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 (第二版)

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 (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
  • 塗鴉
  • 公共空間
  • 政治
  • 全球化
  • 城市文化
  • 亞文化
  • 社會運動
  • 視覺文化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如果一粒沙可以看世界,塗鴉就足以窺探香港的麵貌,《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是一種實證調查、分析與批判的通識書籍。
 
  本書於2012年齣版後獲得相當反響。書有人看,便是某種認可,更是挑戰。再版,就是對讀者的迴應。過去幾年,香港的發展觸及不同角落與層麵,從行政長官選舉到「佔領中環」運動,經曆瞭政治、社會和經濟等方麵的巨大演變。這期間,塗鴉世界也起瞭不少變化,最明顯的是,一代新人換舊人,早期的塗鴉已消失殆盡,但更多的塗鴉見證並記錄瞭引起紛爭的社會運動。
 
  「佔領中環」不僅是社會運動,更是塗鴉與公共空間使用如何互動的淋灕呈現。跟世界許多都市一樣,香港在「佔中」期間的社會動盪,為塗鴉提供瞭一個公開登上前颱的機會。不管有意或無意,所有在佔領區留下圖案、文字、符號和其他文本的人都短暫的成為塗鴉客。
 
  塗鴉文本的存留時間通常很短暫,第一版收錄的許多圖文都已是明日黃花。過去幾年,作者持續走遍大街小巷,在公開或隱蔽的地方探索香港的最新麵貌,記錄瞭更多本土和外來的塗鴉作品。《塗鴉香港》第二版因此更新瞭大量圖片,並充實內容及相關理論的探討,但保留瞭一些曆史切片,以檢驗情境與塗鴉的社會效應。變與不變,全可在前後對比中看齣端倪。
 
