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嚮及其應用(第三版)

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嚮及其應用(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社會研究
  • 研究方法
  • 量化研究
  • 質性研究
  • 社會科學
  • 數據分析
  • 研究設計
  • 統計分析
  • 實證研究
  • 方法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係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介紹社會研究方法的基本觀念,並舉齣本土的具體實例加以說明如何應用。此外,本書於每章最後均附上「解釋名詞」與「考古題舉例」,希望能讓讀者對於若乾社會研究方法的專有名詞有更精簡扼要的瞭解,同時也能瞭解到目前國內各項相關考試的齣題趨勢。
社會研究的基石:紮根實踐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導論 本書旨在為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習者、研究者以及關注社會現象的實踐者提供一套係統、全麵且高度實用的研究方法論框架。本書超越瞭單純的理論探討,緊密結閤當代社會研究的實際需求與挑戰,構建瞭一套從研究設計到數據分析的完整操作指南。 第一部分:研究的起點與基礎邏輯 第一章:社會研究的意義與倫理睏境 本章首先闡明瞭社會研究在理解復雜社會結構、揭示隱藏機製以及促進政策製定的核心價值。我們將深入探討社會現象的“可研究性”與“不可知性”之間的張力。研究的起點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源於對現實世界中特定問題的深刻關切。內容涵蓋瞭研究問題的提齣、文獻綜述的批判性閱讀與整閤,以及如何將宏大的理論命題轉化為可操作的研究假設。 特彆關注社會研究中的倫理責任。這不僅僅是關於知情同意和數據保密,更深入到研究者在麵對弱勢群體、敏感議題時應采取的行動原則。我們通過分析多個經典的倫理案例,引導讀者建立起“負責任的研究者”的職業道德標準。 第二章:研究範式的演進與哲學基礎 理解方法論的根基在於理解其背後的哲學立場。本章係統梳理瞭實證主義、解釋主義、批判理論和後現代主義等主流研究範式如何影響研究者對“實在”的看法、知識的構建方式以及研究目標的選擇。 我們將詳細剖析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的復雜性。如何將諸如“社會資本”、“生活質量”、“政治效能感”等抽象構建物轉化為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具體指標?本章提供瞭一套嚴謹的步驟,教導研究者如何在理論構建與經驗觀察之間搭建可靠的橋梁。 第二部分:定量研究的嚴謹性與構建 第三章:抽樣的科學:代錶性與誤差控製 定量研究的有效性高度依賴於樣本的選擇。本章全麵介紹瞭概率抽樣(簡單隨機、分層、整群)和非概率抽樣(方便、目的、滾雪球)的適用場景、優缺點及其統計學意義。重點在於如何根據研究目標(總體推斷或特定群體分析)來設計最優的抽樣方案,並對抽樣誤差進行量化估計。 第四章:問捲設計與測量工具的構建 本章是定量數據收集的核心指南。我們細緻講解瞭結構化問捲的設計原則,包括題項的措辭、順序安排、避免引導性偏差的技巧。內容深入探討瞭心理測量學的基本概念:信度(Reliability)與效度(Validity)的種類(如內容效度、結構效度、效標效度),並提供瞭在實踐中檢驗和提升測量工具質量的具體統計工具和流程。 第五章:實驗設計與因果推斷的藝術 本章專注於揭示“X導緻Y”的機製。我們係統講解瞭經典實驗設計(前後測對照組設計、因素設計)以及準實驗設計(時間序列、迴歸不連續設計)的邏輯結構。內容著重於如何通過隨機化、匹配和控製變量來最大程度地排除混淆變量(Confounding Variables)的乾擾,從而建立穩健的因果推斷鏈條。 第六章:描述性統計與數據初探 數據分析的第一步是理解數據的“麵貌”。本章詳細介紹瞭集中趨勢(均值、中位數、眾數)和離散程度(標準差、方差、四分位數)的計算及其意義。此外,還包括對變量分布的圖形化展示(直方圖、箱綫圖)和初步探索性分析(如變量間的交叉製錶分析),為後續的推論性統計打下堅實基礎。 第七章:推論性統計:檢驗假設與模型構建 本章是定量分析的“引擎”。內容涵蓋瞭假設檢驗的邏輯框架(零假設、備擇假設、P值、I型/II型錯誤)。我們詳細介紹瞭參數檢驗(如t檢驗、方差分析ANOVA)和非參數檢驗的適用條件。更進一步,本章深入講解瞭多元綫性迴歸分析,包括迴歸模型的建立、係數的解釋、多重共綫性診斷以及殘差分析的規範。同時,也簡要介紹瞭邏輯迴歸在處理二分類因變量時的應用。 第三部分:質性研究的深度與解釋 第八章: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與方法論選擇 與強調普遍性不同,質性研究關注情境、意義和過程。本章闡述瞭現象學、紮根理論、民族誌、個案研究等主要質性研究範式的核心關切點和研究目標。我們討論瞭“主體性”在質性研究中的積極作用,以及如何保持研究的批判性與反思性(Reflexivity)。 第九章:質性資料的收集:深入訪談與觀察技巧 高質量的質性數據來源於精妙的收集技術。本章詳述瞭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深度訪談的技巧,包括如何構建談話指南、如何進行有效的追問(Probing)、如何管理訪談中的沉默與抵抗。同時,我們詳細解析瞭參與式觀察與非參與式觀察的區彆,以及如何撰寫詳盡、富有洞察力的田野筆記(Field Notes),區分描述、解釋和反思。 第十章:質性資料的編碼與主題提煉 將大量的文本、錄音轉化為可分析的結構化信息是質性研究的關鍵挑戰。本章提供瞭係統的質性資料分析流程,從初步閱讀、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主軸編碼(Axial Coding)到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重點在於如何通過反復的比較分析,提煉齣有意義的範疇(Categories)和核心主題(Themes),並確保分析過程的係統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一章:質性研究的嚴謹性標準 為瞭對抗“主觀性”的質疑,質性研究也發展齣自身的“可信度”(Trustworthiness)標準。本章探討瞭可信性(Credibility,對應於信度)、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對應於外部效度)和可靠性(Dependability)的檢驗方法,例如三角互證法(Triangulation)、成員核查(Member Checking)和審計追蹤(Audit Trail)。 第四部分:整閤研究與研究的未來 第十二章:混閤方法研究的設計與實施 認識到單一方法的局限性,本章係統介紹瞭混閤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的邏輯框架。內容詳述瞭不同混閤設計類型(如探索性序列設計、解釋性序列設計、匯閤設計)的流程圖、數據轉換的策略(如將質性主題量化或將定量結果質性化),以及混閤數據的綜閤分析原則。 第十三章:報告撰寫、傳播與實踐轉化 研究的價值體現在其有效傳播和應用中。本章提供瞭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和政策簡報的撰寫規範,強調清晰、簡潔的論述結構和嚴謹的引用格式。最後,本章探討瞭如何將研究發現“翻譯”給非學術受眾,實現研究成果嚮社會實踐的有效轉化。 本書的特點在於其強大的工具箱性質:理論闡述服務於操作,每一個概念都配有詳盡的實踐步驟和案例解析,確保讀者不僅“知道”研究方法是什麼,更能“學會”如何在自己的研究中有效應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雲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暨社會政策博士,現為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工作學係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專長研究領域包括: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社會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身心障礙福利、老人福利等。

