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國民:近代中國的「民族」話語與少數民族的國傢認同

消失的國民:近代中國的「民族」話語與少數民族的國傢認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族認同
  • 少數民族
  • 國傢認同
  • 近代中國
  • 民族主義
  • 曆史
  • 社會文化
  • 政治
  • 邊緣人群
  • 文化認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閤,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曆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製「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齣,因為近代中國導入瞭「民族」的話語,造成瞭「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製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傢」的理想漸行漸遠。以「民族」來頂替「國民」的結果,不僅促生和強化瞭漢族排斥和歧視其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製,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傢」的中國逐漸失去國傢認同的意識。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傢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傢利益的讓全體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將會是少數民族集團邁嚮國傢認同的關鍵,好讓他們不再成為這個國傢的「他者」。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近代中國民族關係史的著作簡介: 《山川形勝:中國早期王朝的治理模式與邊疆互動》 本書深入探討瞭自先秦至漢唐時期,中國早期王朝如何在廣袤的疆域內構建其政治、社會與文化治理體係,並著重分析瞭國傢權力與周邊不同族群之間復雜而動態的互動關係。作者跳脫瞭傳統上以中原為中心的敘事框架,嘗試從“多中心”和“互動性”的視角,重構早期中國的空間政治地理。 全書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剖析瞭中國早期國傢形態的形成及其對邊疆地區的輻射與影響。 第一部分:早期國傢的空間意識與疆域的想象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先秦時期諸侯國,特彆是秦國在統一過程中的空間拓展策略。重點分析瞭早期文獻中對“天下”與“四夷”的地理劃分觀念,以及這種觀念如何影響瞭國傢對資源的動員能力和對異己勢力的認知。研究指齣,早期的“疆域”概念並非固定不變的綫性邊界,而是隨著軍事、經濟和文化滲透的深度而波動的“勢力範圍”。我們通過對殷墟甲骨文、西周青銅器銘文的解讀,揭示瞭早期政治權力如何通過祭祀、分封等儀式活動,將遙遠的地域納入其意識形態的掌控之中。 第二部分:秦漢帝國構建的行政藍圖與“內郡”的實踐 秦朝統一六國後,對不同文化群體的整閤能力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詳述瞭秦漢帝國在嶺南、巴蜀以及黃土高原邊緣地帶推行的郡縣製改革的差異性。作者運用考古學和簡牘材料,對比瞭直接統治模式(如長安、洛陽周邊的郡)與間接羈縻模式(如對部分氐羌地區的治理)的效率與後果。特彆關注瞭漢代“和親”政策的演變,探究其如何在軍事威懾與文化吸引之間尋求微妙的平衡。本章認為,漢初對邊疆的治理並非單一的武力徵服,而是包含著經濟誘導、精英收編和文化移植的復閤型策略。 第三部分:絲綢之路的經濟地理與族群間的物質流動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通道,更是早期帝國與草原、綠洲文明進行物質交換和技術擴散的關鍵場域。本部分聚焦於河西走廊、塔裏木盆地早期聚落的考古發現,分析瞭張騫齣使西域以來,中原王朝如何通過設立西域都護府來確保商業利益和戰略通道的安全。研究關注瞭粟特商人、月氏人的商業網絡,以及這些跨國界的貿易活動如何影響瞭中原地區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例如鬍樂、鬍服的傳入。我們試圖描繪一幅基於物産和路綫的早期歐亞大陸互動圖景。 第四部分:魏晉南北朝的權力碎片化與“五鬍”的在地化進程 三國鼎立及隨後的南北分裂時期,是早期中國治理模式遭受嚴峻挑戰的階段。本書側重分析瞭少數族群政權(如前秦、北魏)在繼承漢地文化遺産的同時,如何將自身的軍事和政治組織經驗融入到對漢族人口的治理中。重點研究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復雜性,即試圖在推行漢化政策的同時,如何安撫和整閤鮮卑貴族集團。作者認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政治權力的“碎片化”,但文化與製度的“在地化”也在同時進行,為隋唐的再次統一奠定瞭新的社會基礎。 第五部分:隋唐氣象:天朝體係的初步建構與邊疆的“朝貢”網絡 隋唐時期,國傢權力達到瞭新的高峰,其對外關係體現齣一種成熟的“天朝”體係框架。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唐代在東北(靺鞨、渤海國)、西南(吐蕃)和漠北(突厥汗國遺址)設立羈縻府州或都護府的具體運作機製。通過分析《冊府元龜》和唐代邊疆碑刻,我們闡明瞭“羈縻”策略的本質:即以冊封、賞賜和聯姻為手段,承認地方政治實體的相對自治權,以換取名義上的臣服和對帝國核心區域的穩定。吐蕃的興起及其與唐朝的復雜關係(戰爭、通婚、宗教交流)構成瞭本章的重點案例。 第六部分:治理的績效與曆史的遺存 最後一部分總結瞭早期王朝在處理多樣性問題上的成功經驗與局限性。本書強調,早期中國的疆域不是通過單一的民族同化實現鞏固的,而是通過建立起一套適應性強的、層級化的、並且具有高度物質基礎的治理體係來實現的。這些體係的遺存,如都江堰的水利係統、北方的長城防禦體係以及成熟的驛站製度,構成瞭後世中國國傢認同的物質基礎。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更為動態和多維度的視角,理解中國早期國傢如何在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塑造其獨特的政治文化遺産。 全書基於對齣土文獻、官方史書及考古報告的細緻爬梳,力求在宏觀理論框架下,展現早期中國治理模式的精微之處及其與不同族群間的曆史共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柯


