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

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詩歌
  • 民主
  • 1940年代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政治詩歌
  • 二戰時期
  • 美國文學
  • 現代詩歌
  • 社會曆史
  • 戰爭與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伴隨民主憲政運動在整個40年代——從抗戰到「內戰」時期——的高漲和起伏,在全國範圍內逐漸形成瞭轟轟烈烈的民主文藝運動和民主文藝思潮,然而這樣一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藝現象卻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書簡要梳理瞭民主文藝運動的發生、發展和最終走嚮並探討民主文藝(思潮)和抗戰文藝、「左翼」的革命文藝以及自由主義文藝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把研究重心集中於詩歌領域,從既有「詩與民主」和「批評與民主」的文學史現象齣發,迴到詩與民主政治耦閤的多重的曆史時空,選取艾青、鬍風和「七月派」詩人、聞一多、袁可嘉、穆旦等分屬於不同陣營的詩人、學者和理論傢作為重點研究物件,試圖獲得對1940年代詩歌與民主關係的綜閤認知。
曆史的低語與時代的肖像: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文化嬗變 本書並非聚焦於詩歌或民主思潮的直接交匯,而是對二十世紀上半葉,即兩次世界大戰陰影籠罩之下,歐洲大陸與北美社會所經曆的劇烈文化、社會與技術變革進行的一幅宏大而細緻的編年史。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深刻塑造瞭現代人精神世界的隱秘力量,探索藝術、哲學、科學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非顯性轉嚮,這些轉嚮最終共同構建瞭我們理解“現代性”的復雜基石。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崩塌與新範式的誕生(約 1900-1925 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錶象之下湧動的危機感,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何徹底撕裂瞭西方文明對進步的傳統信仰。 一、科學的衝擊波:相對論與潛意識的揭示 我們首先考察瞭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牛頓式機械宇宙觀的顛覆。這種宇宙觀的瓦解,並非僅僅是物理學的革命,它深刻地動搖瞭歐洲知識分子對客觀真理和綫性曆史的信念。時間不再是絕對的背景,而是與觀察者相關的變量。緊隨其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將焦點從外部世界轉嚮瞭人類心靈的幽深之處——潛意識。本書將探討神經癥、夢的解析如何成為理解個體行為的新工具,以及這種“內在的無政府狀態”如何反映瞭外部社會的動蕩。我們不會直接討論詩歌如何錶現這些主題,而是考察文學(如早期意識流小說的嘗試)如何努力適應這種新的、破碎的時間和心理結構。 二、藝術的幾何學與情感的碎片化 這一時期,藝術界經曆瞭從印象派的感官捕捉到現代主義激進探索的飛躍。立體主義(Cubism)如何通過多重視角來解構具象世界?未來主義(Futurism)對速度、機器和暴力的崇拜,反映瞭工業化社會對效率的狂熱追求,及其對傳統審美價值的徹底衊視。本書將側重分析這些藝術流派的宣言和技術革新,而非其具體作品的文學價值。例如,繪畫中綫條和形式的重新組織,象徵著社會結構(如帝國體係)正在瓦解的視覺隱喻。 三、意識形態的萌芽:從烏托邦到極權主義的微光 在政治層麵,我們考察瞭俄國十月革命的震撼,以及它如何催生瞭對“組織化社會”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想象——一種是基於工人階級的解放願景,另一種則是對無序的恐懼和對強力中央集權的渴望。我們將分析早期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潮在知識精英中的辯論,但重點將放在這些早期思想如何開始構建其獨特的敘事框架,即“曆史必然性”的哲學基礎,而不是這些思潮如何影響瞭某一特定時期的詩歌創作。 第二部分:兩次戰爭之間:現代性的焦慮與大眾文化的崛起(約 1925-1939 年) 隨著凡爾賽體係的建立,歐洲進入瞭一個充滿脆弱的“二十年代”和隨後的經濟大蕭條。本書關注社會結構、技術應用以及新興的大眾文化如何重塑瞭普通人的日常經驗。 一、大眾傳播與“意見的工業化” 收音機的普及和電影的成熟,標誌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信息不再僅僅是印刷品上的精英文本,它被編碼成聲音和圖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滲透到傢庭和公共空間。本書將分析早期廣播在構建國傢認同(或地方隔閡)方麵的作用,以及好萊塢電影工業如何創造並輸齣一套全球性的、標準化的情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幻想。這種“意見的工業化”如何削弱瞭傳統權威,同時又為未來的宣傳機器奠定瞭技術基礎。 二、技術異化與消費社會的早期形態 福特主義和泰勒製在工廠中的勝利,將勞動的過程推嚮瞭極緻的標準化和重復性。我們探討瞭這種“流水綫生活”如何滲透到非工業領域,加劇瞭人們對自身主體性的疏離感。大蕭條的爆發,則使這種技術和經濟模式的脆弱性暴露無遺,引發瞭對資本主義體係的深刻反思。本書將考察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中齣現的“功能主義”思潮——一種試圖用純粹的理性幾何來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的嘗試,以及這種嘗試背後的社會張力。 三、哲學轉嚮:現象學與存在論的探討 在知識前沿,鬍塞爾的現象學試圖通過描述經驗的直接結構來重建確定性,而海德格爾等人的早期工作則深入探究瞭“存在”的本質,探討人如何在其被拋入的世界中安頓自身。這些哲學探索,本質上是對外部世界混亂的理性迴應,尋求一種內在的、經驗層麵的穩固基礎,而非對政治事件的直接乾預。 第三部分:戰火重燃與文明的斷裂(約 1939-1945 年)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對西方社會所造成的全麵性衝擊,尤其是科技的恐怖應用和對人類價值的終極拷問。 一、戰爭技術與道德邊界的模糊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科技投入空前、且第一次將平民納入主要打擊範圍的衝突。我們將分析雷達、密碼破譯技術(如布萊切利園的工作)和早期核物理研究(曼哈頓計劃)的突破,以及這些技術進步如何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效率服務於大規模的毀滅。這不僅是軍事史,更是科學倫理史的轉摺點,迫使科學傢第一次直麵自己工作的最終後果。 二、流亡與知識的斷裂 納粹主義的興起導緻瞭歐洲知識精英的大規模流亡,特彆是猶太裔知識分子的被迫遷徙。本書將考察這場“人纔大轉移”對歐洲本土文化生産力的毀滅性打擊,以及這些流亡者(如在普林斯頓或紐約)如何試圖在新的環境中重構和維護舊大陸的學術傳統。知識的地理分布和傳承鏈條被暴力打斷,形成瞭文化上的“真空地帶”。 三、戰後重建的思維準備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對如何避免未來的災難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我們將探討早期聯閤國機製的構建過程中的理想主義與現實考量,以及社會科學傢和技術專傢開始思考“信息”、“控製論”和“係統”等概念,為戰後重建技術官僚體係做思維上的準備。這些對“係統化管理”的興趣,正是對混亂的恐懼和對秩序的渴望的最終體現。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廣闊的、多維度的曆史背景,它展示瞭二十世紀上半葉,社會、科學、技術和文化是如何相互纏繞、彼此塑造的。我們關注那些看不見的結構性變化,而非具體的藝術成品,以此描繪一個充滿張力、創新與毀滅並存的現代世界開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東東


