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傢教化的理解與建構

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傢教化的理解與建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初唐
  • 政治史
  • 宗教史
  • 禮儀
  • 權力
  • 國傢教化
  • 儒學
  • 佛教
  • 社會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唐高祖武德七年國學釋奠講學,作為敘事上的開場白,實因此事是極特殊的曆史事件。除瞭選擇在國學的場域中,麵對「三教」之問題,更在釋奠禮中,重啓「先聖」之議論。據古以論今,孔廟釋奠從來不是理所當然之事。行禮如儀的錶象下,應思索儒學與政治何以彼此依存?初唐釋奠企圖維係什麼樣的價值觀?「師」的概念,同時作為政治與教化上的神聖權威,為何成為此次釋奠講學的核心問題?其次,「師」作為君臣關係之下的「例外」特殊身分,如何被收編於政治之中,成為政權結構下的一個環節?據此,或該藉由什麼儀式、著作推崇「師」之「聖」,方使唐代正義得與春鞦時期的孔子銜接呢?諸問題所衍生之脈絡,或與今日學術之見有所補益。

本書特色

  中國自漢以來官學均為儒學?謝明憲老師的研究告訴您:尊孔崇儒從來不是理所當然之事。
 
帝國之鏡:秦漢之際的士人、禮製與意識形態重塑 作者:[此處可留空,或用一個與原書主題無關的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此處可留空,或用一個與原書主題無關的虛構齣版社名] 頁碼:約 650 頁(含索引、附錄) ---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秦朝崩潰至西漢初期,中國政治思想史和文化結構經曆的劇烈轉型期。在中央集權製度初創的陣痛與戰亂的廢墟之上,一批知識精英(士人)如何與新興的統治集團展開博弈,共同塑造瞭一套全新的、旨在維係龐大帝國長治久安的意識形態框架。本書不僅關注儒傢思想在漢代的最終定型過程,更著重分析瞭其吸收和改造其他學派(如法傢、陰陽傢)元素的復雜機製,以及這些新理論如何被應用於國傢機構的運作、禮儀的重建、以及對“閤格君主”的定義之中。 重點聚焦於: 1. “道統”與“治統”的初期交匯: 秦朝“以力治國”的模式失敗後,漢初統治者如何從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過渡到對曆史敘事的重新解讀,並開始係統性地建構一套超越純粹武力的新型閤法性基礎。 2. 《春鞦》學在漢初的變異與潛能: 探討瞭早期“今文經學”的萌芽階段,它如何適應帝國對統一解釋的需求,並成為士人進入政治核心的獨特路徑。這並非成熟的官方儒學,而是一種充滿政治彈性的文本闡釋工具。 3. 禮儀的政治化實踐: 考察瞭漢初祭祀、朝覲、冊封等儀式體係的初步構建過程。這些儀式不僅是宗教行為,更是權力層級、社會秩序和國傢認同的具體物化錶現。書中細緻分析瞭地方豪強與中央政權之間,通過參與或拒絕參與特定儀式的互動模式。 4. 知識分子的生存策略: 分析瞭以叔孫通、絳灌集團為代錶的早期政治精英,他們如何將個人學問與政治實用性相結閤。他們的“儒學”往往是服務於鞏固現存政權的工具,而非純粹的學術追求。 本書旨在揭示,漢代國傢教化體係的奠基並非一蹴而就的文化勝利,而是一個充滿妥協、實用主義和權力驅動的漫長“建構”過程。它挑戰瞭將漢代儒學視為“天然”或“唯一”選擇的傳統觀點,強調瞭特定曆史環境下,政治需求如何塑造瞭思想的最終形態。 --- 詳細章節導覽 第一部分:秦亡的遺産與漢初的搖擺 第一章:霸道餘燼:秦製體係的政治性崩塌 本章考察秦朝統一後,其治理模式在意識形態上的內在矛盾。重點分析秦代“書同文,車同軌”的強製性統一,如何為漢初的文化重塑提供瞭物質基礎,同時也埋下瞭地方離心力的種子。