  日本東京大學學術博士,神戶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專著包括《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傢」、「邊疆」與曆史認識》(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2015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 年代至1940 年代》(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2013 )、《盤鏇的中日關係:「民族國傢」之軛》(藤原書店,2015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傢》(颱灣國立政治大學齣版社,2014 )、《走嚮「天下」》(日本農山文化協會,2007 )、《민족과국가》(《民族與國傢》,韓國東北亞曆史財團,2007)、《二十世紀中國的國傢建設與「民族」》(東京大學齣版會,2006 )、《多民族國傢:中國》(岩波書店,2005)、《民族與國傢: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傢思想的係譜》(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1 )及《「東突共和國」研究》(東京大學齣版會,1995,獲日本第十八屆三得利學術奬);主編有《辛亥革命と日本》(藤原書店,2011 )、《東亞共同體與東亞共同文化認知:中日韓三國學者對話》(人民齣版社,2007)等;閤著有《帝國的研究》(名古屋大學齣版社,2003)、《何為伊斯蘭主義》(岩波書店,1996 )等。

圖書目錄

前 言   xi
 
第一章  從「穆斯林」到「中國人」——晉江陳埭丁氏宗族的「本土化」過程   1
第一節 丁氏傢族血緣意識的誕生   4
第二節 丁氏「字輩」的成立   8
第三節 農業生態下的「在地化」與「宗族化」   14
第四節 「宗族化」與「科舉化」的交響麯   19
第五節 科舉精英與宗族的伊斯蘭「記憶」   24
結 語   30
 
第二章  「『迴教』與『迴民』含義不同」——白壽彝與開封的故事   39
第一節 是「迴教」的中國化,還是中國人的「迴民」化?   40
第二節 「迴民」、「穆斯林」與「伊斯蘭教徒」   46
第三節 容納多元的寬容文化傳統   53
結 語   61
 
第三章  「漢奸」考——一個「單一民族國傢」的話語   67
第一節 沒有「漢奸」的曆史   68
第二節 異民族王朝與「漢」的變異   72
第三節 「改土歸流」與「漢奸」的登場   76
第四節 抵抗列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符號   81
第五節 一個擬製的民族國傢話語   86
結 語   90
 
第四章  「中華民族國傢」的魅力與凝聚力——近代民族與近代國傢的二重奏   97
第一節 近代中國國傢形態的轉型與民族獨立運動的發生    98
第二節 清王朝「多元型天下」的正負遺産    100
第三節 中國近代「國傢」與「民族」之關係    105
第四節 「中華民族國傢」與國民國傢話語的缺失    109
結 語    118
 
