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美:颱灣現代詩九傢論

孤獨與美:颱灣現代詩九傢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現代詩
  • 現代詩研究
  • 詩歌評論
  • 文學批評
  • 孤獨主題
  • 美學
  • 颱灣文學
  • 九傢詩論
  • 文化研究
  • 詩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嚴選颱灣九位代錶性詩人:周夢蝶(1921-2014)、鄭愁予(1933-)、葉維廉(1937-)、杜國清(1941-)、席慕蓉(1943-、莫渝(1948-)、陳義芝(1953-)、瓦曆斯‧諾乾(1961-)以及陳剋華(1961-),他們在颱灣現代詩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50年代的鄭愁予是「現代派」的健將,他以知性與感性、古典與現代兼具的風格,示範瞭現代的抒情模式;而藍星詩社中,周夢蝶作品的語言與思想,塑造瞭強烈的個人魅力。60年代是颱灣現代主義的興盛時期,創世紀詩社的葉維廉,帶動強大的現代主義思潮並有相應的創作。而笠詩社發起人之一的杜國清,也是艾略特研究專傢,他的著作無論是詩或詩論,都與現代主義的觀點相互參照。70年代鄉土文學崛起,長年擔任笠詩社主編的莫渝,在創作與評論方麵,都纍積不少能量。80年代,一個政治解嚴的關鍵年代,社會更加開放多元,席慕蓉的《七裏香》詩集造成轟動,引發「新詩大眾化」的論戰,但她始終堅持自我的時間美學;而90年代,陳義芝的創作有很大的突破,這一方麵齣自超越自己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麵也呼應社會體製鬆動的氛圍。這種來自自我與社會的雙重較勁,在陳剋華身上亦可印證;從《欠砍頭詩》到《善男子》,無論以抒情詩看待或作為同誌詩的範例,都足以考驗詩史的新論述。而原住民詩人瓦曆斯‧諾乾,透過漢語詩作切入颱灣社會,反映對原住民文化的關懷,為詩史展示不同的視野。

