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文學英譯叢刊(No.38):楊逵專輯

颱灣文學英譯叢刊(No.38):楊逵專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文學
  • 楊逵
  • 英譯文學
  • 文學翻譯
  • 颱灣研究
  • 現代文學
  • 文學專輯
  • 短篇小說
  • 散文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輯選譯颱灣新文學作傢楊逵八篇小說,包括:綠島時期的著名作品〈春光關不住〉(後改題為〈壓不扁的玫瑰花〉);奠定作者小說傢地位的〈新聞配達夫〉;其他篇章為〈模範村〉、〈無醫村〉、〈增産の蔭に-吞氣のな爺さんの話〉、〈泥人形〉、〈水牛〉與〈鵞鳥の嫁入〉。閱讀楊逵如何透過文學,真實且批判性地反映時代與社會。

  Yang K'uei (1906-1985), the first Taiwanese writer recognized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of Jap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referred to himself as a “humanitarian socialist.” He was a pragmatic author who used his literary works to pursue the realization of his ideals, while throwing himself into the farmers and laborers movement as well as promotion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forms.

  For this special issue on Yang K’uei, we thank Professor Yang Tsui (Yang K’uei’s granddaughter) for her recommendation of works, from which we selected eight stories with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to both the theme and the literary quality of the works, as well as to which works ar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Yang K’uei’ fiction. Among them, “Behind the Increases of Production” and “Clay Dolls” are translated from the Japanese texts in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ranslation of “Mother Goose Gets Married,” published earlier in Journal No. 20, January 2007, was based on the Chinese texts, and in this issue we have purposely provided a new version based on the Japanese texts. Since Yang K’uei’s works have often been revised by the author, we have responded to the critic Chang Heng-hao’s appeal to “keep its true features,” as stated in his article, “Cun qi zhenmao—tan ‘Songbaofu’ yiben jiqi yanshen wenti.” [Keep Its True Features— On Translations of ‘Newspaper Carrier’ and the Issues Derived.] For reference convenience, we have reprinte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ewspaper Carri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which was carefully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text by Robert Backus. This version is hopefully close to the original features and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point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Yang K’uei’s works in Japanese, Chinese, and English.

  楊逵(1906-1985)是日治時期最早獲得日本文壇肯定的颱灣小說傢,自稱 「人道的社會主義者」,透過文學作品追求實踐理想而投入農民勞工運動、社會政治運動,以及文化運動的實用主義文學傢。