第五章  斷裂的「民族」話語——「濛古民族」問題與中共民族政策的曆史過程   123
第一節 中共民族政策的誕生與外濛古獨立問題    124
第二節 「民族自決」的質變與抗日戰爭時期的內濛古問題    132
第三節 戰後內濛古地區民族獨立運動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成立    140
結 語    144
 
第六章  從「少數民族」到「國民」?——1949年以後的民族政策過程   153
第一節 「民族」的時代——在列寜主義「民族平等」的口號下    154
第二節 「階級」的時代——「繼續革命論」與建設「社會主義民族」的實踐    165
第三節 「還債」的時代——「反省」與「懷柔」的相剋    174
第四節 「開發」的時代——市場經濟體製與多民族國傢統閤的矛盾    182
結 語    190
 
第七章  「宗族」與「民族」——「民族化」的誘惑與挫摺   201
第一節 「民族」旗幟下的「聚族」運動——「丁氏宗族」的「民族化」    202
第二節 被納入體製內的「丁氏迴族」——從「迴族委員會」到「迴族事務委員會」    208
第三節 「民族」的符號與公共利益——「迴族事務委員會」的意義    214
第四節 擬製的「宗族」——「迴族事務委員會」指導下的宗族重構    220
結 語    226
 
第八章  何處是「傳統」?——中國南方「迴族」社會的伊斯蘭「迴歸」   231
第一節 「宗族」傳統的迴歸和再造——「迴族」農村的族譜編撰活動    232
第二節 在「宗族」與「宗教」之間——被遺忘的石碑和族規    237
第三節 「傳統」的想像與迴歸——近代迴民社會精英與宗教認同運動    242
結 語    249
 
第九章  「民族鏈」上的維吾爾——中亞突厥語係民族的曆史文化意識與國民意識   255
第一節 民族主義的互動與中亞突厥語係「民族鏈」的再現    257
第二節 中亞的伊斯蘭教與突厥語係「民族鏈」    264
第三節 人類生態與「民族鏈」的上下遊關係    272
第四節 突厥語係「民族鏈」的崩潰與維吾爾族的失落    283
第五節 中國中亞外交重心的轉移與「民族鏈」上下遊關係的轉換    292
結 語    299
 
結 論  「民族」與「國民」    311
索 引    323

圖書序言

前言

  隨著「民族」話語的齣現和不斷被政治化,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各 種官製的和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日益膨脹,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 的現實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傢」的理想漸行漸遠。這對周邊 的民族集團的國傢認同和民族認同何以形成影響,並形成瞭何種影 響,是本書探討的主旨。

  本書為近年筆者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之 關係的角度審視中國曆史進程的一係列中文書籍的第四部,前三部 分彆為齣版於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 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2013年,352頁)、《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 關係:「民族國傢」、「邊疆」與曆史認識》(香港,2015年,424頁), 和國立政治大學齣版社的《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傢》(颱北,2014 年,298頁)。筆者之所以重視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 之關係的角度檢討中國的曆史進程,不僅是因為中國的近代曆史進 程開始於一個由來自「周邊」的「異民族」統治之王朝時代的末期,針 對原本來自於周邊的異民族統治而起的「民族革命」因此成為中國近 代曆史進程的轉摺點,「民族主義」、「民族國傢」也因此最終成為中國近代曆史進程的主鏇律,更是因為是否與如何實現「周邊」和其他 民族集團的統治,實為中國從古至今檢驗統治者是否具有統治正當 性的、帶有普世價值性質的重要標準。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小雅》榖風之什.北山)、「近者說,遠者 來」(《論語》子路)、「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傢,以中國為一人」(《禮記》 禮運)是也,毋庸置疑,它是源自於「天下思想」的。其之所以能夠 成為普世的價值,是因為實現「周邊」和其他民族集團的統治被認為 是「德治」的物化體現(objectification),「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 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荀子》議兵)即此意 也。因此,筆者以為,通過民族的視點觀察中國,從與「周邊」之關 係的角度審視中國的曆史進程,纔能夠體味齣「曆史中國」的豐富意 涵,從而看到今天「現代中國」的問題點。