本書特色

  嚴選九位戰後颱灣詩壇前行代與中生代的佼佼者,
  縱觀半世紀來的現代詩史,揭示詩中永恆的孤獨。
《邊緣的絮語:戰後颱灣文學的地域性與身份探尋》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戰後颱灣文學(約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中,一批重要作傢群體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如何通過文本形式迴應“地域性”的睏境與“身份認同”的迷惘。不同於著重於政治抒情或傳統現代主義技巧的宏觀敘事,本書聚焦於那些在主流文學論述邊緣遊走的文本實踐,探討“鄉土”、“異鄉”與“島嶼”作為多重地理與心理空間,如何在作傢的筆下被反復構建、解構與重塑。 全書以五大主題單元展開:首先,對戰後初期“去本土化”政策下,文學語言的“失語”狀態進行瞭細緻的考察,特彆是對鄉土書寫如何被壓抑與變異的分析。其次,重點探討瞭“眷村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邊緣空間”敘事,如何處理“離散”帶來的雙重文化張力與記憶的斷裂。第三單元,深入挖掘瞭七十年代興起的“鄉土文學論戰”背後的深層文化焦慮,分析作傢們在試圖“迴歸土地”的過程中,所遭遇的意識形態睏境與文學形式的掙紮。第四部分,本書將目光投嚮瞭以“都市經驗”為核心的書寫,探討現代性衝擊下,個體在快速都市化進程中的疏離感與新的存在論危機。最後,本書對“女性書寫”在處理地域與身份認同問題上的獨特視角進行瞭梳理,揭示瞭在宏大敘事之外,女性作傢如何通過細膩的情感經驗與身體經驗,構建齣具有韌性的文化身份認同。 第一章:失語的年代與被遮蔽的風景 戰後初期,颱灣文學麵臨著嚴峻的語言與文化環境。國民政府遷颱後,推行以“國語”為核心的語言政策,使得戰前已形成的本土語言(如日文、颱語)的書寫傳統遭遇瞭深刻的斷裂。本章首先梳理瞭這一“失語”現象在創作實踐中的體現,即早期作傢在尋找一種既能承載本土經驗,又符閤主流文化期待的“新語言”時的睏境。 我們考察瞭數位早期作傢的作品,發現在他們對“島嶼風景”的描繪中,常齣現一種錶層的描摹與深層的疏離感。山川、海洋、村落等地域符號,往往被符號化、模闆化,缺乏真切的生命力。這種“風景的缺失”並非源於作傢缺乏觀察,而是源於一種政治上的審查與自我規訓。本章認為,早期的颱灣敘事,正是在這種“知道不能寫什麼”的禁區內進行著隱晦的試探與錶達。 第二章:眷村:雙重異鄉人的地理與心理劇場 眷村,作為特定曆史時期軍事社群的聚居地,是戰後颱灣文學中一個極其獨特且充滿矛盾的“邊緣空間”。它既是“他者”強加於個體的新傢園,也是維持“原鄉”記憶的封閉容器。 本章詳細分析瞭眷村敘事中“時間性”的錯位。作品中常呈現齣一種“停滯的時間感”——身體被限製在眷村的物理邊界內,而記憶卻不斷嚮著遙遠的“大陸原鄉”投射。這種“雙重異鄉”的處境,催生齣一種獨特的敘事策略:對物質細節的過度描繪,以此來彌補心理上的根基缺失。例如,對眷村日常的瑣碎描摹、對特定食物的記憶重構,都成為個體在文化失重狀態下,試圖錨定自身身份的努力。本書強調,眷村文學並非簡單的懷舊,而是對“傢園定義”的持續追問。 第三章:鄉土論戰的張力:迴歸的路徑與文學的自省 七十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是戰後颱灣文學史上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與價值重估。本章不著眼於論戰雙方的意識形態辯論,而是關注論戰本身所暴露齣的文化焦慮。 我們檢視瞭數位參與論戰的核心作傢的作品,探討他們如何試圖“迴歸”到底層民眾、農民的生命經驗中去。然而,迴歸的過程充滿瞭內在的悖論:一方麵,作傢渴望通過書寫“人民”來建立文學的本土性與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麵,他們自身所受的現代教育與精英身份,使得他們難以真正消除與被書寫者的距離。本章認為,鄉土文學的努力,最終指嚮的不是一個清晰的“鄉土範本”,而是一種對知識分子身份與文學使命的深刻自省。這種自省,促使文學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政治口號,轉而探究文學形式本身對現實的介入能力。 第四章:都市的迷宮:現代性衝擊下的個體疏離 隨著颱灣經濟的起飛,都市空間迅速膨脹,成為新的文學場域。本章探討瞭都市經驗如何取代傳統鄉村,成為戰後文學中探討個體身份危機的主要載體。 都市,在這些作品中被描繪成一個充滿異化、符號化且缺乏人際深層連接的“迷宮”。小說人物往往是遊蕩者、邊緣職員或無法融入既有社會結構的新一代。本書著重分析瞭都市敘事中對“異化勞動”和“消費主義文化”的批判,這些批判並非直接訴諸政治,而是通過描繪人物在都市鋼鐵叢林中的心理“失重”狀態來體現。這種對都市病態的捕捉,標誌著文學關注點的從宏大社會結構轉嚮瞭微觀的、存在主義層麵的個體睏境。 第五章:身體、記憶與“島嶼”的重新書寫 在對地域與身份的探尋中,女性書寫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補充視角。本章關注那些將身體經驗作為理解曆史與地域的入口的女性作傢。 相較於男性作傢對宏大敘事或政治象徵的偏好,女性作傢往往通過對傢庭內部、私人空間以及身體感受的細緻描摹,來重構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女性經驗與“傢”的概念。她們對“身體記憶”的挖掘,揭示瞭曆史創傷如何以隱秘而持久的方式烙印在日常生活中。本書強調,女性作傢對“島嶼”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地理概念,而是與日常勞作、情感糾葛和代際傳承緊密相連的、具有溫度的生存空間。她們的“絮語”恰恰構成瞭對主流宏大敘事的有效解構,為“颱灣性”的復雜性提供瞭不可或缺的維度。 結語:在張力中尋求文學的持續生命力 《邊緣的絮語》總結認為,戰後颱灣文學的真正活力,恰恰在於其麵對“地域”與“身份”認同的長期張力時所展現齣的復雜性、多義性與持續的自我修正能力。這種在政治、文化與語言的多重夾縫中掙紮求生的過程,塑造瞭颱灣文學獨特的美學特徵:一種既深植於土地經驗,又帶著現代性疏離感的復雜書寫傳統。本書緻力於發掘這些在主流敘事下容易被忽視的“邊緣聲音”,以期更全麵地理解這段文學史的深刻內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淑苓


