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分析美學史論

英美分析美學史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美學史
  • 分析美學
  • 英美美學
  • 西方美學
  • 美學理論
  • 藝術哲學
  • 文化研究
  • 哲學史
  • 文學批評
  • 藝術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分析美學」是20世紀後半葉以後在英美及歐洲諸國唯一佔據主流位置的重要美學流派,其核心地位迄今仍難以撼動,同時它也是20世紀曆時較長的美學思潮之一。「分析美學」秉承瞭20世紀新哲學的「分析」視角,與擁有一定曆史深度的「大陸」視角是相對的,即在麵對美學問題時採取「語言分析」的方法,力圖將美學理論問題當作語言問題來加以解決。
 
  本書在掌握瞭大量第一手文獻基礎上,對西方美學界的重要美學流派進行瞭深入的研究。上編「分析美學思想史」,係對維特根斯坦、比爾茲利、沃爾海姆、古德曼、丹托和迪基的美學思想進行瞭詳盡述評,各章之末並著重在對於該美學傢思想的評判和批駁;下編「分析美學問題史」則主要聚焦於藝術定義、審美經驗、美學概念與文化解釋的問題,涉及到從維茨到列文森、從迪弗到卡羅爾、從西伯利到馬戈利斯等幾個係列美學傢們的思想,每個問題之後都試圖超越分析美學而提齣作者的觀點,並由此尋求新的美學生長點。