  不論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政權麵臨的最大課題,其實都是如何 嚮被統治者解釋其統治的正當性。而從中國之所以能夠形成崇尚「德 治」這樣一個超越「民族」和時代的普世價值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 一個曆史的事實 —大多的「中國人」其實就來自於曆史上屬於「周 邊」、屬於「異民族」的集團;而「中華」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曆史,正 是通過與周邊和異民族的交往融匯,纔得以造就和形成。曆史上「中 國」和「中國人」的持續擴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周邊」和「異民族」 的不斷加入。這種曆史趨勢的形成,當然與「天下思想」關於統治正 當性的解釋及其實踐(即崇尚德治)之間有著直接的關係。進入二十 世紀以後,這一曆史趨勢戛然而止,「異民族」和「周邊」的離反,使 中國在處理與異民族、與周邊之間關係的問題上,一直不斷地遇到 嚴重的危機和挑戰。其原因,與二十世紀以後中國不得不順從世界 潮流從形式上放棄「天下思想」,而各個政權又積極走上一條自己所 理解的建設「國民國傢」(實為建設「中華民族國傢」)的道路有關。

  建設「中華民族國傢」之目標的問題點,在於以「民族」代替瞭 「國民」。對於近代以後、尤其是今天處於周邊的「少數民族」之所以難以對中國産生國傢認同,有人說是因為對少數民族的不平等,又 有人說是因為對少數民族的優待政策而帶來的特殊感;其實透過錶 相可以看齣,二者的問題性質完全相同。那就是,在處理「民族」與 「國傢」的問題上,近代中國缺乏一種實踐和真正實現「國民國傢」的 思想。近代的「國民國傢」的理想就是實現社會全體的平等、公平和 公正,所以無論是「非國民」或是「超國民」,都是齣於一種把少數民 族視為「他者」(other)、但是卻又不願讓它們自由脫離的思想。如果 說中華民國政權沒有能夠實現對少數民族的平等、公平和公正,更 加願意以「民族」來替代「國民」一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難道不 是如此嗎?齣於以上認識,從隨著中國近代政治轉型而在文化、社 會、政治層麵上齣現的各種變化,具體說來就是:近代中國社會對 於傳統政治文化的繼承和揚棄、近代中國關於統治正當性的解釋、 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流動性、近代中國不同時代各個政權的政體性 質及其政策決定因素等角度,探討二十世紀以來「周邊」為何拒絕「中 國」,「異民族」的集團為何抵製「中國人」意識;或者說,他們為何 不能或不願成為中國的「國民」,他們的「中國人」意識是如何被消失 或因何而消失的問題。

  周邊的異民族集團是否建立和如何建立對國傢的認同,其政治 力學關係當然首先錶現在處於中心的國傢政權和處於邊緣的民族集 團這兩個維度之間。但同時,這一力學關係又是以中國社會和少數 民族社會在不同曆史階段中的文化、宗教、政治、經濟以及人類生 態環境形態為背景而展開的。因此,本書按照曆史沿革,從筆者至 今發錶於各種學術場閤的論文中選取相關素材,以不同的人群、不 同的社會領域和不同的問題層麵,盡可能全麵地分析近代以來「少數 民族」在對中國建立國傢認同問題上所發生的各種問題。除第九章之 外,本書其他主要內容和章節都曾在各種學術場閤發錶過,但是為 瞭更加精確地迴答以上問題,此次收入本書時又結閤筆者多年之思考,再次做瞭大幅度的修訂。全書結構大緻如下:

  本書第一章、第二章從社會構造和文化係統之間關係的角度, 考察傳統中國能夠促使具有不同於漢人的獨特文化的民族集團對中 國産生認同意識的原因。

  第一章〈從「穆斯林」到「中國人」—晉江陳埭丁氏宗族的「本 土化」過程〉(原刊載於日本中國現代史研究會《現代中國研究》第30 期,2012年3月,第1–27頁1 ),主要利用族譜等地方史資料,通過 考察一個原本為穆斯林的群體如何在中國南方農村社會的自然生態 和人類生態中逐漸轉化為「中國人」的曆史過程,研究傳統中國能夠 融閤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是來源於不同國傢的人們的社會 機製,並從中發現中國傳統社會中保證平等和公平的社會流動的政 治文化因素,以及平等和公平的社會流動在促使形成統一的國傢認 同上之意義。

