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

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蘭嶼
  • 達悟族
  • 族群認同
  • 媒體研究
  • 文化人類學
  • 颱灣原住民
  • 社會學
  • 文化變遷
  • 少數族群
  • 影像人類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遠在太平洋海上的島嶼蘭嶼,住著颱灣唯一不摺不扣的海洋民族—達悟族(或稱雅美族),開發晚、發展慢,生活步調與人文風貌都與颱灣本島有很大差異。或因地屬遙遠,颱灣島內的傳播媒體少見蘭嶼相關報導,即使偶爾齣現於新聞版麵,也多是海洋觀光、丁字褲、拼闆舟、反核廢等片麵且刻闆的蘭嶼印象。盡管從日據時代日本學者鳥居龍藏進入蘭嶼從事相關研究開始,到今天有關蘭嶼的各項研究報告、書籍或論文數量相當豐富,但是鮮少從媒介、溝通與傳播的麵嚮切入。

  本書以蘭嶼為研究案例,就不同主題進行原住民傳播現象的研究,從蘭嶼族群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影響作為切入點,分彆討論新舊傳播媒體的發展與影響、核廢料議題中所呈現的族群認同與再現、以及惡靈信仰與禁忌文化之傳播過程,期能對颱灣原住民傳播現象的探討,以及蘭嶼媒體的發展、核廢料爭議的報導、與惡靈信仰的傳播等知識都有所貢獻。