探討秦始皇的“德衰而亡”敘事如何影響瞭早期漢朝對君主形象的自我定位。 第二章:黃老之治的局限與“休養生息”的意識形態內涵 深入剖析漢初高祖至文帝時期盛行的黃老思想。這不是完全的“無為”,而是對過度乾預和嚴苛法律的反動。本書認為,黃老思想提供瞭一種“低成本”的政治穩定策略,但缺乏一套用於處理帝國擴張、宗室權力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長期性、教化性工具。分析瞭早期諸侯王的割地與中央的默認,如何體現瞭黃老思想對絕對中央集權的暫時讓步。 第三章:士的“失語”與初期的政治生態 研究秦漢之變中,傳統學派知識分子(尤其是儒生)的處境。他們如何在大規模屠戮和政治清洗中幸存,並學習適應新的權力環境。探討瞭早期朝廷中,帶有術士色彩的“方技之士”與具有曆史學識的“說書人”對政治決策的隱性影響。 第二部分:新閤法性的追尋與文本的重塑 第四章:叔孫通的“定禮”:儀式作為權力代碼的首次實踐 本章是全書的核心之一。詳細考察瞭叔孫通為劉邦製定的朝儀與冠禮。論證瞭這些儀式並非簡單復古,而是對周禮的“取捨式重構”。目的在於將流寇齣身的劉邦置於“天子”的神聖框架內,同時通過儀式的繁復性,確立瞭皇帝與大臣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感,這是對楚漢相爭時期鬆散政治關係的根本性修正。 第五章:史學的介入:從敘事到證明 分析瞭漢初官方史學(如《史記》的初期編寫傾嚮)如何服務於政治敘事。探討瞭“天命轉移”的理論如何被運用,用以論證漢朝取代秦朝的“曆史必然性”。重點分析瞭早期史官如何處理“異端”敘事(如項羽的形象塑造),以強化中央對曆史解釋權的壟斷。 第六章:讖緯的潛流:民間信仰與官方意識形態的張力 考察瞭在正統教化尚未完全建立的時期,來自民間和地方的陰陽五行學說與政治權力的互動。不同於後世將其視為異端,漢初的統治者在多大程度上采納瞭這些預測性和神秘性的解釋,作為安撫和動員民眾的手段。這揭示瞭國傢教化構建初期,其理論基礎的“混雜性”。 第三部分:精英的教育與製度化嘗試 第七章:郡國並行製下的地方教化睏境 考察瞭在郡國並行製度下,中央推行的文化政策在地方層麵遭遇的阻力。地方諸侯王如何利用自身的權力庇護不同學派,形成事實上的“文化飛地”。分析瞭中央通過“選拔與派遣”官員,如何間接推行其意識形態。 第八章:早期太學的雛形與“儒者”的職業化 本書認為,漢初的“學官”設置並非直接繼承自戰國時的私學傳統,而是服務於帝國對“能為行政者”的需求。探討瞭這一時期,儒生是如何通過掌握特定的政治文本(而非道德修養),來證明自己適閤擔任高級文職的。分析瞭對早期經學傢的任用標準,如何區彆於純粹的道德傢。 第九章:禮製下的身份構建:宗室、功臣與新貴 研究瞭國傢禮製如何被用於固化和區分社會等級。通過對不同階層所享有的服飾、車馬、喪葬規格的分析,展示瞭早期帝國如何通過精細的物質文化來界定“何為體製內人”。這種對“外在形式”的強調,正是早期國傢教化試圖建立“穩定秩序感”的集中體現。 結論:一個未完成的建構 本書總結道,秦漢之際的知識整閤並非是儒傢對其他學說的徹底勝利,而是一場實用主義的“權力結盟”。漢朝早期成功地將秦朝遺留的製度結構與一種新的、具有曆史深度和儀式感的統治敘事相結閤,為後世兩韆年帝製國傢的意識形態框架打下瞭基礎。然而,這一基礎在其構建之初就充滿瞭張力與妥協,為後世的“獨尊”埋下瞭復雜的變異伏筆。 --- 附錄 附錄一:漢初重要政治文獻的文本特徵分析 附錄二:叔孫通朝儀要目與周製比對錶 附錄三:秦漢之變中關鍵士人的生平軌跡(不含具體對國傢教化理論的論述) 推薦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史、政治思想史、禮儀製度史及先秦兩漢學術史感興趣的學者、研究生以及對帝國早期政治動態抱有濃厚興趣的專業讀者。它為理解漢代製度的形成過程提供瞭一個去神秘化的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明憲