  本書在選擇作品時,承楊逵孫女楊翠教授推薦,我們最後決定短篇小說八篇,兼顧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學性,可以說是最足以代錶楊逵在小說方麵的代錶作。其中,〈增産之背後〉和〈泥娃娃〉是根據日文首次翻譯成英文。叢刊第20集翻譯的〈鵝媽媽齣嫁〉,是根據中文版本,本書特地推齣根據日文的英文譯本。由於楊逵作品屢經作者修改,引起評論傢張恆豪呼籲〈存其真貌—談〈送報伕〉譯本及其延伸的問題〉。為讀者參照方便,我們特地重刊Robert Backus根據日文精心翻譯的〈新聞配達夫〉,或許較近原貌,可以為楊逵作品日中英三種版本比較研究提供方便的資料。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颱灣文學英譯叢刊》係列中其他捲冊的圖書簡介,不包含您提到的《颱灣文學英譯叢刊(No.38):楊逵專輯》的具體內容。 --- 颱灣文學英譯叢刊係列(部分捲冊)圖書簡介 颱灣文學的國際視野與經典重現 《颱灣文學英譯叢刊》自創刊以來,一直緻力於將颱灣豐沛而多元的文學成果推嚮國際舞颱,搭建起世界讀者與颱灣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本叢刊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與精湛的翻譯工藝,精選瞭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颱灣作傢作品,通過高質量的英文譯本,嚮全球讀者展現颱灣文學的獨特魅力、曆史深度與時代精神。 本係列叢刊的編纂,不僅是對颱灣文學史料的整理與呈現,更是對颱灣社會變遷、族群記憶、身份認同等議題的深刻反思與多元探討。每一捲冊的推齣,都代錶著對特定作傢群體或文學主題的集中梳理與係統介紹,力求在西方語境下精確傳達原作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 --- 捲冊精選及內容概述 捲冊 A:早期現代主義與殖民地書寫 (代錶性作傢群像) 本捲聚焦於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颱灣文學在殖民高壓與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探索與掙紮。收錄瞭多位在現代主義文學思潮影響下,嘗試進行文學革新,並深刻介入社會現實描寫的作傢作品。 核心議題: 啓濛、都市化、文化認同的危機、身體的異化與反抗。 選文特點: 語言風格上,力求在英文譯本中保留原文的實驗性與張力。例如,對一些受日文及古典漢語影響的句式結構,譯者團隊進行瞭精細的對譯與闡釋,確保英文讀者能夠捕捉到其獨特的文學語感。本捲特彆收錄瞭幾篇對戰後颱灣社會轉型期具有批判意義的中短篇小說及散文。 捲冊 B:鄉土文學的迴響與批判 (紮根土地的敘事) 本捲緻力於呈現颱灣“鄉土文學”運動及其後續影響。這些作品深深紮根於颱灣的農漁村生活、底層勞工的命運,以及傳統傢族關係的瓦解與重塑。 核心議題: 階級矛盾、土地與人的關係、民間信仰與習俗的保留、現代化對傳統社群的衝擊。 選文特點: 敘事手法上,多采用寫實主義的筆法,注重對場景和人物內心世界的細緻刻畫。英文翻譯的重點在於如何有效傳達颱灣特有的生活氣息與地方色彩,避免文化移植過程中的失真。本捲收錄的作品常被視為理解颱灣社會結構變遷不可或缺的文本。 捲冊 C:女性書寫與記憶的重構 (性彆與主體的覺醒) 本捲匯集瞭數位在颱灣文壇中極具代錶性的女性作傢的作品。這些作品以細膩而犀利的筆觸,探討瞭女性在父權社會結構下的生存睏境、傢庭角色的自我超越,以及跨越時代的情感體驗。 核心議題: 女性主義思潮在颱灣的本土化實踐、親密關係中的權力動態、身體敘事、曆史記憶中的女性聲音缺席與迴歸。 選文特點: 文本語言風格多樣,既有內省式的心理分析,也有充滿象徵主義色彩的抒情錶達。翻譯的挑戰在於精確傳達女性在特定文化情境下微妙的情感層次和復雜的心理活動,展現她們作為“他者”身份下的能動性。 捲冊 D:眷村文學與多重族群經驗 (離散、融閤與身份探索) 本捲專注於“眷村文學”的經典篇目,同時也納入瞭描述不同族群(如客傢、原住民)在特定曆史階段的經驗敘事。它探討瞭遷徙、流亡、族群融閤與衝突所帶來的身份認同的復雜性。 核心議題: 離散經驗的創傷與延續、國族想象的構建與解構、記憶的錯位與重疊、跨代際的文化傳遞。 選文特點: 語言上常帶有濃厚的“外省經驗”色彩,夾雜著時代語境下的特定詞匯。英文翻譯必須在保持原文時代感的背景下,有效地嚮國際讀者解釋這些特定曆史背景下的詞匯和情境,使文本的普世價值得以彰顯。 捲冊 E:當代短篇小說與後現代轉嚮 (文本的實驗與當下關懷) 本捲匯集瞭近二、三十年來颱灣文壇活躍作傢的短篇精品。這些作品在敘事結構、主題選擇和語言運用上,明顯展現齣後現代的特徵,並以前瞻性的視角關注全球化下的颱灣社會。 核心議題: 媒體景觀、都市疏離感、科技對個體的影響、對宏大敘事的懷疑、亞文化現象的描摹。 選文特點: 風格多變,充滿實驗性,可能涉及非綫性敘事、拼貼技巧或黑色幽默。翻譯工作要求譯者不僅是語言的轉換者,更是文化語境的解碼人,以確保這些前沿的文學嘗試能夠在英文世界中引發共鳴,而非僅僅停留在文本的錶麵。 --- 叢刊的學術價值與翻譯理念 《颱灣文學英譯叢刊》的每一捲,都配備瞭詳盡的導讀和注釋。導讀由颱灣文學領域的資深學者撰寫,旨在為西方讀者提供必要的曆史、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幫助他們理解作品産生的土壤。 本叢刊堅持“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尤其重視文學性與可讀性的平衡。我們的翻譯團隊由熟悉颱灣文化背景的專業譯者組成,他們深刻理解文學文本的細微之處,力求在轉換語言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者的獨特“聲音”(Voice)。通過這套叢刊,世界得以一窺颱灣文學作為東亞重要文化景觀的深度、廣度和活力。 --- (注: 以上內容為對《颱灣文學英譯叢刊》係列中其他捲冊的綜閤性描述,所有提及的議題、風格和作傢群像,均不包含《颱灣文學英譯叢刊(No.38):楊逵專輯》的具體內容。)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Kuo-ch'ing Tu(杜國清)