  歲月更迭,《塗鴉香港》第二版迴顧的,照樣是前人在公共空間裏所留下的點滴,以及香港快速社會變遷所引起的許多公共領域的問題,多少為香港保留一份文獻。不變的是,塗鴉所展現的依然是喧嘩多樣的世界。塗鴉,其實並非「塗抹詩書如老鴨」,而是香港多元社會的縮影。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第二版)》一書內容的詳細介紹,旨在深入探討該書的核心議題、研究方法和主要論點,同時確保內容詳實、自然,不含任何指示性或“AI味”的痕跡。 --- 《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第二版)》 本書深入剖析瞭香港作為一座高度都市化、政治敏感的城市,其公共空間中塗鴉藝術的復雜生態。不同於將塗鴉簡單視為街頭美學或破壞行為,本研究將其置於社會學、城市地理學和政治傳播的交叉領域進行考察,重點探討瞭塗鴉如何在香港的物理景觀中被書寫、被觀看、被解讀,以及它如何成為塑造城市公共敘事的關鍵媒介。 第一部分:塗鴉的地理與空間政治 本研究的首要任務是界定香港公共空間中塗鴉的“地理學”。香港的城市肌理由密集的垂直建築、殖民地遺留的公共設施以及高度管製化的街道構成。塗鴉的選擇性齣現,本身就揭示瞭城市權力分配的邏輯。 書中細緻考察瞭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包括: 1. “灰色地帶”與邊緣地帶的標記: 探討瞭在城市規劃的邊緣,如廢棄工廠、隧道、高架橋底部等,塗鴉如何構建起一種非官方的、暫時的領地感。這些空間往往是社會邊緣群體進行標記的首選,其內容的政治敏感度相對較低,但藝術錶現力強,反映瞭底層群體的日常生存掙紮和對城市冷漠的迴應。 2. 高可見度空間的衝突: 重點分析瞭在核心商業區、政府建築外牆或交通樞紐等高可見度區域齣現的塗鴉。這類作品往往具有更強的政治指嚮性,它們直接挑戰官方敘事,製造瞭短期的視覺震撼和公共討論。作者通過案例分析,揭示瞭這些“入侵”行為如何成為對城市秩序的瞬間顛覆。 3. “半私人”與“公共”的邊界模糊: 討論瞭在公共屋邨(公共租賃住房)的樓梯間、天橋走廊等半封閉空間中,塗鴉如何形成亞社區的內部符號係統。這些標記雖然不麵嚮全體公眾,但對居住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社區認同意義,是理解社區內部權力動態和文化資本流動的重要窗口。 研究不僅關注“在哪裏畫”,更關注“為何在此處畫”。作者運用空間理論,闡釋瞭塗鴉如何通過占領特定的地理位置,重新校準瞭市民對城市空間的使用權和感知權。 第二部分:政治錶達的編碼與解碼 香港塗鴉的政治維度是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在嚴格的言論審查和媒體控製環境下,塗鴉以其匿名性、即時性和不可磨滅性(至少在被清除之前)成為一種獨特的政治錶達形式。 書中對政治塗鴉的內容進行瞭深入的符號學分析: 圖像學與文本的張力: 分析瞭從簡單的口號、政治人物的諷刺畫像到復雜的象徵性圖案(如雨傘、光束、特定的動物形象)的演變。這些符號如何在不同政治周期中被賦予新的含義,以及它們如何被主流媒體和政府機構“誤讀”或“選擇性解讀”。 “非正式民主”的實踐: 塗鴉被視為一種“低門檻”的政治參與形式。它允許那些無法進入傳統政治渠道(如立法會、公眾谘詢)的市民,直接在城市畫布上發齣聲音。作者探討瞭這種錶達如何對傳統政治精英形成一種持續的、難以量化的壓力。 與社會運動的共生關係: 詳細梳理瞭塗鴉在主要的社會運動(如雨傘運動、反修例風波期間)中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充當瞭運動的“即時新聞”和“情緒放大器”,以及運動結束後,塗鴉如何成為後運動記憶和創傷記憶的物質載體。 然而,本書也批判性地探討瞭政治塗鴉的局限性,例如其易逝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以及可能麵臨的法律後果和迅速的“城市清潔”行動對政治記憶的抹除。 第三部分:全球化、消費主義與藝術化 隨著香港在全球化浪潮中定位的變化,塗鴉的生態也經曆瞭顯著的轉變。第二版特彆關注瞭藝術化和商業化對本土塗鴉文化的影響。 全球“街頭藝術”浪潮的湧入: 考察瞭國際知名街頭藝術傢在香港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如何改變瞭本地人對塗鴉的審美判斷。一方麵,這提升瞭塗鴉的藝術地位;另一方麵,也帶來瞭關於“原創性”與“文化挪用”的爭議。 消費主義與品牌化: 分析瞭部分塗鴉作品如何被吸納進商業推廣和旅遊宣傳中。當塗鴉不再僅僅是對現有秩序的挑戰,而是成為城市“酷”形象的一部分時,其政治張力如何被稀釋或重塑?書中對比瞭受政府默許的壁畫項目與地下作品的差異,揭示瞭文化資本的運作機製。 技術迭代與可見性: 探討瞭社交媒體時代,塗鴉的生命周期如何被重構。一個塗鴉的“公共性”不再僅僅取決於它在物理空間中存在的時間,而更多地取決於它在網絡上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這引發瞭關於“數字痕跡”與“物質痕跡”的討論。 方法論視角 本書的論述建立在紮實的田野調查基礎之上,作者采用瞭民族誌觀察法、深度訪談(與藝術傢、社區居民、市政人員)以及空間數據分析相結閤的方法。研究尤其注重傾聽那些未被官方記錄的聲音,力求還原塗鴉創作者(Writer/Artist)的實踐邏輯、自我認知及其與城市環境的復雜互動關係。 結論:動態的城市對話 《塗鴉香港》最終認為,塗鴉是香港公共空間持續進行的一場動態、多層次的對話。它不是單嚮的控訴,而是在城市治理者、社區居民、商業力量和錶達者之間,不斷協商和衝突的視覺産物。第二版在保留瞭對本土政治抗爭的深刻洞察外,更強調瞭全球文化流動對本土視覺政治形態的重塑作用,為理解後殖民城市文化景觀的韌性與變遷,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學術參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贊國


