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復刻,世界珍貴遺産、國圖珍藏國寶級善本古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袖珍版(約長19.5cm、寬9cm、高6cm)|便攜誦讀
中國元朝印刷技術之先驅,世界上現存最早木刻硃墨雙色印本,經文硃印,註文墨印
珍善本佛經中之最,影響最深遠的佛教經典之一!
閱讀與善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學習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
對治人生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第577捲,主要譯本共有六種,以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本最為通行。它是一部記錄佛陀與其大弟子須菩提問答的對話錄,並以夢、幻、泡、影、露、電六喻,來說明空性。該經典群是捲帙宏大的經典,其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僅是進入《大般若經》的導覽,而且是韆年來探討及注疏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經典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沒有齣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都是空的智慧;經中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瞭一切人無我、法無我之理。
關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是比喻。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因硬度高,所以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金剛」也譬喻為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愚癡煩惱),得超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金剛心。
「般若」,意譯為「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
「波羅蜜」,意譯為「到彼岸」。彼岸者,是對此岸者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
「經」,是佛所說的法,也譯為「契經」,契者閤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簡單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解釋眾生通過修行而從煩惱輪迴中解脫,並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但是到彼岸並不是錶示已經到瞭涅槃彼岸,而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岸至彼岸,所以重點在於從此到彼的方法。此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兩百麵,經摺裝,經文大字硃印,注解雙行墨印。
‧捲首有硃繪〈釋迦說法圖〉,捲末並附刻〈般若無盡藏真言〉、〈金剛心陀羅尼〉、〈補闕真言〉、〈普迴嚮真言〉、〈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産靈芝圖〉、至元六年(1340)潛邑蚌湖市劉覺廣(當時住在中興路)跋並次年(元至正元年)劉覺廣刊經贊,〈南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捲末有〈韋陀護法圖〉。
‧書中鈐有〈甘露記〉、〈慈航記〉二硃文長方印。(鈐印:即為印章、蓋印。鈐印,中國古代官方文件或書畫、書籍上麵的印章符號。即加蓋印章。其意義在於錶明所屬者對加蓋印章之物的擁有權、使用權或認可。這是書畫等作品在即將完成時的最後一個關鍵步驟,是中國獨有的特色藝術。鈐印始於北宋蘇東坡,迄今已有一韆年的曆史。)
本經原印刷方式 ‧明代萬曆年間,大量齣現套色印書,而硃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據以印證其淵源脈絡,是研究中國印刷史難得的一手資料。學者或認為此本係分色分版套印,與後世套色印書相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版而先墨後硃分兩次印成。印墨色者注文,印硃色者經文。印墨色時將經文遮貼,印硃色時則將注文遮貼,主要是紙張必須先後對準同版不同印色的所在,此可謂「套色」,而與後來發展的分色分版,稱為「套版」者不同。
本經開本/規格 1. 菊 32 開,高 18.7 cm × 寬7.5 cm
2. 中式經摺裝
3. 重量(本體):0.75kg;重量(含外箱):0.8kg
4. 商品本體尺寸:長 19.5 × 寬 9 × 高 6 cm
5. 包裝外箱尺寸:長 21 × 寬 10 × 高 7 cm
本經特色 1. 硃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至今,展現中國古代印刷技術之裏程碑:硃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捲末附有硃墨套印寫經圖。經文硃印,注文墨印。中國明代以後,硃墨印刷技術逐漸成熟,如閔淩兩傢刊行之套印本即為其中之代錶,而硃墨套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實為此印刷技術之先驅。
2. 見證佛教禪宗傳播弘法結晶:禪宗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元代僧眾注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則僅有無聞思聰禪師所註這部硃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且其註經謹守禪宗立場,以禪語解經。此外,禪師於經文三十二分標題下創作的36首偈頌,更傳承北宋之文字禪傳統。
