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概論(第三版)

社會科學概論(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社會科學
  • 概論
  • 第三版
  • 教材
  • 高等教育
  • 人文社科
  • 入門
  • 學科導論
  • 知識體係
  • 通識教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當人們刻正處於一個飛躍變遷的時代,為能理性掌握社會發展的脈絡,以為社會參與、人際調適,甚而是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則無不端賴對社會科學這門學問的理解與把握。因此「社會科學」一詞,不僅已為大眾所熟悉,「社會科學概論」亦成為大專院校普遍開設的博雅課程之一,期能提供青年學子對社會現象的係統知識。本書以精練論述方式係統性地陳述社會科學的內容,茲分為「總論」及「分述」兩大部分加以論述。總論部分,包括概論、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及重要學者等;分述部分,則涵蓋如「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律學」、「傳播學」、「管理學」等基本性社會科學,以期能提供對讀者對社會科學的梗概知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至誠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係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

  現任
  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長

  經曆
  普考社會行政類科及格
  高考勞工行政類科及格
  東南工專兼任講師
  空中商專兼任副教授
  德育護專專任副教授
  世新大學專任副教授
  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係專任副教授
  實踐大學人力資源室主任
  實踐大學主任秘書

  著作
  《高齡者社會參與》
  《老人長照政策》
  《老人福利服務》
  《社會科學概論》(第三版)
  《社會工作概論》
  《社會福利概論》
  《教育社會學》
  《社會學是什麼》
  《當代社會問題》
  《社會福利服務》
  《社會學概論》
  《社會學》

  編著
  《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

圖書目錄

三版序 i
二版序 v
一版序 xi

Chapter 1 社會科學的基本概述 1
第一節 社會科學産生的背景 2
第二節 社會科學的定義與學科範圍 7
第三節 社會科學的目標 8
第四節 社會科學的基本性質 9
第五節 社會科學的主要功能 12
第六節 社會科學的研究限製 16

Chapter 2 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 19
第一節 科學研究方法的産生 20
第二節 社會科學研究的範疇 24
第三節 社會科學研究的意涵 29
第四節 社會科學研究的特徵 31
第五節 社會科學研究的步驟 33

Chapter 3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文獻分析法 42
第二節 個案研究法 45
第三節 觀察法 46
第四節 訪談法 48
第五節 問捲法 48
第六節 測驗法 52
第七節 實驗法 54
第八節 內容分析法 56
第九節 社會指標分析 57
第十節 田野研究 57

Chapter 4 社會科學發展的領航人(一) 61
第一節 馬基維利 63
第二節 馬丁.路德 65
第三節 培根 66
第四節 霍布斯 67
第五節 洛剋 69
第六節 孟德斯鳩 70
第七節 盧梭 72
第八節 亞當.史密斯 73
第九節 邊沁 76
第十節 馬爾薩斯 77

Chapter 5 社會科學發展的領航人(二) 81
第一節 孔德 82
第二節 達爾文 83
第三節 馬剋思 85
第四節 史賓賽 87
第五節 馮特 88
第六節 巴烈圖 89
第七節 弗洛伊德 91
第八節 泰勒 93
第九節 塗爾乾 94
第十節 韋伯 97

Chapter 6 社會科學發展的領航人(三) 101
第一節 葛蘭西 102
第二節 馬歇爾 103
第三節 馬庫色 105
第四節 帕森斯 106
第五節 布勞 108
第六節 丹尼.貝爾 109
第七節 約翰.羅爾斯 111
第八節 托夫勒 113
第九節 哈伯瑪斯 115
第十節 紀登斯 117

Chapter 7 社會學概要 121
第一節 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122
第二節 社會學的主要理論 125
第三節 社會學與現代社會 135
第四節 現代社會的省思 138

Chapter 8 心理學概要 145
第一節 心理與心理過程 146
第二節 心理學的主要學派 148
第三節 心理學的研究單元 151
第四節 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165

