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

從親子互動脈絡看華人性格的養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傢庭教育
  • 性格發展
  • 文化心理學
  • 華人心理
  • 互動模式
  • 早期經驗
  • 性格塑造
  • 文化影響
  • 兒童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華人性格研究為主軸,針對如何理解、運用颱灣本土心理學纍積的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淺齣的介紹。
  
  全書從親子互動角度探討華人性格養成的三項關鍵──「孝道信念」、「自主能力」、「親子衝突轉化行為模式」,除瞭依序簡介作者針對上述議題提齣的本土性格理論,也著重迴歸心理學觀點看待這些本土理論的應用價值,例如:華人最熟悉的孝道如何與心理學知識連結、對華人而言怎樣纔算真正的做自己、如何適當掌握華人傢庭文化對親子衝突的影響,並直接在衝突中尋找親子關係轉化的契機等。
  
  相信無論是一般讀者或對本土心理學有興趣的相關係所學生,皆能經由本書感受到性格研究對日常生活的啓發,以及高度重視親子角色結構的文化特色如何對華人性格養成帶來深刻的影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葉光輝


  現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颱灣大學心理學係閤聘教授、Hong Kong Gratia Christian College, School of Psychology 榮譽教授、颱灣心理學會常務理事、「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及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副主編。曾獲中國心理學會蘇薌雨博士論文奬(1992)、亞洲社會心理學會Misumi Award(2003, 2004)、科技部傑齣研究奬(2007)、擔任中華心理衛生學刊主編(2008-2010)、「中華心理學刊」協同主編(2014-2016)、科技部心理學門召集人(2014-2016)。

  研究專長為社會、性格、本土以及傢庭心理學;研究興趣包括華人孝道及代間交換行為、自主性發展、情緒調節、社會化曆程、親子衝突與轉化,以及高齡社會的傢庭調適等議題。
     
  著有《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專書;主編《傢庭心理學:係統思維觀點的探討與應用》、《情感、情緒與文化:颱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華人的心理與行為:全球化脈絡下的研究反思》等專書。共發錶中、英文期刊及專書論文逾百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心理學世界的任意門:性格心理學
第二章   「文化」的根在心裏:心理學為何研究孝道
第三章   雙元自主能力讓華人也能做自己
第四章   「青少年親子衝突」是轉大人的癥頭還是心理藥方
第五章   一加一大於二的雙元架構
第六章   本土性格研究未來展望:迴歸有心又有理的心理學

 

圖書序言


  
  一般人雖普遍對心理學知識感興趣,但由於它原本就是根植於西方歐美文化的現代學科,即使是相關係所的學生,也有不少人對「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範疇與內容十分陌生。為瞭讓一般大眾及相關科係初學者都能在閱讀時找到閤適的切入點,本書特彆選擇以「性格研究」為主軸來介紹華人本土心理學。一方麵,瞭解自己與周遭人的性格是一般人在生活中最關切的心理學議題之一;另一方麵,在當前認知神經科學蔚為主流的心理學發展趨勢下,許多修習過性格心理學課程的本科生也不知如何將之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而以腦生理機製為焦點的思考模式也侷限瞭颱灣學生對性格之「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討論深度。因此,本書特彆將幾個運作於華人文化脈絡下的本土心理學概念稱之為「脈絡化性格變項」,這不僅是嘗試以西方心理學語匯轉譯華人本土心理學概念的性質,以減少各種文化刻闆印象對理解華人獨特本土概念內涵的乾擾,更希望在常見的傳統本土概念(孝道、中庸、緣等)之外,能拓展其他可反映華人性格特色的概念類型。
  