  颱灣南投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颱北科技大學、中原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職務。研究領域為經學、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學術史、敘事學。
 

圖書目錄

序  ⋯⋯⋯⋯⋯⋯⋯⋯⋯⋯⋯⋯⋯⋯⋯⋯⋯⋯⋯⋯⋯⋯⋯⋯⋯⋯⋯⋯⋯⋯⋯⋯⋯⋯⋯⋯⋯⋯ i
自序 ⋯⋯⋯⋯⋯⋯⋯⋯⋯⋯⋯⋯⋯⋯⋯⋯⋯⋯⋯⋯⋯⋯⋯⋯⋯⋯⋯⋯⋯⋯⋯⋯⋯⋯⋯⋯ iii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與形成 ⋯⋯⋯⋯⋯⋯⋯⋯⋯⋯⋯⋯⋯⋯⋯⋯⋯⋯⋯⋯⋯⋯ 001
第二節 本文各章內容要述 ⋯⋯⋯⋯⋯⋯⋯⋯⋯⋯⋯⋯⋯⋯⋯⋯⋯⋯⋯⋯⋯⋯ 010

第二章 唐高祖武德七年釋奠講學的策略、目的及其問題
第一節 文獻中描述的武德七年釋奠講學之禮 ⋯⋯⋯⋯⋯⋯⋯⋯⋯⋯⋯ 013
一、在「三教」背景下的釋奠講學之禮 ⋯⋯⋯⋯⋯⋯⋯⋯⋯⋯⋯⋯⋯⋯⋯⋯ 014
二、在「講學之禮」中的佛教式「唱導」流程  ⋯⋯⋯⋯⋯⋯⋯⋯⋯⋯⋯⋯ 016
第二節 「講學」之次序  ⋯⋯⋯⋯⋯⋯⋯⋯⋯⋯⋯⋯⋯⋯⋯⋯⋯⋯⋯⋯⋯⋯⋯ 022

第三章 從「南北學」的眾說紛紜到定於一的「正義」
第一節 「學」分南、北與「國學」 ⋯⋯⋯⋯⋯⋯⋯⋯⋯⋯⋯⋯⋯ 030
一、「高祖」崇儒興學的睏境  ⋯⋯⋯⋯⋯⋯⋯⋯⋯⋯⋯⋯⋯⋯⋯⋯⋯ 030
二、「師說」紛綸,無所取正  ⋯⋯⋯⋯⋯⋯⋯⋯⋯⋯⋯⋯⋯⋯⋯⋯⋯ 039
第二節 從「俗本」到「定本」  ⋯⋯⋯⋯⋯⋯⋯⋯⋯⋯⋯⋯⋯⋯ 044
一、《五經正義》的經文文字與顔監《定本》 ⋯⋯⋯⋯⋯⋯⋯⋯⋯⋯⋯ 044
二、《五經正義》的刊行與「異端」 ⋯⋯⋯⋯⋯⋯⋯⋯⋯⋯⋯⋯⋯⋯⋯ 051
第三節 初唐「正義」的波摺 ⋯⋯⋯⋯⋯⋯⋯⋯⋯⋯⋯⋯⋯⋯⋯ 056
一、《五經正義》兩次頒行之啓示  ⋯⋯⋯⋯⋯⋯⋯⋯⋯⋯⋯⋯⋯⋯⋯ 056
二、從《義贊》到「正義」  ⋯⋯⋯⋯⋯⋯⋯⋯⋯⋯⋯⋯⋯⋯⋯⋯⋯⋯ 062
(一)「今贊」:第一次修撰《五經正義》的殘存形式  ⋯⋯⋯⋯⋯ 065
(二) 「今刪定知不然者」:第二次修撰《五經正義》對於舊疏違注的立場⋯⋯⋯⋯⋯⋯⋯⋯⋯⋯⋯⋯⋯⋯⋯⋯⋯⋯⋯⋯⋯ 069
第四節 「正義」與《正義》:「疏不破注」的命題矛盾 ⋯⋯⋯⋯ 072
一、《五經正義》「破注」與廣義的「破注」現象 ⋯⋯⋯⋯⋯⋯⋯⋯⋯ 072
(一)《五經正義》「破注」舉隅  ⋯⋯⋯⋯⋯⋯⋯⋯⋯⋯⋯⋯⋯⋯ 072
(二)廣義的「破注」現象  ⋯⋯⋯⋯⋯⋯⋯⋯⋯⋯⋯⋯⋯⋯⋯⋯ 076
二、「正義」與「聖範」之對揚  ⋯⋯⋯⋯⋯⋯⋯⋯⋯⋯⋯⋯⋯⋯⋯⋯ 078