  書中除探討國內第一傢原住民電颱-蘭嶼廣播電颱的在地運作,也綜觀曆年颱灣及蘭嶼當地媒體對反核廢報導,探究反核廢抗爭的轉變與現況,同時從達悟族特有的惡靈文化,來看其文化脈絡與恐懼傳播。對於有興趣深入瞭解蘭嶼族群認同與媒體的學者及大眾,提供多角度的觀察分析。
邊緣的重塑:全球化浪潮下小島文化的韌性與流變 圖書名稱: 邊緣的重塑:全球化浪潮下小島文化的韌性與流變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全球化進程中,那些地理上相對孤立、文化上具有鮮明特色的島嶼聚落所麵臨的深刻變革與挑戰。我們試圖通過細緻的田野調查與跨學科的理論視角,描摹齣這些“邊緣地帶”在外部力量衝擊下,內部結構、社會關係、生態環境以及文化錶述等方麵所發生的復雜而微妙的重塑過程。 我們並非探討特定族群的身份建構,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小島經驗”——即那些長期依賴海洋生態、擁有獨特時間觀念與空間認知的社區,在麵對現代性、資本流動、氣候變化以及全球文化滲透時的集體反應與適應策略。 第一部分:島嶼的地理限定與人類學轉嚮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研究的地理學基礎與理論框架。島嶼,作為一種特殊的地理實體,其有限的資源、封閉的生態循環以及顯著的空間製約,塑造瞭早期居民的生活邏輯。我們考察瞭島嶼社群在資源稀缺性壓力下發展齣的互助網絡、資源分配機製,以及由此衍生的獨特的社會等級製度與儀式生活。 我們著重分析瞭人類學中“島嶼性”(Insularity)的概念,探討它如何從一種純粹的地理描述,演變為一種文化批判的工具。通過對數個散布於太平洋、印度洋及地中海的案例群體的比較研究,我們揭示瞭島嶼社會在麵對“外部世界”時,所共有的幾種基本生存姿態:排他性(Exclusion)、選擇性吸收(Selective Incorporation)以及策略性模仿(Strategic Mimicry)。 我們引入瞭“流動的人口學”概念,探討瞭島嶼社區內部,因勞務輸齣或季節性遷徙而産生的傢庭結構變化。傳統上,以血緣和地緣為核心的權威結構開始鬆動,年輕一代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與父輩産生瞭斷裂,這種代際間的“認知鴻溝”成為理解當代島嶼社會變遷的關鍵切入點。 第二部分: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生態倫理的衝突 全球化對島嶼經濟的衝擊是立竿見影的。傳統上以漁業、自給性農業或手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模式,迅速被納入更宏大的區域或全球市場體係。本書深入剖析瞭這種轉型帶來的兩難睏境:一方麵,旅遊業的興起為社區帶來瞭急需的外匯,並提供瞭新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麵,它也導緻瞭土地用途的急劇改變、物價的飛漲,以及對傳統生活節奏的顛覆。 我們詳細記錄瞭“景觀化”過程中的文化商品化現象。當獨特的風俗、建築或自然環境被包裝成可供消費的“産品”時,社區的自我認知便開始受到挑戰。例如,傳統儀式為求迎閤遊客的觀賞需求而被壓縮、簡化甚至虛構化。這種“被觀看的生存”對社區的道德感和真實性構成瞭內在腐蝕。 此外,氣候變化對小島聚落的生態係統構成瞭生存威脅。我們分析瞭海平麵上升、極端天氣頻發對傳統海洋知識體係(如潮汐觀測、漁場預測)的衝擊。生態知識的失傳與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迫使社區必須在保持傳統生存智慧與采納現代工程技術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本書尤其關注那些緻力於“生態韌性”重建的本土倡議,例如社區主導的海洋保護區設立與傳統漁法復興運動。 第三部分:空間敘事與現代性的滲透 島嶼的曆史敘事往往是與“被發現”、“被殖民”或“被整閤”的曆史緊密交織的。本書探討瞭外部強權(無論是殖民政府、國傢權力還是跨國公司)如何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如港口、機場、通信塔)和空間規劃,重塑島嶼的物理形態與象徵意義。 我們考察瞭“基礎設施政治”在小島上的體現:現代化的便利設施往往伴隨著對傳統社區空間的蠶食與排擠。例如,為迎接旅遊旺季而修建的度假村,往往在淡季成為空置的“鬼城”,這種季節性的空間開閤,加劇瞭社區的內在不穩定性。 在文化層麵,本書討論瞭大眾傳媒和數字技術的滲透如何改變瞭島嶼居民對“現代生活”的想象。島上青年通過互聯網接觸到的是一個廣闊的、充滿選擇的外部世界,這使得他們對島上固有的社會約束和生活軌跡産生強烈的疏離感。我們分析瞭數字技術在維持遠距離親屬關係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揭示瞭它如何加速瞭本地語言和口述曆史的衰退。 最後,本書探討瞭島嶼在國傢敘事中的“符號化”地位。許多小島被官方塑造成“未被汙染的自然”或“值得保護的文化遺址”。這種符號化的定位,既帶來瞭政治上的關注和資源傾斜,也限製瞭島嶼社區自主選擇發展路徑的權利。社區成員如何在接受外部援助的同時,維護其敘事的主體性,是本研究的最終關懷。 結論:流變中的韌性 《邊緣的重塑》並未預設小島文化的衰亡,而是強調其在壓力下的不斷適應與自我再造。小島文化並非脆弱的靜態遺産,而是一個持續動態演化的過程。通過對經濟、生態、社會結構和空間認知的全麵審視,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識與現代性張力的全新分析框架,凸顯邊緣群體在重塑自身命運中的能動性與生存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良文


  本書主編郭良文教授任職於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傳播與科技學係,大學畢業於東海大學社會學係,擁有兩個博士學位,首先於1991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社會學博士,後於2006年完成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媒體、電影與戲劇係博士學位。曾擔任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玄奘大學資訊傳播學院院長以及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

圖書目錄

序 言/張維安 i
緒 論 媒體、核廢與惡靈之探索/郭良文

傳播媒體的發展與影響
第一章 反思原住民傳播政策與實務:蘭嶼達悟族的啓發/魏玓
第二章 穿過在地麥剋風:蘭嶼廣播電颱之個案研究/孫曼蘋
第三章 傳播科技在部落:網咖與原住民日常生活/張玉佩
第四章 誰在書寫、建構蘭嶼知識:蘭嶼專題圖書之分析/林素甘、高子洵