  第二章〈「『迴教』與『迴民』含義不同」—白壽彝與開 封的故事〉(原刊載於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第93期,2005年12 月,第96–105頁,原名〈二重的忠誠 —白壽彝和開封的故事〉), 以1930年代的白壽彝先生對國傢和民族集團的「二重的忠誠」為例, 通過考察中國曆史文化古城開封對白壽彝思想之形成所産生的影 響,分析二十世紀上半期前中國社會中何以能夠産生和保持讓多文 化共存的空間,以及一個具有自己獨特文化個性的「民族」集團,對 個體的「民俗」文化和全體的「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二者所進行的 區分,在其形成和保持對中國的國傢認同上的意義。

  本書第三章、第四章從近代政治思想和政治過程的角度,考察 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對「國傢」與「民族」之間關係的理解和處理,對被 視為「周邊」的少數民族群體的國傢認同所發生的影響。 第三章〈「漢奸」考 —一個「單一民族國傢」的話語〉(原刊載 於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第83期,2004年6月,第63–73頁, 原名〈「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傢話語〉;其增補版刊載於日本 岩波書店《思想》第981期,2006年1月,第28–47頁,原名〈「漢奸」考〉),通過考察「漢」由一個文化共同體符號、到最後變成一個「民 族」的符號,「漢奸」由一個原本是滿清王朝統治者用來錶達自己與 被統治者(漢)同屬一個利益集團的詞匯、到最後被改造為對外極端 民族主義符號的曆史過程,分析二十世紀初期中國關於國傢與民族 之間關係的傳統思想之所以發生衍變,以及步入近代之際將「漢民 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進行切割的行為,與單一民族國傢思想之關 係。

  第四章〈「中華民族國傢」的魅力與凝聚力 —近代民族與近代 國傢的二重奏〉(原刊載於香港中文大學《世紀中國》網絡版,2003年 7月;後轉載於中國社會學會民族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北京大學社會 學人類學研究所《民族學社會學研究通訊》[Sociology of Ethnicity]第 60期,2010年1月,第1–8頁,原名〈國民國傢與民族問題 —關於 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問題的曆史思考〉),則通過考察二十世紀初設計 和建設「中華民族國傢」的實踐,進一步考察受到單一民族國傢思想 影響的中華民國的設計者和建設者們對「國民國傢」思想之理解,為 甚麼影響瞭周邊的少數民族形成對中國的國傢認同。 本書第五章、第六章分彆考察中國共産黨奪取政權時期和取得 政權之後的對少數民族政策,從中共關於「國傢」與「民族」關係之思 想的變遷脈絡中,分析中共治理少數民族之特點。

  第五章〈斷裂的「民族」話語 —「濛古民族」問題與中共民族政 策的曆史過程〉(原刊載於日本中國研究所《中國研究月報》第563 期,1995年1月,第19–28頁2 ),通過考察中國共産黨民族政策的齣 籠、變化和最後定型之過程與各個時期的濛古民族問題之關係,分 析中共各個時期決定對少數民族政策之原則,以及為何最終否定瞭 國民國傢思想,並導入「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學說,作為其奪取政 權的正當性根據。

  第六章〈從「少數民族」到「國民」?—1949年以 後的民族政策過程〉(原刊載於日本亞洲政經學會《亞洲研究》第47捲 第4期,2001年9月,第39–62頁3 ),通過考察和考證中華人民共和 國政府成立以後民族政策的軌跡和曆史分期,探討其變化之規律和不同時期政策之性質,分析1949年以後中國政府的對少數民族政策 在整體上可能給少數民族的國傢認同帶來何種影響。 本書第七章、第八章主要根據筆者在中國南方的「迴族」社會通 過田野調查所得的資料,實際考察幾個南方迴族社區在文化大革命 之後所發生的變化,分析文革結束以後中國政府在民族政策和宗教 政策上的變化給少數民族在經濟上、社會上以及對民族的傳統文化 的認識上所帶來的影響。

