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

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東方美人
  • 北埔
  • 颱灣茶
  • 茶文化
  • 品茗
  • 慢活
  • 生活美學
  • 文學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北埔事茶人古武南老師最新作品
啜飲一口東方美人,喚起唇齒的記憶

  常常把製茶人之前賣給我們的好茶,
  經放一段時日後重新讓他們再嘗一遍,
  看他是否記得住當時的茶味,
  發現再厲害的製茶人,也有忘記自己茶味的時候,
  因為時間會改變茶,會改變人,也會改變人與茶的價值。

  茶是文化,是藝術,是味蕾的記憶;
  傢是眷戀,是傳承,是畢生的記憶!

  你是否記得啜飲一口好茶時,那種唇齒留香的餘韻?
  你是否記得想起傢鄉時,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
  一口好茶,一刻記憶。一種生活,一種文化。
  用東方美人茶,憶起北埔的美,和難以忘懷的好味道!
  以及近鄉情怯的遊子心情。

  膨風茶,就是白毫烏龍茶,也就是習稱的東方美人茶。
  藉以通過一種茶、一本書,認識一個地方,理解一個行業,
  體會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

  本書以事茶人、文史工作者古武南為敘事者,以職人之眼,帶領讀者看見一個颱灣客傢鄉鎮,看見一個傳統産業,看見一個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書中加入大量圖片,除北埔的茶園風光、製茶過程之外,更有多張烹茶、品茶、玩茶、賞茶、藏茶的照片,藉由文字與圖片的編織,營造生活禪的閱讀氛圍。

  本書可以作為供給都市讀者的生活提案。

  颱灣烏龍名貫天下,在眾多烏龍茶中,以白毫烏龍最著名。

  早期颱灣北埔盛産的白毫烏龍,行銷世界多國,1950年代後期颱灣茶葉開始往內銷發展。1960年代後,茶商為瞭行銷,特彆以美化商品的概念,將白毫烏龍又取瞭一個新名稱,叫作東方美人茶。

  著煙過的白毫烏龍茶,沖泡後散發齣獨特的鮮花、熟果、高級氣蜜香,是北埔特産的白毫烏龍所獨有。日本古美術收藏傢曾說:這是她這輩子感受過最完美的香味。

關鍵特色

  ★本書以事茶人、文史工作者古武南為敘事者,以職人之眼,帶領讀者看見一個颱灣客傢鄉、一個傳統産業、一個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書中以大量圖片呈現,除北埔茶園風光、製茶過程外,更有多張烹茶、品茶、玩茶、賞茶、藏茶的照片,藉由文字與圖片的編織,營造生活禪的閱讀氛圍。

名人推薦

  李曙韻  北京茶傢十職 人澹如菊創辦人
  小  蟲  華人音樂教父
  張安佐  實踐大學企業管理係所兼任副教授 前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彭溫雅  溫亞中西醫聯閤診所院長
  廖榮鑫  漢翔航空公司董事長
  蔡榮光  新竹縣文化局局長
 
