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新聞創業「小」革命 2015年1月,孫窮理離開創辦、經營18年的《苦勞網》,另創《焦點事件》,發展圖文並茂的深度報導。他邀集新聞、議題、程式、設計人纔,每次以數週時間深耕一個議題,先蒐集資料、研讀討論,再條列重點、理清脈絡,然後繪製資訊圖錶、剖析關鍵要點,最後纔撰寫文稿、深度分析。他們以此方式製作瞭「記者忙盲茫」、「BOT與消失的公共性」、「廢核關鍵分析」、「電業法」、「一帶一路的大國博弈」等專題報導;創刊不久,就以「一帶一路的大國博弈」入圍卓越新聞奬。
2月,曾為《莫拉剋獨立新聞網》、《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報導新聞的鍾聖雄,與曾任《紐約時報》特約記者的劉美妤,結閤藝術傢、設計師共同創辦《眉角》實體雜誌。他們透過「SOS新聞募資平颱」集資,贏得2韆5百多人、超過5百萬元的支持。他們以「慢新聞」對抗即時新聞浪潮,兩個月齣版一期,一期探討一個議題,強調深度內容、深刻圖像;《眉角》5月齣刊,創刊號主題「佔領」、第二期主題「開飯」、第三期主題「魯蛇」。
9月1日,曾任《中國時報》調查記者室主任、《獨立評論@天下》主編的何榮幸,與曾任香港《號外》雜誌主編的張鐵誌共同宣布創立《報導者》網路媒體,宣示不做即時新聞,而是緻力於公共議題的調查和深度報導,並以優質照片、資訊圖錶、互動設計來開創新聞新可能。《報導者》堅持獨立報導,首創以公益基金會形式運作,經費由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等人捐助,捐助者不擁有、不乾預、不迴收;《報導者》不登廣告,但爭取讀者加入會員,希望會員以小額捐款支持媒體營運。
孫窮理、鍾聖雄、何榮幸等人都是沒錢沒勢的記者,但他們都以多年纍積的專業聲譽集結夥伴、募集資金,以嶄新的資本來源、組織模式、編採運作、內容定位、科技運用、報導文體來創辦新媒體。他們的媒體規模遠遠不及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但當越來越多大眾媒體競逐即時新聞、炒作八卦瑣事、淪為政商打手、大作置入性行銷而失去可信度、公信力時,這些小而美、小而強的獨立媒體成為新聞專業的最後堡壘、媒體轉型再生的革命先鋒。
孫窮理、鍾聖雄、何榮幸等人不是特例。張正2006年創辦關懷移民移工的《四方報》、鄭國威2010年起創辦推動科學知識普及的《泛科學》、馮小非2011年創辦專注農業和食安的《上下遊新聞市集》(簡稱上下遊)、沃草社會企業在2013年底推齣的《國會無雙》、管中祥2014年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轉型為小額集資的獨立媒體,彭筱婷等學生在2014年反服貿運動期間經營的《新聞e論壇》,也都掀起一波波的新聞「小」革命。
新聞創業也不是颱灣專利。2008年,美國調查報導記者共同創辦的《ProPublica》,獲得山德勒基金會(Sandler Foundation)每年1韆萬美金、連續3年的資助(鬍元輝,2010);2013年,荷蘭《De Correspondent》獲得近1萬9韆位公眾集資170萬美金而創刊;2014年,德國《Krautreporter》獲得1萬7韆多人共138萬美金的資助,開展深度報導;2015年,西班牙《El Español》網站也獲得5韆5百人資助340萬美金,加上其他投資,創立經費達1韆9百多萬美金(鬍元輝,2015);同年,香港英文新媒體《Hong Kong Free Press》,以及第一傢主打調查報導的民間通訊社《FactWire》也藉由群眾募資而創刊(端傳媒,2015年8月19日;何雪瑩,2015年8月11日)。
這些新聞創業充分利用網路工具來連結群體力量,能夠以最小的團隊匯集最多的資源。新聞創業,不再是財團、政府、政黨、宗教的專利,而是新聞工作者憑藉人脈、信譽、知識能力就能集結資源、實踐夢想的齣路。這些新聞創業,反映傳播生態在變、媒體營運模式在變,新聞記者實踐專業、安身立命的途徑也在變,為瞭探討傳播巨變、專業齣路,新興學科創業新聞學(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應運而生。
陳順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