圖書目錄

詹序  i
三版序  iii

Part 1  導  論  1

Chapter 1  社會研究方法的屬性與研究倫理  3
第一節  前言  4
第二節  社會研究方法的科學屬性  4
第三節  社會研究方法的研究倫理  6

Chapter 2  理論、概念與變項  3
第一節  理論  14
第二節  概念  16
第三節  變項  16

Part 2  研究設計  27

Chapter 3  問題的形成與假設  29
第一節  前言  30
第二節  研究問題的來源  31
第三節  社會研究設計的分類  33
第四節  假設  38

Chapter 4  文獻探討與搜尋  55
第一節  文獻探討的目的與功能  56
第二節  如何找資料(文獻)  57
第三節  如何撰寫文獻探討  58
第四節  如何撰寫註釋與參考文獻  62

Chapter 5  變項的操作型定義與測量  71
第一節  操作型定義  72
第二節  測量與測量尺度  73
第三節  測量誤差  81
第四節  信度  84
第五節  效度  88
第六節  信度和效度的關係  91

Chapter 6  建構測量工具  107
第一節  問捲問題的設計  108
第二節  問捲的型式與結構  114
第三節  總加量錶設計的方式  120
第四節  總加量錶的鑑彆力分析  124
第五節  問捲設計的預試  126

Chapter 7  抽樣  131
第一節  前言  132
第二節  抽樣的概念與術語  132
第三節  隨機抽樣  136
第四節  非隨機抽樣法  141
第五節  如何決定樣本大小  143

Part 3  研究方法  163

Chapter 8  不同研究方法之分類與比較  165
第一節  不同研究方法的分類  166
第二節  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的比較  168
第三節  量化與質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比較  174

Chapter 9  調查研究法  185
第一節  調查研究的定義、內容、用途與適閤採用調查研究法的主題  186
第二節  調查研究的類型  187
第三節  調查研究的步驟  194
第四節  如何提高有效問捲的比率(迴答率、迴收率)  196

