛。」、「某某照護父母似乎很辛苦。」這麼一來父母也會比較願意聽。
  由理財規畫顧問或律師等專傢介入協調也不錯。隻要不讓父母覺得「自己被孩子牽著走」,就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5 不要試圖一次全部解決

  「必須與爸媽討論纔行!」但我們不能因為心急,就試圖把所有事情一次問清楚。請你慢慢來。首先請從一天實現本書的一個項目開始嘗試。
但也不是要你煞有其事的宣布:「讓我們討論今天的議題吧!」而是希望你簡短地花五至十分鍾的時間,不經意地問他們:「上個禮拜的健康檢查報告齣來瞭嗎?結果如何呢?」等等。煞有其事會讓父母心生警戒,覺得自己被當成老年人對待,進而與你吵起來。但如果父母太過不當一迴事,隻當成是一般閑聊,態度稍微慎重一點或許也不錯。

  也需要與自己的伴侶討論
  
  如果你已經結婚、擁有伴侶,與伴侶討論對父母的想法也很重要。因為就算是夫妻,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對父母的想法也截然不同。

  有時候自己想要提供父母協助,伴侶也不一定同意。而伴侶如果說自己父母的壞話、不把他們當一迴事,也令人不快。請先與伴侶一起決定彼此能為自己的父母做到什麼程度、不能做到什麼程度,尤其金錢問題最好先講清楚。

  一般來說,父母會先離去。父母過世後,與自己一起生活的人就是伴侶。所以伴侶的存在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伴侶的諒解,也很難為父母提供協助吧?

  照護父母非常辛苦。有些人會擔心未知的狀況吧?也會吃不少苦吧?但另一方麵應該也能從中得到許多發現。這些都是無可取代的經驗,未來也總有一天將發揮作用。

  因為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的日子終究也是會到來的。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