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曼一點通》推薦序 要讓魯曼的係統理論變得容易,輕鬆就可上手,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讓魯曼的理論變得淺顯易懂,同時卻又不失其原味與深度,就更難瞭!瑪格特.博格豪斯教授的《魯曼一點通:係統理論導論》不但全做到瞭,還顯得遊刃有餘,讀來更是趣味盎然,無怪乎能在眾多引介魯曼係統理論的書籍中獨樹一幟,在德國書市上與學生間普獲好評,不斷再版。
同為魯曼係統理論的愛好者,如今能看到此書中文版麵世,我不但感到欣喜萬分,更覺得這實在是件功德無量的事。因為,魯曼係統理論交纏、遞迴的復雜概念網絡與書寫方式,其實對一般讀者立下瞭相當高的進入與理解障礙。一如作者所言,「沒有基礎知識便想踏入魯曼的世界,因此是相當費勁的」,往往,在閱讀魯曼的許多著作時,「腦袋裏事先存有理論的基礎知識乃是預設的先決條件」。許多對魯曼係統理論的誤解與批評,往往便由此而來。
因此,我要特彆感謝博格豪斯教授的高足陳吉興先生,獨力齣資贊助這本在颱灣怕終究是冷門的學術書。同時,我也要嚮一肩擔起翻譯重任的張錦惠女士,以及榨齣時間幫忙審訂的阮曉眉教授緻敬。最後,我還想謝謝幫忙穿針引綫的邱炫元教授,找到這兩位正牌的係統理論愛好者,讓本書能如同德文原版般深入淺齣,達成讓就算毫無相關知識背景的讀者,也可輕鬆掌握係統理論的目標。
要完成這樣的知識挑戰,絕對不是就理論解理論便可做到,而有賴引入眾多信手便可拈來的日常實例,引導讀者熟悉魯曼有彆於學界一般習慣的概念界定,以及顛覆傳統看法,乍看之下極易先入為主斥之為鬍說的觀點。這如何可能呢?在一般的觀念裏,深和淺不正是對立的嗎?兩者同時成立,豈不矛盾?
如果我們引入「弔詭」這個係統理論的核心概念,便可瞭解深與淺是有可能得兼的,而不必然矛盾。弔詭最直接而明白的界定,便是兩者互為條件。換句話說,正是因為能深,所以纔能淺,同時也正因為能淺,所以纔能深。重點是,弔詭之所以不是矛盾,關鍵在它勇於麵對真實的世界,引入瞭「時間」,就錶麵的矛盾進行開展,而非滯留在無時間的邏輯裏,以緻被自己的擬想所睏。依此,如果係統理論的錶述始終隻能詰屈聱牙、艱深晦澀,而無法講清楚、說明白它究竟在談些什麼,讓一般讀者也能聽得懂的話,那麼這無疑將證明是係統理論本身有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博格豪斯教授的《魯曼一點通》具體證明瞭,雖然理解係統理論的門檻不低,但隻要讀者敢於跨齣接觸的第一步,願意使用自身的理性,推敲、思考剛聽或許覺得不習慣甚或怪異、荒謬的觀點,絕對可以理解係統理論在講什麼,乃至日益為其所說服,轉而擁護魯曼敢於與傳統決裂的基進立場。隻是,就如「開展」的意象所點明的,「深入淺齣」無疑是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而無法一開始便同時成立。而既然是深入淺齣,自然就不會是一知半解,那勢必既得對係統理論的全貌有個概觀,又要能深入其理論觀點的核心,乃至論證上的細節。
這時,難題可就來瞭,雖然在語言的錶述上,我們大可釐清說係統理論是交纏、遞迴的,但要透過書寫介紹它時,仍不免隻能按綫性的時間循序漸進。那麼,要如何操作如此復雜而睏難的全麵性的介紹與引導呢?特彆是,當所要介紹的,是一套從差異而非同一或統一齣發的理論時,如何纔能保持其風格與特色,而不緻「扭麯」呢?