  筆名端木少華,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新聞係博士(1986),曾任颱灣《聯閤報》記者(1976, 1978–80)、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係客座教授(1993–9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1996–97)、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教授/榮譽教授(1990–2009/2009–)、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係教授(2009–2016),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2016–2017)。
 
高從霖

  颱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州都會大學電腦資訊係學士,曾任颱灣廣播公司記者和導播(1977–1981)、美國《世界日報》駐明尼蘇達記者(1998–2009)。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佔領中環」:社會運動的塗鴉效應
第二章 「曾竈財墨蹟」: 民粹的霸道
第三章 「皇帝萬歲」:符號的商業操作
第四章 公共空間的爭奪:法律與街頭藝術的衝突
第五章 由公共空間到公共領域:媒介的集體思維
第六章 中文塗鴉:本土與全球的融閤
第七章 「低成本藝術品」:不可理喻的大眾文化     
第八章 「為塗鴉而戰」:街頭藝術者的使命
第九章 結論:塗鴉的想像與想像的塗鴉
附錄:塗鴉的文本與情境

圖書序言



  「佔領中環」,從2014年9月28日到12月15日,持續瞭79天,根本訴求是爭取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一人一票與候選人自由參選。在整個過程中,「佔中」不僅是社會運動,更是塗鴉與公共空間使用如何互動的淋灕呈現。佔領期間,任何人隻要到金鍾、旺角或銅鑼灣走一圈,都不難在佔領區的街道和其他公共空間,看到平常少見的一個現象:除瞭佈滿帳篷外,最醒目的莫過於張貼於牆上或畫在地上的各種抗爭或打氣的文字、圖案和符號等,密密麻麻,林林總總。不管是臨時起意或早有預謀,這些以貼紙、紙闆、布條、簽字筆、粉筆或油漆等製成的圖文,都非法佔用公共空間,錶達某種訊息,也就是塗鴉。諷刺的是,佔領區貼有「請勿塗鴉」的警告標語。

  跟世界許多都市一樣,香港在「佔中」期間的社會動盪,為塗鴉提供瞭一個公開登上前颱的機會,所有在佔領區留下圖文的個人都短暫的成為塗鴉客。不過,他們是否認知自己的塗寫行為其實是塗鴉,則可能因人而異。這是塗鴉的吊詭。

  塗鴉,對許多人來說,是個不登大雅之堂的概念和行為。它不過是一些窮極無聊的青少年強佔公共空間,所留下的礙眼文字與圖案。

  香港,在中外人士看來,是個不中不西的中國特區或亦中亦西的全球都市。他們站在本土或外來立場,便決定香江的麵貌,其間有太多的政治取捨。不論支持或反對,「佔中」是最新的例子。

  塗鴉和香港到底有什麼關聯?

  香港頂多是彈丸之地,比起紐約和其他世界大都會塗鴉的泛濫成災,它的塗鴉還值得浪費筆墨,甚至著書立傳?

  除瞭破壞市容,塗鴉又有什麼可取之處?

  塗鴉客不就是整天在街頭遊蕩,趁機隨處亂寫的害群之馬?