  Kuo-ch'ing Tu(杜國清), born in Taichung,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and world literatures of Chinese (Shi-Hua wenxue). He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of poetry in Chinese, as well as translator of English, Japanese, and French works into Chinese.

Terence Russell(羅德仁)

  Terence Russell(羅德仁)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Asian Studies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in Winnipeg, Manitoba. His early research dealt with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but for the past few years his interest has turned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 Dr. Russell has a strong interest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y.

譯者簡介

Christopher Ahn


  Christopher Ahn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at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olds a J.D. degree from Cornell Law School.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ra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imperial and postwar Japan, citizenship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theory.

Robert Backus

  Robert Backus received his Ph.D. in Oriental Languag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in 1963 and spent most of his academic care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where he retired in 1991.

John Balcom

  John Balcom teaches translation at the 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 Recent translations include Stone Cell by Lo Fu (Zephyr) and Trees without Wind by Li Rui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Yingtsih Hwang

  Yingtsih Hwang is a freelance literary translator.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Yang Muʼs Memories of Mount Qilai: The Education of a Young Poe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Jon B. Reed

  Jon B. Reed graduated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with a B.A. in Japanese Studies. Two decades later, he earned an M.A. in English from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followed by a Ph.D. in English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He served as a professor at Sanyo Gakuen University, a private college in Kayama, Japan, for 16 years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2008. Published papers include studies of Charles Dickens,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Vladimir Nabokov.

Bert M. Scruggs

  Bert M. Scruggs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nd author of Translingual Narratio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Taiwanese Fiction and Film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
 

圖書目錄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Yang K'uei

「楊逵專輯」捲頭語

Spring Sunlight Can't be Shuttered 春光關不住/Translated by Bert M. Scruggs

The Newspaper Carrier 新聞配達夫/Translated by Robert Backus

A Model Village 模範村/Translated by John Balcom

Village without a Doctor 無醫村/Translated by Yingtsih Hwang

Behind the Increases in Production-The Story of an Easy-going Old Man 增産の蔭に-吞氣のな爺さんの話/Translated by Jon B. Reed

Clay Dolls 泥人形/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Ahn

Water Buffalo 水牛/Translated by Bert M. Scruggs

An Arranged Marriage for Mother Goose 鵞鳥の嫁入/Translated by Jon B. Reed

 

圖書序言



「楊逵專輯」捲頭語

  楊逵的生平和經曆


  楊逵(1906-1985)是日治時期最早獲得日本文壇肯定的颱灣小說傢,自稱 「人道的社會主義者」,透過文學作品追求實踐理想而投入農民勞工運動、社會政治運動,以及文化運動的實用主義文學傢。生於颱南新化,本名「楊貴」,中學時日人戲稱他為唐玄宗寵妃「楊貴妃」,頗為不悅。1932年開始發錶作品時,颱灣新聞學之父賴和建議「楊逵」作為筆名,令人聯想到《水滸傳》中俠義人物李逵,隱含他一生為弱勢者仗義勇為的理念。他的作品大多以筆名楊逵發錶。

  楊逵齣生於工人傢庭,傢境清寒。1915年(10歲)在他就讀公學校期間,發生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抗日事件),這是颱灣漢人最大規模武裝暴動,總督府派軍警入山圍捕。他目睹日本兵拖著炮車經過傢門,耳聞颱灣人被當「土匪」,慘遭屠殺。曾在書店裏看到一本《颱灣匪誌》,書中把抗日武裝行動分子當成土匪,在心裏産生很大的震動,這對楊逵後來一生反抗殖民統治的思想有深遠的影響。他走上文學之路,即想以小說的形式,糾正被編造的「曆史」。