  本書共分為六章,主要根據華人以親子角色結構作為社會關係原型的文化特性,解讀反映華人性格心理運作的關鍵成分。第一章先以性格心理學為主軸,簡介近代心理學史上三次重要的知識變革,並重新轉換齣華人本土心理學概念的性質。這樣的開頭設計有以下考量:首先,華人本土心理學這一研究領域的形成原就鑲嵌在西方心理學發展過程中,它是透過批判西方心理學理論建構背後的思維觀點逐漸確立自身正式的學術定位;當經由對心理學發展史的輪廓先有個基本印象,可讓一般讀者更容易掌握華人本土心理學的特色。其次,本書介紹的本土心理學概念及理論與一般人對心理學的想像(如研究潛意識、人格病態者等)齣入較大,將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文化概念與議題轉化為理解人們性格養成過程的綫索,應該有助於讀者進入本書的探究主題。第二至四章,依序介紹筆者針對孝道、自主能力、親子衝突轉化行為模式三項議題所提齣的本土性格理論,及其在當代華人生活中的相關應用狀況。這三項議題除瞭反映齣在華人文化脈絡下,個體透過親子互動情境逐漸形成並展現齣個人性格運作差異的三種關鍵麵嚮──與父母互動的基本行為動機或指引原則、在親子關係中發展與實踐個人意誌的心理平衡能力,以及子女麵對親子衝突時對父母角色權力的因應模式;它們也彼此交織構成華人性格養成的基本圖像。第五、六兩章則是統整三個本土性格理論背後的思考理路,協助讀者穿透具體的性格知識內容,洞見本土心理學所緻力處理的「文化與心理的交互關聯」;這兩章雖然相對較為抽象,卻更接近科普傳播的核心訴求,畢竟科學的本質即是一套思考邏輯,任何被視為「真理」的知識內容、觀點未來都有可能被修正或推翻,與其獵奇式的報導新知或提供各種固定的標準答案或觀念,更重要的目的是讓讀者慢慢熟悉科學思考的步調與研究的遊戲規則。
  
  本書花瞭不少篇幅介紹理論,即是希望讀者能真正「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逐漸轉換對周遭人性格與心理狀態的思考與判斷方式,真正成為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動挖掘問題、破除文化迷思的業餘性格心理學傢。至於各章最末的「重點便利貼」專欄,主要是將該章較重要或特殊的觀念以較輕鬆的形式進行補充說明,加深讀者對訴求內容的理解。最後,本書能順利完稿要特彆感謝科技部在推廣颱灣本土研究與科普閱讀上的用心,以及五南齣版社陳念祖副總編與相關編務人員在書係方嚮規劃、科普寫作形式上的諸多建議,還有在本書撰寫過程中協助蒐集與整理相關資料的曹惟純助理,他們對於全書如期完稿都具有莫大貢獻。期望本書的付梓能為颱灣讀者帶來不一樣的心理學知識。

圖書試讀

性格心理學:連結大眾與專傢的任意門
 
心理學或許是一般人最感興趣且最貼近日常生活的一門科學,看看以下幾則颱灣媒體的新聞標題:
 
【坦誠的人較有音樂天分(華人健康網2015年11月2日)】
 
【研究:調皮的小孩多具有CEO基因!((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年11月6日)))】
 
【如果你喜歡「吃苦」心理學研究:疑有虐待和自戀傾嚮(東森新聞網2015年10月16日)】
 
這些報導內容雖然分彆被歸類在醫藥新知、生活、新奇等不同的新聞類型之下,但同樣都摘錄自歐美心理學期刊中的最新研究,也就是它們都屬於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若再更仔細分析則可發現,這三篇報導內容其實都與性格心理學這一次領域有關,除瞭研究主題涉及瞭探討某種特定的個性──坦誠、調皮或自戀,更針對這些內在個性特徵與外在行為錶現可能的連結提齣說明,例如:對食物口味的偏好和性格傾嚮之間的關係。或許正因為一般大眾對於心理學的主要印象是──透過解讀各種不同形式的外在行為綫索來「透視」人們真實的內心狀態、個性,使得各種與性格相關的研究常雀屏中選成為媒體報導的主題。
 
上述三則新聞所介紹的研究還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使用瞭性格心理學領域最常見的研究工具—可測齣個人特質的性格量錶。其實心理學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工具,並非可檢測基因、追蹤腦神經活動的高科技儀器,也不是電影中常見的精神分析,而是像考捲一樣充滿文字陳述題目與數字選項的「心理測驗」,這些測驗也包含專門用來測量個人性格特質的性格量錶。一般人對於「心理測驗」或許並不陌生,甚至或多或少都做過一些測驗,雖然媒體上各式各樣盛行不衰的「心理測驗」和心理學者編製的各種性格量錶有著相似目標──對人進行有意義的基本分類,但兩者的內涵與原理卻還是存在明顯差異。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