  1983年生於河南杞縣。《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獲2014年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奬。現任教於河南師範大學,並任該校華語詩歌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組織策劃「新時期詩歌批評暨多多詩歌研討會」(2016)。中國大陸「80後」代錶性詩人,齣版有詩集《空椅子》(Red Hen Press,2013),《雲》(陽光齣版社,2015),入選《中國新詩百年大典》、中國80後文學排行榜(2008)等,曾獲北京大學未名詩歌奬(2006)、漢江‧安康詩歌奬(2013),曾任羅隱詩歌奬(2014)、DJS-詩東西詩歌奬(2015)評委。

圖書目錄

重構新詩研究的政治學視野:序王東東《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 張桃洲

導論
第一節 民主文藝運動與民主文藝思潮
第二節 詩歌與民主:譯介、寫作和曆史

1 艾青:詩歌烏托邦與民主烏托邦
第一節 民族革命之「藥」:抗戰詩歌中的「民主精神」
第二節 灰闌記:民粹主義和民主主義的「詩教」之爭

2 鬍風與「七月派」詩人:「民主詩歌」何以可能?
第一節 「關於『詩的形象化』」、「人生上的戰士」與「第二義的詩人」
第二節 作為「民主鬥爭」的現實主義
第三節 「灰色的戰場」:作為「知識分子之軛」的民主詩歌

3 聞一多之死與「民主詩人」的誕生
第一節 「五四語境」下的文學史研究和文學批評
第二節 「屈原問題」背後的「社會意識學」
第三節 民主運動何以催生「民主文藝」?
第四節 民主詩歌:一個價值命題的否定或「道成肉身」

4 袁可嘉:朝嚮民主文化
第一節 「政治性」、「政治感傷性」與「感傷」
第二節 人道主義的民主文藝與左翼的民主文藝
第三節 民主文化下的批評與詩
第四節 形式問題:晦澀的位置

5 穆旦:民主的反諷
第一節 「改造日記」中的「民主個人主義」發微
第二節 「陰暗的生的命題」:「抗戰民主」的「詩意二元論」
第三節 一個自由主義者的流亡
第四節 宗教意識與民主意識: 從超驗正義到詩性正義
第五節 民主的反諷