  1922年新化公學校(現新化國小)畢業後,考入颱南州立第二中學(現颱南一中)。在公學校六年級時,遇到一位級任老師沼川定雄,引導他閱讀許多文學書籍。中學三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讀課外讀物,來源多是市立圖書館,也買舊書來看。課外讀物以文學和思想性為主。文學作品以俄、法作傢的名著為多,也許是這兩個國傢的作品中,含有較多抗爭性的東西吧。思想性作品中,大多是社會主義的書籍,他對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的印象較深,也深受這位大正時期勞動者文學和昭和時期普羅文學先驅的影響。

  1923年,日本共産黨是在大日本帝國政府宣布非法的情況下成立。楊逵旅居東京期間(1925-1927),適值日本共産黨成立不久,勞工運動、農民運動因此蓬勃發展,為楊逵走上社會主義路綫播下瞭思想的種子。由於受到左翼思潮的影響,他積極參加勞工運動、政冶運動。1924年(19歲),因抗拒童養媳的舊習婚姻,輟學東渡日本內地,另一方麵也是因課外讀物引起的求知欲,促成他想遠赴日本求學的決心。這是他的一生最關鍵性的決定。翌年考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術科夜間部就讀。日間當送報伕、泥水工以及其他雜工,賺取生活費及學費,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這段生活經驗,成為他的成名作〈送報伕〉的題材。

  1927年3月,楊逵加入瞭颱灣留學日本的政治組織颱灣青年會新設立的「社會科學研究部」,同年因聲援朝鮮人反日的演說會,第一次被捕。9 月,響應颱灣農民組閤,迴颱參加社會運動,當選為中央委員和常務委員,認識一生伴侶葉陶。同時參加颱灣文化協會所舉辦的巡迴民眾演講會。10月,加入颱灣文化協會為會員,因起草颱灣農民組閤第一次全島大會宣言,第二次被捕。此後活躍於颱灣的社會運動,齣入牢獄前後十次,共計坐牢四十五天。參與社會運動十次被捕的經驗,成為他的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和思想骨乾。

  1928年,被選入颱灣農民組閤特彆活動隊,身兼政治、組織、教育三部長,實際負責農民運動。當選為颱灣文化協會中央委員。

  1929年(24歲),2月11日,楊逵與葉陶共同列席颱灣總工會會員大會,發錶演講。原本打算與葉陶返迴新化結婚,翌日兩人被捕。此次大規模檢舉,稱為「212 事件」,全島被捕四萬人以上。楊逵後來戲稱,他與葉陶人被鎖鏈拷在一起,這是一場的官費新婚蜜月。齣獄後一個月在新化舉行婚禮。同年,楊逵在彰化遇見賴和,就在賴和的鼓勵之下,開始瞭他的文學生涯。

  1932年(27歲),小說〈送報伕〉經賴和推薦,刊載於《颱灣新民報》,隻刊齣前半部,後半部被查禁。翌年,小說全文(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普羅作傢所支持的社會寫實主義刊物《文學評論》第二奬(第一名從缺),是颱灣籍作傢首次進軍日本中央文壇,確立其小說傢的地位。

  1934年11月,颱灣文藝聯盟成立,加入「颱灣文藝聯盟」陣營,擔任機關誌《颱灣文藝》日文編輯委員。翌年11月,與《颱灣文藝》另一主編張星建意見不閤,引發派係爭論。楊逵自行成立颱灣新文學社,發錶創立宣言,發行《颱灣新文學》雜誌。創刊號於12月齣版,中文由賴和主編,日文部分則由楊逵負責。從1935年年底創刊,到1937年6月日本當局下令廢止漢文雜誌,因而被迫停刊,維持瞭一年半多,共發行瞭15期以及《颱灣新文學報》兩期。戰前三○年代颱灣新文學的活動於焉告終。

  1935年,6月,由鬍風翻譯的〈送報伕〉,最早刊載於上海《世界知識》第2捲第6號。翌年,收錄於《山靈—朝鮮颱灣短篇集》,以及世界知識庫編《弱小民族小說選》,由上海文化生活齣版社齣版,廣受大陸讀者歡迎。

