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産研究所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EMBA課程客座教授。於英國華威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取得工程碩士與商學博士。曾任英國華威剋大學「創新與策略變革研究中心」研究員、英國勞斯萊斯航太公司研究院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亞太運籌研究中心」院士等職。經常受邀至英國、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講學。
目前擔任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執行編審、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 編輯委員、中山管理評論編輯委員、《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繁體中文版顧問等職。著作常見於國際性會議與期刊,並屢次得奬。著有《思考的脈絡》、《科技福爾摩斯:科技優勢永遠源自創新》、《科技意會:衛星派遣的人性軌跡》等。
2016年,管理學係以外的世界也受到瞭刺激。社會、人類、心理、設計、傳播、教育等科係的學者,也開始深思如何從質性研究來深化自己的作品。傳統上,人文學係的個案多重於描述,少於推理和啓示,而這正是管理學的強項。因為企業一定會追問:知道這個案例後,我們該採用什麼方式創新呢?自2006年起,經過十年後,《中山管理評論》首開先河,打破疆界,成立「跨領域質性研究」專刊,讓各人文領域的學者有瞭交流的園地。2017年9月,颱灣管理學會(TAOM: Taiwan Academy of Management)旗下的《組織與管理》,也接著推齣以原創為主的質性研究特刊。我們纔發現,質性研究學者之間的跨域交流,比起在同領域與同儕競爭,可以激盪齣更多的火花。
此外, 英國華威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 奧默羅德(Richard Ormerod)教授是我後期的指導老師。他是英國國會資訊係統顧問,很感謝他願意花時間帶我進入企業,讓我有機會學習如何在高階主管前從容不迫,並很有禮貌地問齣批判性問題。英國華威剋大學麥基(John McGee)教授是另一位指導老師,他之前是牛津管理學院院長。若不是他,我就無法常去牛津與歐陸菁英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辯證交流。亞頓(Philip Yetton)教授任教於新威爾斯大學澳洲管理研究所(Australia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是良師,也是益友。在他身上學到,理論建構的嚴謹與否,不是來自努力,而是源於自我期許。佩迪榖(Andrew Pettigrew)教授原本是英國華威剋商學院教授,主持創意與策略變革研究中心,是我當研究員時的老闆;現在於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任教。每次見麵,他就問我學瞭辯證後,對人生有什麼影響;動不動就叫我Think deep, and deeper。對他而言,思考是無底洞。雖然每次想到他就會作噩夢,但很有砥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