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南方田納西州鄉下辦一份小報的猶太人阿道夫‧歐剋斯(Adolph S. Ochs),一八九六年買下搖搖欲墜的《紐約時報》,異常興奮,他在心裏發誓一定要把《紐時》辦成一流報紙。他揭示瞭辦報宗旨:「無視於任何黨派、團體和利益集團的包圍,以大公無私的態度處理新聞,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這句話曾刻在曼哈頓西四十三街時報廣場附近《紐時》舊大樓大廳牆上。牆前是歐剋斯的銅像。
一百二十年來,《紐時》絕大部分時間能遵循老發行人訂下的金科玉律,尤其是「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Without fear or favor)的原則。否則,該報不可能成為全美甚至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報紙。今天,《紐時》能夠執美國文字媒體牛耳的地位,其報導和評論一直為舉世政要所重視,揆諸其因,歐剋斯當年所訂立的辦報宗旨,實具開啓與引導之功。而日後主持《紐時》新聞與言論的編輯與筆政領導班子,亦每每能在重要關頭,恪守「無所畏懼亦無所偏袒」的原則,「報導一切適宜刊登的新聞﹙All the New That's Fit to Print﹚」,為「曆史的初稿」定調。
「不自由,毋寜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壯哉斯言!美國獨立革命先賢派屈剋.亨利(Patrick Henry﹚於一七七五年發下這句豪語,餘音震撼曆史、響徹全球。自由,淩駕一切!就如同杜甫所說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沒有真正的思想自由、錶達自由、諷刺自由、創作自由、學術自由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其他的「自由」都是假的。有瞭這些自由,人活著纔有價值、纔有尊嚴、纔不會怕「有吏夜捉人」。沒有這些自由,人就不成其為人。自由女神像所象徵的就是這些不可剝奪、不可讓渡的基本自由。在這些基本自由的護佑下,報人纔能做到張季鸞當年所揭櫫的「四不」:不黨、不賣、不私、不盲;作傢亦纔能在思想的原野上馳騁,無所顧忌。這本書所刻畫的絕大部分報人和作傢,在他﹙她﹚們的專業領域上每能高舉錶達自由的火炬,光照美國的人文景觀。
海倫於二○一三年七月二十日因年老多病辭世,享壽九十二歲。八月四日是她九十三歲生日,那天也是歐巴馬的生日,但孤單的海倫等不及,就先走瞭。她在一九七一年和大她十七歲的美聯社記者道格拉斯.康乃爾﹙Douglas B. Cornell﹚結婚。婚後沒多久,康乃爾就患瞭老年失憶癥,一九八二年去世,他和海倫沒有小孩。海倫的父母親是黎巴嫩移民,父親不識字,生瞭十個孩子,先住肯塔基,後搬至密西根,海倫畢業於韋恩(Wayne﹚大學。先到《華盛頓每日新聞》﹙Washington Daily News﹚編輯部當送稿生,一九四三年加入閤眾社做記者,一個禮拜二十四美元,約等於今天的三一八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