  這些問題似乎很理直氣壯,卻是隔靴搔癢,而且簡化瞭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隻著重物質的錶相,忽略瞭抽象的意涵。

  我們寫《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這本書,不以曆史為著眼,也不從藝術論斷,純粹從新聞報導與學術研究為齣發點。香港塗鴉史,包括本土原創和外來移植,都應由關心這段曆史的人去費心,包括塗鴉客他們,畢竟整個塗鴉現象是他們共同創造的結果。塗鴉是否藝術,則相當主觀,不會有結論。它的存在早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經常是新聞報導的話題。

  新聞是曆史的初稿,我們在颱灣都當過幾年報紙或廣播的新聞記者,自信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仍然保持敏銳的觸角。我們看塗鴉,不在它的錶麵圖像或文字,而是企圖透過 Mills(2000)的「社會學想像」中的概念和操作,發掘更深層的背後意義。作者之一,也在美國和香港的新聞與傳播係教過書,對傳播學、政治學與社會學的文獻,多少有所涉獵,我們嘗試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分析塗鴉現象。

  我們相信,不透過某個視角的框架檢視,事實的用處不大。事實是已經發生的人事物,理論框架則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他們的所做所為,以及為什麼發生,亦即潛在的過程和結構。香港的塗鴉,也應做如是看。我們的分析和探討,隻是各種可能的解讀之一,而非定論。我們對香港塗鴉現象所做的知識宣稱,卻是源自實證。

  香港迴歸中國前,我們在沙田住過一年(1993–94),對塗鴉的觀察有限。2009 年 6 月,我們再度搬到香港,停留的時間較長。我們來自颱灣,香港隻是暫時落腳的地方,我們終究會迴到原鄉。正因為是局外人,相對於局內人「不識廬山真麵目」的局限,我們具有一份另類觀點,至少對生活空間周邊的事物不習以為常,尤其是塗鴉。

  基本上,塗鴉是非法佔用公共空間的文字或圖像的錶達,它無處不在,主要依存於任何現代社會的公共生活領域。

  在香港安定下來後,從 2010 年 1 月起,我們幾乎在每個星期六或星期日,先挑一個地區,然後背著相機,走遍主要大街小巷,進行田野調查。六年來,這是一種地毯式的搜尋,我們帶著探險和發掘的心情,投入每一個未知的環境,實地觀察塗鴉所展現的文本(text)和語境或情境(context)的脈絡關係。

  我們走過許多巷弄,尤其是不及兩人寬的後巷和通道,一般香港人大概從來不會想要繞進去,可能也沒什麼理由捨大路,而就小道。那裏有時油煙彌漫,有時惡臭撲鼻,兩邊的牆壁油漆剝落,地麵潮濕;狹窄的巷道裏,盡是隨意置放或拋棄的垃圾袋,也往往貼著殺鼠的警示標語。我們看到香港的另外一麵,這是觀光指南裏不會提到的一個世界。許多意想不到的塗鴉,卻都隱藏在如此的有限空間裏,而塗鴉客如魚得水,東畫西寫,如入無人之境。

  除瞭街頭巷尾,我們也沿著河渠或排水道尋找塗鴉的蹤跡。我們爬過欄杆,下到一處寬廣的排水道,在兩旁的牆壁上,看到幾十幅構圖精巧與色澤鮮艷的大型塗鴉。那是一次驚喜,塗鴉原來可以那麼美麗動人,水泥的空間可以不必那麼單調。由 2010 年到 2016 年,幾年下來,香港的經濟發展終於觸及這個角落,一大片公寓大樓沿著排洪道拔地而起,居高臨下,可以看見河道裏的一舉一動,塗鴉客逐漸被迫放棄曾經相當隱秘的空間,他們較早的塗鴉已不堪日曬雨淋,褪色斑駁。

  我們也穿過狹窄、髒亂和陰暗的樓梯,登上一些四、五層高的唐樓天颱。這是個三不管的空間,在四周高樓大廈的圍繞下,一個與街麵視綫所及截然不同的景觀,帶著繽紛的色彩和動人的文字及圖案,豁然在眼前展開。那是視覺感官的一種愉悅洗禮,不親臨,就失之交臂。塗鴉,終究經不起時間的洗滌與人為沖刷。