  1962年生於颱灣颱北。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曾任國語日報社《古今文選》特約主編、颱大藝文中心創製主任、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訪問教授、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暨閤聘教授。研究專長為民俗學、颱灣民間文學、颱灣文學、現代詩。曾獲全國學生文學奬、颱大現代詩奬、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奬、教育部文藝創作奬、颱北文學奬、優秀青年詩人奬、詩歌藝術創作奬等。
  
  著有學術專書《思想的裙角──颱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20世紀文學名傢大賞:徐誌摩》、《現代詩新版圖》、《颱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牛郎織女研究》等,以及詩集《閤婚》、《預約的幸福》、《洪淑苓短詩選》,散文集《深情記事》、《傅鍾下的歌唱》、《扛一棵樹迴傢》、《誰寵我,像十七歲的女生》。2016年同步齣版詩論:《孤獨與美──颱灣現代詩九傢論》、散文集《騎在雲的背脊上》、詩集《尋覓,在世界的裂縫》與童詩集《魚缸裏的貓》。

圖書目錄

自序
 
周夢蝶詩中的孤獨與世態人情
論鄭愁予的山水詩
葉維廉詩中的童趣與自然
論杜國清的譯介〈荒原〉、詩學與近期詩集
席慕蓉詩中的時間與抒情美學
莫渝詩中的現代世界
陳義芝詩作語言與風格的新變及其意義
泰雅族詩人瓦曆斯‧諾乾的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
陳剋華詩中的孤獨、愛與抒情錶現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本書以颱灣九位現代詩人為研究對象,著重其創作曆程、語言風格以及詩中所呈現的孤獨、美感、時間、自然、童趣、族群關懷等主題,以細讀文本的方式,對詩人與詩學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因孤獨與美兩大主題是大多數詩人的作品都會觸及的,因此本書也以「孤獨與美――颱灣現代詩九傢論」命名。
  
  這九位詩人包括周夢蝶(1921-2014)、鄭愁予(1933―)、葉維廉(1937―)、杜國清(1941―)、席慕蓉(1943―)、莫渝(1948―)、陳義芝(1953―)、瓦曆斯‧諾乾(1961―)以及陳剋華(1961―),各篇論文撰寫時間有先有後,匯整成書,則依詩人齣生年代排列各章順序。

  從最年長的周夢蝶到最年輕的陳剋華,這九位詩人可說是戰後颱灣現代詩人前行代與中生代中的佼佼者。周夢蝶、鄭愁予、葉維廉與杜國清在50-60年代已負盛名,周、鄭是抒情詩人的典範,周夢蝶的〈孤獨國〉、〈菩提樹下〉,鄭愁予的〈錯誤〉、〈賦彆〉等詩,曆來傳誦不已。而葉、杜兩位除創作外,亦兼擅詩學理論,他們對現代主義詩學、道傢美學以及新古典美學的研究與推展,可說不遺餘力,是重量級的學者詩人。席慕蓉第一本詩集《七裏香》1980年纔問世,此後卻造成風潮,吸引無數讀者。莫渝、陳義芝自70年代晉身詩壇,創作風格屢求自我突破,直至90年代,無論是都市、鄉土或是後現代的風格,兩位詩人都有不凡的錶現。瓦曆斯‧諾乾是原住民詩人的最佳代錶之一,他的詩從現代主義苦悶式的風格起傢,隨著族群意識的覺醒,在內容與主題上都有很大的轉變和成就。1981年,陳剋華自全國學生文學奬崛起,而後從科幻詩、都市詩到近年的同誌詩,陳剋華勇於挑戰詩壇固有的規則,也用艱險的詩藝展現他精彩深刻的創作功力。這九位詩人的獨特成就恰恰可以貫串50年代到當代的現代詩史,也使本書具有縱觀詩史的作用。以下簡要敘述各章旨趣。
  
  第一章〈周夢蝶詩中的孤獨與世態人情〉: 周夢蝶的《孤獨國》以獨特的文白交揉形式,塑造瞭特殊的語言風格。而他所刻畫的「孤獨」,不隻是個人苦心孤詣之境,也捕捉瞭同輩人在颱灣戰後初期的時空氛圍下,那無可脫逃的睏鎖之境。然而時空流轉,周夢蝶在後期作品裏展現的是另一種生活的姿態,是安於現實,對世態人情有具體而微的觀照;在他筆下,無論是鬧區街道上的眾生相,或是郊區的公寓生活,都有瞭新鮮的體驗,點化都市人的冷漠,也顯現詩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心靈的安頓。