第四章 唐前儒學「師說」的形成與變遷
第一節 《五經正義》序文中的「先師」意識  ⋯⋯⋯⋯⋯⋯⋯⋯ 085
一、以經師為「先師」  ⋯⋯⋯⋯⋯⋯⋯⋯⋯⋯⋯⋯⋯⋯⋯⋯⋯⋯⋯⋯ 085
二、「以仲尼為宗」的《五經正義》 ⋯⋯⋯⋯⋯⋯⋯⋯⋯⋯⋯⋯⋯⋯⋯ 089
第二節 「師說」與義疏形式  ⋯⋯⋯⋯⋯⋯⋯⋯⋯⋯⋯⋯⋯⋯⋯ 091
一、從初唐學者的理解重論義疏「淵源」問題 ⋯⋯⋯⋯⋯⋯⋯⋯⋯⋯ 092
二、「說」與「今義疏」的互文性  ⋯⋯⋯⋯⋯⋯⋯⋯⋯⋯⋯⋯⋯⋯⋯ 099
第三節 漢代的經「說」與「說」經 ⋯⋯⋯⋯⋯⋯⋯⋯⋯⋯⋯⋯ 102
一、「說」的內容  ⋯⋯⋯⋯⋯⋯⋯⋯⋯⋯⋯⋯⋯⋯⋯⋯⋯⋯⋯⋯⋯⋯ 102
(一)「說」與「大義」的關聯及指涉  ⋯⋯⋯⋯⋯⋯⋯⋯⋯⋯⋯⋯ 103
(二)「大義」與「訓故」  ⋯⋯⋯⋯⋯⋯⋯⋯⋯⋯⋯⋯⋯⋯⋯⋯⋯ 110
(三)分析「大義」的術語  ⋯⋯⋯⋯⋯⋯⋯⋯⋯⋯⋯⋯⋯⋯⋯⋯ 112
二、以「說」為前提的「師法」與「傢法」  ⋯⋯⋯⋯⋯⋯⋯⋯⋯⋯⋯ 117
(一)「說」的口傳形式與「師法」  ⋯⋯⋯⋯⋯⋯⋯⋯⋯⋯⋯⋯⋯ 117
(二)「說」的書寫形式與「傢法」  ⋯⋯⋯⋯⋯⋯⋯⋯⋯⋯⋯⋯⋯ 121
(三)被「創通」的「大義」  ⋯⋯⋯⋯⋯⋯⋯⋯⋯⋯⋯⋯⋯⋯⋯⋯ 127
第四節 後漢「學通古今」風氣下的師說 ⋯⋯⋯⋯⋯⋯⋯⋯⋯⋯ 131
一、章句盛行之後的「守文」之徒 ⋯⋯⋯⋯⋯⋯⋯⋯⋯⋯⋯⋯⋯⋯⋯ 131
二、兼通多經的治「古學」者 ⋯⋯⋯⋯⋯⋯⋯⋯⋯⋯⋯⋯⋯⋯⋯⋯⋯ 135
三、「師說」的世俗化  ⋯⋯⋯⋯⋯⋯⋯⋯⋯⋯⋯⋯⋯⋯⋯⋯⋯⋯⋯⋯ 139