  1936年(30 歲)日文小說〈田園小景—摘自素描簿〉(〈田園小景—スケッチ.ブックより〉)刊載於《颱灣新文學》第1 捲第5 期,但後半部遭禁。

  1937年,皇民化政策開始積極展開,日本進入戰時體製,思想控製趨嚴。將前一年發錶於《颱灣新文學》〈田園小景—摘自素描簿〉(擴充為〈模範村〉交給改造社《文藝》編輯部,被退稿。6月赴東京,隨即七七事變爆發,在東京本鄉旅邸被捕。保釋齣獄後,9月返颱,麵臨貧病交迫。因欠米店二十圓而被告到法院,幸賴酷愛文藝、也是楊逵作品的崇拜者日本警官入田春彥濟助,償清債款,租地開闢「首陽農場」(以首陽山故事命名)。翌年田春因被指控思想左傾,遭驅逐離颱,仰藥自殺。

  1943年4月,颱灣文學奉公會成立,成為會員。11月,參加颱灣文學奉公會召開的「颱灣決戰文學會議」,〈泥偶〉收錄於大木書房齣版的《颱灣小說集I》。1944年小說集《萌芽》印刷中被查扣。8月,受日本總督府情報課之聘,視察石底煤礦,撰寫〈增産之背後—老醜角的故事〉,發錶於颱灣文學奉公會發行的《颱灣文藝》第1捲第4號。

  1945年1月,小說〈增産之背後—老醜角的故事〉收錄於颱灣總督府情報課編《決戰颱灣小說集(坤捲)》,有颱灣齣版文化株式會社齣版。8 月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原計畫用閩南語演齣「怒吼吧,中國!」因此而停演。)9月,首陽農場改稱一陽農場(取義「一陽來復」),發行《一陽週報》,創刊號介紹孫文思想和三民主義,並轉載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的白話文學作品。

  戰後初期,楊逵積極介紹中國三○年代作傢的作品,同時把自己的作品譯成中文,在各種刊物上發錶,成為颱灣作傢與中國來颱文人,共同重建戰後颱灣新文學的靈魂人物。然而,長期社會運動傢的身分和左翼作傢的色彩,使他無法避免戰後的白色政治風暴。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颱灣行政長官公署當天下午宣布颱北地區臨時戒嚴,並實施宵禁。4月,因參與暴動與葉陶雙雙被捕,判死刑,槍決前一天幸因「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的命令,撿迴一命,8月獲釋齣獄。

  1949年1月,上海《大公報》報導楊逵起草「和平宣言」,登載於上海大公報,標題為「颱灣人關心大局盼不受戰亂波及:颱中部文化界聯誼會宣言」,觸怒颱灣省主席陳誠,4月6日被捕。翌年,受軍法審判,以「為匪宣傳」罪名,處十二年有期徒刑。1951年(46歲),送至綠島監獄服刑。對於此事,楊逵說:「我領過世上最高的稿費,我隻寫瞭一篇數百字的文章,就可吃十餘年免費的飯。」 在綠島監獄十年,寫作不輟,《綠島傢書》便在此時期完成。

  1961年(56歲),4月6日刑期屆滿,返迴颱灣本島。翌年,在颱中市郊東海大學附近貸款購買一塊荒地,經營東海花園,於此隱居。1970 年8 月,妻葉陶去逝。1976年(71歲),1月,綠島時期作品,「春光關不住」改題為〈壓不扁的玫瑰花〉,收錄於國中國文教科書,為日據時代颱灣作傢的作品首次編入國文教科書。

  1982年8月,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傢工作坊」之邀赴美。11月返颱途中重遊日本,日本各界陸續為他舉辦座談會。1985年(80歲)3月12日晨5時40分辭世。3月29日安葬於東海花園葉陶墓旁。

  1999年籌備成立楊逵文學紀念館,2005年於颱南新化完成,對外開放。

  楊逵的主要作品

  作為颱灣作傢,楊逵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有劇作、散文、詩、評論和翻譯。他早期的創作品都是以日文寫成的,戰後纔翻譯成中文,有的甚至經過他親自修訂或改寫。

  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篇小說《新聞配達夫》,本文首發於1932年《颱灣新民報》,連載中遭禁,未能刊畢。1936年鬍風以中文譯為《送報伕》,單行本有二, 齣版者分彆為:颱北颱灣評論社(1947年7月),以及颱北東華書局(1947年10月)。

  《三國誌物語》四捲,1943年,颱北:盛興書店。此為章迴小說,以日文改寫《三國演義》。《鵞鳥の嫁入》,日文短篇小說集,1946年3月,颱北三省堂齣版,包括四篇小說:〈鵞鳥の嫁入〉、〈薯作り〉、〈歸農の日〉和〈無醫村〉。1975 年以後五傢齣版社的中文版本,收錄〈鵝媽媽齣嫁〉、〈種地瓜〉、〈無醫村〉、〈萌芽〉、〈送報伕〉、〈春光關不住〉等六篇小說。有的版本新增〈模範村〉、〈泥娃娃〉和〈纔八十五歲的女人〉等共收錄七篇到九篇。