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 一盞穿越時光的清香,一場關於土地與人情的深刻對話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茶種的百科全書,亦非描繪颱灣北部山城風光的旅遊指南。它是一部以“忘茶味”為題,深入挖掘颱灣新竹縣北埔地區豐富人文底蘊與自然生態的非虛構敘事作品。我們將視角聚焦於一片被茶樹溫柔覆蓋的土地,講述那些在茶香中沉澱下來的故事、記憶和生活哲學。 第一章:石闆路上的人聲與風聲 本書的開端,將讀者帶入北埔古老的街區。這不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對現存老建築、傳統生活習俗的細緻觀察,勾勒齣一幅生動的客傢生活畫捲。北埔,作為客傢人在颱灣早期拓墾的重要據點,其文化基因中蘊含著堅韌、內斂與對土地的深厚情感。 我們訪談瞭數位在北埔世代居住的老居民,他們或許不再親自采茶製茶,但他們的記憶中,茶園的氣味與勞作的場景,構成瞭他們童年最鮮明的底色。老一輩人的口述,如同從舊木櫃中翻齣的泛黃照片,講述著早年物資匱乏時,茶樹如何成為支撐傢庭經濟的重要支柱。 書中細緻描摹瞭北埔特有的“竹塹社”文化對客傢聚落的影響,探究不同族群在同一片土地上如何共存、交流,以及這些曆史的紋理如何無形地滲透到當地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之中。例如,某些獨特的祭祀方式,或者對於鄰裏關係的重視程度,都與這片土地的早期開發史息息相關。 第二章:泥土深處的低語:關於氣候與風土的沉思 “忘茶味”,顧名思義,指嚮的不僅僅是茶湯入口的瞬間滋味,更是一種超越味覺感官的體驗——那些被時間磨平、被環境塑造,最終融入血液的“味道”。 本章將焦點轉嚮北埔獨特的地理環境。不同於颱灣其他知名的茶區,北埔的地形、土壤酸堿度,以及季節性的季風影響,共同造就瞭此地特有的“風土條件”。我們邀請瞭本土的農業專傢,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解析這些看似抽象的自然元素,如何轉化為茶樹生長的微妙密碼。 書中記錄瞭數個不同海拔、不同朝嚮茶園的實地考察過程。我們追蹤瞭一整年的氣候變化對茶樹生長的細微影響:春日早晨的薄霧如何鎖住茶葉的嫩度,午後強烈的陽光如何激發植物體內的化閤物,以及夏季驟雨對土壤的衝刷與滋養。這不是枯燥的科學論述,而是將科學觀察融入到對自然的敬畏之中。 特彆探討瞭人類的介入——傳統耕作方式與現代農業技術的碰撞與融閤。那些堅持不使用化學肥料的茶農,他們如何與土地進行一場持續的對話,如何通過修剪、輪作等古老智慧,來維持生態係統的平衡。 第三章:製茶人的手與心:工藝的傳承與變異 製茶,是人與自然閤力完成的一場化學與物理的舞蹈。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深入到茶廠的內部,聚焦於那些世代相傳的製茶工藝。 我們記錄瞭製茶師傅們在關鍵時刻的決策瞬間:萎凋過程中,火候的掌控,翻動次數的拿捏,揉撚的力度與時間。這些技藝往往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通過細緻的訪談和現場記錄,我們試圖捕捉到那種需要時間沉澱纔能掌握的“火候哲學”。 書中描繪瞭茶師們對待不完美茶葉的態度。有時,麵對一批因天氣原因未能達到最佳狀態的茶葉,製茶師傅們會如何根據其特性,選擇不同的加工路徑,以求達到“不枉此茶”的境界。這其中體現的,是一種對原材料的尊重,以及在有限條件下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 此外,本章也探討瞭新一代製茶師的探索。他們如何在新思維的驅動下,對傳統工藝進行微調,試圖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同時,探索更廣闊的市場與風味錶達。這種傳承中的“變異”,是地方文化保持活力的關鍵。 第四章:茶席之外的風景:人情的交織與地域的印記 “忘茶味”的最終含義,或許在於茶本身已經融入到生活的骨骼之中,成為一種情感的載體。 本章跳脫齣茶園與茶廠,將視野投嚮北埔的日常生活場景。茶不再僅僅是飲品,它齣現在婚喪嫁娶、節慶儀式乃至日常的待客之道中。我們記錄瞭茶農傢庭如何利用自傢的茶作為社交貨幣,如何通過分享一壺自製的好茶,來維係和加深鄰裏之間的信任。 書中穿插瞭關於北埔地區獨特公共生活場景的描寫,例如地方戲麯的演齣、傳統市集的喧囂。在這些熱鬧的場景中,茶的角色是寜靜而穩定的背景音。 最後,本書試圖迴答一個更宏大的問題: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像北埔這樣的小型地方經濟體,如何通過對自身獨特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尊重,找到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忘茶味”不是遺忘,而是一種將外在的喧囂沉澱下來,最終迴歸到土地本源的平靜狀態。這片土地的故事,如同陳年的老茶,需要時間去細品,纔能領略其深厚的底蘊與迴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古武南


  1965年生於新竹北埔,為當地知名文史工作者。
  1994 迴傢鄉北埔投入保護本土文化資産工作,成立北埔工作室。
  2005 茶道美學源習於颱北「人澹如菊茶書院」李曙韻事茶師。
  2009 國立故宮博物院—茶室展演空間設計師兼茶藝示範講師。
  2010 國傢音樂廳兩廳院《元宵新春》茶會事茶人。
  2011 國際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代錶颱北當代美術館事茶人。
  2012 颱灣商務印書館《茶21席》編者,該著作颱港澳兩岸三地最暢銷茶文化專書。

攝影  古皓承(古蜜)

  就讀國立關西高中園藝科,喜歡流行音樂與時尚街拍。
 

圖書目錄

自序
 
Part1 茶是大自然的産物
1.齣生:東方美人的身世
2.四季:美人之春夏鞦鼕
3.香氣:美人之天生氣質
4.地形:美人之居住地
5.收成:美人之採收
6.製作:美人之加乘
 
Part2 茶是傢鄉的記憶
1.淵源:與傳統、與傢人
2.茶攪子:好茶遇伯樂
3.相遇:與白毫美人之緣
4.智慧:北埔老茶與其他
5.傳承:老白毫烏龍
6.同好:茶與友情
 
Part3茶是藝術的錶徵
1.茶博館:留住香氣
2.水井茶堂:圓個茶樓夢
3.茶工廠:生産希望
4.好茶具:好茶是主角
5.冰鎮美人:各種形式的美好
6.保存:好茶須體貼收藏
 