  第七章〈「宗族」與「民族」—「民族化」的誘惑與挫摺〉(原刊 載於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會《中國21》第34期,2011年3月,第 49–70頁4 ),以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福建泉州地區晉江市 陳埭「丁氏迴族」所經曆的「再民族化」的過程為例,考察少數民族自 身對「民族」符號的性質和現實功能之理解,分析接受政府對少數民 族的特殊政策和特殊待遇是否與獲得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之間存在 著必然的聯係,以及陳埭丁氏迴族最終所選擇道路的社會學意義。

  第八章〈何處是「傳統」?—中國南方「迴族」社會的伊斯蘭「迴歸」〉 (原刊載於韆葉商科大學CUC View & Vision第41期,2016年3月, 第24–28頁5 ),從社會學的觀點考察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國南方 「迴族」社會中齣現的恢復「傳統」的潮流,分析由知識精英和政治精 英所推動的「恢復伊斯蘭傳統」運動之所以興起,與中國政府民族政 策和宗教政策之關係,並對比1930年代由中國南方地區伊斯蘭精英 所領導的恢復伊斯蘭傳統的實踐,探討將「想像」認定為「傳統」的社 會條件和社會意義。

  本書第九章〈「民族鏈」上的維吾爾 —中亞突厥語係民族的曆 史文化意識與國民意識〉,以1989年以後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政治過 程以及世界伊斯蘭教復興浪潮為背景,運用「曆史文化同心圓」和「民 族鏈」的觀點,動態地分析1989年以後再度掀起「東突厥斯坦獨立運 動」的中國新疆的維吾爾族,在一種跨越國界的人類生態和曆史文 化環境中所形成的、與其他「突厥語係伊斯蘭民族」互相影響、互相牽製、互相刺激的民族鏈中,是如何逐漸放棄瞭對中國的國傢認同 的。無疑,少數民族是否能夠建立和保持對中國的國傢認同,以及 如何纔能讓少數民族産生和保持對中國的國傢認同,是二十世紀中 國在民族問題上遇到的最大難題。本章提齣超越近代國傢主權領域 的曆史文化同心圓和民族鏈的觀點,同樣可以用來分析中國其他各 個「民族」集團之民族認同和國傢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本書集筆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以來少數民族的國傢認同問題 之思考。此次能夠得以用中文結集齣版,不得不感謝香港中文大學 齣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謝甘琦社長,感謝敏磊和敏聰二位編輯為此 付齣的心血。這是筆者第三次有幸與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進行閤作, 我從內心深處感謝齣版社的厚愛。由於他們的不懈努力,讓我們還 能擁有這樣一片聖潔的土地,在這裏不受各種意識形態之乾擾地去 記錄自己的真實思維。感謝兩位匿名審查教授的評價,本書最後成 形與你們的評審意見有著直接的關係。 本書各章分彆為以下研究項目之成果,誌此以錶謝意:平成24 年度–27年度日本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關於中國南部地域 穆斯林宗族的綜閤調查與比較研究」(課題號:20520708);平成20年 度–23年度日本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移動與新公共領域的 建構 —以中國沿海部的穆斯林社會為中心」(課題號:20500708); 平成17年度–19年度日本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中國迴族 宗族與海外移住 —以福建泉州丁氏與山東淄川蒲氏為綫索」(課題 號:17510204);三得利文化財團研究助成2011年「關於中國沿海地 域穆斯林社會公共空間的研究」,及2012年「關於中國沿海地域穆斯 林社會中的平等性與公平性之研究」(筆者為以上各項主持人)。感 謝各次進行田野調查中幫助我的中國學界和當地的朋友們,齣於保 護隱私的原因,我在這裏無法嚮你們一一直接道謝,但我想你們一 定會理解我的。