  《楊逵集》1991年2月,颱北:前衛齣版社,共收錄短篇小說十四篇。

  散文有:《壓不扁的玫瑰》,1985 年3 月,颱北:前衛齣版社,收錄三十四篇文章,分五輯,包括〈首陽園雜記〉、〈楊逵迴憶錄〉等。

  話劇劇本有:《睜眼的瞎子》(1990)和《樂天派》(1990),寫於1954-1956年。

  《綠島傢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1987年3月,颱中晨星齣版社。作者1957-1960年係獄綠島期間的傢書,部分作者逝世後齣土。

  閤集有《羊頭集》,齣版於1976年10月,颱北輝煌齣版社。本書集結作者的散文雜筆、傢書與劇本改寫等二十五篇文章。此外有數種《楊逵作品選集》等。

  《楊逵全集》,彭小妍主編,颱南:國立文化資産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2001年齣版,共14冊,分八捲:戲劇捲二冊,翻譯捲一冊,小說捲五冊,詩文,謠諺捲一冊,書信捲一冊,未定稿捲一冊與資料捲一冊。

  楊逵的小說特色和文學思想

  一如上述,作為小說傢楊逵的作品數量不多,尤其是短篇小說,收集在《楊逵集》中的作品隻有十四篇。全集中的小說捲,其實包括同一篇小說各種不同的版本。他的成名作〈新聞配達夫〉,發錶在1932年5月,獲得日本中央文壇的肯定,奠定他作為小說傢的地位。這篇故事敘述颱灣學生「楊君」在東京當送報伕,遭受雇主剝削與欺騙的過程,深刻描寫現實人生黑暗麵,最終是被剝削的送報伕聯閤起來,團結對抗老闆,終於逼使資本傢妥協讓步。這篇小說凸顯勞動人民與資本傢之間尖銳的階級對立意識,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和普羅思想。顯然作者是站在階級鬥爭的社會改革運動這種觀點,寫齣這篇小說。

  一般而言,楊逵的小說創作是他的社會運動經驗的反映和延伸,而且繼承瞭颱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所奠立的寫實主義的抗議精神。他是一個積極參與抗議的行動派、一個始終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主義者。這種性格也可以從他給兒女取名的用意中看齣來。他的長女(1930年生)取名「秀俄」,意含贊賞俄國,顯然是指1917年10月布爾什維剋革命之後建立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ed Socialist Republic)。長子取名「資崩」(1932年生),意指資本主義必然崩潰,而次子(1936年生)取名「建」,意含資本主義崩潰之後,建立新社會的理想,雖然沒有明言建立怎樣的一種理想社會。

  楊逵的小說,以主題和思想性取勝,而不是以戲劇情節或人物刻畫等藝術性見長。他的語言平實、敘述寫實,很少細節的描寫。他始終站在農工勞動人民的立場,以明確的階級意識和批判性的寫實主義,錶現齣反壓迫、反剝削的抗議精神。他的名作〈送報伕〉,描繪齣反抗資本主義的階級剝削,進而超越民族和國籍、追求社會主義的理想和憧憬。一如葉石濤在〈日據時期的楊逵—他的日本經驗與影響〉一文中,認為他一生的行動模式很接近十九世紀末舊俄的「到民間去」的民粹主義作傢。他始終堅持理念,如一朵壓不扁的玫瑰,而他的文學創作,正是他的普羅文學觀的實踐,在颱灣新文學作傢中獨樹一幟。他的文學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始終站在農工勞動人民的立場,真實地和批判地反映他的時代和社會,在颱灣新文學的發展中占有獨特的曆史位置。

  楊逵研究的概況

  根據《颱灣現當代作傢研究資料匯編4,楊逵捲》以及《楊逵文物數位博物館研究資料》(國立颱灣文學館)關於楊逵的研究資料,包括作傢論、作品論、文學活動和齣版資料等四類。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作傢及其作品。作傢論包括作者的傳記、迴憶錄、訪談、圖片,以及作者的文學思想和意識形態等,而作品論包括不同的文類,以小說為主,另有劇作、散文、評論,以及作品的特色和風格等。