Chapter 10  實驗研究法  207
第一節  實驗研究法的定義與分類  208
第二節  實驗研究的特質(元素)  210
第三節  實驗設計(研究設計)的定義與標準  212
第四節  影響實驗設計(研究設計)內在效度與外在效度的因素  214
第五節  一般常見的實驗設計類型  222

Chapter 11  單案研究設計  241
第一節  單案研究設計的意義  242
第二節  基綫期與乾預期  243
第三節  單案研究設計蒐集資料的來源與優缺點  246
第四節  單案研究設計的類型  248

Chapter 12  評估研究法  261
第一節  評估研究的意義與曆史發展  262
第二節  評估研究的種類  263
第三節  評估的目的與評估者的角色  271

Chapter 13  深度訪談法  277
第一節  深度訪談法的意義與特質  278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的類型  280
第三節  深度訪談進行前的準備工作  283
第四節  深度訪談正式進行時的注意事項  290
第五節  訪談資料的分析與詮釋  291

Chapter 14  焦點團體訪談法  297
第一節  焦點團體訪談法之意義與特性  298
第二節  焦點團體訪談法的適用情境  299
第三節  焦點團體訪談法的類型  300
第四節  焦點團體訪談法的實施階段與注意事項  301

Chapter 15  德菲法  313
第一節  德菲法的意義與特性  314
第二節  德菲法的優缺點與適用條件  315
第三節  德菲法的實施步驟  317

Chapter 16  行動研究法  323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的意義與特性  324
第二節  行動研究法的類型  327
第三節  行動研究者應具備的條件與行動研究之實施程序  329

Chapter 17  參與觀察法  333
第一節  觀察法的意義和分類  334
第二節  參與觀察法之特質與類型  335
第三節  參與觀察法的適用情境  339
第四節  參與觀察法的實際運用步驟  340

Part 4  資料分析  347

Chapter 18  量化資料處理  349
第一節  資料的登錄  350
第二節  描述性統計的分析與解釋  356
第三節  推論性統計的分析與解釋  360

Chapter 19  次級資料分析  409
第一節  次級資料分析法的定義、重要性與使用時的應注意事項  410
第二節  次級資料分析法的執行步驟與應用實例  411

Chapter 20  質性資料處理  417
第一節  質性研究樣本資料的呈現  418
第二節  質性資料分析的種類與步驟 420

Part 5  撰寫報告  433

Chapter 21  社會科學研究計畫的撰寫  435
第一節  研究計畫的功能  436
第二節  社會科學研究計畫的格式與舉例說明  437

Chapter 22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與研究論文的撰寫  457
第一節  社會科學研究報告與學位論文的格式與說明  458
第二節  社會科學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的格式與說明  463

參考文獻  467

圖書序言

三版序

  社會研究方法係社會學係、社會工作學係等相關學係學生的必修科目,也是老師普遍認為難教、同學普遍認為難學、甚至部分同學麵臨大型考試時最擔憂的一門科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根據作者在大學任教本科目多年的經驗來分析,最主要有下列三點原因:

  第一,社會研究方法與社會統計間的關聯密切,特彆是在量化研究的部分;因此對於部分視「數字」為畏途的同學來說,一開始就已經産生先入為主的恐懼感。

  第二,社會研究方法所包含的研究種類相當繁多,在一學年的授課內容中,如果每一個部分都要教到,往往時間不夠,不但不能教得很深入,而且同學可能會覺得講解時間太短而無法完全吸收;至於如果隻擇部分內容來教,雖然可以講解得比較深入清楚,但缺點是擔心如果其他未教到的部分在同學未來所麵對的大型考試中齣現的話該怎麼辦?因此往往陷於兩難。
 
  第三,因為社會研究方法的內容所涵蓋的麵嚮太廣,同時相較於其他科目也較為抽象,因此對於準備大型考試的考生來說,往往會有花瞭很多的時間與力氣,但覺得仍舊抓不到重點的狀況齣現。

  針對以上三點原因,在本書中作者特彆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來介紹社會研究方法的基本觀念,希望能讓讀者易於瞭解。作者也舉齣非常豐富的具體實例加以說明社會研究方法的基本觀念應該如何應用到解決實際的問題上,以減低讀者的抽象和懼怕感。此外,本書每章最後附上的「解釋名詞」與「考古題舉例」,希望能讓讀者對於社會研究方法的專有名詞與目前國內各項相關考試的齣題趨勢有更精簡扼要的瞭解。

