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美式教育」? 二○一三年,我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代錶團訪問美國史丹佛大學,第一次見到唐蘭蘭,她協助我們安排訪問工作。看她舉止端莊,做事嚴謹,我猜想她一定來曆不凡,果然,後來得知她是中國傳媒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的雙料碩士,以前還曾經在中央電視颱做過記者,現在在矽榖的一傢美國投資公司工作。我與她見麵次數不多,工作上有些來往,但後來常用微信交流,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年齡相仿,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我雖然也從美國名校畢業,後來又有幸分彆在美國和中國的名校教書、帶研究生,但對兒童教育還得從頭摸索。蘭蘭創建瞭一個微信公眾號叫作「美式學習零距離」,我也是她的忠實讀者,她在公眾號裏的第一篇文章就深深吸引瞭我,我便在朋友圈裏強烈推薦,公眾號裏大傢都親切地叫她「蘭蘭媽」。
最近又得知她還創建瞭微信「美式學習群」,我也急忙加入其中,和大傢一起嚮她學習。蘭蘭對孩子教育中的具體問題悉心分析思考,感悟很深,在微信群裏開週末講座,分享她對美國兒童教育的細緻觀察與理念分析。我也鼓勵蘭蘭齣書,讓中國國內外的華人孩子都受益,我曾試圖在中國找些談美國中小學教育的書,特彆是針對華人孩子美式教育問題的書。走進書店,纔發現店裏這個領域的書甚少,大部分談美國中小學教育的書都是直接翻譯美國人寫的教育學術著作,缺少作者本人對美國教育有深切感受,並從華人文化的視角來理解、分析美式教育的書籍。原因也很簡單,像蘭蘭與她先生蔣裏(他先生蔣裏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博士,研究領域是機器人)這樣從美國名校畢業的優秀華裔人纔,在美國也正在職場的第一綫奮鬥,迴傢還要帶兩個孩子,輔導孩子做作業,甚至還要加班工作,幾乎不太可能有時間寫書。當我收到蘭蘭的第一版書稿時,真是覺得不可思議,她居然做到瞭!書的內容非常具體、生動,主要講的都是她自己經曆的事情和感受。她代錶的這一代人有著特殊的經曆,從小在中國長大,曆經艱苦的高考磨練,在中國名校讀瞭大學本科,又在美國名校獲得研究生學位,在美國就業工作並且生兒育女。看似順利的人生曆程,其實隻有他們自己最清楚這其中的疼痛、跌宕與衝突,並在培養下一代孩子時深刻反思,試圖同時吸取中美教育的菁華,讓孩子成為未來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化公民,所以蘭蘭齣書真是難能可貴,這背後所付齣的努力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美式教育」?蘭蘭在書中講瞭其中很多道理和故事,我在美國也常切身體會到中美孩子教育的差異,也就更能理解成人之後的區彆。我曾與蘭蘭分享我自己的一個故事,有次我帶孩子去聖地牙哥的海邊玩,遇見一個美國媽媽帶著兒子,他恰好與我兒子年齡相仿,兩個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瞭。當孩子們準備下水時,麵對洶湧的浪潮,我緊張瞭,趕緊抓住兒子叮囑:「不要去太遠瞭,浪大就立刻迴來」,此時,我卻聽到那個美國媽媽在旁邊大聲喊:「兒子,你往大海裏衝,衝到你能去的最遠的地方,媽媽在這裏看著你!」看著那個美國孩子像小老虎一樣拚命地往海裏衝,我突然間明白瞭美國人為什麼那麼自信,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傑齣運動員,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富有創新精神的人。蘭蘭在書中介紹瞭「美式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讓孩子淋灕盡緻地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時代在變化,蘭蘭詳解的美式教育,其實是所有傢長與老師都需要不斷瞭解、學習的新課題,僅依賴我們自身的成長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慶幸的是,蘭蘭生活在矽榖的大環境裏,講述的是一個年輕母親的真情實感,以及包容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所以這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又十分親切。蘭蘭對自己孩子的期待與我們大傢都一樣:「希望他以後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傢,都能夠在那個國傢立足,能夠發揮他的長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史丹佛大學講座教授
MIT指導委員會委員
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傢學會(SEG)執行副主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傢韆人計畫」教授兼校長北美事務代錶
中國閤肥
張捷
序言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一直堅信分享教育理念、傳播教育理念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對於在中國接受過基礎教育,又到美國的頂級名校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我來說,在美國生活瞭這麼多年,運用自己這些年的親身經曆與所見所聞,真正客觀地嚮傢長們傳播好的美式教育理念一直是我的心願。
對於我這樣一個有全職工作,還有兩個孩子的母親來說,每週在我的微信公眾號「美式學習零距離」上更新文章,分享我這些年關於教育的感悟已實屬不易,寫一本關於美式教育的書則更不在計畫之內。
那麼多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在電腦上一個個敲打齣來的文字最終要齣版成書,呈現給大傢的時候,我卻沒有瞭原來想像的那般激動。身處在美國矽榖,全世界最前端高科技的聚集地,也就意味著在和全世界那些正在用高科技改變教育行業的人們並肩而行,我突然發現,我不僅僅是寫成一本書,更重要的是嚮大傢傳遞一種教育的革新理念。
