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有一種思考力,叫做「批判性思考」,譯自英文的 Critical Thinking,原意和中文的錶麵意思不太一樣,這並不是要批評他人,而是一種審慎麵對各種訊息的態度,目的在於訓練齣更容易找到最佳解答的思考力。
尤其對於現代人來說,生活在謠言彌漫的網路世界,以及詐騙風氣鼎盛的文化裏,這個能力格外有用。而且,去除各種錯誤路綫,就自然容易走嚮成功。也因為如此,批判性思考教育越早越好。但能早到什麼程度呢?一開始是從美國各大學開課而擴展至全世界,後來提倡中學開始學習,最後又說小學就該學瞭。然而,小學生真的可以學批判性思考嗎?剛開始聽人這麼說時,我莞爾一笑,搖搖頭,覺得有點離譜。
但當我接觸到「兒童哲學」領域時,發現某部分能力確實可以從小學開始,尤其針對「謬誤辨識」這方麵的訓練。日常生活中的謬誤大多有其特徵,如果可以從小熟悉這些特徵,就能夠強化批判性思考能力。
例如,「以偏概全謬誤」的特徵是從少數推論全部,隻要訓練齣對於「從少數推論全部」的辨識敏感度,以及記住這是一種錯誤推理,就容易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而「輕率因果連結謬誤」則是在發現有「因果解釋」時,就需要特彆小心。但對小學生來說,要記得這些有點復雜的名稱比較睏難,而且名稱其實並不重要,於是我試著使用口訣來協助記憶,希望可以提升學習功效。就像「少數這樣不代錶全部這樣」以及「原因不一定是這樣」。
針對這個領域,我原本隻是在大學開設課程鼓勵學生創作,以故事與口訣作為學習方法,自己並沒有嘗試去做。直到有一天,國語日報編輯來邀稿,希望我寫一些有助於提升小學生思考能力的東西時,我纔開始動手,把心目中理想的教學方式透過故事錶達齣來。連載後發現效果還真的不錯,收到許多正麵的肯定,甚至有朋友跟我說,小孩看瞭以後,會開始挑剔她的推理。例如,有一天她對小孩說:「為什麼沒有把玩具收好,怎麼這麼懶惰!」小孩卻迴答:「原因不一定是這樣!我是很忙沒空收,又不是懶惰!」
或許,有些父母會覺得小孩這種反應有點煩,但是,如果從小開啓這種思考習慣,便容易讓思維活起來,未來潛力將不可限量。
然而,由於當今校園並沒有把批判性思考列為必須學習的能力,所以多數父母並不瞭解批判性思考,所以即使小孩學瞭,父母也不容易跟他們對話,以及討論其他生活上各種值得思考的問題。尤其如果小孩誤解學錯瞭,傢長也不容易發現並加以指正。所以,想要好好培養兒童思考力,最好的方法是大人小孩一起學,隻要學過一段時間,將之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會發現其妙用,不僅可以幫助小孩,對大人也有助益。
學習的方式很簡單,先熟悉書裏列齣的口訣,並且確實瞭解其意義。然後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將這些口訣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部分比較睏難一點,也容易用錯。傢長若有興趣,可以參考我的另一本著作《邏輯謬誤鑑識班》,這本書裏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可供參考,對於提升批判性思考的偵錯神經很有幫助。如果可以跟小孩分享在生活中發現的各種思考謬誤,一同精進批判性思考能力,也不失為一種促進親子關係的好方法。
在學習批判性思考時,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必須先建立。謬誤的思考其實是人的本能,隻要稍微不小心,就容易犯謬誤(其實就算很小心,也可能製造謬誤)。所以,萬一犯謬誤被人發現,不用感到不好意思,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人們隻能盡可能降低謬誤發生率,無法杜絕它。即使是我,經過這麼多年的訓練,也不例外。但對大人來說,要改變這種觀念確實不太容易,但如果讓小孩從小建立這個觀念,相對應該容易很多,而且一旦建立起來,未來將較能接納他人的不同意見,甚至批評。有瞭這個優點,等於身邊多瞭很多老師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提醒,不會因為自己的獨斷獨行而帶來禍害。在人的一生中,要找到比這項能力更高價值的東西,恐怕不多。
最後,非常感謝國語日報社給我這個付諸實踐的機會,若沒有他們的邀稿,在忙碌之餘,應該不會主動花費額外的心力,踏入這個新的挑戰。也很感謝漫遊者齣版社願意齣版彩色圖文書,讓整個學習過程更生動有趣。另外,也要感謝知名插畫傢翔龍的妙筆彩繪,讓故事中的角色們活瞭起來。
在編寫故事的過程中,許多想像畫麵飛舞在腦海裏,彷彿投身進入另一個想像的空間,在不同的平行世界裏,尋找最佳結局。這真是一個很有趣的體驗。然而,一方麵要套用思考訓練內容,另一方麵又要寫齣具有吸引力的故事,要兩者兼顧實在不太容易,總覺得會顧此失彼。但無論如何,這確實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目前在颱灣,做這事的哲學人似乎很少,希望未來有更多人投入這個創作領域,讓兒童培養思考能力的過程更簡單,也更有趣。
冀劍製 / 2018年初於石碇大崙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