圖書序言

自序

  坊間論述有關膨風茶、東方美人茶或白毫烏龍茶的書籍很多,這裏就不再探討,本書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跟製茶人習作茶、喝茶見習為主軸;換言之,也可以說這是一本在茶樹4下完成的心得報告。個人曾經撰述過三本有關茶事的書籍,第一本由新竹縣文化局齣版《新竹縣文化文獻》第二十七期,這本書專門介紹新竹好茶;後來又編著另一本《茶二十一席》,在無心插柳的情況下,料想不到這本《茶二十一席》竟成為一本暢銷的茶文化叢書,後來齣版社將《茶二十一席》授權齣版簡體版,並在中國大陸發行,最近一次到北京,發現《茶二十一席》,已經發行到瞭精裝本的階段,索性買一本迴傢當紀念,感到很不可思議。 雖然我們一直深居在北埔的陋巷裏,每每遇見看過《茶二十一席》的讀者,無論從兩岸三地,特地跑到北埔水井茶堂登門指教討論,常常讓人感到激動也很感動。

  我在二○○八年曾經自己撰寫過一本書—《北埔民、居》,此書共八萬多字,從二○○三年寫到二○○八年纔完成,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這本書讓我得到畢生最大的榮譽,第一屆國傢齣版品佳作奬。

  會想要選寫以北埔做主題的茶書,最主要的有二個原因:第一在人澹如菊茶書院習茶,從入學開始老師給我的茶作業就是,要我把傢鄉的茶事弄清楚比較重要,這句話讓我整整投入瞭十年的功夫。其二身為北埔人文茶莊的一分子,自知消耗北埔太多有形無形的文化資源;人當要飲水思源,﹁吃果子拜樹頭﹂,生為茶傢的後代,更應該將所學所知迴饋於無怨無悔供給我們養分的茶山、茶樹、茶葉、和認真的製茶傢。

  二○○五年有幸在好友輾轉介紹中,找到颱北市永康街的「人澹如菊」茶書院,在因緣聚會中,讓我有機緣師事曙韻茶學老師,從此習茶之事,儼然成瞭每個禮拜來往颱北跟北埔之間的一條新茶路。

  習茶期間,我從一個以賣茶圖利自己的小茶販子,一腳踏進茶書院,在茶書院體驗到瞭茶事,和事茶人的大韆世界。尤其曙韻老師嚴謹深儀的教學內容,讓人身處在曆史建築中,不難感受到人澹如菊茶席獨有特殊的意境,寜靜中蘊涵著深厚茶道美學的力量,引人對茶事産生瞭無窮盡的奇想。索性將多年所學復製到北埔客傢山城的老聚落,期許這樣的發想,能夠讓人文茶莊的茶道美學添加些許養分。

  帶著感恩、懷念、迴憶的心情,開始撰寫習茶十年的心得,起筆當下茶事曆曆盡在眼前,赫然發覺能夠來颱北茶書院上課,是件多麼幸福的事。當然幸福不隻是生命中唯一最美好的成就,如果能夠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時而擁抱到片刻的幸福感,何嘗不是件值得珍愛的事。

  我們常常說﹁福報,福報﹂,具體的說,福應該是我們得到的,報應該是報恩與迴饋。最近發現對茶瞭解越深,越感覺到虧欠的事物越多,虧欠父母的栽培,虧欠老師的教導,虧欠習茶之道一路走來相隨相伴的茶旅同學,虧欠更多的應該是跟我買茶、提供給我生活資糧與精神支柱的顧客。雖然目前在下的智慧還無法像六祖惠能,

  已達菩提本無樹的境界,也隻能仿效神秀,照顧自己的菩提心,利用寫作好書的想法,迴報大地、茶山、茶友給予在下的恩澤。

  自從老師去瞭北京之後,以前在茶書院一同上課的學長學姊,大部分都和我一樣,迴到自己的事業工作各奔前程,當然也有自立門戶、開班收徒走教學路綫,推廣茶文化的。

  有人問老師說:中國、日本、韓國、颱灣的茶,它們中間的差異性在哪裏?

  我記得老師曾經跟我們分享說,日本人重視的是茶道;韓國人比較強調他們的茶禮,就是喝茶的禮節;中國當然自許保存幾韆年留傳下來的茶技和茶藝;颱灣擁有的則是最精采的茶文化。

  文化這名字聽來很抽象,其實我們可以把文化更具體化一點。對我個人而言,文化就是生活過程中留下的美好印記。茶在北埔和我的生活畫上等號,茶文化也隻不過是生活上的一部分。

  受習茶文化薰陶後,往往讓自己從傲慢自大,開始慢慢走嚮謙卑。

  「我不許將自己升級到茶人的境界,我知道自己還未修行到擁有道貌岸然的清高風古;心中還隱藏著很多臥虎藏龍,隨時會齣現在錶麵看來平靜的生活裏。」

  我很慶幸在習茶過程中能夠檢視自己原來的身分,在還沒有接觸茶界之前,曾經是一個在北埔默默記錄文化的工作人,在友人鼓勵下,我從文化界跨越到茶界,兜瞭一圈好不容易纔清醒地又迴來北埔,發現自己從事的文化工作,隻不過多瞭一個茶字。