  第二章〈論鄭愁予的山水詩〉:鄭愁予的〈錯誤〉膾炙人口,巧妙地融閤瞭古典情境與現代視角,他的情詩如〈賦彆〉,更是浪漫動人,令人心醉不已。但鄭愁予描寫颱灣山嶽的「五嶽記」,以及之後遊曆歐美各地所撰寫的山水詩,或者近期再次描繪颱灣山水――以花東之地的太魯閣等為對象的山水詩,都顯現瞭詩人敏銳的美感,以他的生花妙筆細細刻畫山水景緻,任由想像力自由馳騁,既有恢弘的氣象,也有充滿機趣的意境。透過本章的分析,可以瞭解鄭愁予山水詩如何體現審美的過程,並且具有道傢「遊」的美學,在字裏行間流露「與造物者遊」的精神。
  
  第三章〈葉維廉詩中的童趣與自然〉:葉維廉精通中西詩學,對於現代主義詩學、道傢美學有豐富的論著。本章以葉維廉的童詩展開論述,著眼點在於葉維廉從事道傢美學研究,也將這樣的體悟和觀念融貫到童詩當中。這大大提升童詩的境界,使童詩具有詩人個人的思想錶徵。更重要的,葉維廉的童詩也有活潑、趣味的一麵,深深啓發兒童讀者的想像力與感受力。其次,則分析葉維廉的山水詩。這類作品可說充分印證葉維廉所主張的道傢美學理念,藉由色彩、氣氛、情境的鋪陳,葉維廉詩中的自然之境就是「道」的化身。
  
  第四章〈論杜國清的譯介〈荒原〉、詩學與近期詩集〉:杜國清具多重身分,集創作者、翻譯傢和研究者於一身。他是研究艾略特的專傢,翻譯艾略特的長詩〈荒原〉與文學理論,本章第一部分即是探討他譯介的〈荒原〉與相關問題,試圖從「翻譯」這個脈絡綫索看〈荒原〉對華文現代詩的影響。其次,則耙梳杜國清的詩學理念,並發現他近來喜用「以詩論詩」的方式來陳述詩學觀念,和中國古代的「詩話」有異麯同工之妙。最後則評論杜國清近期兩部詩集,《玉煙集:錦瑟無端五十絃》可說是他齣入於古典與現代之間的精心傑作,而《山河掠影》則是現代山水詩的新範式。
  
  第五章〈席慕蓉詩中的時間與抒情美學〉:席慕蓉對於時間具有敏銳的感受,構成她作品中非常突齣的抒情性與美感特質。本章以追憶、日常、生死三個嚮度探討席慕蓉對於時間書寫的錶現。席慕蓉擅長以「追憶」手法捕捉、重現迴憶的「斷片」,反覆歌詠的是夏日、夏夜、四月、月光、山徑等景象與情境,對這些生命印記,席慕蓉常有「言猶未盡」的述說欲望。而對於日常時間的感受,則轉化為對於詩的高度掌握,以詩的超越性來抵抗日常對生命的耗能。麵對嚴肅的生死課題,則試圖以詩的熱情來延宕死亡帶來的威脅,展現從容的姿態。經由本章之析論,應可打破一般人對席慕蓉情詩的刻闆印象。

  第六章〈莫渝詩中的現代世界〉:莫渝為笠詩社的資深社員,他70年代的作品深具現實批判的精神,但本章更試圖指齣莫渝在都市詩的題材上也有所開展,而且具有國際性、現代感,構成一個「現代世界」。這方麵,莫渝對現代化都市生活中的事物,如公寓、公車、電視機、路樹、月亮等,都有細膩的刻繪,〈寂寞男子〉尤其道盡都會生活中的空虛與寂寞。此外,都會生活的特點是與世界同步,人在書齋而能融入全球化的氛圍之中,莫渝有多首詩對國際時事展現關心與評論,充分顯現莫渝具備瞭世界觀;尤其是對國際戰爭的書寫,更顯露其悲天憫人的胸懷。
  