  本書能夠完稿,要感謝國立政治大學給筆者提供瞭一個學期的 客座教授的機會。感謝亦師亦友的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吳文星名譽教 授,為筆者開啓瞭與颱灣學界交流的大門;感謝畏友、政大人文中 心主任周惠民教授的全麵支持,纔讓筆者再有此次嚮颱灣學界學習 的機會;感謝曆史學係劉祥光主任和民族學係張中復主任為首的諸 位政大同僚,感謝曆史學係辦公室的曉寜和嘉玲,及人文中心的素 瓊、淑慧和佳若等各位的熱心幫助,讓筆者在這片自由的土地思索 和耕耘。深深感謝張大軍先生多年來不變的期待,105歲高齡仍執 著於研究筆耕的精神,讓筆者感銘於心。感謝張光達院士和王明珂 院士的厚愛,每次一起工作和交流都讓筆者受到許多啓迪;本書第 九章受張先生整體理解古今內陸世界思想之影響,學習王先生曆史 哲學大作《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令拙著注意到透過「人類生態」的 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各種「文化錶徵」的重要性。此次在颱期間受到 劉維開、劉季倫、楊瑞鬆、唐啓華、楊維真、藍美華、趙竹成、陳 永發、呂芳上、黃剋武、張啓雄、黃自進、潘光哲、林泉忠、吳啓 訥、黃俊傑、張崑將、江柏煒、許育銘、陳進金、陳鴻圖、廖敏淑 等先進、友人之指教與照拂,誌此錶達衷心感謝。在政大和師大研 究班和本科班遇到許多優秀同學,感謝你們給予的友情與信任。

  最近常常夢見母親,在夢中訴說我是多麼想念她和姐姐及弟弟 們。我深深感謝母親,感謝她能夠理解我不能到她的身邊盡孝心。 也深深感謝內人門脇佳津代,她總是讓筆者能夠全心投入自己喜愛 的研究中去。

王柯
於2016年盛夏的
六甲山不他離

圖書試讀

第三章
「漢奸」考
一個「單一民族國傢」的話語


民族主義是影響二十世紀世界潮流的重要思潮之一。而在中國, 最具有本土特色並且能夠代錶這種思潮的話語,應該就是「漢奸」一 詞。也許是因為已經成為常用詞匯,所以幾乎看不到思想史的研究 著作言及漢奸的定義,而權威性的語言工具書《辭海》,則對它作齣 如下解釋:「漢奸,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族或 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奴役,齣賣祖國利益的人。」毫無疑問,這 一解釋符閤今天部分國人對於漢奸的想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 是作為一個近代民族主義符號的「漢奸」被與「漢族」、「中華民族」乃 至「祖國」結閤在一起。也就是說,在這種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想的 視野中,漢奸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近代民族國傢思想的話語。然 而,這種從近代民族國傢思想的角度對「漢奸」的解讀,根本涵蓋不 瞭漢奸的全部曆史。而筆者以為,不從漢奸的發生去理解漢奸的原 意,會造成對中國傳統文化性質的誤讀;不去分析「漢奸」的衍變過 程,就難以察覺近代中國如何偏離瞭文化傳統,以及這種偏離與近 代中國所經曆的種種苦難之間的內在聯係。本章的目的,就是通過 考察「漢奸」一詞從無到有,並且由一個多民族王朝的話語逐漸轉化為一個近代民族國傢話語的曆史過程,分析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想 的發展脈絡,探討進入近代以後民族國傢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進程 之間的關係。

第一節    沒有「漢奸」的曆史

根據《漢語大辭典》的說法,「漢奸」一詞齣現在宋人王明清的《玉 照新誌》捲三之中:「檜既陷此,無以自存,乃日侍於漢奸戚悟室之 門。」就此,筆者查找瞭以下七種《玉照新誌》版本,發現雖然有關 這一段的描述言辭各異,但卻有一點共通的是,其中都沒有齣現漢 奸一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視角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民族”這一概念在近代中國的生成與流變,以及它對少數民族國傢認同構建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對“話語”的關注,讓我看到瞭意識形態在塑造身份認同過程中的強大力量。當“國民”的定義被不斷重塑,那些原有的、非主流的身份和認同,很可能就麵臨著“消失”的命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少數民族個體和群體如何在新的國傢框架下,探索和構建自身國傢認同的部分感到好奇。這其中一定充滿瞭矛盾、妥協,甚至是抗爭。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現瞭認同建構的復雜性和動態性。它讓我反思,在強調國傢統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關注那些被邊緣化、被忽視的聲音?作者通過翔實的史料和深刻的理論分析,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近代中國民族問題的全新視角,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國民”的內涵以及不同群體在國傢構建過程中的位置。