  在北埔平靜平淡的環境裏,跟自己想要履行的一字學生活,慢慢地好像有瞭點頭緒。住在一個地方,做一件事,理解一種茶,寫一本書,開一間店,愛一個人,組織一個傢,過一輩子。後來發現欲想執行這種人生的大誌嚮、一字學生活,在北埔好像是一種常態,人人都是這樣過生活。

  想想一座茶山,一個人一輩子,能做齣多少好茶,又能賣多少好茶。

  有很多人形容在下,是一個孤僻的茶攪子,不是一個標準的茶人,不管彆人如何看待我,而我始終秉持著對茶的愛戀,事茶對我來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好茶不容易收藏,好茶失去瞭,想要再擁有是不可能的,能夠快樂地過一天,喝一杯好茶,就是賺到一天。這也是我學茶後,願意選擇做一個簡單記錄茶的生活工作者,最主要的原故瞭。

  我很羨慕老師在京都高颱寺講的自我簡介:我來自颱灣是一個「為茶文化工作的工作者」。雖然我目前還做不到,但我已經把這句話,當作往後生活理念和實踐的目標。

  老師去北京初期,要我走齣北埔、走齣自我;老師今天在「茶傢十職」當下邀請我們全傢,到北京或未來到蘇州去發展事業,我默默不語地看著老師,後來迴答:「老師,我離開北埔,誰來關懷古蹟,誰來打掃北埔老聚落,同學來北埔誰來接待。」

  老師:「說的好。」

  老師去北京前告訴我,古先生你可以穿迴你原來的衣服,那纔是能夠代錶真正的自己,為瞭茶,為瞭生活,為瞭自己我開始往原來的方嚮齣發。

  第一次參加北京茶傢十職茶會,我沒有穿茶服,我穿黑色襯衫和黑色的休閑褲,在這場茶會裏,我迴到十年前,重新拾迴睽彆已久的麥剋風,當來賓發錶感言。茶席開始前老師引薦我們,認識偏遠地區學校的校長,校長是一位密宗的仁波切,為瞭答謝我們,提供珍貴的老白毫烏龍義賣,所得款項全額捐齣,茶會前特彆送給我珍貴的西藏唐卡,我們全傢人與師父閤照時,內心頗有佛光普照法喜充滿之感。

  這場髦牛奶酪遇上白毫烏龍的慈善茶會,延續瞭老師在香格裏拉世紀茶會中提到的,茶會不分宗教,甚至一場完美的茶會,應該要有超越宗教的理念,即然茶會不分宗教,行善更不應該分兩岸。這是我們頭一次參加慈善茶會,因緣殊勝,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機會,參加如同今天這場彆具意義的茶會。

  當氂牛奶酪碰上白毫烏龍茶會圓滿後,我問古蜜:這趟北京茶傢十職之行,有沒有特彆的感受,古蜜迴答我:對於老師我除瞭敬佩之外還是敬佩。我再問古蜜為什麼隻有敬佩,他迴答我,做一件事做到讓人感受到無可言喻,是所有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就會讓人感到敬佩。顯然古蜜長大瞭。

  這次我們全傢一同來北京,最主要除瞭旅遊之外,讓小孩有機會體驗,認識曆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當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來看老師。自從古蜜上瞭國中之後,我們就很少全傢一起跟老師見麵。每次造訪北京,我們都住在華人音樂教父小蟲老師傢。古蜜齣生那年我們跟小蟲老師結識,古二這個小名也是小蟲老師幫他取的;小蟲老師我們稱他為董事長,董事長與老師都是我們全傢人的恩人和貴人。住在董事長傢的十天裏,其中八天都受到北京同學熱情的招待與款待,心中的溫暖和感動,除非是置身其中,不然是很難體會與想像的。我們一大早就被同學接走,迴到董事長傢通常已經深夜,收到的禮物更不用說,多到有些隻能留在北京,沒有辦法帶迴北埔。

  珍梅偷偷地把今年最好的金尖白毫紅茶保留最後一泡,拿來北京送給老師。老師照舊用最好的器物,用好茶招待我們,今天請齣的茶器,是三聯生活周刊封麵的茶壺和茶盅。老師為瞭我們口中歌頌的紅茶,居然請齣自己最愛的收藏品,現場執壺跟同學們共享,這就是十年來跟老師習茶,隨時都享受得到的大器與無私。這把名傢壺的水容量很大,我們帶來的茶葉很少,老師隻取齣一半茶葉,用高溫注水的方式沖茶,也許有瞭名傢茶器的加持,齣湯後的茶感,驚動瞭在場每位同學,快要一年沒有喝到老師親自執壺的好茶,當下的茶湯讓我學到喝茶,第三愛茶,第二惜茶,第一茶的心情水知道,茶和水與壺的心情,也隻有老師纔能理解。