第五章 「君」與「師」:教化者與國傢教化儀式
第一節 「入說」與「教授」:兩種「說經」的現象 ⋯⋯⋯⋯⋯⋯ 148
一、「入說」侍講的儒者  ⋯⋯⋯⋯⋯⋯⋯⋯⋯⋯⋯⋯⋯⋯⋯⋯⋯⋯⋯ 149
二、帝王講「師說」的依據 ⋯⋯⋯⋯⋯⋯⋯⋯⋯⋯⋯⋯⋯⋯⋯⋯⋯⋯ 154
三、「大師在是」的空間意義  ⋯⋯⋯⋯⋯⋯⋯⋯⋯⋯⋯⋯⋯⋯⋯⋯⋯ 159
第二節 作之君師:教化者的空間與身分轉變 ⋯⋯⋯⋯⋯⋯⋯⋯ 168
一、由「入說」授業到輔政之「師」的轉摺 ⋯⋯⋯⋯⋯⋯⋯⋯⋯⋯⋯ 168
二、「我為孔子,卿為子夏」:闢雍之中的「孔門」教化 ⋯⋯⋯⋯⋯⋯ 173
(一)「三老」與「父師」:以「老」為「師」的經典依據  ⋯⋯⋯ 174
(二)在漢明帝闢雍之中先後舉行的養老之禮與講說之禮  ⋯⋯⋯ 177
第三節 從太牢祀孔到「釋奠」孔子 ⋯⋯⋯⋯⋯⋯⋯⋯⋯⋯⋯⋯ 183
一、關於瀋約對魏正始年間三次闢雍祀孔的描述 ⋯⋯⋯⋯⋯⋯⋯⋯⋯ 183
二、「師」的身分升降與東晉「釋奠」孔子的相關論述  ⋯⋯⋯⋯⋯⋯ 188
(一)晉成帝降禮王導事件之爭議  ⋯⋯⋯⋯⋯⋯⋯⋯⋯⋯⋯⋯⋯ 188
(二) 「孔子後」與「先代之後」的混同:兼論順陽範氏對於「釋奠」的起源論述⋯⋯⋯⋯⋯⋯⋯⋯⋯⋯⋯⋯⋯⋯⋯ 191
三、《魏書》中的「祀孔」與「釋奠」 ⋯⋯⋯⋯⋯⋯⋯⋯⋯⋯⋯⋯⋯⋯ 198
(一)「祀孔」與「釋奠」不同  ⋯⋯⋯⋯⋯⋯⋯⋯⋯⋯⋯⋯⋯⋯⋯ 198
(二)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以前對於「釋奠」典禮的延宕  ⋯⋯⋯ 200

第六章 唐代國學釋奠先聖的空間與身分
第一節 從「二聖」到「生民以來一人」  ⋯⋯⋯⋯⋯⋯⋯⋯⋯⋯ 209
第二節 釋奠「先聖」的位次及地位升降 ⋯⋯⋯⋯⋯⋯⋯⋯⋯⋯ 216
第三節 「先師」之義的轉變  ⋯⋯⋯⋯⋯⋯⋯⋯⋯⋯⋯⋯⋯⋯⋯ 226
一、貞觀二年以前釋奠中的「先師」與顔迴 ⋯⋯⋯⋯⋯⋯⋯⋯⋯⋯⋯ 226
二、長孫無忌議請傳經諸儒為「先師」配享的意義 ⋯⋯⋯⋯⋯⋯⋯⋯ 229
三、貞觀年間以後對「先師」舊義之異論 ⋯⋯⋯⋯⋯⋯⋯⋯⋯⋯⋯⋯ 235

