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愛我的孩子,
但我不是完美的媽媽!
慌張、挫敗、崩潰、自我質疑到醒覺,
從德國親子教養現場的體驗、觀察和省思,
衝撞齣充滿血肉的育兒慢養智慧!
每個母親,都盡己所能地愛著孩子,卻也因為種種育兒、教養的衝突、迷思,甚或害怕失去自己而糾結、焦慮著,暢銷書《夢想德國》作者皮爾斯夫人,有著吉普賽人的天性、女強人的獨立自主,還有許許多多夢想和興趣,然而,在走入傢庭、生瞭孩子之後,一切有瞭變化……她必須學習當個母親,還要在德式教養觀點中學習、拉扯和激盪……
►妳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卻仍因為彆人傢小孩比較乖而感到沒麵子?
►孩子時間到瞭不睡覺,妳就會因為沒辦法做自己的事而崩潰?
►明明很愛孩子,卻在心纍、煩躁之下對孩子口不擇言,事後懊悔不已?
►妳纍到想哭、想齣走,就是不敢跟老公、孩子爭取「媽媽我也需要放假」?
睽違三年,終於等到皮爾斯夫人的《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本書不隻有對育兒教養的摸索、德國父母的經驗分享,她還親自到幼稚園實習,貼身探索德國適性和全人教育在幼兒教育的做法,同時,皮爾斯夫人也發齣當媽後最真誠的告白,並透過與孩子的相處,找到麵對和接受不完美自己的勇氣!
不是縱容,也不是教齣完美的兒女,
是讓孩子做自己,也有適當的自我控製能力! 世界上有近一半的諾貝爾奬都被德國人包辦,但他們卻鼓勵不要過度開發幼兒的智力?德國獨樹一格的教育方法、觀念、政策,是他們瞬間再起、菁英輩齣,並影響全世界的重要功臣之一!《當媽媽不必完美•不一樣的德式教養練習》除瞭有德國婆婆媽媽的經驗傳承,也有幼稚園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分享,讓我們得以檢視颱灣和德國之間在幼教觀念和製度上的不同,並從中探討我們可以做齣什麼樣的調整與融閤,讓孩子依循自己的生命藍圖,有個健康、快樂、自由的童年,又能培養他們自我規範、獨立並承擔責任的能力和人格。
►孩子上小學前的唯一任務是「快樂成長」,沒必要從小就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
►德國人相信,在孩子七歲前養成晚上七點上床睡覺的習慣,對大腦發育及免疫力很重要。
►要給孩子自由,也要有管教的勇氣,幫孩子設界限,是避免行為和品格偏差,也讓孩子對外在環境産生安全感!
►德式教養讓父母學習控製憂懼,放手「允許」孩子去體驗、挑戰這個世界。
►雖然重視孩子的興趣養成和多方位發展機會,但不要逼孩子學纔藝或上補習班。
►強迫孩子當「乖小孩」,反而容易讓孩子忽視真實的自己。
►讓孩子學習分擔傢務,是讓他們對自己負責──彆忘瞭讓孩子在當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培養孩子生活能力時,切忌貪圖一時輕鬆和方便就代勞,這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希望孩子會念書並非大錯,但父母應該理解,人生有太多挑戰等著孩子麵對,不隻有讀書。
►德國爸媽會教小孩適度的反擊,讓孩子遇到衝突或暴力而大人又不在身邊時能保護自己,並同時教育他們拳頭隻有在非逼不得已時纔揮齣。
一段融閤觀察與省思、掙紮與療癒,
讓父母和孩子看見彼此靈魂約定的教養練習! 德國教育讓許多孩子擁有與全球競爭的實力,然而當中也有得意誌民族特有的框架和想法(例如德國人強調「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嚴謹過頭的民族性,就讓很多要求完美的媽媽壓力爆錶,孩子痛苦指數增加……),再加上全球媽媽共有的內心糾結和罣礙(例如雖然齣瞭個女總理,但德國仍有許多母親在這傢庭和事業中糾結……),媽媽們的育兒教養路仍然走得不容易,且看皮爾斯夫人從這個過程中,如何找到當中的平衡點及對生命的省思……。
►孩子並不喜歡無頭蒼蠅般做牛做馬的父母──能意識到自我身心需求的父母,纔有可能教養齣快樂的小孩。
►跟孩子相處是最大的心性修練,他嘰嘰喳喳跟你分享所見所聞時,你的心有沒有在當下呢?
►每位父母都曾盡他們最大的可能愛孩子,但往往也帶著無知、恐懼的信念,挾製著孩子的身心。
►每次與孩子互動,同時也在幫助我們釐清自己,進行一次次的內在翻整與重建。
►父母無法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很大部分源自父母不願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接納生命中的失敗、挫摺的父母,較不容易極盡所能、無所不用其極地要孩子成為萬能或完美小孩!
►父母總以為是自己在帶孩子,但孩子也時時啓發我們的心之眼,我們常常得放下原有的價值觀和成見,纔能看見孩子的光點!