  在本書初版與再版發行的這些年,感謝讀者與修課同學所給予的寶貴意見,使得本書在三版時,能夠將內容酌作調整、並新增很多本土研究的例子與考古題,而能更符閤讀者的需求。在這裏要特彆感謝詹火生教授對拙作提齣的寶貴意見並撰寫三版序言,此外齣版社閻總編輯的一再邀請與傢人的支持等,都是本書三版能順利誕生的最重要因素。最後,本書若有任何疏漏之處,尚請各界先進不吝指正。

王雲東
書於颱大社工係
2016年7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一嚮對這類“方法論”的書籍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離我的生活太遠,充滿瞭各種我無法理解的術語和復雜的邏輯。我更喜歡那些能直接給我答案,或者提供一些實用技巧的書籍,比如時間管理、溝通技巧之類的。但是,最近在閱讀一些社會新聞和評論的時候,我發現很多觀點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支撐,很多討論也停留在情緒宣泄的層麵,讓我覺得很睏惑。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需要一些更科學、更嚴謹的工具來幫助我理解這個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嚮導,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讓我瞭解那些看似神秘的研究過程是如何進行的。我特彆關注它在“應用”這部分的內容,究竟是如何將量化和質性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上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範例,讓我看到這些方法在現實世界中的威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如果這本書能讓我覺得學習研究方法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甚至能讓我産生躍躍欲試的衝動,那它就非常成功瞭。

评分

這本書我還在猶豫要不要入手,主要是覺得它名字聽起來有點學術,雖然我知道這個領域很重要。我平時閱讀的興趣比較雜,可能更偏嚮於一些故事性強或者有即時應用性的內容。但是,在工作中,我確實遇到過一些需要分析數據、理解現象背後原因的情況,這時候就會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用瞭。周圍的朋友推薦瞭不少關於方法論的書,但很多都太理論化瞭,讀起來像是在啃教科書,很難堅持下去。我比較好奇這本書在講解方法的同時,會不會結閤一些實際案例,讓我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畢竟,理論的學習最終還是要服務於實踐的,如果能看到一些成功的研究是怎麼做的,或者一些常見的誤區是怎麼避免的,那對我來說價值就非常大瞭。我也希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能夠比較通俗易懂,避免過多的專業術語,或者在齣現專業術語時能有清晰的解釋。我擔心的是,如果內容過於艱深,我可能又會半途而廢,這樣就浪費瞭時間和金錢。所以,我想瞭解一下,它在理論深度和易讀性之間是如何取得平衡的?是否有助於我這種非專業背景但需要應用相關知識的人?

评分

我最近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發生原因感到非常好奇,特彆是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但又難以解釋清楚的事情。比如,為什麼某個社區的犯罪率會突然上升?為什麼某種消費習慣會迅速流行開來?諸如此類的問題,我總覺得背後一定有規律可循,但僅憑直覺去猜測顯然是不夠嚴謹的。我正在尋找一本能夠指導我如何科學地探究這些問題的書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係統性的方法,讓我能夠有條理地收集信息,分析數據,並最終得齣可靠的結論。我不太喜歡那種隻是羅列概念的書,更希望它能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步地引導我掌握研究的思路和技巧。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實際的研究案例分析,那對我來說就太有幫助瞭,我可以從中學習到彆人是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的,並從中獲得啓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讓我不再輕易相信錶麵的現象,而是能夠深入挖掘事物本質。

评分

作為一個對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經常會遇到一些讓我感到疑惑的社會現象。比如,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行為模式似乎是固定不變的,而有時候又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巨大影響?或者,在群體討論中,為什麼會齣現“群體極化”的現象?我一直渴望能夠找到一些方法來係統地理解這些問題,而不是僅憑零散的閱讀和個人經驗去揣測。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讓我能夠從更科學、更客觀的角度去審視這些社會行為。我尤其關注它在“量化”和“質性”兩個方嚮上的闡述,我很好奇這兩種不同的研究範式是如何互補的,它們各自在揭示社會真相方麵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會帶來怎樣的洞察?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如何進行嚴謹的社會研究有更清晰的認識,並且能夠激發我去嘗試運用這些方法去觀察和分析我身邊的世界,那它就絕對是一本物超所值的書。

评分

最近我參加瞭一個綫上讀書會,大傢都在討論如何更深入地理解社會現象,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觀察。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是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缺乏係統性的分析工具。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提升這種能力的讀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瞭解到那些看似難以捉摸的社會問題,究竟是如何被科學傢們一步步拆解、分析並最終得到解答的。我尤其對“量化”和“質性”這兩種取嚮的對比和結閤很感興趣,我很好奇它們各自的優勢在哪裏,又如何在實際研究中相互補充,共同描繪齣更完整的圖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清晰的語言解釋這些復雜的概念,並且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方法的魅力。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學會如何更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如何更有邏輯地錶達觀點,甚至能夠激發我開始自己的小型研究,那將是對我最大的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