Chapter 9 人類學概要 171
第一節 人類學的主要意涵 172
第二節 人類學的研究範圍 174
第三節 人類學的主要分支 177
第四節 人類學與現代社會 180

Chapter 10 政治學概要 185
第一節 政治學的發展脈絡 186
第二節 政治學的內涵 190
第三節 現代政治發展趨勢 194
第四節 政治學與現代社會 196

Chapter 11 經濟學概要 203
第一節 經濟學的主要思潮 204
第二節 經濟學的主要領域 208
第三節 經濟學的基本議題 210
第四節 現代經濟製度特質 217

Chapter 12 法律學概要 223
第一節 法律的基本意涵 224
第二節 法律的研究領域 238
第三節 法律的製裁規定 239
第四節 法律製定與修正 242

Chapter 13 傳播學概要 247
第一節 傳播媒介的主要類型 248
第二節 傳播學者的理論觀點 251
第三節 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 258
第四節 傳播媒體與現代社會 263

Chapter 14 管理學概要 267
第一節 管理的基本概念 268
第二節 管理的基本原理 272
第三節 現代社會的管理 275
第四節 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282

參考書目 289

圖書序言

三版序

  「教育是解決貧富差距最重要的藥方。財富集中的原因之一,在於富人的教育機會與資源遠高於低所得族群;解決不公平問題,教育是一項關鍵處方。」──《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

  《社會科學概論》一書寫於人類邁嚮新世紀之時,係源於有感人纔培育為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最根本而重要的課題,而人纔培育尤以價值觀的建立為其核心。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時代,世界各區域間的「關聯性」、「互動性」與日俱增。「教育」是一種喚醒生命的誌業,尤其是以「心靈的覺醒」為其根本。在功利主義當道的時代中,人文素養必然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專業教育的進步而愈為重要。在現代社會亟需富有新知識,懷著新視野,抱持新胸襟,麵對新經驗,採納新思維的達人通纔。社會科學教育以培育「全球性公民素養」的教育,是因應關係日益密切的新世界的重要基石。

  魏鏞教授在其《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一書中,強調社會科學為「研究人類行為、人際關係、人類及其他生存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是藉由社會科學基本學科(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與相關學科(管理學、法律學、傳播學等)的引介,以培養學生理解社會互動模式的能力,進而形塑個人參與社會生活與適應社會變遷的能力。希冀能在學習過程中,啓發對公民素養的體悟,進而激發社會關懷的實踐。社會科學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該教育直接觸及學生素養的培育,為健全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知識、責任、德行、態度、價值及能力,以為促使公民社會的形成。

  人類的曆史和社會不斷在演化,在日益變遷的社群生活裏,當人們為期理性掌握社會發展的脈絡,以為社會行動、人際互動。其中,社會科學將引導學子領略到「通曉古今,領會中外,貫穿天人,暢達心物」的重要性。因此,社會科學的學習必須深入分科彆門的內涵,開創跨科統閤的理解。由於高等教育不僅是純粹知識的灌輸或技術的訓練,更是培育並奠定學生價值觀的教化場域。是以,社會科學概論著眼的是以「人」為軸心,如何與自己、他人、環境之間,形成彼此和諧相處,其中:

  一、人與己

  社會科學的基礎是從一己齣發而衍生至社群的科學知識,該教育的目標,在喚醒人的存在自覺,體會「人生而為人」的意義,進而實現生命的意義。爰此,首先必須認識自我、發展潛能,並具備實現自我的能力,學習溝通、錶達、傾聽、欣賞與分享,活齣亮麗生命的色彩;因而除瞭具備專業能力之外,也懂得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價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觀照社會弱勢、改善鄉土環境的踐行能力。

  二、人與人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新世紀,人類應思考:如何在世界中有效地發揮社會角色,善用資源,建立共好社會。我們要對這個議題進行周延的思考,就必須從社會科學知識的理解開始。找齣自我定位,進而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明白群己的關係及公共道德、關懷弱勢,懂得感恩與惜福,避免以眾暴寡、恃強欺弱的霸淩現象,共同創造人際間和諧的互動。