記得三十六歲生日那天,我去理發店剪頭發,理發師突然叫道:「你有一根白頭發瞭!」我笑著說:「這是你今天送給我的生日禮物嗎?」在三十六歲本命年來臨之際,我想還是寫點什麼送給自己吧。
先說說我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因為特殊的時代原因而沒能上大學的一代,而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可能比任何一代都要強烈。我的媽媽纔初中畢業就進瞭工廠,結婚後,媽媽晚上要值夜班,白天還要操持整個大傢庭的日常起居,照顧我的奶奶和外婆;就這樣,她仍然在我小學的時候花瞭整整五年的時間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傢庭,一邊考取法律專業的大專文憑。因為當時那份文憑必須修滿規定的二十幾門科目,每一門都要閤格,最終纔能拿到學位證書,很多一開始和她一起學習的同學都半途而廢瞭,考瞭幾門以後就放棄。
媽媽幾乎是她們班上最年長的學生,同時也是最刻苦的一個。我至今都記得鼕天的南方天很冷,媽媽一邊手洗著全傢人的衣服,一邊拿著法律詞匯背誦,很多個夜晚,媽媽都要獨自一人去參加輔導班,直到深夜纔迴傢。我記得媽媽在拿到學位證書之後,整理自己所有的讀書筆記,疊起來竟然有一人高,每本練習本上都密密麻麻地抄寫著各種法律詞匯及老師講解的重點。
我的爸爸讀到高一,接著就進廠當瞭工人,在我剛齣生沒多久,爸爸就開始一邊工作一邊讀在職的本科學位。他曾經寫瞭一首打油詩來記錄自己辛苦地半工半讀的四年學習生涯,「而立之年讀大學,懷抱嬌兒習功課,四年麯摺攀書山,及頂方知其中樂」。那四年當中我的爺爺過世瞭,傢裏也齣現一些經濟上的危機,但是爸爸最終仍然以全年級八個全優生(畢業設計、畢業答辯、生産實習)之一的優異成績畢業,拿到瞭本科學位。
我的父母常說的一句話是「拚娃不如拚自己」,我經常聽到很多媽媽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我為瞭你做瞭多大的犧牲啊,你為什麼不能好好學習?」但是從我父母的身上,我學到的卻是先做好自己,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孩子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環境裏,自然而然就會愛上知識。
再說說我自己吧,我在中國傳媒大學拿到瞭我的本科和第一個碩士學位,而我的第二個碩士學位是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拿到的。
要說我求學過程中最辛苦的階段,應該是在史丹佛大學學習的那段時間,因為之前在中國所學的傳媒專業在美國的發展很受限製,我不得已改換瞭專業,從一名文科生變成一名理科生。要知道我以前那少得可憐的高等數學知識哪裏夠用啊,多少個日日夜夜挑燈夜讀,從頭開始補習高等數學的時光仍然曆曆在目;並且在史丹佛大學讀書期間,我的第一個孩子誕生瞭,迴憶那段歲月,真是痛並快樂著,但是那也是我這輩子分外珍視的幾段時光之一。一開始懷孕初期反應很大,我的婦産科醫生建議我休學一年,等生瞭孩子、孩子大一點再繼續讀,但是我太渴望在史丹佛大學讀書瞭,不想中斷;權衡再三,我還是堅持懷孕時也去上課,我是我們那個專業年齡最大的學生,大傢都親切地叫我「蘭蘭姐」。
每當我大著肚子齣現在教室的時候,教授臉上瞬間都會齣現驚訝的錶情,班上的同學常常開玩笑說:「彆傢的孩子胎教是聽莫劄特的麯子,你這個胎教倒好,直接上這麼高難度的,你兒子生下來不會手裏拿著一本課堂筆記吧」。我至今都記得在懷孕九個月的時候,我仍然需要參加一門課程三小時的考試,考試前的很多個夜晚,我常常看書到深夜。
我記得那次考試是在史丹佛的一個報告廳進行,桌子和椅子都非常窄,我的大肚子得要很艱難地擠進那張小小的摺疊桌子前。大傢都知道,懷孕後期胎兒會壓迫膀胱,會經常想上廁所,但是整整三小時的時間,因為試捲題目數量太多,我完全沒有上廁所的時間,兒子在肚子裏一個勁地亂踢亂動,我隻能不斷地讓自己集中精力完成考試。
當我最終完成史丹佛的學業,在畢業典禮上抱著兒子上颱去領我的學位證書的時候,全場很多人起立給瞭我久久的掌聲。我是那一屆我們係上唯一一個抱著孩子上颱去領學位證書的媽媽,係主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到場參加我畢業典禮的父親眼裏閃著淚光,因為他知道我為瞭拿到史丹佛的這個碩士學位,付齣瞭多少努力,至今迴想起來,在史丹佛讀書的日子是我過得最辛苦、也最充實的一段時光。
每一對父母都是孩子的影子,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當孩子的榜樣,試問父母有什麼資格讓孩子好好學習?一個從不看書的媽媽,如何有資格讓孩子愛上讀書?請不要再對孩子說:「你看我為你犧牲瞭多少!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之類的話。
我想,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模範,更是他們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拚娃不如拚自己」,做好的父母,我們更應該先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們迫切希望孩子發揮潛力,但是在拚娃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瞭自身的發展呢?很多人都說這是一個拚爹拚媽的時代,但是這個「拚」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父母可以提供孩子多少物質上的優越條件,而更在於父母是否能夠給孩子更廣闊的眼界,引導他們走嚮更大的格局。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已經具備瞭這樣的眼界和格局。
我們已經迎來瞭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未來孩子也不再隻是和本國的孩子競爭那麼簡單,任何一個國傢的教育體製都是和國傢自身的曆史、文化息息相關的,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把美式教育中的那些菁華「西為中用」,纔能使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真正走在全世界的最前麵,我想,這也就是我這本書真正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