核廢、認同與媒體再現
第五章 《蘭嶼雙週刊》所建構的核廢料幻想主題分析/李美華
第六章 蘭嶼的另類媒體:以核廢料與國傢公園反對運動為例/郭良文
第七章 從災難觀點探討媒體正義與蘭嶼/林照真
第八章 網路對於蘭嶼反核廢運動之社會資本的動員與凝聚/劉嘉偉、張玉佩
第九章 祖靈與惡靈:反核廢與達悟主體性的追尋/黃淑鈴

惡靈、禁忌與傳播
第十章 文化脈絡、惡靈信仰與傳播/郭良文
第十一章 大船、禁忌與傳播:文化原真性與文化行銷觀點的比較/郭良文、蔡欣蓓
第十二章 死亡禁忌、恐懼傳播與心理分析/郭良文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本書十二章內容中大體可以區分成三大部分,分彆討論新舊傳播媒體的發展與影響、核廢料議題中所呈現的族群認同與再現以及惡靈信仰與禁忌文化之傳播過程。
 
傳播媒體的發展與影響
 
首先,本書第一大部分的範圍為「傳播媒體的發展與影響」,分彆從電視、廣播、網路及齣版等四種媒體類型,分析蘭嶼原住民與各類媒體的互動與發展,使讀者對蘭嶼媒體發展的大方嚮上有所瞭解。廣播與電視的發明與引進,對原住民的認同通常都會産生比較大的影響。Ien Ang 與Cunningham & Sinclair 指齣錄像媒體促進瞭地方與國際或區域的互動、相互觀賞,這種過程對於族群認同的建構産生瞭影響,科技賦權(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易由影視(video)與廣播(radio)所促成(Molnar & Meadows,2001:xvi)。同時,「原住民發展與自我決斷力也依靠著強大的個體與集體認同,透過原住民文化的強化與再生,廣播電颱在這方麵扮演重要的角色」 (Molnar & Meadows,2001:30)。在蘭嶼,廣播使前山的世界可以讓後山知道,與環島道路的開發一樣能夠發揮其重要性。不過蘭嶼的廣播電颱是由漢人基督教組織「蘭恩文教基金會」所成立的,雖然蘭恩很努力地去進行在地化、教育的工作,但畢竟是外來組織,能夠發揮的還是相當有限,再加上蘭嶼山脈阻隔,使得後山的收訊品質差,常常沒有訊號。因此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原住民社區,電子媒體的發展動態與影響力雖各有不同,但廣播電颱與衛星電視的引進,均開啓瞭原住民社會傳播與記錄的新時代。
 
本書的第一章內容為〈反思原住民傳播政策與實務:蘭嶼達悟族的啓發〉,由魏玓(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係副教授)從族群的生存條件與文化認同等麵嚮切入,透過蘭嶼的廣播與電視個案討論「原住民電視颱」的相關政策與脈絡,以及傳播政策和實務建製之間的關係,進而提齣對晚近颱灣原住民傳播政策與實務發展的省思。第二章內容為〈穿過在地麥剋風:蘭嶼廣播電颱之個案研究〉,由孫曼蘋(政治大學新聞學係教授)就全颱灣第一個原住民電颱「蘭嶼廣播電颱」此公共廣播服務電颱進行個案探討。在媒體全球化趨勢、公民媒體發展以及颱灣媒介地景與社會脈絡的影響之下,討論這個為少數族群服務電颱的社會性意義,與其運作情形、施展可能性以及發展侷限。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這本《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時,我立刻就被書中所傳遞齣的在地感給吸引瞭。封麵上的島嶼輪廓,以及文字背後那種對土地深厚情感的隱喻,都讓我感覺作者一定是對蘭嶼這片土地有著非常深入的瞭解和情感投入。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族群的認同,是需要從他們最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信仰體係,以及他們與自然的關係入手。而媒體,作為一種現代的傳播工具,如何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角色,是極具探討價值的。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去描繪達悟族人如何通過口述曆史、神話傳說、或是祭儀活動來傳承他們的文化?又會如何去分析,在資本主義和全球化浪潮下,傳統文化麵臨的挑戰?尤其是在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是如何在自我敘述和外部解讀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這本書的名稱聽起來就有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但同時又帶著一種對文化的關懷,這讓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紮實的分析,而不僅僅是浮光掠影的描述。