本書特色

  ● 國際美學協會總執委、國際知名美學傢──劉悅笛,最新力作!
  ● 大量第一手文獻,詳盡評述20世紀西方美學界重要流派!
  ● 研究20世紀西方哲學、美學整體進程的必備專著!
藝術的形塑與觀念的演變:歐洲大陸美學思想的深度探索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啓濛運動發軔至20世紀中葉,英美世界之外的歐洲大陸,特彆是德意誌、法國及北歐地區,美學思想的發生、發展脈絡及其核心議題。它並非旨在提供一部全麵的美學通史,而是聚焦於那些深刻影響瞭西方藝術理論、批評實踐乃至文化政治的特定理論建構與哲學轉嚮。 第一部分:啓濛的餘暉與古典的重塑 (18世紀末 - 19世紀初) 本部分將時間軸迴溯至康德美學理論的深遠影響尚未完全被經驗主義或浪漫主義思潮完全吞噬的時期。我們將詳細考察德國古典哲學框架內,美感判斷與崇高體驗的先驗基礎是如何被確立的。重點分析伊曼努爾·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如何將審美判斷從純粹的認識論和目的論中解放齣來,確立瞭“無利害關係”的審美判斷的獨立地位。隨後的討論將轉嚮對康德體係的繼承與修正,特彆是席勒如何試圖將美提升為道德自由的感性顯現,探討“審美教育”在構建理想公民社會中的理論抱負與實踐睏境。 接著,我們將探討德國浪漫主義運動對古典理想的激進反撥。與英美浪漫主義側重於自然與個人情感的抒發有所不同,歐洲大陸的浪漫主義,尤其是耶拿(Jena)圈的理論傢們,著力於探究藝術的“無限性”與“詩性”的本質。諾瓦利斯(Novalis)對“藍色花朵”的追求,卡爾·施萊格爾(Karl Schlegel)對“反諷”(Ironie)作為藝術最高形式的界定,展示瞭他們如何試圖通過藝術的綜閤性(Synkretismus)來彌閤主體與客體、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這些論述超越瞭簡單的感性愉悅,觸及瞭藝術作為一種形而上學認知手段的核心問題。 第二部分:曆史的重壓與藝術的自律 (19世紀中葉) 19世紀,隨著黑格爾哲學的興起,美學領域經曆瞭觀念論的巔峰。黑格爾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一論斷,將藝術置於絕對精神發展的時間序列之中,預示瞭藝術“終結”的命運。本書將細緻梳理黑格爾關於藝術三種形式(象徵、古典、浪漫)的劃分,並分析其理論對後續藝術史分期方法的持久影響。尤其重要的是,我們要考察黑格爾美學如何被後世批評者用以論證特定藝術形式的衰落,以及它如何為後來專注於藝術內部邏輯的理論傢提供瞭強大的哲學武器。 在哲學思辨的對立麵,本部分還將審視在法國興起的、更具社會學關懷的美學思潮。雖然法國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運動(如巴爾紮剋、左拉)主要集中於文學批評,但其背後的審美傾嚮——對經驗世界的忠實描摹、對社會病理學的關注——與德意誌的思辨美學形成瞭鮮明對比。我們將探討法國對“風格”的強調,以及這種風格論如何逐漸過渡到對藝術形式本身的關注,為20世紀形式主義的興起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挑戰與藝術本體論的轉嚮 (19世紀末 - 20世紀初) 隨著科學理性主義和尼采哲學的衝擊,傳統的審美觀念麵臨瓦解。本章將集中探討歐洲大陸思想傢如何應對藝術“失範”的現代睏境。 尼采的譜係學與價值重估: 尼采對蘇格拉底-柏拉圖傳統美學的顛覆性批判是理解現代美學的關鍵。我們不僅分析“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對立,更深入考察其對悲劇精神的重新定義,以及其“權力意誌”如何重塑瞭藝術創作與接受的本質。尼采的美學為後來的錶現主義和存在主義美學提供瞭強勁的哲學驅動力。 現象學與解釋學的介入: 20世紀初,鬍塞爾的現象學為美學研究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方法論。本部分將詳細闡述現象學美學如何通過對“審美意嚮性”和“審美直觀”的精細描述,試圖擺脫純粹心理學或形而上學的偏見。我們尤其關注對藝術作品“本質顯現”的把握,以及這種把握如何成為理解藝術形式內在結構的工具。 形式的勝利與反思: 繼德語地區對藝術自律性的追求之後,法國的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時間”與“生命哲學”對藝術創作過程産生瞭關鍵影響。柏格森強調直覺對“綿延”(Durée)的把握,這直接啓發瞭對動態藝術(如電影和現代舞)的早期美學反思,挑戰瞭靜態藝術的傳統界定。 第四部分:結構、語言與存在的重構 (20世紀中葉) 戰後,歐洲大陸美學進入瞭語言學轉嚮和存在主義美學的分野。 存在主義美學的倫理關懷: 薩特(Sartre)和加繆(Camus)的美學立場深刻地植根於其存在主義哲學。我們將分析薩特如何將“自由選擇”與藝術創作的焦慮緊密聯係起來,探討“介入”(Engagement)的概念如何界定藝術傢的社會責任,以及藝術品如何成為人類處境的具象化顯現。 結構主義的語言學轉嚮: 在法國,以列維-斯特勞斯(Lévi-Strauss)的結構人類學為背景,對藝術作品的“深層結構”和“二元對立”的分析開始占據重要地位。雖然結構主義美學在具體藝術領域(如敘事學)的影響更為顯著,但其對符號係統和潛在語法結構的探索,為理解後來的符號學美學奠定瞭基礎。 本書的整體目標在於,通過聚焦於歐洲大陸特有的哲學傳統和知識語境,勾勒齣一幅與英美分析傳統截然不同的藝術理論圖景——一幅由形而上學思辨、曆史決定論、生命哲學與語言學探究交織而成的復雜圖景。它揭示瞭這些理論傢如何持續地將美學置於更宏大的哲學問題和政治語境之中進行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悅笛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美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博士後,任國際美學協會(IAA)五位總執委之一與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Comparative Philosophy編委。著作有《生活美學》、《分析美學史》、《當代藝術理論》、《生活中的美學》、《藝術終結之後》、《視覺美學史》、《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無邊風月》、《世界又平又美》、《美學國際》、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Brill, 2011)、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Scholars, 2014),《生活美學與藝術經驗》獲「三個一百」原創齣版奬。翻譯維特根斯坦《美學、心理學和宗教信仰的演講與對話集》、沃爾海姆《藝術及其對象》等5部,在《東西方思想雜誌》等發錶英文論文十餘篇,主編《北京大學美學藝術叢書》、《美學藝術學譯文叢書》、《生活美學小叢書》,在中國美術館等策劃多次藝術展。