  第七章〈陳義芝詩作語言與風格的新變及其意義〉:陳義芝為中生代著名詩人,他的成名詩集《青衫》以古典風格見長,但自第四本詩集《不能遺忘的遠方》後,卻展現求新求變的意圖。因此本章重點在觀察《不能遺忘的遠方》與《不安的居住》兩詩集,並與前期作品對照,指齣其新變的意義。經由本章,可看到陳義芝的語言由古典整齊的風格轉嚮鬆動、自由,寫詩的視角也更為開闊、新穎,對於女性主義、情慾想像、數字遊戲等主題與形式,都有極大的突破,和90年代颱灣社會思潮的急遽變動有所呼應,也刷新他自己的寫作成績。但對於鄉土的書寫,陳義芝仍堅守語言典正的本位,他的返鄉探親詩、颱灣鄉土詩都有深刻的內涵。
  
  第八章〈瓦曆斯的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瓦曆斯‧諾乾的新詩創作,語言流暢,內容深刻,充分反映一個原住民作傢對自身部落文化的關懷,也旁及對所有原住民命運和曆史的關注,因此本章探討他新詩作品中所呈現的原鄉風貌,並分析在現代社會的衝擊下,瓦曆斯對原住民文化有著怎樣的反省和期許。瓦曆斯的詩中洋溢迴歸山林、迴歸部落的呼喚,而〈雨落在部落的屋頂上〉更進一步期盼部落也將和漢人的世界和平共處,使人人都享有愛與溫暖的世界。他的近期詩集《當世界留下兩行詩》,則是以兩行的形式進行創作試驗,也有助於推動現代詩的創作。
  
  第九章〈陳剋華詩中的孤獨、愛與抒情錶現〉:陳剋華曾因身體詩、情色詩而遭人非議,然而他從不因外界的褒貶而停頓創作的腳步。本章亟欲深究他身為詩人的抒情自我的樣貌。這個抒情的陳剋華,最鮮明的特質是孤獨。陳剋華的詩,無論是以一般意象或是身體感官為意象來譬喻,個中所蘊藏的正是一種孤獨的氣息。永恆的孤獨正是他一再陳述、傾吐的內心感受。他對於愛的詮釋,不隻是感官肉體的暴露―或說是一種抗議的姿態,更多時候,是錶現失落與悵惘,和上述孤獨的心境相關聯。即使是藉用佛教典故來寫愛情,陳剋華不僅寫齣瞭情/欲的矛盾,也捕捉瞭當中沉醉的心情,因而更有抒情的況味。
  
  透過上述九章,再對照颱灣現代詩的發展,可瞭解各章所探討的詩人都是涉及詩史風潮的重要人物。50年代,以紀弦為首的「現代派」叱吒風雲,鄭愁予正是其中一名健將,以知性與感性兼具、現代與古典並重的風格,示範瞭現代的抒情模式。爾後,覃子豪和紀弦掀起論戰,創辦瞭藍星詩社,倡導「風格是自我創造的完成」(「六大信條」之六);藍星同仁各有風采,周夢蝶無疑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他作品中的語言與思想,塑造瞭個人的魅力。60年代是颱灣現代主義的興盛時期,葉維廉在香港時期即已萌發現代主義思想,來颱升學時加入創世紀詩社後,更介紹、帶動瞭強大的現代詩思潮,本身也有相應的創作産生。杜國清起初在《現代文學》雜誌擔任編撰、譯介工作,其後也成為笠詩社發起人之一,他的詩和詩論,一直都和現代主義的主知、客觀對應、「通感」、「一即多」等觀點相互參照,進而建構自己的詩學美典。70年代鄉土文學崛起,笠詩社對現實的嘲諷以及捍衛鄉土的用心有目共睹,而屬於笠詩社、也曾長年擔任主編的的莫渝,他在創作、翻譯、評論與編選詩集等各方麵,都纍積不少能量,對於推廣笠詩人的作品,可說不遺餘力。
  
  80年代是風起雲湧的年代,席慕蓉的《七裏香》詩集造成轟動,引發「新詩大眾化」的論戰。但席慕蓉以持續創作來迴應(或可說是不迴應)旁人的批評,對於詩、對於寫作這檔事,她有自己堅守不移的信念。陳義芝的詩也是自80年代開始轉變,到90年代有明顯的突破。他的求新求變,一方麵是內在的自我需求,希望不斷超越自己;另一方麵也是社會思潮的誘發――1987年是政治解嚴的關鍵年代,政治的禁令鬆動,社會更加開放多元,許多觀念也被鬆動、解構,彷彿預告著後現代社會的來臨;則詩人在語言、思想上的放鬆、解構,其實正是創新的好時機。這種來自自我與社會的雙重較勁,在陳剋華身上亦可印證。從《欠砍頭詩》到《善男子》,陳剋華在創作上的努力,是值得重視的;他的詩,無論是以抒情詩看待或作為同誌詩的範例,都是可以用來考驗詩史的新論述。瓦曆斯‧諾乾為原住民詩人,他曆來對原住民文化的關懷,也是以詩歌、文學活動來切入整個颱灣社會與文學史,透過對他的詩作與相關理念的分析,相信可使文學史、詩歌史更為豐富。
  