退休後定居於漢堡,成為自由藝術傢的博格豪斯教授,不但充分利用個人的繪畫專長,輔以大量的插圖以增進讀者的理解,同時還發展齣一套由點而成綫、成麵,逐步由淺入深的書寫方式,並把他對書寫方式的反省,反身性地套用到分析魯曼的分析與寫作風格上,把係統理論深刻的洞見,用淺顯易懂的例子和語言,具體例示給讀者知曉。
於是,站在博格豪斯教授幫我們釐清瞭係統理論諸多重要基本觀念此一點的基礎上,讀者將可瞭解為何係統與環境是組差異,為何說係統理論是從差異而非統一齣發;為何隻有係統纔會進行溝通,是溝通而非人在進行溝通;為何人不是個係統;為何係統理論會採取運作建構論的立場,為何任何的觀察都是建構;為何要談實在的雙重化與二階觀察;係統在運作上封閉,但在因果上卻對環境開放究竟是什麼意思;魯曼與哈伯瑪斯到底在爭些什麼……。
進一步,博格豪斯教授幫我們連點成綫,逐一交待瞭魯曼係統理論的探討範圍︰從一般係統(原則)到特殊係統(的運作方式);從全社會到特定的功能係統;從互動、組織到社會;從政治、經濟、宗教、教育、藝術、科學到大眾媒體;從溝通媒介到語言、文字、印刷術與電子媒體等傳播媒介……。雖說這些粗略的綫條自然不可能窮盡魯曼係統理論「所有一切」的內容,卻畢竟勾勒齣魯曼係統理論的整體輪廓,速描瞭其可及的射程範圍,讓讀者不緻見樹而不見林。
緊接著,博格豪斯教授以其專長領域的大眾媒體為例(但又不限於此),闡示魯曼係統理論的實質內容,讓綫進一步可連成麵,更透過適時注入魯曼彆具慧眼的具體分析,讓係統理論整個變得立體起來。因此,讀者將瞭解到,記憶其實以遺忘為前提;為何大眾媒體會以訊息╱非訊息為符碼,為何新對它來說如此重要;為何大眾媒體的功能在觀察與描述,也就是建構實在,製造激擾,好讓溝通得以繼續銜接下去;而它又是如何透過接觸的中斷而分化齣來成為自我生産的功能係統;為何關於社會與世界的一切,我們都是透過大眾媒體知道的;為何根本沒有扭麯的問題;為何論題會比意見還重要……。
最後,博格豪斯教授更以《大眾媒體的實在》一書的寫作方式為例,剖析魯曼如何從確定性開始,而結束於詰問此一確定性的閤理性何在,或說此一確定性究竟是如何可能的,也就是透過怎樣的運作過程而得以確立下來成為看似穩固的參考架構的分析取徑,展示係統理論如何以反諷的姿態,進行社會學的啓濛。
要提醒的是,正如係統理論的一般原則所揭示的,任何復雜性的化約、任何的簡化,不隻可能反而又增加或提高瞭復雜性,更必定蘊含著「風險」。用白話來說,再棒、再傑齣的導論與簡介,終究無法取代原典,《魯曼一點通》自也如此。因此,不但有意對係統理論多點瞭解的讀者,有必要閱讀魯曼自己的著作,就是隻想正確掌握係統理論立場的讀者,也有自行比對本書與魯曼原典的必要。值得贊許的是,博格豪斯教授對此有充分的自覺。他不但引用魯曼不可把地圖與實際地域混為一談的比喻,還聚焦討論瞭語言的限製,更直接提醒讀者,對於本書的插圖要有「在理論上無可避免是不夠正確的」心理準備。如果二階模控學的看法是對的,觀察終不免要依賴模型與簡化的話,那麼博格豪斯教授無疑提供瞭一個夠復雜、夠貼切,有著充分自我反省能力的模型。
相信讀完本書後,深得其味的讀者將配備有一套強而有力的觀察世界的模型,能從許多新穎的視角重新觀看日常周遭或許再平常不過的事物,而玩味齣新意來。從差異與偶連性齣發,以功能分析的方法追問有無功能對等項的係統理論,無疑可提供我們許多洞見,開啓新的觀察與描述的可能性,而這勢必又將反身性地引導我們行動與實作的方嚮與可能性。因此,魯曼把自己的論文集命名為「社會學的啓濛」,並非誇大之詞,而是恰如其名的反思。不過,在鼓勵大傢將二階觀察的視角與方法,具體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上實驗的同時,我想提醒一下,魯曼之所以能用一套完整且令人信服的係統理論顛覆掉「許多我們非常熟悉的、錶麵上十分明確可靠的知識」,不單純隻是靠運用二階觀察的技術,靠係統理論所仰仗的新區分來看一階觀察而已,而是也十分倚賴他的卡片盒,倚賴他大量閱讀的心得與筆記。換句話說,沒有眾多理論與經驗研究的纍積,沒有那些作為二階觀察對象的一階觀察,二階觀察仍是無所施其功的。而既然就社會係統來說,所有的觀察都必定包含在它的觀察對象之內的話,師法社會或說觀察社會就算不是終南捷徑的話,無疑也是條不會錯,終究要走的路。
湯誌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魯曼一點通》颱灣中文版前言 親愛的颱灣讀者,
社會,和所有更小型的社會係統一樣,都是由溝通所組成,而且除瞭溝通之外,彆無其他。因此,假使我們想要瞭解社會的話,我們就必須研究溝通,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社會理論傢,尼可拉斯.魯曼(1927-1998)如是說。我很開心,可以藉由《魯曼一點通》這本書中文版的問世,與颱灣的讀者一同進入溝通之中。
魯曼的著作極為復雜,入門不易。讀者可以從哪一本書開始呢?魯曼寫瞭這麼多書。而且,花費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值得嗎?無論如何--我是如此堅信!--在復雜性的背後,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獨到的理論框架,可以開啓一道有助於我們觀察現代社會的嶄新的、自由的視野。這樣的視野不僅可以適用在魯曼與我所居住的德國,同樣也可以適用在讀者居住的颱灣。我甚至認為,魯曼的溝通定義對於日常生活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我希望我的書可以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尼可拉斯.魯曼及他的理論,尤其是颱灣中文版的問世,可以對颱灣的讀者有所助益。我在此誠心地感謝您對此書所投予的關注!並且衷心希望您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樂趣,以及許多知識!
瑪格特.博格豪斯
二〇一五年七月 於德國漢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