评分

坦白說,《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這個書名,讓我一拿到書就迫不及待地想翻開。作為一名生長在颱灣的讀者,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並存的獨特魅力,而原住民文化無疑是其中最鮮活、最迷人的組成部分。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的力量無處不在,它既能成為連接不同文化、增進理解的橋梁,也可能成為誤讀、甚至扭麯的放大器。因此,探討蘭嶼達悟族群的族群認同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去描繪達悟族群在麵對現代化媒體的浪潮時,他們是如何去維係和傳承他們的傳統文化,同時又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書裏會不會有關於達悟族人如何利用媒體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從而挑戰外界的刻闆印象,並積極爭取自身權益的篇章?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深刻的思考,讓我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島嶼上的原住民社群。

评分

這本《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的封麵設計就非常有意思,用的是暗沉的藍色調,搭配著抽象的達悟族傳統圖騰,一看就很有深度。書名也直擊核心,讓人好奇在現代媒體的衝擊下,蘭嶼的達悟族群是如何維係和塑造他們的族群認同的。颱灣社會一直以來都對原住民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也伴隨著一些原住民議題的討論,像是土地、文化保存、以及身份認同等等。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更細緻、更具體的視角,去理解一個特定原住民族群在當代社會中的掙紮與堅持。我特彆期待書裏能深入探討媒體扮演的角色,畢竟現在信息傳播那麼發達,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肯定都對族群的自我認知和外部形象産生瞭不可忽視的影響。這本書會不會從曆史的角度梳理達悟族的社會變遷?又會如何分析新媒體時代的族群錶達方式?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知道的。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洞見,讓我們這些非達悟族背景的讀者,能更真誠地去理解和尊重這個美麗島嶼上的多元文化。

评分

讀完《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的序言,我感覺自己仿佛踏上瞭一趟深入蘭嶼的旅程。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溫厚的力量,沒有那種刻意的煽情,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達悟族文化的尊重和關注,卻足以打動人心。我一直認為,颱灣的多元文化是其最寶貴的財富之一,而原住民文化更是其中的瑰寶。然而,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這些珍貴的文化很容易被邊緣化,或者被刻闆印象所籠罩。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領域的空白。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考察達悟族群在不同媒體形式下的自我呈現?比如,他們在電視節目、紀錄片、甚至是網絡平颱上,是如何去展現自己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以及他們對現代社會的看法?這其中是否存在著某種刻意的形象塑造,還是更為自然流露的文化錶達?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媒體是如何影響一個族群的認同感,以及他們又是如何利用媒體來維護和發展自身的文化。

评分

《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這本書的標題就非常吸引我,它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興趣的議題:族群如何在現代社會的洪流中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特性,並且在媒體這個強大的塑造者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我來自颱灣,從小就對這片土地上豐富的原住民文化有著朦朧的認識,也常常在思考,在現代化進程中,這些獨特的文化將走嚮何方。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盞燈,照亮瞭我對這個問題的探索。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在書中深入剖析達悟族群在媒體時代的“認同危機”與“認同建構”的過程。是僅僅在媒體上呈現一些錶麵的傳統符號,還是能夠更深層次地去探討其社會結構、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在現代社會中所麵臨的真實睏境?我也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提及一些具體的媒體實踐,比如達悟族人自己製作的媒體內容,或者他們參與的媒體倡議活動,這些是如何在影響族群內部以及外部對他們的認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