圖書目錄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晗 
序\柯提斯‧卡特 
 
導言 分析美學:界定,分期與特質
一、「語言分析」之於分析美學 
二、分析美學的「分析」工具 
三、從「分析的」哲學史到美學史 
四、「分析美學史」的曆史考量 
五、分析「分析美學」的價值 
 
上編 分析美學思想史
 
第一章  維特根斯坦:作為「語言分析」的美學

一、從劃定「語言界限」到描述「語言使用」 
二、「美是使人幸福的東西」 
三、「不可言說的」與「超驗的」美學 
四、從學科消解到「美學」的概念使用 
五、「生活形式」的廣闊「文化語境」 
六、「語言遊戲」‧「傢族相似」‧「開放的概念」 
七、視覺的分殊:「看見」與「看似」 
八、生活的取嚮:「自然而然的日常美學」 
九、其他幾朵散落的「美學火花」 
十、述評:兩種維特根斯坦與兩類美學 
 
第二章 比爾茲利:作為「元批評」的美學
一、從《美學》到《審美的觀點》 
二、「分析美學」的首度「體係化」 
三、「藝術─批評─美學」 
四、「審美─經驗─藝術」 
五、「審美意圖─藝術行為─藝術品」 
六、「意圖謬見─感受謬見」 
七、述評:從反駁者的「反駁」來看 
 
第三章  沃爾海姆:作為「視覺再現」的美學
一、心靈哲學、觀看繪畫與精神分析 
二、從《藝術及其對象》到《作為一種藝術的繪畫》 
三、作為一種「生活形式」的藝術 
四、反對「錯覺說」與置疑「相似論」 
五、作為思想內核的「看進」理論 
六、論「再現性觀看」的「雙重性」 
七、作為另一基石的「錶現性」 
八、論「類型」與「殊例」的區分 
九、「作為藝術的圖繪」為何有趣? 
十、述評:從思想的「內在矛盾」觀之 
 
第四章 古德曼:作為「藝術語言」的美學
一、從「構建世界的方式」到「符號係統理論」 
二、從《藝術的語言》到《概念重構》 
三、完整圖景:審美徵兆與非審美徵兆 
四、內在差異:草圖、手跡與樂譜 
五、從「再現」、「錶現」到「例示」 
六、論「贋品」與「風格」問題 
七、從「何為藝術」到「何時為藝術」 
八、作為「真理認識」的審美與藝術 
九、述評:「唯科學主義」的褊狹影響 
 
第五章 丹托:作為「藝術敘事」的美學
一、從分析哲學、曆史敘事到分析美學 
二、美學起點:1964年獨創的「藝術界」理論 
三、藝術本體:1974年構建的「平凡物的變形」說 
四、美學轉摺:1984年重闡的「藝術終結」觀念 
五、藝術史哲學:1997年成形的「終結之後」理論 
六、重思美學:2003年反思的「美的濫用」思想 
七、述評:從「本質主義」與「曆史主義」的悖論看 
 
第六章  迪基:作為「藝術慣例」的美學
一、闡釋新藝術形態的美學 
二、解構:1964年破除「審美態度神話」 
三、建構:1974年總結「藝術慣例論」 
四、重構:從「早期觀點」到「晚期觀點」的修正 
五、模式:1988年評價「藝術評價」 
六、述評:與布林迪厄的「慣習」理論比較 
 
下編 分析美學問題史
 
第七章 「藝術定義」:從維茨到列文森

一、分析美學「藝術定義」的六套方案 
二、邏輯起點:「藝術不可定義」論 
三、邏輯轉換:從「功能定義」到「程序定義」 
四、邏輯終點:「曆史性」定義藝術論 
五、對分析美學「定義方法」的五個評判 
六、新的定義:在「自然主義」與「曆史主義」之間 
 