  雖然走瞭不少地方,包括偏遠地區和所有主要的離島,我們的腳力有限,田野調查自然無法涵蓋塗鴉可能存在的全部空間,最多隻是冰山的一角。塗鴉客齣沒的範圍,總是超齣我們的想像;有些地方,明知不可為而為,這是現代塗鴉的一個印記,對我們來說,卻力有未逮。他們的創造力也如泉湧,以新汰舊,各種塗鴉作品一直源源不斷,我們當然永遠跟不上他們的腳步。我們記錄的,全是尚未消失的塗鴉,更多的恐怕已是過眼雲煙。

  無可否認的,我們所見過的塗鴉,並非全然具有獨特的美術技巧、復雜的視覺概念或引人深思的警句及圖像,其中不乏有關性器官的粗俗綫條、挑逗文字、低鄙的句子和咀咒的字眼,或針對個人,或直指政府,或投射國傢。塗鴉的園地跟俗世的場域沒什麼兩樣,麥禾和雜草共生共存,如果不能去蕪存菁,難免野草叢生。

  美麗與醜陋,在牆上爭相輝映。夾雜在賦有原創性與充滿想像力的作品中,後者讓人多少不自在、緊張和反感,特彆是在大庭廣眾的空間。塗鴉所以惡名昭彰,這應是原因之一,所有塗鴉客都必須共同承擔社會的怒視及指責。鐵鏈再堅固,也強不過最弱的一環;塗鴉再如何藝術化,也美不過最褻瀆的一麵。塗鴉內容不必道貌岸然,但輕佻手法卻不該是心態膚淺的藉口。

  我們親眼看過成韆上萬的大小塗鴉,為瞭曆史原因與研究分析,更拍瞭不少張照片與錄影,留存證據,但也見證瞭香港塗鴉的滄海桑田,以及一代新人換舊人。即使如此,我們無法說,我們的田野調查記錄瞭所有的塗鴉文字、圖案和貼紙等作品。要一網打盡,並不切實際,也對塗鴉現象的本質欠缺瞭解。

  不論是主觀的人為或客觀的自然因素造成,每一幅塗鴉的生命都相當短暫。主觀,是因為有些敏感的塗鴉難以在特定時空內被容忍,尤其是挑戰或動搖官方威信和形象的政治塗鴉,如譏諷 2014 年「佔領中環」期間警方暴力行為的「暗角七犬」塗鴉(圖0.1)。客觀,是由於塗鴉齣現的場地遭受都市發展的擠壓,被有意剷除,或不再適閤長時間作畫;另外,噴漆的顔色也受到有效周期的自然淘汰。

  我們能夠拍攝到的塗鴉全是因緣際會的結果,更多的塗鴉作品在我們尚未看到前,就可能被擦拭掉或重新塗畫過,有時隨整棟建築被拆除,例如觀塘地鐵站附近的幾棟大樓。這些塗鴉將永遠消失於公共空間裏,就像不曾存在過一樣,我們隻是盡力拍攝我們腳力所能及的作品。不論是初版或再版,本書刊載的圖片隻是韆分之一。

  田野調查的目的在觀察和收集第一手資料,及記錄與鑑定塗鴉齣現的場所。雖然眼見為憑,但經驗隻能及於此時此地,為瞭彌補塗鴉曆史的空白與知識的不足,我們也閱讀、參考瞭許多中英文報紙、雜誌、書籍及網絡上有關香港塗鴉的報導與研究,不錯過數據來源,盡可能在事實方麵力求準確,並提供背景資料。

  有塗鴉,就有塗鴉客。每一個簽名、每一塊文字圖案、每一張貼紙、每一片噴漆或每一幅大型壁畫後麵,至少都有一個活生生的個人,那是他們信手拈來的即興之作或精心策劃的結晶。人皆有立場,事各有角度。我們無意臧否本書所提到人物的道德價值或法治觀念,包括接受我們深度訪問的幾位塗鴉客。他們都真誠的迴答問題,嚴肅認真的看待我們對塗鴉的研究,分享他們的觀點、操作和經驗。

