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拙作《善終,最美的祝福:預約圓滿終點的10個條件》問世成為暢銷書,是在二○一二年六月。時光飛逝,已經過瞭好幾年瞭。
那時整個日本對於311東日本大地震的記憶都還曆曆在目。我認為日本人的生死觀好像也稍微改變瞭。
此外,從倫敦到裏約熱內盧,這中間橫跨瞭兩次奧運,而日本的臨終醫療在這幾年間有什麼改變呢?
從結論來看,民眾的氛圍稍微改變瞭,但是醫療人員的氛圍一直沒有什麼變化。具體來說,居傢臨終照護漸漸變得不再罕見。加上受到媒體的啓發,知道「平穩善終」一詞的民眾也增加瞭。
另一方麵,醫院醫療加速進步,每年齣現各種維生治療,讓人分不清楚哪個階段纔是人生的最後一刻。在四年前沒有執行的醫療手術,例如九十歲族群的患者,也開始普遍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
而在癌癥領域,由於研判一年要價三韆五百萬日圓的免疫檢查哨抑製劑具有劃時代的效果,於是開始使用於皮膚癌或肺癌等臨床現場。
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在五年前都還如同白日夢一樣,但是目前確實因為醫療進步的緣故,可以暫時改善病情的範圍正逐漸擴大。
然而盡管如此,人總有一天會死亡。
即使可以稍微遠離死亡,也無法百分之百地避開死亡。世界上多數的研究者認為:「不論多麼努力,人的壽命最多隻能活到一百二十歲。」即便如此,和醫療加速進步形成對比,我認為「人生最終章」(以下簡稱為「臨終」)一詞的意思,和四年前相比好像更難理解瞭。
我的日常生活就是以執業醫師的身分進行門診和居傢醫療。
在我負責的居傢醫療臨終照護對象中,有一半是末期癌癥患者,另一半則是衰老、失智癥或神經重癥之類的,也就是所謂的「非癌癥」患者。
不論是癌癥或非癌癥的居傢醫療患者,隨著死期的逼近,患者傢屬在肉體上跟精神上都會承受相對的負擔。
「患者在臨終階段非常痛苦吧?」
「我們做得來臨終照護的工作嗎?」
而且還有人這樣問我:
「醫生,死亡時應該很痛吧?會有多痛呢?」
到底是怎樣呢?
因為我還沒死過(雖然有過好幾次的入棺體驗),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很痛。再加上所謂的「疼痛」,在身體或心靈等情況就有好幾種,所以個人差異也超過韆倍。
但是,身為一位居傢醫療醫師,目睹患者在自己傢裏平穩離世的過程時,總覺得他們好像沒有那麼痛苦。在自己傢裏臨終的情況中,我沒有看過患者是錶情扭麯離開人世的。
我所接觸的末期癌癥患者的居傢臨終照護率超過九成,非癌癥患者則是癌癥患者的一半左右。臨終照護一結束,傢屬一定會跟我說:「醫生,傢人沒有疼痛也沒有受摺磨,就像睡著一樣過世。採取居傢臨終照護真的是太好瞭,感謝您。」
每個人都會把「死亡」和「疼痛」聯想在一起,覺得死亡非常難受。
但是,實際情形是怎樣呢?
在本書中,我會從「平穩善終」這個觀點,盡量以容易理解的方式,為大傢說明「無痛離世的方法」,希望患者及傢屬都能一起閱讀。
獻給所有害怕疼痛的人。
長尾和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