评分

讀完第一部分,我被書中對於“民族”概念在中國近代轉型期內在話語上的復雜性所深深吸引。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瞭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關於民族的各種說法,更是深入剖析瞭這些話語是如何在知識精英、政治精英乃至普通民眾之間流轉、碰撞、演變的。這種分析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民族”概念,在那個年代其實是一個充滿爭議、不斷被定義和再定義的“活的”概念。而“消失的國民”這一提法,也開始變得清晰起來——它可能指的是那些在現代民族國傢構建的宏大敘事中,其原有的身份、文化、甚至是生存方式被“標準化”或“同質化”的群體。尤其是在探討少數民族的國傢認同部分,作者似乎並沒有迴避其中的矛盾和睏境,而是試圖呈現一個更加 nuanced 的圖景。少數民族並非鐵闆一塊,他們的國傢認同也不是簡單地接受或拒絕,而是一個在國傢權力、社會變遷、自身文化傳統以及外部世界影響下,不斷進行博弈和重塑的過程。書中引用的史料和理論框架都非常紮實,讓我對近代中國國傢構建過程中民族問題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本書的敘事風格和分析深度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在處理“民族”這一敏感而復雜的概念時,展現齣瞭極大的學術自覺和洞察力。他/她沒有簡單地將近代中國的民族問題視為一個綫性發展的過程,而是細緻地揭示瞭話語建構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消失的國民”這一隱喻,讓我反復思考,它究竟指嚮的是一個被遺忘的群體,還是一個被重塑到麵目全非的身份?在探討少數民族國傢認同的部分,書中呈現齣的並非是單一的、預設好的答案,而是展現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群體在麵對國傢認同建構時所錶現齣的多樣化反應和內在張力。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的國傢政策和微觀的個體經驗相結閤,讓我們看到瞭那些抽象的“民族”概念是如何在具體的曆史場景中,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話語權力分析的細緻描摹,它揭示瞭在塑造“我們”與“他們”的過程中,語言和敘事所扮演的不可忽視的角色。這本書為我理解近代中國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走嚮國傢統一,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思想資源。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消失的國民:近代中國的「民族」話語與少數民族的國傢認同》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民族問題很感興趣,特彆是“民族”這個概念在當時是如何被構建、討論,又是如何影響到不同人群的身份認同的。作者似乎試圖探討一種“消失”的國民,這背後一定隱藏著許多復雜而深刻的社會變遷和話語權力運作。我很好奇,這裏的“消失”指的是什麼?是少數民族在國傢構建過程中被邊緣化、被同化的過程嗎?還是說,他們原本存在的某種“國民”身份,在新的民族主義浪潮中被重塑甚至抹去瞭?書名中“話語”二字也很有分量,它暗示瞭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當時各種思潮、理論、甚至文學藝術作品中關於“民族”的論述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而“少數民族的國傢認同”更是點明瞭核心議題,在近代國傢形成的大背景下,邊緣化的群體如何看待自己與國傢的關聯,他們的認同又是如何受到外部話語的影響和塑造的?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來理解那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代,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努力尋找自己位置的個體和群體。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雖然還沒深入閱讀,但僅從目錄和開篇導論就能感受到作者的嚴謹和用力。他/她顯然沒有簡單地把近代中國的民族問題歸結為某個單一的民族政策或曆史事件,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具理論深度的角度切入。“民族”話語的建構,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要知道,在近代之前,“民族”這個概念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含義與現代民族國傢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這本書很可能追溯瞭“民族”概念的引入、演變以及在中國本土語境下的轉化過程,這其中必然涉及到瞭大量西方思想的傳入、本土知識分子的闡釋以及國傢機器的推廣。而“少數民族的國傢認同”更是將這一宏大敘事拉迴到具體的群體層麵。如何將原本分散、多元的“民族”視為統一的國傢認同的一部分?這個過程是充滿張力的,可能包含瞭壓製、吸納、同化,也可能包含瞭協商、妥協和抵抗。我特彆期待作者能細緻地梳理齣這一過程中的具體案例和曆史細節,讓我們看到那些“消失的國民”是如何被“看見”或“不見”的。那種對身份的探索和掙紮,相信會是這本書最動人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