  事實本身不會自己說話,一經新聞報導或人與人間的傳述,同樣的事實就會有不同的描繪和意義。擺在一起,它們便形成對比,現實與傳述或是非麯直,盡可從中剝絲抽繭。我們在街頭上看到的塗鴉事實,跟我們聽來或讀到的塗鴉故事,特彆是當事人的現身說法,是兩迴事。相互交叉驗證,再做梳理,香港的塗鴉風景便隱然浮現,有脈絡可尋。

  從紐約開始,塗鴉客往往不以本名或真實身份書寫文字或作畫。這是不成文的塗鴉傳統,一方麵固然是因為它違法的本質,另一方麵,塗鴉客計較的是藝術本身的好壞,而非個人的得失。香港塗鴉客也全以代號縱橫街頭,要訪問到他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記者的經驗和訓練,我們不放過任何一條可能的綫索,輾轉透過臉書和電子郵件的要求與請託,有時還靠運氣,終於聯係到幾位本地塗鴉客。沒有他們的參與,本書就少瞭局內人的見識。

  我們答應不問他們的姓名,訪談也不涉及個人隱私,後者是新聞報導和學術研究最起碼的要求。我們以電話、電子郵件或親自訪問,接觸書中直接引用的每一位塗鴉客,也看過一些工作室。絕大部分的訪問都是麵對麵,我們多少記得他們的長相。除瞭報章曾經透露過的,我們到現在仍然不知他們的本名。他們都與常人無異,走在你我身邊,不會引起太多注意。不管好壞,他們的塗鴉卻在香港留下瞭不可抹滅的痕跡。至少,我們發現瞭隱藏在香港高樓大廈之外的另一個天地。除瞭本土,香港還有全球的一麵,塗鴉不過是個縮影,融閤嚮心與離心的兩股力量。

  對塗鴉,特彆是那些缺乏原創概念與構圖想像的雜亂文字和圖案,本書或許有所保留。對塗鴉客的那份執著及熱情,不管是本土或外來的,我們不帶偏見。《塗鴉香港》算是為他們那一段年少輕狂的塗鴉歲月做個見證,也為香港保留一份文獻。年輕而無理想,個人的未來就不會有太多指望。一個全球化的都市,卻容不下多元的聲音,社會將毫無生氣。至於香港塗鴉的社會效應,曆史,會是最後的仲裁。

  不論對個人或社會,時間的巨輪都不會停滯,輾過之處,痕跡斑斑。曆史,因為是經驗的纍積,所以可以藉鏡,鑑往知來。記錄,由於是知識的保留,因而可以復製,代代相傳。史,所以端人正事,道理在此。歲月更迭,《塗鴉香港》也許可以讓後人迴顧前人在公共空間裏所留下的點滴,以及引起的社會問題。

  我們相當清楚,本書很容易被讀者,包括現在和未來的塗鴉客,詮釋為替公共空間或公共領域裏齣現的塗鴉現象,提供一個閤理化的理論及操作基礎。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卻是話語分析不可避免的解讀之一。塗鴉的空間有太多可以著墨的地方,更何況個人、社會和國傢之間的互動原本很難有個斷語。我們無意在個人能動性和社會結構之間,就塗鴉的功過或對錯,遽下斷語。塗鴉香港,便是我們的立場。

  塗鴉,除瞭具體文字和圖案的安排,還在於抽象概念的呈現。瞭解塗鴉的關鍵,不能隻專注有形的圖文,更在於圖文之外的無形框架。《塗鴉香港》不是香港塗鴉,很多人不免見山是「山」,我們見的卻是「風景」。見山不是山,這是我們穿過大街小巷後的一點體驗和心得。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佔領中環」:社會運動的塗鴉效應
 
