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994年於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及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獲得教育部優秀教師獎、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等多項獎勵。出版有《神話與神話學》、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第一作者)、《女媧的神話與信仰》、《現代口承神話的民族誌研究——以四個漢族社區為個案》(第一作者)等多部專著。主要研究領域為神話學、民俗學基礎理論、田野作業與民族誌。
在大多數研究者看來,作為人類口頭藝術(spoken art)的諸文類之一,神話通常具有這樣的一些特點:它是有關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聖動物及其活動的敘事(narrative),通過敘述一個或者一系列有關創造時刻(the moment of creation)以及這一時刻之前的故事,神話解釋著宇宙、人類(包括神祇與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現時世間秩序的最初奠定。在神話中,深深地鐫刻著它所賴以產生和傳承的人類群體的思維、情感和社會生活的烙印,所以,神話為瞭解人類的精神、思維、智慧以及社會發展的歷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窗口。
人類學取向的神話研究為糾正這一偏向做出了最為卓越的貢獻。日本著名神話學家大林太良曾經指出人類學(他稱做「民族學」)在神話研究上的一大優勢就是能夠研究活著的神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K. Malinovski, 1884-1942)曾經不無驕傲地談到人類學的研究在神話學領域「獨占」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