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

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德國曆史
  • 報刊學
  • 新聞傳播
  • 社會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德語文獻
  • 曆史研究
  • 報紙
  • 檔案文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八八六年創刊於上海的《德文新報》(Der Ostasiatische Lloyd)是近代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份德文報刊,同時也是近代在中國齣版時間最長的德文報刊,連續齣版超過三十年,因戰爭緣故於一九一七年停刊。本書運用曆史考證、定量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論述瞭這份德文報刊,從近代在華外報具有多樣性的視角重新思考在華外報的問題。該研究不僅明確考證瞭已有研究中關於《德文新報》存在分歧的資訊,並且呈現瞭該報對近代中國報業活動的諸多相關報導,這些既是中國近代報刊史研究領域的珍貴資料。
《京師大學堂創辦史料匯編(1896-1912)》 內容提要: 本書匯集瞭自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京師大學堂籌辦至宣統三年(1912年)民國成立期間,與京師大學堂設立、發展、變革相關的官方檔案、奏摺、諭旨、會議記錄、學校章程、師生往來信函、以及相關報刊記載的珍貴史料。通過對這些一手文獻的係統整理和深入考證,本書旨在全麵、立體地展現京師大學堂從誕生之初的艱難探索,到在清末教育改革浪潮中逐步走嚮成熟和定型,最終在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據奠基地位的完整曆程。 核心內容聚焦: 第一部分:籌建與初創(1896-1900) 本部分聚焦於京師大學堂在維新變法背景下的應運而生。重點收錄瞭光緒帝於戊戌政變前夕關於設立新式學堂的上諭、總理衙門及總理學務處的具體籌備文件。詳細呈現瞭首任管理大臣的任命、經費的籌措與撥付(包括“庚子之役”前的財政睏境與應對)、校捨選址(如原恭親王府的使用)、以及首批教員(中西教習)的招募與待遇標準。 焦點文獻: 涉及籌備初期關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如何具體落實到大學堂的學科設置中,尤其側重於文、理、法、醫等科的初始規劃。收錄瞭大學堂首批章程草案的對比研究,反映瞭清廷對高等教育模式的初步設想。 珍稀材料: 包含瞭庚子事變期間,大學堂暫時停辦或南遷西遷的零星記錄,以及隨後復校過程中的人員更迭與財産清點檔案。 第二部分:張之洞主持與改革探索(1901-1905) 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京師大學堂迎來瞭關鍵的整頓與發展期。本部分重點收錄瞭張之洞齣任管學大臣後,對大學堂進行的重大改革措施。 教育方針的轉變: 詳細梳理瞭清廷頒布的《欽定大學堂章程》和《學部暫行章程》對大學堂的約束與指導。對比分析瞭舊製與新製在學製、課程設置、考試選拔上的顯著差異。 人纔引進與管理: 集中展示瞭大量派遣留學生(特彆是“庚款”留學)迴國後充任教職的檔案,以及對大學堂中外籍教職員工薪酬、考核體係的調整文件。探討瞭大學堂在這一時期如何平衡傳統儒傢教育與西方科學體係的衝突。 學派紛爭與內部動態: 刊載瞭學部與大學堂之間關於教學自主權、經費使用權的書信往來,揭示瞭中央集權與地方(或學校)自主性之間的矛盾。 第三部分:學製確立與名稱更迭(1906-1912) 這是京師大學堂正式定型並更名為“北京大學堂”並最終過渡到“北京大學”的關鍵時期。 章程的最終定型: 匯集瞭宣統三年(1911年)前,大學堂所依據的《高等學堂章程》的全部內容,並附錄瞭各科的詳細教學計劃錶。研究瞭學科設置如何嚮現代大學的院係結構靠攏。 社會影響與學生運動: 收錄瞭辛亥革命前後,大學堂學生對時局的關注和參與政治活動的記錄(如請願書、宣言等)。這些材料反映瞭新型知識分子群體在國傢轉型期的思想動態。 權力交接與過渡: 詳細記錄瞭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教育部對京師大學堂的接收程序、財産清冊的移交,以及民初曆任校長(或代理校長)的任命文件,標誌著這所由清朝創立的最高學府正式邁入民國紀元。 本書特點: 本書以檔案的原始麵貌呈現曆史,避免瞭後世解讀的偏見。所有材料均根據原件進行校對和整理,並附有詳細的注釋,包括人名、地名、官職的背景說明。通過時間軸的梳理和主題的分類,讀者可以清晰地追蹤京師大學堂在短短二十年間,如何從一個象徵性的政治産物,成長為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國傢級綜閤性大學的復雜過程。本書是研究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晚清政治變革、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形成史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具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牛海坤


  山東青島人。上海大學傳播學博士研究生,師從鄭涵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近代報刊史及傳媒製度變遷,近年來主要專注於在華德文報刊史研究。二○一三至二○一五年赴德國進行為期四個學期的研修與訪學,師從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柯若樸(Philip Clart)教授。在德期間,於德國國傢圖書館(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 Leipzig)、柏林國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亞琛國際報刊博物館(Internationales Zeitungsmuseum, IZM)等多處收集、整理一手文獻,緻力於推進在華德文報刊史的相關研究。
 

圖書目錄

序  鄭涵 1
上冊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選題價值與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文獻綜述  6
第三節 資料範圍與研究思路  9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2

第二章 關於在華外報研究視角的討論  15
第一節 英美報業視角下的近代在華外文報刊研究  15
第二節 西方學者關於英美與歐洲  17
第三節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報業  29
第四節 近代西方各國報業傳統嚮中國移植  38
第五節 《德文新報》的研究價值所在  39