第八章 「審美經驗」:從迪弗到卡羅爾
一、分析美學視野中的「康德悖論」 
二、比爾茲利與迪基的「審美之辯」 
三、曆史上的「審美經驗諸概念」 
四、轉型中的「審美經驗的終結」 
五、從「消解審美」到「審美復興」 
六、新的經驗:復歸於「整一經驗」的審美經驗 
 
第九章  「美學概念」與「文化解釋」:從西伯利到馬戈利斯
一、從「審美概念」的語言實質談起 
二、「審美與非審美」的依存關係 
三、從「客觀屬性」到「文化屬性」 
四、以「文化同一性」為視角來看 
五、新的解釋:「共識觀」與「解釋學」的統一 
 
結語  分析美學之後:緣何衰微,未來何在?
一、「語言分析」究竟有什麼對與錯? 
二、「分析美學」將美學誤導到何方? 
三、分析與大陸美學的融閤:以卡維爾為例 
四、「迴到經驗」‧「迴歸生活」‧「迴復自然」 
 
附錄一 與亞瑟‧丹托對話錄 
附錄二 與約瑟夫‧馬戈利斯對話錄 
附錄三 與柯提斯‧卡特對話錄 
附錄四 彼得‧拉瑪剋等訪京印象 
引用文獻 
後記

圖書序言



  劉悅笛的《英美分析美學史論》這部及時性的著作,是對於分析哲學的令人欣喜的貢獻。這本書齣現在中國與其他非西方哲學界的學者對於哲學美學的興趣逐漸增長的年代,這有助於形成對20世紀西方社會中的哲學美學的整體進程的基本理解。

  劉悅笛的文本正確估價瞭分析哲學對於美學研究的貢獻,其所追蹤的曆史進程橫亙瞭整個20世紀。這項任務主要是通過從美學傢的貢獻到美學主題的貢獻的諸章節來共同實現的,每章在介紹與總結的部分都提齣瞭作者自己對於分析美學重要性的解釋和評價。這些重要的哲學傢包括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門羅‧比爾茲利(Monroe Beardsley)、納爾遜‧古德曼(Nelson Goodman)、理查‧沃爾海姆(Richard Wollheim)、亞瑟‧丹托(Arthur Danto)和喬治‧迪基(George Dickie),還有諾埃爾‧卡羅爾(Noël Carroll)和其他哲學傢們。

  我在此所給齣的評論是要為在這個文本當中的所有問題提供一個序言。分析美學史必然性地始於並植根於分析哲學當中。最初,分析哲學在錶麵上呈現齣兩個陣營,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或邏輯經驗主義(logical empiricism)與日常語言哲學(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這是方法論與目標上的分化。邏輯實證主義起源於魯道夫‧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哥特羅布‧弗雷格(Gottlob Freg)和他們的追隨者們,他們尋求將哲學還原為建基在數學推理基礎上的邏輯命題係統。這種目標在分析哲學的變體當中引發齣瞭與科學類似的哲學之經驗模式。這意味著,利用一種形式語言(formal language)去取替抽象的形而上學語言和日常語言的運用,能夠産生齣經驗地可被證實(empirically verifiable)的各種宣稱。

  在英國哲學傢當中形成的日常語言哲學傢包括吉伯特‧賴爾(Gilbert Ryle)、G. E. 摩爾(G. E. Moore)、J. L. 奧斯丁(J. L. Austin)和他們在牛津的同事們。盡管他們在日常語言哲學的方法上並不相同,但是,這些思想傢們贊同哲學問題最好要通過訴諸於對(用以哲學問題言說的)術語、概念或者理論之語言分析(language analysis)來解決。在通常的情況下,他們的優先選擇就是使日常英語術語的使用並強調日常人們所用話語都要達到明晰。維特根斯坦在維也納的工作,既對於分析哲學的轉化做齣瞭貢獻,又堅持瞭哲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使他或她所說的就像一位科學傢那樣能夠更清晰地加以言說。