  本書以周夢蝶研究為首章,陳剋華研究為末章,兩者恰都以「孤獨」為題。事實上,詩人的心靈恆常是孤獨的,唯有如此,纔能超越世俗的羈絆,專注於詩的創作。而那一次次為生命為詩歌而悸動的心情,正是詩人為我們所揭示的美的曆程。
  
  最後說明,本書各章曾先後發錶於學術會議或期刊,刊載資料詳見各章文末註明。也因發錶時間不一,為求慎重起見,遂將各篇重新修訂、增補後結集齣版。特彆感謝當初邀約和刊登的各處所,激勵筆者持續研究現代詩;同時也感謝協助整理資料或校稿的秩維、玫汝、建誌、偉潔、潔瑩等諸位同學。惟願本書是一個新的裏程碑,敬請學界先進不吝賜教。
 
洪淑苓 序於2016年5月2日

圖書試讀

【《孤獨國》的境界】(摘錄自書中〈周夢蝶詩中的孤獨與世態人情〉一章)
 
上文說過,《孤獨國》所標舉的是「孤獨精神」。一般探討「孤獨」,往往必須分辨其「孤獨」是形體上的孤單,或心理上的孤絕;是遠離繁華世界、不為人知的寂寞,還是遺世獨立的超越。但是《孤獨國》中,「孤獨」顯然是一種精神的錶徵,無法細分這些差異,因此逕以「孤獨精神」稱之。而觀察其作品,無論是描寫身處於鬧市之中,或與人接洽,或自我的沉思冥想,最後都會將目光摺迴內視,烘托齣一個孤獨的境界;此境界之呈顯,這裏將繼續探究。
  
境界一詞,始自王國維《人間詞話》,也成為後人談論詩詞的重要術語。簡言之,境界是指作品中對時間、空間的處理,以及情感、思想的錶達;既是外在環境的描寫,也是內在心理的投射,含有「入乎其內,齣乎其外」的意味。
  
從周夢蝶的身世經曆看,他在現實生活是孤獨無依的,但這並不錶示他也自願脫離人群,與世隔絕。相反的,他對於俗世,卻抱持相當大的熱情,而且兼容並包,和諧共存。
  
試觀這樣的句子:「鵬、鯨、蝴蝶、蘭麝,甚至毒蛇之吻,蒼蠅的腳……/都握有上帝一瓣微笑。」;「上帝給兀鷹以鐵翼、銳爪、鈎吻、深目/給常春藤以嬝娜、纏綿與執拗/給太陽一盞無盡燈/給蠅蛆以蠅蠅的接力者/給山磊落、雲奧奇、雷剛果、蝴蝶溫馨與哀愁……」這些事物,美醜善惡剛柔並置,都分沾上帝的微笑,何異於《莊子‧知北遊》「道無所不在」之語,代錶周夢蝶對「萬物一體」的體認。
 
再者,周夢蝶對這萬象世界,更錶現齣救贖、淑世的熱情理想。〈禱〉的開頭,即嚮上帝呼告,錶示願意把自己的骨肉心,分割分贈給人間所有我愛和愛我的,而且永無吝惜、悔怨;〈索〉的第三段,「想起給無常扭斷瞭的一切微笑」,便發心:「我欲搏所有有情為一大混沌/索曼陀羅花浩瀚的冥默,嚮無始!」這裏的「有情」、「曼陀羅花」、「無始」等詞,乃藉自佛傢語,透露周夢蝶思想的另一綫索;而這種普渡眾生的熱情,也就是他熱愛人世的明證。排在《孤獨國》的第一首詩〈讓〉,尤其發揮此意:
 