  離開北京前我問老師對茶文化瘋狂流行後,未來茶的趨勢會齣現怎樣的局麵和態勢,老師迴答:「每件事物發生到最極緻的狀態、它將會迴歸到原點,也就是最初衷的地方,茶亦然如此,大傢最後都會迴到自己的小團體,迴到傢庭的氛圍,也就是說迴到自己的來時路。」

  啊!我以為已經迴到傢瞭,原來還是往前走。

  在北埔的生活我一嚮都很自我放任,沒有規律與固定的工作。留在北京的最後一天,龍龍、姊姊、姊夫、還有小杜,他們是董事長在北京的傢人,他們待我們全傢如己,今天特彆招待我們去承德。從承德迴北京的路上,我偷偷聽到古二跟媽媽報告:「我以為爸爸隻會在北埔寫書、解說、賣茶與吃喝玩樂,沒想到他在北京也很有辦法,其實他也有偉大的地方。」古二還小看不齣來,其實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拜董事長與老師所賜。

  住在北埔小山城,生活很規律六點一刻與孩子一同起床,有時開車、有時騎車、有時是用目送孩子上學,然後做一個半鍾頭暖身瑜珈,漫步秀巒山一小時,再轉到水堂開門發想,經過慈天宮禮佛三拜,提醒自己盡量莫忘初衷,走過薑阿新老宅第,來到水井巷,清晨的涼風徐徐吹來,心中的感覺是如此的舒適和清淨,水井、天井、小花樹、無人的空間,在這個時候常常跟自己相遇,享受著生命最完美的時光。

  有人說寫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認為寫作不隻是一種修行,它應該是一種探索自我靈魂的享受,人投生到這個世界,應該常常跟自己相遇,唯有在自我探索中,我們纔能夠理解自己到底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所以常把寫作,當作是在記錄生活的創作,創作讓我知道自己對茶瞭解瞭多少,對茶誤解瞭多少。

  如果覺得這本書不錯,是因為結閤瞭眾多的善因緣,跟茶與老師有最大的關聯,如果讀瞭這本書,覺得不夠精彩,這是我自己對茶文化的見地不足,代錶的是個人的茶後感不佳。

  今天是教師節,除瞭帶領全傢祝福老師教師節愉快之外,順便要跟老師報告:我發現有同學拷貝在下的專有茶偈,身為人澹茶人「一日茶書院,時時茶書院」。這句話是我最先說的,但是歡迎所有「三北」茶人(北京、北埔、颱北)的同學共同擁有。夜深人靜之時,感恩的心悠然而生,為錶達老師這十年來對北埔茶事的關照和學生的抬愛,願將追隨老師習茶這十年來的心得,寫成這本筆記簿,祝全天下所有教師佳節愉快。

  疼惜

  客傢人在生活裏很落實疼惜的概念,也許跟我們生活的環境有關,我們始終客居他鄉而以為傢,必須在有限的物質生活條件下,將資源發揮到極緻是一種美德,故養成瞭惜人、惜情、惜物、惜茶的美德。

  感謝大傢再度支持,最要感激曙韻老師以及颱北人澹如菊茶書院同學,以及茶界曾經與我相遇的諸多茶伴侶、茶客人,還有每個夜晚發微信的北京晚香同學,颱灣臉書好友,讓我在寫作的時候,能夠一邊打字一邊欣賞,大傢留在電話裏的文章和圖像,在孤單的夜裏,從來不會感覺到寂寞。常常想到《我的傢庭真可愛》這首歌裏麵的歌詞:

  ﹁我的傢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姊妹兄弟很和氣,父母親都慈祥,雖然沒有後花園,春蘭鞦桂常飄香,雖然沒有大廳堂,鼕天溫暖夏天涼,可愛的傢庭喲,我不能離開你,你的恩惠比天長。﹂平實的幸福最難得、最真實、最可貴,就如同與古氏寶記製茶所的傢人,還有母親喝茶一樣快樂。

  最要承濛感謝的是我自己的傢人,妻子珍梅,大兒子古蜜,小兒子古二,如果沒有他們的容忍,鼓勵,加持,本書是無法完成的。

  答謝

  我自己不是茶商,不是茶農,也不是製茶傢,更談不上是一個標準的茶人,撰寫本書純粹是為瞭想把生活在北埔的美好茶事,拿來跟大傢一同分享。加上自己不是科班從事茶業的專傢,書中難免會諸多錯誤與遺漏不足的地方,期盼看過本書的先進和後輩,未來能夠將書中的缺失加以修飾及補足。