  對於分析哲學而言,其學科性的目標既在於語言的精確又在於語言的明晰。這種目標,通過拒斥建基在語言和概念基礎上的形而上學理論而不將之輕易地還原為可量化的經驗主義的邏輯語言術語,或者輔之以通過檢驗日常語言當中諸如「美」和「藝術」之類術語的運用而對其加以明晰化的方式而得以實現。後者就是英美的分析哲學陣營的首選。早在20世紀之前的傳統西方哲學當中,這兩個關注分析的群體就已經反對那種文化綜閤(cultural synthesis)瞭,與之平行的大陸做哲學的方法以與分析哲學近似的方式得以展開。其重點就在於,分析哲學麵對哲學問題要去接受一種解析的方法。他們選擇瞭將哲學限定在分析的領域之內,類似的是,精細規劃的科學實踐也聚焦於研究性的實驗。哲學傢們的方法隻能由邏輯或者語言而非物質要素來構成。這種實踐也是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方法導論》(Discourse on Method)當中思想的某種迴響。

  分析哲學的這些發展(邏輯實證主義或者日常語言)對於美學最初的發展而言具有很好的啓示作用。在早期的分析哲學階段,在美學領域內所由此形成的興趣並沒有在其中佔據顯著的位置。特彆是對於實證主義者而言,藝術被認為是以情感或者感性而非理性為基礎的。至於藝術,與美學一樣似乎與他們的科學世界觀皆不相關。對於語言分析的技術性的關注,同藝術的曆史和實踐是相互分離的,而當時的情況是,美學與藝術自身脫離,美學與其他(與藝術和文化相關的)學科也是疏遠的。這種境況引發瞭在藝術實踐與美學相關場域當中的諸多興趣而滋生的重要問題。甚至在美學與批評的聯姻當中,正如比爾茲利與其他人所主張的那樣,也沒有能力去證明藝術界在哲學美學當中的重要性。結果便是,很少能發現美學能作為訓練藝術傢和藝術史傢的課程。類似的是,「關於藝術的語言話語」(language of discourse about art)替代瞭個人從事藝術的真實經驗,進而在藝術公眾與分析哲學傢之間拉開瞭距離。由於缺乏對於更廣闊的文化角色和藝術適用性的考慮,這也削弱分析美學的地位。這些境況的確都使得分析美學的地位有所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蘇珊‧朗格(Susanne Langer)所尋求的道路―可能還有來自恩斯特‧凱西爾(Ernst Cassirer)與查理斯‧莫裏斯(Charles Morris)的支援―她通過對與語言和數學的推論符號相關的藝術符號結構的考察,來尋求在分析哲學的語境當中的美學位置。她的途徑展現齣藝術是人類符號的重要形式的呈現,它對於人類理解做齣瞭與眾不同的貢獻。因而,在朗格1942年的《哲學新解》(Philosophy in a New Key)和1953年的《感受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這兩本專著當中,挑戰瞭邏輯實證主義者們如卡爾納普的觀點,後者假定藝術連同美學在知識大全當中都佔據不瞭重要的位置。她的貢獻被另一位重要的前驅納爾遜‧古德曼的工作所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及其後形成瞭美學的一個方嚮。納爾遜‧古德曼對於美學的貢獻,就在於將藝術當中發現的符號形式的地位提升到與科學同樣的水準,它們對於人類知識都做齣瞭貢獻。

  經曆瞭孱弱的開端,分析美學在世紀中葉的時候逐漸成型。包括比爾茲利、O. K. 鮑烏斯瑪(O. K. Bouwsma)、斯圖亞特‧漢普希爾(Stuart Hampshire)、阿諾德‧伊森伯格(Arnold Isenberg)、約翰‧帕斯莫爾(John Passmore)、 弗蘭剋‧西伯利(Frank Sibley)、J. O. 厄姆森(J. O. Urmson)、莫裏斯‧維茨(Morris Weitz)和其他主要的的哲學傢們,為在美學研究當中運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取得豐碩的成果打下瞭基礎。這樣所形成的後果便是,分析美學在那段時期事實上形成瞭支配性的優勢,特彆是在美國和大不列顛更是如此。這些前驅者的貢獻使得美學成為瞭一門擁有廣闊領域的科學學科,該領域逐漸與藝術化的生活相脫離,從而成為瞭在雜誌文章、學術會議和著作當中集中齣現的、主要是少數學者群體感興趣的學科。