3. 傳達佛教與漢文化藝術融閤:如同宋元刊印佛經,流行於經文前後加上佛說法圖與護經韋馱像,硃墨雙色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捲首有硃繪〈釋迦說法圖〉,捲末有〈韋陀護法圖〉。另附刻硃墨雙色印〈無聞老和尚註經處産靈芝圖〉,皆以藝術、佛像和經變為主要載體。字體端莊秀麗,色彩硃墨分明,燦爛奪目,具有高度藝術鑑賞的價值。
4 提供古籍版本鑑定研究題材:目前學界對於國傢圖書館館藏,元至正元年(西元1341)中興路(今湖北江陵)資福寺刻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刊刻字體、裝幀形製、硃墨雙色印法、經文注解、附圖,甚至其注解之於禪宗發展源流意義,各傢討論與觀點互異,顯見題材作為版本學研究之能量充沛。
《莊子·內篇》:逍遙遊於物外,探尋生命本真 一、 導言:與傳統智慧的對話 本書選取道傢經典《莊子》的“內篇”部分,旨在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超越世俗、直指心靈本性的哲學世界。不同於側重倫理教化的儒傢思想,莊子的哲學以其無拘無束的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風,以及對“道”的深刻體悟而著稱。內篇作為莊子思想體係的核心,集中體現瞭其關於齊物、逍遙、養生三大主題的論述,是理解中國古典哲學浪漫主義色彩的基石。 本書的編排力求還原莊子思想的原始魅力,注釋上側重於解釋古奧的詞語和獨特的概念,同時輔以現代哲學的視角進行必要的映照,以期幫助當代讀者跨越兩韆多年的時空鴻溝,與這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我們相信,在信息爆炸、心靈焦慮日益加劇的今天,《莊子·內篇》所蘊含的超越性智慧,對當代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啓示價值。 二、 本篇結構與核心內容精要 《莊子·內篇》由《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德充符》《人間世》《山木》《田子方》《至樂》《繕性》《應帝王》共十篇文章構成。本書將按此原序進行細緻的解讀與闡釋。 1. 《逍遙遊》:掙脫束縛,精神的無限飛升 開篇即提齣“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韆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韆裏也;展其雙翼,舉而上之,其飛也徙然(shí rán)”。這一宏大的開篇,奠定瞭全篇基調——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逍遙”並非指無所事事的遊蕩,而是指心神擺脫瞭世俗的名利、是非、乃至生死的局限,達到一種與“道”相閤的自由境界。本篇通過神話般的敘事,如“胠(qū)林氏之 স্থাপত্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探討瞭“至人”“神人”的境界。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行動順應自然,不為功名所纍。對世俗的“有用”與“無用”進行辯證,強調“無用之用,乃大用”的樸素真理。 2. 《齊物論》:萬物一體,消除對立的藩籬 這是莊子哲學中最富爭議也最深刻的部分。莊子認為,世間萬物看似對立,如是非、得失、美醜、有無,實則是同一“道”的不同顯現。這種對立是人類語言和認知局限所造成的“成心”。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詰問,直指認識論的邊界。莊子主張“彼是之辯,是非之形,兩忘而成一”。隻有當我們能夠超越語言的界限,達到“坐忘”的境界,纔能真正體會到萬物齊一的道理。本篇深入剖析瞭“一”與“多”、“同”與“異”的辯證關係,揭示瞭相對主義的深刻內涵,即一切判斷都依賴於觀察者的視角,而“道”本身是超越一切視角的。 3. 《養生主》:順應天性,保全生命的完整 《養生主》的核心在於“貴生”與“順性”。莊子反對過度地用人為的規範和技藝去乾預生命本來的狀態,因為這種乾預往往是耗損生命之源的。 篇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技藝的精湛,不在於他有多高超的刀法,而在於他能洞察牛的天然結構——“依乎天理,批大郤,道肯綆(gèng)”。他找到瞭事物運行的自然“榫卯”,順勢而為,故而“遊刃有餘”。這象徵著人生處世的最高境界:不與自然規律相抗,不與他人相爭,以最省力的方式達到目的,從而保全“全性葆真”。 4. 德、仁、義的再審視:個體與社會的關係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如《德充符》《人間世》《田子方》),莊子對儒傢推崇的“仁義道德”進行瞭徹底的批判性審視。 莊子認為,當“道”完美體現時,“德”是自然的流露,無需刻意。一旦社會需要強調“仁”“義”時,恰恰說明“道”已經喪失瞭。這種外在的道德規範是對個體本性的壓抑和扭麯。例如在《人間世》中,他通過“山木”與“工匠”的對話,揭示瞭“至德不德,是以有德”的道理。真正的德行是內在的、無痕的,一旦被當作目標去追求,就變成瞭“僞德”。 三、 獨特的哲學方法:寓言與象徵的藝術 《莊子·內篇》的閱讀體驗是獨特的,它幾乎完全摒棄瞭邏輯思辨的綫性論證,轉而采用高度象徵化的寓言和對話體。 誇張的想象力: 鯤鵬的展翅、侏儒的舞蹈、佝僂的老者對朝廷的衊視,這些誇張的形象是為瞭震動讀者的傳統認知,迫使我們從新的角度看待現實。 “指與不指之間”: 莊子善於在“有”與“無”、“言”與“不言”之間遊走。他通過描述“無”的境界,來反襯“有”的局限性。例如“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強調瞭某些深層真理是無法被語言完全捕捉的。 四、 結論:迴歸本源的寜靜 《莊子·內篇》最終指嚮的是一種生命的主體性與內在的寜靜。它教導人們如何麵對人生的無常(生老病死、禍福得失),不是通過逃避或強求,而是通過內在的調適,達到“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境界。 閱讀此篇,如同經曆一場精神上的“大休假”,使人從外在的喧囂和內在的執著中暫時抽離齣來,重新審視生命存在的本質意義,體悟“道”的廣闊與包容。本書的呈現,旨在為尋求心靈自由和哲學啓迪的讀者,提供一把通往莊子智慧殿堂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