對許多不留意的人來說,香港公共空間的塗鴉隻是一種礙眼的街頭亂象,不管是文字或圖像,除瞭一些奇形怪狀的綫條和粗俗的圖案,都難以理解,而且毫無價值可言。或許,這是塗鴉的唯一意義。
 
塗鴉客卻有不同的想法,他們以第三隻眼看周遭環境,麵對一片開放的空間,見人所未見。塗鴉,在他們看來,「不是塗汙」(DEVIL,2012 年 1 月 5 日通訊訪問)。由字眼看,這種見解並非全無道理,塗鴉兩字的確不等於塗汙,盡管港人心中早有「『塗鴉等同塗汙,惡意破壞』的負麵印象」(《頭條日報》,2015 年 3 月 7 日,頁 28)。從內涵來說,也有點根據,塗鴉是在非法的地方書寫文字,不是塗抹汙點,而是以添加的文字毀壞舊有空間的原貌,多少算得上是 Schumpeter(1942)所說的創造性破壞。
 
美國紐約街頭藝術傢 Michael De Feo 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街頭藝術傢和塗鴉藝術傢都用不同的方法在街道上創造藝術(《南華早報》,2010年6月20日,藝術版,頁10)。兩者的焦點在於文字和圖案的差彆使用,塗鴉通常以文字為主。因為文字存在於特定的空間或載具,塗鴉因此是一種不連續的傳播模式;透過塗鴉,人們不必依賴麵對麵的互動,或者知悉作者的身份,也可以進行間接的視覺對話(Klingman & Shalev, 2001)。間接,是由於文本的製造者和接收者很少會同時齣現在相同地點。
 
更堂皇一點,對那些兼具某種使命的塗鴉客看來,塗鴉是一種源自草根的自發性動作和聲音,發抒於內心的一種對抗國傢強權或機器壓迫的自然反應,也就是意識形態的抗衡(Lachmann, 1988)。例如,針對 2011 年 3 月日本福島核能電廠受到地震和海嘯影響的災難,塗鴉客 281_Anti Nuke 於 2013 年開始在東京街頭上大肆張貼反核的圖案貼紙,決意以塗鴉引起對「巨大公共汙染災難」的注意(《南華早報》,2013 年 11月 30 日,頁 A9)。個人與國傢機器對抗,就像大衛與巨人的戰鬥,還有什麼比在街頭路麵或牆壁上書寫抗議文字或畫上一幅敏感的圖案,更能引起行人的注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 (第二版)》這本書。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街頭塗鴉這一看似邊緣的藝術形式,與香港這座城市的政治生態和全球化進程緊密聯係起來。我之前對塗鴉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街頭破壞或者個人風格展示的層麵,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塗鴉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功能和政治含義。它詳細分析瞭塗鴉如何成為一種非官方的敘事方式,如何反映和迴應社會中的不滿、焦慮以及對未來的期盼。特彆是關於塗鴉與公共空間的關係,書中探討瞭藝術傢如何在公共領域中進行創作,以及這種創作如何挑戰瞭既有的公共空間定義和管理方式。這讓我聯想到生活中遇到的許多類似的“視覺衝突”,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理論框架來理解它們。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城市、關於權力、關於個體如何在社會結構中尋找錶達途徑的書。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塗鴉作品的細緻分析,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時代印記。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豐富,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引發瞭深刻的思考,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评分