結論

參考文獻(部分)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比我預期的要強烈得多。當我翻開《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時,我以為我即將閱讀的是一份關於特定曆史時期文學創作與政治思潮之間關係的學術報告,或許會充斥著枯燥的理論和生澀的引用。然而,事實證明,我錯瞭,大錯特錯。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1940年代,一個被戰爭陰影籠罩,卻又孕育著希望與變革的十年。詩歌,這個常常被認為是個人情感的載體,在這裏卻展現齣瞭驚人的力量,成為人們在絕望中尋找慰藉、在壓迫下呼喚自由的呐喊。 我特彆被書中對那些默默無聞卻又纔華橫溢的詩人的描繪所打動。他們不是身居廟堂的政治傢,也不是叱吒風雲的軍事領袖,但他們的文字,如同一顆顆火種,在暗夜中點燃瞭人們心中的光明。作者並沒有簡單羅列詩歌作品,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首詩背後的故事,那些詩人所處的環境、他們的個人經曆、他們麵臨的抉擇,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依然堅持用詩歌去錶達對真善美的追求。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復雜與深刻,也讓我對詩歌的力量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精神的火炬,是抵抗遺忘的利器。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對話。從《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的書名來看,我本以為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研究的著作,或許會枯燥乏味,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種極其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將那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年代,通過詩歌的視角呈現在我麵前。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段曆史,看到瞭那些詩人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抗爭與思考。 我尤其對書中對於詩歌在塑造和傳播民主理念方麵所扮演角色的論述深感震撼。它讓我意識到,詩歌並非僅僅是個人情感的錶達,更是一種強大的社會力量。那些在戰火中誕生的詩句,那些在壓迫下吟誦的歌謠,都不僅僅是文字,更是反抗的精神,是對自由的渴望,是對更美好未來的期盼。作者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詩歌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比較,讓我看到瞭民主思想在全球範圍內是如何以不同的形式,通過詩歌的媒介,生根發芽,並最終影響著曆史的進程。這本書讓我對詩歌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讓我對1940年代這個曆史時期有瞭更深刻、更感性的認識。

评分

這本《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個塵封已久的寶藏中尋寶,每一次翻頁都可能發現令人驚喜的展品。我曾以為1940年代的詩歌,充其量不過是戰爭的哀鳴或民族主義的宣泄,然而這本書卻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作者以一種極其考究的態度,梳理瞭那個時期詩歌發展的脈絡,並將其與民主思想的萌芽與發展緊密相連。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不同流派詩歌對民主的不同解讀。有的詩歌直接呼喚自由,有的則通過隱晦的意象來錶達對壓迫的批判。作者並不迴避那些充滿爭議的作品,而是試圖去理解它們産生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他對於一些鮮為人知的詩人的介紹,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從未想過,在那個充滿戰火的年代,會有如此多的人,用如此細膩而深刻的筆觸,去探討民主的價值,去思考個體與集體的關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詩歌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如何在曆史的轉摺點上,成為人們凝聚共識、抵抗暴政的重要媒介。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仿佛在我的思想版圖上劃開瞭一道新的裂痕,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詩歌”與“民主”這兩個概念在我心中的固有印象。《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又充滿文學性的筆觸,為我描繪瞭一個我從未如此清晰地認識過的曆史側麵。我原本以為1940年代的詩歌,無非是曆史洪流中的一些零散的記錄,或許是時代悲劇的注腳。然而,這本書卻揭示瞭詩歌在那個動蕩年代所扮演的更為核心的角色——它不僅僅是情感的抒發,更是思想的碰撞,是反抗的號角,是民主精神的孕育土壤。 我特彆被書中對詩歌與社會運動之間關係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詩歌視為獨立於政治的藝術品,而是深入探討瞭詩歌如何成為思想傳播的載體,如何影響公眾輿論,甚至如何動員人們走嚮街頭,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奮鬥。他對於一些具體事件的闡述,結閤瞭當時的詩歌作品,使得曆史的畫麵感躍然紙上。我開始理解,在那個年代,一句詩,一次朗誦,可能比一篇政治宣言更能觸動人心,更能喚醒沉睡的靈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艱難的時代,詩歌所能迸發齣的強大韌性與生命力,以及它對於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和自由的社會所起到的不可磨滅的作用。

评分

老實說,我最初是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1940年代,一個我總是覺得遙遠而模糊的年代,而“詩歌與民主”這樣的組閤,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認為民主是一種政治體製,而詩歌則更多地與藝術和個人情感掛鈎,這兩者之間能有什麼樣的聯係?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那個時代的曆史背景、社會思潮與大量的詩歌作品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詩歌時所使用的理論工具,它們既有深度又不至於晦澀難懂。他能夠從宏觀的曆史走嚮,細緻地解讀每一位詩人作品中的細微之處,比如某一個意象的選擇,某一句的押韻,都可能蘊含著對當下政治環境的隱喻或反抗。這種分析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的街頭巷尾,親耳聽到人們的議論,親眼看到他們的抗爭。這本書讓我明白,詩歌並非脫離現實的象牙塔,而是在時代洪流中,最能觸及人心、最能凝聚力量的存在。它證明瞭,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文的力量依然能夠綻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