  感謝春夏鞦鼕一年四季,不厭其煩在山上指導我完成本書的多位恩人與製茶傢們,把製茶的妙法無私地給予我教導,基於尊重及保護,在這裏除瞭自己傢人之外,就不做個人影像的登錄解讀和介紹、同時也不做特定茶山茶園的標記,不周圓之處,恭請十方讀者見諒海涵。

  特彆感謝「北埔洋樓薑阿新傢族」、薑蒂玉幫本書潤稿校對。

圖書試讀

Part1 茶是大自然的産物
 
見過諸佛菩薩的人都說,菩薩眉間常放白豪光,心想喝多瞭白毫烏龍,自己的眉宇間,是不是也會齣現一道白色的豪光。
 
齣生:東方美人的身世
 
白毫烏龍茶,又稱福爾摩沙烏龍茶、颱灣高級烏龍茶、膨風茶,以及東方美人茶;也有人稱它為香檳烏龍茶、五色茶,北埔人統稱它為夏茶。
 
膨風茶又名東方美人茶
 
早期颱灣北埔盛産的白毫烏龍,曾經被稱為颱灣高級烏龍茶、福爾摩沙烏茶、番莊烏龍,行銷世界多國。白毫烏龍茶在産地我們習慣稱它為膨風茶,「膨風」一詞是颱灣的俚語,有吹牛與誇張之意,據說一九三○年代中期,北埔有一茶農將自傢製成的茶葉,拿去參加颱北舉辦的茶業博覽會評比,結果成績斐然,在眾人不看好的情況下首創佳績,茶農立刻以高價售齣該茶,茶農迴鄉後將賽茶的佳績四處炫耀散播,聽過消息的鄉親均以半信半疑的態度,調侃茶農並將高價賣齣的茶取名膨風茶,自此白毫烏龍又多一個北埔膨風茶的名號延傳至今。有人問東方美人茶跟福壽茶,是不是同一支茶?我在北埔聽過很多關於東方美人茶的名稱彆號等等,就是沒有人稱北埔白毫烏龍叫福壽茶。
 
一九五○年代後期颱灣茶葉開始滯銷,各大産茶區開始往內銷發展。原名的白毫烏龍茶一九六○後,茶商為瞭行銷當時的膨風茶,特彆以美化商品的概念,將白毫烏龍又取瞭一個新的名稱,叫作東方美人茶、香檳烏龍茶,以及五色茶開始供給內需的市場,颱灣茶也從量産的産業,逐步走嚮生活與文化的麵嚮。  
 
北埔是白毫烏龍的原産地
 
颱灣北埔客傢莊,是生長特級白毫烏龍茶的原産地。這裏的茶園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種植,百分之九十都是以青心大沒茶樹為主,目前還保留少部分,擁有百年曆史的茶園與茶樹,我們在田野調查中發覺,北埔好茶園的土質,混雜著比例很高的黃沙岩石,經訪談後得知,老一代的製茶人稱砂岩山為「石仔園山」。茶要種得好,茶園的地質跟排水很重要,承襲祖先的智慧種好茶不隻是要選擇「石仔園山」,還要要求二石一土的土壤,也就是說好茶園的地質必須具備,三分之二的岩石剩下來的三分之一纔是泥土。這麼說來北埔茶園的地質結構,與大陸福建武夷山的岩茶,在定義上是有幾分相同之處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本著作時,我的心靈彷彿被一股溫柔的力量牽引。我雖然不是茶葉專傢,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對於「東方美人」這個名字,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與驕傲。它不隻是茶,更是颱灣在國際舞颱上的一張獨特名片。書名中的「北埔」,更是讓我立刻聯想到苗栗、新竹一帶那片充滿詩意的土地,那裡的風土人情,以及孕育齣東方美人茶的獨特條件,彷彿透過書名就已經開始娓娓道來。而「忘茶味」這個詞,更是點睛之筆,它勾起瞭我對一種深層體驗的想像。我猜想,這本書或許不是單純地介紹茶葉的種類、沖泡方式,而是更深入地探討東方美人茶的「靈魂」。它可能是在描寫茶葉生長過程中,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微妙互動;可能是訴說茶農們歷經數代傳承的製茶智慧;也可能是引導讀者進入一種品茗的哲學,在茶香繚繞中,放下雜念,尋找內心的平靜。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北埔茶園的四季風光,捕捉東方美人茶那獨特的蜜香、熟果香是如何在不同的時節、不同的製作工藝下呈現齣來。同時,我也希望能透過作者的文字,更深刻地理解「忘茶味」所蘊含的意義,它是否是一種對茶葉本身味道的昇華,還是一種人與茶、人與自然之間連結的寫照?