  三、人與物

  受到工業文明中「數量化」、「標準化」與「商品化」的衝擊,強調知識的「規格化」、「標準化」與「專業化」特質,從專業知識來看,其研發與傳習具有高度自主性,很少與該知識係統以外的社群互動。影響所及,使該學門或領域中的知識逐漸脫離創造人類福祉的目標。是以,導引社會科學知識以著眼尊重人的生命價值,思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從小我進而認識大我,能夠關懷自己與他人,關懷社會,認識大自然的規律,進而體察宇宙時空浩瀚,並且珍惜資源、熱愛生命、保護生態。

  社會科學教育的目標乃在於培養學生自尊尊人的素養,自我尊重可以建立自我的價值感,尊重他人有助於理解與欣賞他人,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藉由社會科學教育照顧弱勢與扶助正義,發展學生「人文素養,社會關懷」的精神。並於社會議題探討的過程中思索「科學」之定義與其帶給人文社會、人類文明的參與作為。作為現代公民,能體認科學乃人類文化活動的産物之一,並能瞭解科學的效果及其相應的限製,進而願意參與科學相關公共議題的討論、反思及抉擇。這種修養的陶成需要學習的過程,也需要時間的纍積,其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培養學術倫理的卓越、培訓領導與服務的風範以及全球宏觀的視野,透過專業的訓練、學術的研究、通識課程與各種文藝活動,讓人成為敬業樂群、品格健全、專業知識能力與素養兼具的「全人」。引領學生對自我生命期許、擁有社會關懷,運用天賦讓世界更美好,發揮潛力,追尋自己專屬的專業能力與生命意義!

  高等教育主要在培育社會棟樑,應該貼近社會的脈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希望培育學生們有「社會觀照與參與」的能力,對這個目標除瞭有知識性的理解外,也能發展齣情感性的關懷。社會科學是以人與社會為研究對象,期望以一種有係統、多層次與科學化的方式幫助我們對人與社會建立更深刻的瞭解與認識,故藉著社會科學的研究,即可進而更瞭解人與社會各種製度的行為。因此,「社會科學概論」成為大專院校普遍開設的博雅課程之一,期能提供青年學子對社會現象的係統知識。在國傢逐漸富裕、社會逐漸多元之際,立基於公民社會的改革需求日增,人們意識到要推動社會興革就要對既存社會現象加以晰理,對現行社會結構進行探索,而「社會科學」正足以切中核心,因為社會科學的知識內涵、理論關懷、研究取徑與思考模式,不但能深刻剖析社會百態,更有助於對社會結構的分析與反思。是以,當社會科學課程落實,大學正讓青年世代胸懷遠大未來。

  未來人類的前途雖然取決於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是「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的教育,無疑地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爰此,筆者藉由在大專院校服務的機緣,於搜羅相關的資料,採擷先進的專業著作,與同儕請益討論之餘,秉於韓文正公所倡「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感謝揚智文化公司閻富萍總編輯的玉成,方能完成本書。惟自忖所學有限,然以先進師長之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辭揣陋,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以期能於人類文明的傳衍上略盡讀書人的時代責任於萬一。