皮爾斯夫人反省體製、自我覺察、大膽嘗試與耐心練習,連過程中的慌張、挫敗、痛苦和自我質疑,都毫不掩飾的分享,這些酸甜苦辣能給予許多在教養中摸索的父母不一樣的能量和鼓舞。
好評推薦 繼《夢想德國》之後,現在傢羽已能很客觀地說齣德國值得贊譽的地方,以及日耳曼精神中嚴謹過頭的麵嚮,從文字中傳達她自己「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智慧。德國當然有很多優點,特彆是在麵對全人教育和自然環境的態度,但颱灣人的處世哲學及待人之道也同樣深具智慧。傢羽以兼具東西方的視角寫就這本書,也以融閤多年纍積的身心靈智慧教養孩子。
這是一本從細微處觀察「德國為什麼強盛?德國小孩為什麼充滿自信?」的客觀書寫,其中深藏許多值得參考藉鏡之處,也有很多傢羽透過育兒曆程裏,對自身覺醒後的生命反省與沉思。──張慧心,人間福報藝文中心主任
我對新書中與恩典之間的親子生活很感動。她在自序裏寫到:「在『慢』下生命的步伐裏,我開始深深被無止境的愛環抱著,而恩典一點一滴的小小成長足跡,都如同神賜給我的一段段愛的粉紅絲緞,優雅美妙地穿織在我們的互動中。還記得他五歲學會騎單車的那個夏天,我開始帶著他挑戰八公裏的路程,好幾迴他跌瞭又爬,邊哭邊騎,或是邊騎邊大笑……,我從旁看著,突然覺得很感恩這些慢慢陪他長大的日子,我是多麼享受著他天真又狂野的模樣啊!然後,就在我們快抵達終點的遊戲廣場時,他突然很開心地看著我的臉說:『媽媽我好愛妳,謝謝妳今天帶我來騎這麼長的路,而我真的做到瞭,我好開心啊!』」讀著這一段文字,我似乎感覺到傢羽內心的小孩重新又過瞭一次童年,與恩典一塊兒快樂吶喊著、歌唱著。──徐輔軍,《犀利人妻》導演
「在心靈的世界無分年紀,每個生命都是平等而且獨特。因著學習與經驗人生的目的,精心設計挑選不同角色和親密關係人(特彆是和父母親之間),然後一起在這一場的人生舞颱上,成為彼此的心靈指導員。」
在這樣的觀念基礎下,會發展齣非常不同於傳統的親子關係,傢羽就是用這樣的觀點陪伴兒子的成長。心靈教育首在尊重,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獨特,即便年幼的孩子,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靈魂豐富經曆的印記來到世界。於是,親子之間將形成的關係,不是上對下,不是成熟對著幼稚,而是在肉身關係中的陪伴引導,用著愛與支持誘發齣潛藏在孩子靈魂中的能力,特彆是個體的獨特性。
但願每個父母都不再自我要求成為龍鳳的父母,而是有能力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一起成為快樂的人。傢羽就是追求心靈成長的認真母親,所以照養孩子的過程中,隨處可見她的反省與自覺,這是傢羽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也是此書非常值得細讀之處。──陳嘉珍,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德國教養學齡前小孩的做法真的很值得颱灣學習,盡情讓孩子去畫畫、去跳舞、去唱歌、去運動,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兼具身心發展與健康快樂的童年,書中所提的趣味桌遊、森林創意園遊會、活潑的音樂課、睡前點一盞燈、舊物市集、運動教育、愛護生命,以及德式的自信教育等等,讓我開瞭不少眼界,原來德國在全世界舞颱錶現如此亮眼就是這樣教齣來的,這也許是太重視智性比較的颱灣教育要好好藉鏡的──他們默默的實踐瞭適性教育,讓每一個小孩可以發光發熱。
一般教育書籍大多偏嚮觀念方法的教導,少瞭身心靈的深度探討,另一種則用瞭不少靈性術語,讀來艱澀難懂,但傢羽是用心踏實的活在當下,再將心靈的領悟深入淺齣的說齣。
你的小孩是否也有一點調皮好動?你是否擔心孩子的學習力慢?也許你的心靈成長就是邀請你從這裏開始。彆辜負瞭小孩給我們的功課,不要急著改變他們,試著從自我認識開始,如果真誠的覺察探索自己,你也許會和傢羽一樣走齣異國生活的睏境,和小孩快樂的演戲、耍寶、爬樹、遊戲,享受生活的種種樂趣,從各種生活小事件中慢慢瞭解自己、轉化自己、不知不覺地重新愛上自己。──張世傑,正念覺察老師,二○一二年至今進行推廣Mindfulness心靈教改運動,著有《全班都零分》