评分

最近在書店偶然瞥見這本《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書名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人,對於「東方美人」茶 naturalmente 不陌生,它是颱灣最具代錶性的特色茶之一,那獨特的蜜香、熟果香,總是讓人迴味無窮。然而,書名中的「忘茶味」又似乎帶有一絲詩意,讓人不禁聯想,這是否是在訴說一種關於茶的體驗,一種超越單純品飲的感受?北埔這個地名,更是讓我立刻連結到新竹山區那片孕育齣優質東方美人茶的土地。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一窺東方美人茶的迷人世界,瞭解它的生長環境、製作工藝,以及它如何在北埔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綻放齣獨特的光芒。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闡述「忘茶味」這個概念,是訴說茶葉本身的味道,還是指涉一種品茶時所沉浸的心境?這本書或許不隻是一本關於茶的科普讀物,更可能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引領讀者進入颱灣茶文化的深層體驗。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書頁,與作者一同品味這屬於颱灣的「忘茶味」。

评分

這本《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在我眼中,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封來自颱灣土地的情書。我對「東方美人」茶一直有著一份特別的情感,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東方的韻味,而它的獨特風味,更是讓我在品嚐時總能感受到一份來自大自然的恩賜。書名中的「北埔」,更是讓我立刻聯想到那片充滿客傢情懷、山清水秀的土地,那是孕育齣如此絕世好茶的搖籃。而「忘茶味」這三個字,簡直是點睛之筆,它讓我聯想到一種超越味覺的體驗,一種當你沉醉於茶香與茶韻之中時,彷彿可以忘卻一切塵世煩憂的境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的生長環境,比如北埔地區獨特的氣候、土壤條件,以及這些自然因素是如何賦予茶葉與眾不同的香氣與滋味。同時,我也想瞭解,茶農們是如何運用世代相傳的智慧,在茶葉的採摘與製作過程中,達到那樣完美的平衡,讓茶葉展現齣最迷人的風貌。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能觸動人心,讓我感受到茶葉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故事,以及這份對土地的敬畏與熱愛。

评分

初見《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我的心就被這個名字深深吸引。身為一個對颱灣茶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知道「東方美人」是颱灣最具代錶性的茶品之一,而「北埔」則是這款茶的靈魂產地。然而,「忘茶味」這三個字,卻給我帶來瞭全新的想像。它是否在暗示,這款茶的滋味與香氣,是如此的迷人,以至於能讓你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沉浸在美好的品茗時光之中?我迫不及待地想從書中尋找答案。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描寫北埔地區的風土人情,包括那裡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以及這些元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齣東方美人茶獨特的風韻。我對茶葉的生長過程、採摘的時機、以及最關鍵的製茶工藝,都充滿瞭好奇。我想瞭解,究竟是什麼樣的奧秘,纔能讓茶葉在經過小綠葉蟬的「親吻」後,轉化齣那迷人的蜜香?我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圖片與詳實的文字,帶領我走進茶園,感受茶農們的辛勤付齣,體驗那一份對茶葉的熱愛與執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茶,更是關於一種生活的美學,一種對土地的熱愛。

评分

第一次看到《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本書,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北埔,這個充滿客傢風情的小鎮,蜿蜒的山路,層疊的茶園,還有那空氣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淡淡茶香。而東方美人茶,更是颱灣茶中的極品,那琥珀色的茶湯,醇厚迴甘的滋味,以及那獨特的「天然蜜香」,總是讓人一試難忘。書名中的「忘茶味」,讓我感到非常好奇。它是否意味著,東方美人茶的味道如此獨特,一旦品嚐,便會讓你沉醉其中,忘記瞭世俗的煩惱?或者,它指的是一種透過品茶所能達到的心靈境界,一種寧靜緻遠的感受?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的種植環境,例如北埔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對茶葉品質的影響。我也想知道,作者會如何描述東方美人茶的製作工藝,尤其是那被譽為「蟲咬的甘露」的特殊發酵過程。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枯燥的知識介紹,更能融入人文關懷,展現茶農們的辛勤付齣,以及這份產業背後的歷史文化。作為一個熱愛颱灣這片土地的人,我渴望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瞭解東方美人茶的奧秘,以及它在颱灣茶文化中所佔有的獨特地位。

评分

最近翻開瞭《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充滿瞭無限遐想。身為一個熱愛颱灣在地文化、也對茶葉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東方美人茶」是一個極具代錶性的存在。它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蘊含著颱灣獨特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故事。書名中的「北埔」,立刻將我的思緒拉到瞭新竹山區那片充滿詩意的土地,那裡的丘陵、雲霧、以及茶農們日復一日的辛勤耕耘,共同孕育瞭這款聞名遐邇的茶葉。而「忘茶味」這個詞,更是讓我感到十分著迷。我猜測,它並非指茶葉本身的味道平淡,而是意指東方美人茶那獨特的、複雜的、讓人沉醉的香氣與滋味,足以讓你沉浸其中,暫時忘卻世俗的煩惱。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的獨特之處,例如,作者是如何描寫它在小綠葉蟬的「親吻」下,所產生的那獨特蜜香?書中對於茶葉的生長環境、品種選擇,以及採摘和製作工藝的描寫,是否能夠引人入勝,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藉由東方美人茶,展現齣颱灣茶農的堅韌與智慧,以及茶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創新。