這本《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 (第二版)》讀起來真的很有意思。我一直對香港的街頭文化和藝術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牆壁上留下的印記,總覺得它們背後藏著很多故事。這本書就好像一個導遊,帶我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這座城市。它不僅僅是關於塗鴉本身,更是將塗鴉放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和政治語境下去解讀。我特彆喜歡它探討塗鴉如何成為一種錶達不滿、挑戰權威,甚至是連接不同社群的媒介。讀完之後,我再走在香港街頭,看到那些塗鴉,就會覺得它們不再是簡單的“亂畫”,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宣言,是城市脈搏的跳動。書中對塗鴉與公共空間的關係的分析也讓我深受啓發,思考瞭個人錶達與公共領域之間的界限,以及塗鴉藝術傢如何在這些界限中遊走,發齣自己的聲音。雖然我沒有親身去尋找書裏提到的每一個塗鴉點,但通過文字和大量的圖片,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種鮮活的藝術氣息和背後的深層含義。這本書的語言流暢,不落俗套,即使是探討比較嚴肅的社會政治議題,也顯得引人入勝,不會讓人感到枯燥。它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理解,從錶麵的繁華,深入到瞭它更深層次的肌理和靈魂。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 (第二版)》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以為就是一本普通的介紹香港塗鴉的圖冊。但齣乎意料的是,它提供瞭一個極其深刻的分析框架。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瞭各種塗鴉作品,而是巧妙地將這些視覺符號置於全球化浪潮和香港本土政治變遷的宏大敘事中。我尤其驚訝於書中對塗鴉作為一種“抵抗性實踐”的論述,它如何挑戰既定的權力結構,如何為被邊緣化的聲音提供發聲的平颱。這種解讀方式,讓原本看似隨意的街頭藝術,瞬間充滿瞭力量和意義。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和特定的社會環境下,塗鴉會成為一種如此重要的錶達方式?書中對“公共空間”的界定也相當有意思,它不再僅僅是物理上的街道或牆壁,而是被塗鴉藝術所“占領”和“重塑”的意義場域。這種概念的拓展,讓我對城市中的各種視覺錶達有瞭新的認識。這本書的學術性很強,但語言卻並不晦澀,即使是像我這樣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比較輕鬆地理解其中的核心觀點。它不僅是對香港塗鴉文化的一次梳理,更是一次關於藝術、政治與社會互動的深刻反思,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復雜性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 (第二版)》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瞭很多驚喜。我一直對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充滿好奇,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理解香港街頭藝術和其背後文化的新視角。我特彆著迷於作者如何將塗鴉描繪成一種“發言”,一種在沉默的牆壁上爆發齣的呐喊。書裏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塗鴉不僅僅是色彩和圖案的堆砌,更是香港社會變遷、民眾情緒以及政治訴求的直觀反映。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塗鴉如何與“公共空間”發生碰撞和對話的論述所吸引。它提齣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塗鴉藝術傢如何在既有的城市空間中,通過他們的創作來“重新定義”和“占領”這些空間,使其成為承載更多意義和情感的場所。這種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我所生活的城市,也讓我對公共藝術的潛在力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也觸及瞭全球化對香港塗鴉文化的影響,這部分內容也讓我看到瞭這個在地藝術形式如何與更廣闊的世界連接。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即使是不熟悉塗鴉藝術的讀者,也能被其中豐富的細節和深刻的洞見所吸引。它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以及城市中的視覺語言,有瞭前所未有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塗鴉香港:公共空間、政治與全球化 (第二版)》的解讀角度非常獨特,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原本對塗鴉的理解比較片麵,覺得它們更多是一種個人錶達或者視覺的裝飾。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塗鴉背後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和政治能量。作者通過對香港不同時期塗鴉作品的深入剖析,展現瞭它們如何成為一種記錄社會變遷、錶達民眾情緒,甚至參與政治討論的重要媒介。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公共空間”的討論,它不僅僅是物理的街區,更是被塗鴉藝術傢通過他們的作品所“激活”和“賦權”的意義場域。這種理解方式讓我對城市中的視覺符號有瞭全新的認識,思考瞭藝術如何介入和塑造我們對公共空間的感知。書中還探討瞭全球化對香港塗鴉文化的影響,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一個在地藝術形式如何與全球潮流相互作用,既保留瞭本土特色,又吸收瞭外來元素。這本書的論述非常紮實,但語言卻並不枯燥,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讀完之後,我再看到香港街頭那些色彩斑斕的塗鴉,就會有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仿佛能夠聽到它們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