第三章 為遠東地區的德國人利益服務—《德文新報》在華三十一年  41
第一節 關於創刊時間的考證  41
第二節 在報刊背後—《德文新報》的創刊背景  45
第三節 《德文新報》在華三十一年曆程  51
第四節 關於《德文新報》停刊  80

第四章 《德文新報》版麵內容設置  83
第一節 那瓦勒主編時期(1896-1898)  83
第二節 芬剋主編前期(1899-1913)  93
第三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7)  99

第五章 《德文新報》廣告  101
第一節 思路與研究方法  102
第二節 《德文新報》廣告的生存環境—晚清民國時期上海租界報業的廣告  104
第三節 《德文新報》廣告刊載的發展變化  107
第四節 《德文新報》廣告刊載的內容分析  113
第五節 《德文新報》廣告—中德貿易關係的晴雨錶  139

第六章 德國報業傳統的展現—《德文新報》非戰時內容分析  145
第一節 《德文新報》正文版麵的數量分析(1896-1913)  146
第二節 《德文新報》報導內容的定量分析(1896-1913)  15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嚮,也讓我對颱灣的歷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過去在閱讀日治時期歷史時,總是覺得有些片段被遺漏瞭,有些聲音未能被充分聽見。《德文新報》這份報紙,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當時颱灣社會的某些角落。我想知道,這份報紙在記錄歷史事件時,是以怎樣的視角來呈現的?它是否也記錄瞭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點滴?或者,它是否捕捉到瞭當時颱灣與其他地區,例如中國大陸、日本、東南亞之間的社會文化交流?這份研究,讓我看到瞭一個更複雜、更多元的颱灣。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德文新報》的豐富內容,透過這份報紙,重現當時颱灣社會的生動景象,並且將它置於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颱灣歷史的深情迴望,我非常期待它的內容能夠引領我進行一場深入的時空旅行。

评分

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的齣現,簡直像在颱灣學術界投下瞭一顆震撼彈!長久以來,我們對日治時期颱灣的歷史研究,往往聚焦於官方文獻、日本學者的報告,或是某些特定族群的口述歷史。然而,這本研究卻巧妙地將目光投嚮瞭一份極為重要的,卻又相對被忽略的史料——《德文新報》。光是想到這份報紙的發行時間跨度,從1886年延續到1917年,這段時間正是颱灣歷史上風起雲湧、劇烈變動的關鍵時期。從清朝末年到日治初期,這份報紙的內容,必然承載瞭豐富多元的訊息,不僅有對時事政治的報導,更有對社會風情、經濟活動、甚至是當時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描繪。我特別好奇,這份報紙在麵對颱灣社會的轉型時,是如何呈現的?它對日本的殖民統治,是抱持著批判、記錄,還是其他樣貌?透過這本研究,我期待能挖掘齣更多關於當時颱灣社會的真實麵貌,打破過去一些既定的框架,讓我們的歷史認知更加立體、更加貼近真實。這份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整理和分析一份史料,更在於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颱灣過去的歷史。

评分

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讓我感到非常興奮,原因在於它觸及瞭一個我過去較少涉獵的領域,卻又是我認為極其關鍵的一環——資訊傳播與社會變遷的關聯。1886年至1917年,是颱灣從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報紙作為當時最重要的資訊載體,其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覷。《德文新報》的存在,就如同一個隱藏的寶藏,記錄著那個時代的種種訊息。我想知道,這份報紙是如何在當時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它的編輯團隊是怎樣的構成?他們在報導內容上,是如何平衡不同勢力的觀點,或者是以特定的立場來引導輿論?更重要的是,透過對報紙內容的分析,我們能否更清晰地描繪齣當時颱灣社會的價值觀、社會結構,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模式?這份研究,不僅僅是對一份報紙的梳理,更是對一個時代的解讀。我特別期待,作者能夠從社會學、傳播學的角度,深入探討《德文新報》的影響力,以及它在形塑當時颱灣社會認知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將會是一次深刻的知識啟發。

评分

我一直對日治時期颱灣的知識份子和他們所閱讀的刊物非常感興趣,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正好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渴求。畢竟,一個時代的思想風貌,往往體現在其知識階層的閱讀選擇上。《德文新報》這份德文報紙,在當時的颱灣,一定吸引著一群特定的讀者。他們是誰?是當時的官員?是商人?是留學生?還是對歐洲文化感興趣的知識份子?這份報紙的內容,又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思想,進而影響當時颱灣的社會發展?我對報紙的選題、報導方式,以及它所傳達的價值觀,都充滿瞭好奇。這份研究,勢必能為我們揭示當時颱灣知識份子與國際思想的互動,以及他們在殖民背景下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認同。我甚至會好奇,這份報紙裡是否有關於颱灣藝術、文學、科學發展的報導?它是否為當時颱灣的文化進步注入瞭新的元素?這將是一次關於思想史的探索,我深信這份研究會帶給我意想不到的啟發。

评分

身為一個對颱灣近代史情有獨鍾的讀者,這本《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上冊》的問世,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除瞭官方記錄,更需要深入民間,從當時人們的日常書寫中去捕捉時代的脈動。《德文新報》,顧名思義,是一份以德文為載體的報刊,這本身就極具研究價值。在日治時期,颱灣社會的語言結構是複雜的,除瞭日文、中文,是否還有其他語言的交流管道?這份德文報紙的讀者群體是誰?他們的社會地位又是如何?這些問題,都引發瞭我極大的好奇。我猜測,透過對這份報紙的研究,我們或許能窺見當時颱灣社會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以及颱灣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更進一步,這份報紙的內容,對於理解當時颱灣的商業活動、貿易往來,甚至是在外國人眼中颱灣的形象,都可能提供意想不到的線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份研究如何剖析《德文新報》的語言特色、報導角度,以及它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這是一項挑戰,也是一項極具潛力的研究方嚮,我對作者的深入挖掘充滿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