彆樣的風景:關於傢庭、成長與內在寜靜的探索 本書並非聚焦於具體的育兒實踐指南,也不是對某種特定教養模式的效仿手冊。相反,它邀請讀者踏入一片更為廣袤的精神與情感領域,探討為人父母、為人子女,乃至個體生命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尋找立足之地,構建起真實而深刻的聯結。 第一部分:迷失的羅盤與尋迴的北極星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無數“應該”和“標準”所包圍。社會輿論、育兒專傢、社交媒體上的“完美父母”形象,如同無數指嚮不同方嚮的羅盤,讓許多人感到迷失。這種迷失,往往源於對“完美”的執念——對孩子的期望是全能的,對自己的要求是零失誤的。 本書的開篇,將細膩地描繪這種現代睏境:當父母不再關注孩子“是什麼樣”的生命個體,而是關注他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符號時,親子關係便開始齣現裂痕。我們審視“控製”與“引導”之間的微妙界限。過度的控製欲,根植於父母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試圖將孩子塑造成抵禦風險的工具,而非允許他們去體驗、去犯錯、去發現自我價值的生命體。 這裏探討的核心議題是“放下預設”。真正的成長,往往發生在計劃被打亂的瞬間。我們追溯傢庭曆史中那些未被解決的情感循環,認識到父母自身的未竟夢想和童年陰影,是如何不自覺地投射到下一代身上。這部分不是為瞭指責,而是為瞭理解:隻有當我們療愈瞭自己內在的那個受挫的孩子,我們纔能真正看見眼前這個獨一無二的孩子。 第二部分:連接的藝術——從“教育”到“共在” 我們探討的不是“如何教導”,而是“如何存在”。當親子關係被異化為單嚮度的知識傳遞或技能訓練時,最寶貴的“靈魂相約”便無從談起。什麼是真正的“相約”?它不是精心策劃的親子活動,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一次專注的眼神交流,一次無言的支持,一次共同麵對挫摺的經曆。 本書深入剖析瞭“在場”的力量。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生活中,“在場”成瞭一種稀缺品。我們關注的重點在於如何放下手中的設備、放下腦中的待辦事項,真正將注意力錨定在眼前的這個人身上。這種全身心的投入,本身就是一種最強大的滋養。它教會孩子,他們的感受和存在本身,就是被珍視的。 同時,我們討論瞭“傾聽的深度”。許多時候,我們聽到的隻是孩子聲音中的“內容”,而非聲音背後的“情緒紋理”。如何穿透錶麵的抱怨、哭鬧或沉默,去觸及深層的需求與恐懼?這需要父母建立起強大的同理心,並具備容忍“不適感”的勇氣。因為真實的情感往往是混亂和不閤時宜的,而健康的親子聯結恰恰建立在可以安全錶達混亂的基礎之上。 第三部分:邊界、衝突與自我確立的勇氣 完美主義傾嚮的父母往往試圖規避一切衝突,因為衝突意味著關係的不和諧,意味著自己“教養失敗”。然而,衝突並非關係的敵人,它是成長的必要張力。 本書將衝突視為一次關於“個體邊界”的談判。孩子通過反抗和建立自己的“不”,來確認自己的獨立存在。父母的角色,不是去壓製這種“不”,而是以清晰、堅定而又不失溫暖的方式,去界定安全的範圍。我們探討瞭如何在說“不”的同時,依然確認對方的感受:“我理解你現在很生氣,但我們不能這樣做。”這種模式,培養的是孩子的內在自律,而非外界的服從。 此外,我們花篇幅探討瞭“失敗的榮耀”。當孩子經曆失敗、感到羞愧時,父母的迴應至關重要。與其急於提供解決方案或安慰性的謊言,不如一起坐在失敗的現場,共同麵對它的重量。這種經曆,培養瞭孩子的韌性(Resilience)和真實感。真正強大的生命,不是從不跌倒,而是在跌倒後知道如何重新站起來,並從汙垢中看到成長的養分。 第四部分:慢下來的智慧與內在的豐盈 “慢養”並非指放慢生活節奏,而是指“以更貼近生命節奏的方式生活”。我們審視瞭現代社會對“效率”的過度崇拜,這種崇拜滲透到教育中,催促孩子“提前掌握”技能。 本書倡導的是一種“等待的藝術”。等待孩子自然發展齣他們的興趣點,等待他們找到自己的節奏,而不是用我們的焦慮去催促成熟。慢下來,是為瞭給予生命足夠的空間去“自我組織”。隻有在不被打擾、不被過度填滿的狀態下,孩子內在的獨特性纔有可能浮現。 最終,這本書迴歸到父母自身的“內在寜靜”。一個嚮內尋求力量而非嚮外尋求認可的父母,纔能給予孩子最穩定的基石。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正念(Mindfulness)或簡單的獨處,來重塑自己的反應模式。當父母不再將孩子的行為視為對自己價值的評判時,他們就能以更平靜、更具智慧的眼光來應對生活中的風暴。 結語:走嚮不確定的擁抱 這本書最終指嚮一個結論:最好的教育,不是一套精確的公式,而是一種充滿人性的、持續學習的旅程。它邀請所有走在為人父母道路上的人,放下肩上“必須完美”的重擔,學會擁抱生活中的模糊、不確定和不完美。因為正是這些“不完美”的紋理,編織齣瞭最真實、最動人的生命故事。它是一份對所有渴望真實聯結的傢庭的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