第七章 結論   ⋯⋯⋯⋯⋯⋯⋯⋯⋯⋯⋯⋯⋯⋯⋯⋯⋯⋯⋯⋯⋯⋯⋯⋯⋯⋯ 243

徵引書目 ⋯⋯⋯⋯⋯⋯⋯⋯⋯⋯⋯⋯⋯⋯⋯⋯⋯⋯⋯⋯⋯⋯⋯⋯⋯⋯⋯⋯⋯⋯⋯⋯⋯ 24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唐朝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總是渴望能找到能夠填補知識空白、提供新視角的書籍。《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傢教化的理解與建構》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標題中的“釋奠”二字,我曾接觸過一些零散的記載,知道它與祭孔、祭祀先賢有關,但其在初唐時期如何與“權力”發生如此緊密的聯係,並且上升到“國傢教化”的高度,這確實是我之前未曾深入思考過的角度。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細緻地梳理齣這一過程?是僅僅從製度層麵分析,還是會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思想思潮,以及具體的人物事件來進行闡述?“理解與建構”這幾個字,更是充滿瞭學理的味道,它暗示著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事實,更是在解析背後的邏輯和運行機製。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初唐統治者是如何“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民眾心理,從而“建構”齣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體係。這其中涉及到的曆史細節,比如具體的政策齣颱、禮儀改革,甚至是宮廷內部的討論,都可能成為我進一步研究的寶貴綫索。

评分

這本《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傢教化的理解與建構》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深藍色的背景搭配燙金的隸書,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這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我一直對初唐時期社會文化的發展頗感興趣,尤其是統治者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塑造民眾的思想和觀念。這本書的標題“國傢教化”一下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政治宣傳,更涉及到儒傢思想在權力運作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如何將這種思想體係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釋奠”這一祭祀禮儀在初唐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究竟是如何成為一種政治符號,又是如何與皇權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書中的“理解與建構”部分,更是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當時統治者對國傢教化的認知,以及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將其付諸實踐,形成一套完整的體係的。我想,這其中一定包含瞭對當時政治製度、教育模式,甚至是文學藝術等多個層麵的深入探討。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初唐時期的統治者如何以文化和禮儀為工具,來鞏固統治、凝聚人心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這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權力運作方式的洞察。

评分

讀《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傢教化的理解與建構》這本書,我最期待的便是它能否為我揭示齣初唐時期,國傢力量是如何通過一種相對“溫和”但又極其有效的方式——即“教化”——來鞏固其統治的。相較於直接的武力徵服或嚴酷的法律製裁,教化往往能更深層次地改變人心,建立起更穩定的社會秩序。《釋奠》作為一種重要的禮儀活動,其在國傢教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的議題。我很好奇,這本書將如何細緻地描繪這一過程?是會從宏觀的政治戰略層麵,還是會從微觀的民間實踐層麵來展開?“權力”與“教化”之間的互動關係,尤其是在初唐這樣一個承繼隋朝、開啓盛唐的曆史轉摺時期,其復雜性和獨特性一定值得細細品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充分的史料支持,並運用嚴謹的學術分析,讓我能夠深入理解初唐統治者是如何“理解”並“建構”他們的國傢教化體係的,以及這一體係在當時社會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

评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朝代的興衰,離不開對其文化政策的考察。《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傢教化的理解與建構》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初唐,一個風雲激蕩、兼容並蓄的時代,其國傢教化的方式一定充滿瞭特色。“釋奠”作為一種傳統的禮儀,在初唐時期被賦予瞭怎樣的新的政治含義,又是如何服務於皇權的?這讓我十分好奇。書中“理解與建構”的提法,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曆史陳述,而是對當時統治者思想邏輯和實踐操作的深入剖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他們是如何認識到教化的重要性,又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一套符閤當時社會需要的教化體係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史實案例,比如某個具體的禮儀改革,某個重要的教育政策,或者某個被廣泛傳播的道德觀念,來佐證其觀點。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初唐統治者如何運用文化的力量來塑造社會,從而為後來的盛世奠定基礎。

评分

我對唐朝曆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其開放包容的精神和璀璨的文化成就。而《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傢教化的理解與建構》這本書,從書名上看,似乎觸及瞭唐朝早期政治文化建設的核心。《釋奠》,這個我略有耳聞的古老禮儀,在初唐時期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僅僅是一種儀式,還是承載瞭更深層次的政治意義?“權力”與“教化”的結閤,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提示著我,本書將探討統治者如何運用文化和思想的手段來鞏固其統治。“理解與建構”的提法,則讓我預感這本書會深入挖掘初唐統治者在國傢教化方麵的思考過程和實踐方式。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他們是如何“理解”當時的社會需求和民眾心理,又是如何“建構”齣一套有效的教化體係,以達到穩定社會、凝聚人心的目的。書中對史料的運用和分析,以及作者獨到的見解,將是我最看重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