  在分析美學的方法論的主導下,20世紀之前西方美學史的參考文獻的缺失是非常明顯的。顯而易見,分析美學傢們熱衷於分析的方法,對於不能還原為經驗探究的反思概念和形而上學語言予以衊視。甚至撰寫過美學史的比爾茲利在他的其他美學著述裏麵也很少提及撰寫過相關主題的20世紀之前的哲學傢們。納爾遜‧古德曼在他的美學著述當中也忽略瞭對於古典和現代的作者們的援引。在分析哲學傢當中,最重要的例外就是丹托,他將「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理論建基在黑格爾(G.W. F. Hegel)19世紀美學著述的基礎之上。更全麵地看,分析哲學的有限貢獻得到瞭前幾代美學傢們的關注,他們的失敗之處就在於失去瞭對於知識綜閤性的和與各種文化領域的連貫性的需求。

  毫無疑問,在20世紀後期領銜的美學傢們都逐漸意識到瞭單純的邏輯和語言方法給研究美學所帶來的限製。對於哲學傢們來說非常有用的工具,就是在於要意識到美學問題並不足以提供對於藝術的全麵理解,或者意識到藝術和美學需要與其他知識和經驗的領域相互關聯。

  新一代分析美學傢們在20世紀後半葉開始齣現並跨入到瞭21世紀,他們更明確地理解到瞭分析方法與其他哲學發展相結閤的必要,這些哲學發展包括西方美學史的發展、當前大陸哲學的發展,還有在非西方傳統當中的美學發展。這些美學傢們逐漸意識到瞭研究那些超齣瞭分析方法領域的、更新的理論發展的價值。後現代主義,包括女性主義、多樣性、流行文化和社會美學的文化研究,還有藝術心理學和人類學,都為美學視野的拓展提供瞭挑戰和機遇。顯然,新一代的分析美學傢們的美學著作將更好地緻力於對於藝術的曆史和實踐的研究,同樣還有其他更新的理論發展。那種要把美學還原為邏輯遊戲抑或語言明晰性的、單純地將建基在原初規則上的分析,已經被發現不足以維持這個學科,至少對於那些頑固的多數分析哲學傢們幾乎就是如此。其他的哲學傢如丹托發現瞭重思美學史作為一種方法的意義,這也有助於對於當今美學道路的開拓。

  劉悅笛所選擇的美學傢們對於這部分析美學簡史而言是毫無疑義的,因為他們形成瞭在這場運動當中的最重要的形象。這種選擇代錶瞭一種係統的結構,這對於非西方讀者們更深入地理解分析美學具有特彆的重要價值。這些關鍵人物既包括早期分析美學的前驅如維特根斯坦、西伯利和比爾茲利,也包括在20世紀後半葉對於晚期分析美學做齣瞭原創貢獻的人物,包括古德曼、沃爾海姆、丹托、迪基和約瑟夫‧馬戈利斯(Joseph Margolis)。同樣還包括瞭在當代做齣傑齣貢獻的卡羅爾和傑羅爾德‧列文森(Jerrold Levinson)。

  許多第二代與第三代分析美學傢們已經拓展瞭他們的研究領域,從曆史性的角度考慮到瞭來自黑格爾、康德(Immanuel Kant)和新近大陸哲學的重要資源。而今,非常普遍的方法是在一種或者更多的藝術媒介的深度知識當中去尋求分析哲學:比如古德曼、沃爾海姆與丹托之於視覺藝術,卡羅爾之於電影和媒體藝術,抑或列文森之於音樂。這些貢獻已經擴展瞭分析美學的豐富性和有效性從而超齣瞭其原初目標,這使得藝術與美學對於學者與學生們而言都更容易接近。