评分

這本《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的書名,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在地情懷與故事感。作為一個在颱灣生活瞭數十年的普通民眾,我對「東方美人茶」並不陌生,它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與高貴感,而「北埔」更是颱灣茶產業中一個重要的地標。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的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書名中的「忘茶味」,則讓我覺得非常詩意。它是否在訴說,東方美人茶的味道是如此獨特,以至於品飲者會沉醉其中,忘卻瞭時間與空間?或者,它指的是在泡茶、品茶的過程中,一種心靈的平靜與昇華?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描寫北埔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特色,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賦予東方美人茶獨特的風味。我也想知道,作者會如何闡述東方美人茶的製作工藝,特別是那些傳承已久的傳統技藝,以及茶農們在其中投入的心血與智慧。這本書,或許不隻是一本介紹茶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颱灣土地、關於人情味、關於茶文化的故事集。我希望它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東方美人茶如此特別,為什麼它能成為颱灣引以為傲的寶藏。

评分

這本《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的齣現,對我這個常年在茶園間穿梭的茶農來說,簡直是莫大的鼓舞。書名中的「北埔」和「東方美人」這兩個關鍵字,就足以讓我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和這款茶的用心。北埔,那是我熟悉的傢鄉,是我父輩祖輩辛勤耕耘的土地,也是東方美人茶最經典的產地之一。我們這裡的茶,不是隨便種植的,而是靠著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靠著那幾隻小綠葉蟬的「貢獻」,纔能成就那獨一無二的蜜香。書名裡的「忘茶味」,我認為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不是說茶葉沒味道,而是它的味道太過複雜、太過迷人,讓你一旦品嚐,就會深深沉醉其中,彷彿可以忘卻所有煩惱。我希望書中能夠真實地描寫我們茶農的生活,我們如何日復一日地在茶園裡辛勤工作,如何觀察氣候、土壤的變化,如何細心地採摘每一片茶葉。更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的製作過程,那繁複的萎凋、揉撚、發酵等步驟,每一環節都凝聚著茶農的經驗與智慧。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愛茶的人,也應該是寫給所有關心颱灣這片土地,關心颱灣傳統產業的人。我期待它能喚起更多人對東方美人茶的認識與重視,讓我們下一代也能繼續傳承這份珍貴的產業。

评分

「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書名一齣現,就彷彿在我心中激起瞭一陣漣漪。我記得小時候,大人們泡茶,那茶香就是傢裡的味道,那是最樸實、最溫暖的迴憶。北埔,這個充滿故事的地方,與東方美人茶的連結,對我而言,總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我們從小聽著各種關於茶的傳說,看著長輩們泡茶的樣子,那種儀式感,那種專注,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所以,當我看到「忘茶味」這個詞時,我不是在想說茶葉沒味道,而是在思考,這是不是在講一種更深層次的品飲體驗?或許,當你喝到一杯真正好的東方美人茶,它的味道豐富到讓你沉醉,讓你忘記瞭其他的事情,隻專注於當下的美好。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迴到那個時代,讓我重新感受那份純粹的茶香。我期待它能深入描寫北埔地區的茶文化,包括當地的歷史淵源、客傢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這些元素是如何與東方美人茶的種植和製作息息相關的。同時,我也想瞭解,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北埔的茶農們是如何堅持傳統,又是如何應對市場的挑戰。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最珍貴的寶藏。

评分

拿到《忘茶味:北埔.東方美人.茶》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於有本真正講到點子上的書瞭!」身為一個從小喝茶長大、對颱灣茶有著深厚感情的在地人,看著市麵上充斥著各種翻譯茶書,或是僅止於介紹茶葉種類的淺碟介紹,總是覺得少瞭點什麼。而這本《忘茶味》光是看書名,就感覺它觸及瞭颱灣茶最核心的靈魂。「北埔」兩個字,立馬讓我想到那片我曾多次拜訪,被譽為「東方美人茶的故鄉」的迷人山城,那裡的茶園風光、人文氣息,以及空氣中瀰漫的淡淡茶香,至今仍歷歷在目。而「東方美人」作為颱灣的驕傲,它的獨特之處,我認為絕非三言兩語能道盡。本書能夠將「北埔」與「東方美人」連結在一起,並以「忘茶味」為名,讓我充滿瞭探究的慾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東方美人茶獨特的生長條件,例如小綠葉蟬(小茶蟬)對茶葉的影響,以及茶農們如何運用傳統智慧和自然共存的理念,孕育齣如此珍貴的茶葉。更重要的是,「忘茶味」這個詞,究竟是作者對茶葉本身味道的一種藝術化描述,還是引導讀者進入一種全然沉浸、忘卻世俗喧囂的品茶境界?我猜測,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茶的知識,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