讓風雪歸我,孤寂歸我
如果我必須冥滅,或發光―
我寜願為聖壇一蕊燭花
或遙夜盈盈一閃星淚。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將九位詩人孤立地看待,而是嘗試在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聯係,一種精神上的傳承或對話。作者在分析不同詩人的作品時,偶爾會進行橫嚮的比較,指齣他們可能存在的相似之處,或是截然不同的迴應方式。這種比較分析,讓整個颱灣現代詩壇的麵貌在我心中逐漸清晰起來。我看到瞭不同詩人在麵對相似的時代背景或人生睏境時,所展現齣的多樣的精神氣質和藝術錶達。例如,某位詩人以其沉鬱的風格著稱,而另一位則以其輕盈的筆觸描繪生活。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比,凸顯瞭颱灣現代詩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更加深入地探討這種“傢族式”的聯係,比如,某個詩人是否受到瞭前一輩詩人的影響,或者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隱秘的抗衡與呼應?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詩人的作品,不能僅僅停留在其個體層麵,更需要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學史和文化背景中去審視。

评分

初次翻開《孤獨與美:颱灣現代詩九傢論》,心中充滿瞭期待,也帶著一絲審慎。颱灣現代詩,這幾個字本身就承載瞭豐富的曆史與文化意涵。我知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詩歌的創作往往是內省的、深刻的,甚至是帶有時代傷痕的。這本書聚焦於九位詩人,這本身就足以引發我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位作者的筆下,這些詩人的“孤獨”究竟是如何呈現的?是麵對時代的巨變,還是個體生命深處的睏頓?而他們的“美”,又源自何處?是文字的精緻,還是情感的升華?我預感,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詩歌的解讀,更是對時代風雲下個體精神世界的探索。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直擊人心的力量,理解那些在字裏行間流淌的悲喜,並從中獲得某種共鳴,甚至是治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領我走進一個更為遼闊的精神空間,去感受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詩意,去體會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哲思。對於“九傢”的選擇,我同樣充滿疑問,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隱秘的聯係,又或是截然不同的風景?我期待作者能夠為我一一解開這些謎團,讓我領略颱灣現代詩壇的璀璨群星。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低調而富有質感,恰如其分地呼應瞭“孤獨與美”的主題。剛開始閱讀時,我並沒有直接進入對具體詩人的分析,而是先被作者開篇的引言所吸引。那種沉靜的思辨,以及對“孤獨”與“美”這兩個概念的細緻梳理,為後續的解讀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展現齣的清晰邏輯和細膩筆觸。他並非簡單地將“孤獨”等同於消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獨立的精神存在,一種通往深刻理解的途徑。同樣,“美”也並非浮於錶麵的修飾,而是根植於生命體驗的自覺。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這兩大主題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期待書中關於九位詩人具體分析時,作者能夠保持這種深度和廣度,將抽象的概念與具象的詩歌文本相結閤,呈現齣令人信服的論證。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介紹詩人的生平,更重要的是挖掘他們詩歌創作背後的驅動力,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孤獨”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美”,並將其轉化為不朽的詩句。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颱灣現代詩的評論集,更像是一堂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時代的大課。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優美的文字,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颱灣現代詩歌世界的大門。我看到瞭詩人們在孤獨中綻放的美麗,那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層麵的絢爛。我理解瞭,真正的美,往往孕育在深沉的孤獨之中,它是一種沉澱,一種升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悟。這本書也讓我反思自身,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是否也需要找迴屬於自己的那份“孤獨”,去沉澱,去思考,去感受生命中最本質的美?作者的論述讓我明白,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共鳴,是靈魂的觸動。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現代詩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也願意繼續深入探索,去感受那些文字裏蘊含的無限可能。它帶給我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滋養,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當我深入到書中對具體詩人的探討時,我被作者的閱讀視野和分析能力深深摺服。他對每一位詩人的詩歌風格、創作主題以及人生軌跡都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采取一種流水賬式的介紹,而是巧妙地選取瞭詩歌中最具代錶性的意象或篇章,進行深入的剖析。例如,他對某位詩人詩歌中反復齣現的“海”的意象的解讀,就讓我看到瞭那個詩人內心深處的遼闊與迷茫,以及他對自由與束縛的掙紮。作者的語言非常有力量,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他能夠用非常凝練的語言概括齣詩人詩歌的核心精神,並用生動的比喻來解釋那些可能晦澀的詩意。我感覺到,作者不僅僅是在解讀詩歌,他更像是在與這些詩人的靈魂對話,試圖理解他們在那一刻、那個情境下的真實感受。這種“對話式”的解讀,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也一同經曆瞭詩人的創作心路曆程,獲得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