  甚至在分析美學的相對較小的領域當中,也存在著許多可選擇之處。這關係到作者對於某一文本所能選擇的而給齣的判斷,這已註定瞭哪些對於此項任務纔是最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的選擇顯然是可以自我辯護的,因為他選擇瞭那些具有世界範圍廣泛影響的美學傢們。但是,在這本書的考慮當中,還有一個有價值的候選者名錄難以被確定下來。可以被提及的就有這樣一些:斯坦利‧卡維爾(Stanley Cavell)從電影到莎士比亞所論述的主題,彼得‧基維(Peter Kivy)對於音樂的富有洞見的話語,理查‧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的實用主義美學著作及其對於身體美學的介紹。如果這捲書繼續增訂與擴充的話,建議將這些候選者考慮進去。同樣,使分析美學轉到新的方嚮上的還有葛列格裏‧卡利(GregoryCurrie)的作品,他從認知科學的角度為美學拓展疆域展示瞭新的前景。

  在對曆史的精細的組織與敏銳的洞見當中,劉悅笛所提供的堅實的基礎,對於學者和學生們而言就像一個堅實的平颱,可以由此去探索那些在分析美學史上提齣令人矚目的理念的人們的作品。
 
柯提斯‧卡特
於美國馬凱特大學

圖書試讀

導言 分析美學:界定,分期與特質
 
「分析美學」(Analytic aesthetics or Analytical aesthetics),或者更準確地說,「語言分析美學」,是20世紀後半葉以後在英美及歐洲諸國唯一佔據主流位置的重要美學流派,其核心地位迄今仍難以撼動,同時它也是20世紀曆時較長的美學思潮之一。「分析美學」秉承瞭20世紀新哲學的「分析」視角,與擁有一定曆史深度的(「哲學傳統」意義上的而非地理學意義上的)「大陸」視角是相對的,即在麵對美學問題時採取「語言分析」的方法,力圖將美學理論問題當作語言問題來加以解決。當然,從血統論的角度來看,「分析美學」主要承繼的是「盎格魯-撒剋遜」的思想傳統,取得主要美學成就的是英美美學傢,但歐洲的諸國(如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典、法國等)的美學傢們也接受瞭這一傳統,這對於「分析美學」在歐洲的普及與發展亦是功不可沒的。
 
一、「語言分析」之於分析美學
 
從「方法論」的角度觀之,當代美國著名分析哲學傢丹托(Arthur C. Danto, 1924-2013)就明確地的認定:「嚴格地說,分析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並不是一種哲學,而隻是一套用於解決哲學問題的工具。可以推想,如果沒有哲學問題,這些工具根本就不存在」;「分析哲學史就是一段發現哲學分析的工具的曆史」。在一定意義上,將「分析哲學」視為直麵「語言」和「邏輯」問題的方法論,似乎並不為過,由此來看,將分析哲學的主流分為「邏輯分析哲學」(Logical Analytical Philosophy)與「語言分析哲學」(Language Analytical Philosophy)兩個主乾還是有道理的。
 
「分析美學」則主要屬於後者(但也受到瞭前者的橫嚮影響),它的核心貢獻就在於從「語言分析」的角度來解決美學問題,從而內在豐富瞭語言哲學分析的內涵,並以由此視角齣發的「感性學」之建構,構成瞭與「邏輯分析哲學」相對峙的另一極。這也為脫胎於分析哲學的「分析美學」翻過身來對於分析哲學做齣自己的貢獻,提供瞭最基礎意義上的「閤法性」(當然,邏輯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美學」那裏還是在被適度地藉用著,但是就總體而言,「分析美學」更多地以「語言分析」而非「邏輯分析」作為其本質性的規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英美分析美學史論》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我一直覺得,美學不僅僅是關於藝術的理論,更是關於我們如何感受、如何理解、如何評價世界的一門學科。而這本書,恰恰展現瞭分析哲學如何以其特有的嚴謹和邏輯,來探索這些深刻的哲學問題。 書中對於“藝術作品的意義”這一問題的多角度探討,是我最欣賞的部分。它不僅僅停留在文本的解讀,而是深入到作者的意圖、接受者的感知,乃至於藝術作品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我尤其對書中對“美學體驗”的分析感到著迷,它如何將感官愉悅、情感共鳴、智識上的滿足融為一體,並試圖尋找其中的哲學依據。作者的敘述方式也非常有特色,他能夠將復雜的哲學概念,用相對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同時又不失其原有的深度。這種將抽象理論與具體藝術實踐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乏閱讀的樂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不再是憑空的感覺,而是有瞭更堅實的哲學基礎。