葉至誠 謹序
2017年6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建立一套分析社會問題的“工具箱”,讓你在麵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時,不再感到茫然和無力。作者並沒有試圖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教會我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分析,如何去構建自己的觀點。例如,在討論群體行為的章節,它不僅介紹瞭從眾效應、群體極化等概念,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在什麼情況下,群體會做齣理性的決策,又在什麼情況下,會走嚮非理性。這種分析方法的訓練,對我非常有幫助。我也喜歡它在介紹不同社會理論時,強調的“情境性”和“多視角性”,讓我明白沒有一種理論能夠解釋所有社會現象,關鍵在於選擇閤適的視角去理解特定的問題。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注重啓發性,經常拋齣一些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答案,而不是直接告知。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互動感,也讓我對所學內容有瞭更強的內化。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學習一種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這種能力在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都將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書在學術深度上絕對超齣瞭一本“概論”的範疇,它對一些社會現象的剖析可以說是鞭闢入裏,引人深思。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權力運作的章節,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政治權力層麵,而是將其延伸到傢庭、職場、媒體等各個領域,深入揭示瞭權力如何以各種隱蔽或顯性的方式影響著個體和群體。比如,它對媒體在塑造公眾輿論和認知方麵的影響力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讓我對信息時代的傳播機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警惕各種信息繭房和偏見。此外,書中對社會變遷的討論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羅列瞭各種社會變革的趨勢,更是試圖去解釋這些變遷背後的驅動力,以及它們對社會結構和個體生活帶來的深遠影響。它讓我看到,我們所處的時代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在持續地發生著各種復雜而深刻的演變。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對社會運行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和全麵,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觀察,而是能夠去探索更深層次的邏輯和機製。

评分

這本書確實讓我耳目一新,雖然我並不是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但抱著對這個領域的好奇心翻開瞭它。一開始,我擔心會讀到晦澀難懂的理論和枯燥的術語,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親切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展開。作者在介紹宏觀的社會結構和運作機製時,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概念,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城市化進程的章節,它不僅僅描述瞭城市如何擴張,更是深入剖析瞭這種擴張對個體生活、社區關係以及社會公平所帶來的多方麵影響。讀完那部分,我仿佛能親身感受到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人們在城市變遷中的喜怒哀樂,也對當下我們所處的城市環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在邏輯梳理上也做得相當齣色,每一章的內容都層層遞進,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也有具體的微觀觀察,讓整個社會科學的圖景在我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我之前對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印象都比較零散,這本書卻能巧妙地將它們之間的聯係展現齣來,讓我看到不同學科視角下的社會現實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構建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提問,去建立自己對社會的認知體係。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處理復雜議題時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徹底顛覆瞭對“概論”類書籍的刻闆印象。它並沒有止步於錶麵現象的介紹,而是勇於觸及社會運行中一些具有挑戰性和爭議性的核心問題。比如,在探討社會不平等的章節,它不僅僅分析瞭經濟上的貧富差距,更深入地挖掘瞭教育、醫療、文化資本等非物質因素在代際傳承中的作用,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塑造個體的社會流動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不同理論學派觀點的呈現,並沒有簡單地偏袒某一種理論,而是客觀地展示瞭各種解釋社會現象的視角,並鼓勵讀者自行判斷和思考。這種學術上的嚴謹和開放性,對於建立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例如文化衝突、環境問題以及國際關係的變化,也有著深刻的洞察。它不僅僅是將這些問題呈現齣來,更是引導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是如何相互關聯,以及我們作為個體又該如何應對。我感覺自己仿佛參加瞭一場關於如何理解和認識我們所處世界的“頭腦風暴”,在閱讀中不斷被激發思考,對很多曾經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産生瞭新的疑問和更深的理解。

评分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極其友好的入門讀物,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做到瞭語言風格的平易近人。我之前對一些社會科學領域的概念,比如“結構化”、“符號互動論”之類的,總是感覺隔瞭一層窗戶紙,很難真正理解。但這本書通過大量鮮活的例子,比如傢庭關係中的權力動態、學校教育中的潛規則、乃至日常交往中的語言誤解,將這些抽象概念解釋得清晰透徹。我尤其喜歡它在描述社會分層時,沒有簡單地用經濟指標來衡量,而是將文化消費、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網絡等都納入考量,讓我意識到社會地位的形成是一個多維度、復雜的過程。作者在每一章節的結尾,都會設置一些思考題,這些問題設計得非常巧妙,能夠引導我將書中的理論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係起來,思考身邊的社會現象。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它不斷地啓發我觀察周圍的世界,並嘗試用更係統、更深入的視角去解讀。我發現自己開始留意到生活中一些以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並且能夠嘗試去分析它們背後的社會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