评分

《英美分析美學史論》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啓發性的一本!我一直以來都對“什麼是藝術”、“藝術的價值在哪裏”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感到好奇,而這本書給瞭我一個非常係統且深入的解答。它不僅僅是羅列一堆哲學傢的名字和他們的觀點,而是真正地展示瞭分析美學如何一步步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係,如何與其他的哲學傳統進行對話,以及如何不斷地自我修正和發展。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美學判斷的客觀性”和“藝術作品的意圖性”這兩個主題的討論。作者不僅清晰地介紹瞭康德、休謨等古典美學傢的觀點,更著重分析瞭分析美學如何在此基礎上發展齣新的理論,比如喬治·迪威的思想,他強調藝術的經驗性,以及它與日常生活的聯係,這讓我對藝術的理解有瞭更廣闊的視野。書中對不同學派觀點的比較和分析也十分到位,比如對形式主義和非形式主義美學的區分,對“藝術”概念的多樣化解讀,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條理,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構建一個獨立的思考空間,但最終又匯聚成一條清晰的河流。

评分

這本《英美分析美學史論》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西方哲學,特彆是分析哲學在美學領域的應用很感興趣,但市麵上相關的中文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深度不夠,常常讓人覺得隔靴搔癢。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明燈。 我特彆欣賞作者的學術功底和梳理能力。從早期邏輯實證主義對藝術作品意義的懷疑,到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對語言遊戲的探討如何影響美學觀念,再到布萊剋威爾、韋茨、卡羅爾等後輩學者如何發展和修正這些思想,脈絡清晰,條理分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製度理論”的討論印象深刻,它如何將藝術品與社會、文化背景緊密聯係起來,打破瞭純粹形式主義的桎梏,為理解當代藝術提供瞭新的視角。而且,作者的敘述並非枯燥的哲學史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對具體藝術作品和理論傢思想的精闢分析,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抽象理論的生命力。書中的例子非常貼切,無論是對印象派繪畫的解讀,還是對現代音樂的分析,都讓理論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思想碰撞。

评分

拿到《英美分析美學史論》這本書,我原本隻是想翻閱一下,沒想到立刻就被吸引住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相當全麵且深入的視角來審視分析美學的發展曆程。它不像一些通俗讀物那樣淺嘗輒止,而是深入到各個學派和核心理論的細節中,比如對“藝術作品的客觀性”這一經典問題的探討,以及“可感知性”在美學判斷中的作用。 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對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也做瞭細緻的梳理。例如,他詳細闡述瞭新批評學派如何從文本本身齣發,進行“內在批評”,以及這種方法如何影響瞭後來的美學研究。同時,書中也討論瞭分析美學在麵對後現代主義思潮時的挑戰和迴應,這使得這本書的討論具有瞭更強的時代感和現實意義。讀完書的某個章節,我會立刻想要去翻閱那些被引用的經典著作,去驗證書中觀點的準確性,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學習體驗。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當不錯,雖然討論的是哲學理論,但語言卻不失流暢和生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識上的愉悅。

评分

讀完《英美分析美學史論》,我感覺自己對藝術的認知水平又提升瞭一個颱階。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迴避分析美學中那些最復雜、最尖銳的哲學問題,而是迎難而上,用清晰的邏輯和嚴謹的論證,帶領讀者一步步深入。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綫索時所展現齣的敏銳洞察力。他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不同理論傢之間的思想傳承和論辯關係,比如,如何從早期對“美”的本質的探討,過渡到對“藝術”本身的定義和邊界的追問,再到對藝術作品的功能和價值的再思考。書中對“藝術的意圖”這個核心議題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詳細介紹瞭意圖主義、反意圖主義以及各種中間立場,讓我看到瞭哲學在解釋和理解藝術方麵所能達到的精細程度。而且,作者在引用原文時,也做得非常謹慎和準確,這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保證。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西方美學思想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