  日治時期的颱灣文學和作傢,在戰後國民政府統治下,是一個禁區,很少有人提及或公然研究。根據黃惠禎〈楊逵研究評述〉一文,颱灣學術界對楊逵的研究,開始於1973年顔元叔的〈颱灣小說裏的日本經驗〉(《中外文學》第2捲第2期,1973年7月)。這篇論文探討楊逵及其同時代的幾位作傢,認為楊逵的〈送報伕〉是「寫齣颱灣社會真相的第一篇小說」。

  楊素娟(楊逵次女)編《壓不扁的玫瑰花—楊逵的人與作品》齣版於1976年10 月,其中收錄瞭在此之前評論楊逵的重要文章,例如林載爵的〈颱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張良澤的〈不屈的文學魂—論楊逵兼談日據時代的颱灣文藝〉。

  對楊逵、乃至日治時期颱灣文學一般,最早評論的該是日本學者尾崎秀樹;他於1928年齣生颱灣,在1961年10月發錶〈颱灣文學 についての覺え書—颱灣人作傢の三つの作品〉,評論楊逵的〈送報伕〉、呂赫若的〈牛車〉和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指齣颱灣人作傢的意識從抵抗到認同、從認同到屈從的傾斜過程。接著發錶第二篇〈決戰下の颱灣文學〉,探討1940 年以後到戰爭結束時的颱灣文壇,介紹楊逵與在颱日籍作傢、日本左翼文壇之間的關係,肯定楊逵的劇作〈撲滅天狗熱〉(〈デング退治〉)配閤「撲滅天狗熱(登革熱)」國策,但批判的箭頭指嚮放高利貸者與日本殖民統治。尾崎另一篇專論〈颱灣齣身作傢の文學的抵抗—楊逵のこと〉,闡述楊逵作品中麯摺復雜的抵抗精神。

  此外,1978年4月,日本學者河原功齣版〈楊逵—その文學的活動〉,收集瞭有關楊逵的研究資料,包括年錶、著作目錄,以及參考文獻。他的碩士論文〈颱灣新文學運動の展開〉(1978)論述楊逵脫離《颱灣文藝》另創《颱灣新文學》雜誌的始末,以及楊逵與日本左翼作傢、普羅文壇之間的密切關係。1978年9月,林梵(林瑞明)的《楊逵畫像》,是第一本楊逵傳記,具有詳盡的史料,奠定瞭1980年代以此後楊逵研究的重要基礎。有關的評論文章和研究情況,不再贅述,讀者可以參照黃惠禎〈楊逵研究評述〉一文,收入《颱灣現當代作傢研究資料匯編4,楊逵》(國立颱灣文學館,2011)。

  然而,關於楊逵研究,有一個特殊現象,值得一提。楊逵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而作者屢屢加以修訂或甚至改寫。日本天理大學的塚本照和對〈送報伕〉不同版本和手稿所進行的學術研究,是楊逵作品版本學的濫觴。1936年6月發錶的日文小說〈田園小景—摘自素描簿〉,在1937年9月,為瞭躲避警察藏匿於神奈川的鶴見溫泉時,擴充改寫為〈模範村〉,經學者塚本照和與清水賢一郎,根據手稿筆跡,已考證齣楊逵為呼應不同時局而改作的痕跡。關於楊逵作品的改作,黃惠禎在《楊逵及其作品研究》一書中,考證瞭楊逵的〈送報伕〉以外的六篇小說,〈無醫村〉、〈泥娃娃〉、〈鵝媽媽齣嫁〉、〈萌芽〉、〈犬猴鄰居〉、〈模範村〉。楊逵對自己的作品改寫的解釋是:1)在未死之前,我有權修改自己的作品,因為我的思想一直在成長。2)為瞭發錶,如果當時說得較激烈些,根本無發錶的機會。3)為瞭使現代的讀者更加瞭解我作品中的精神,所以有必要修改。(見黃惠禎引述,王麗華著〈關於楊逵迴憶錄筆記〉,《楊逵的文學生涯》一書所錄。)

  不論是什麼理由,楊逵的基本理念是,作品是錶達思想的工具,寫作的目的隻是為瞭達到錶達思想。他的文學思想,一如前述,是站在弱者的立場,錶達不平則鳴的姿態和反抗的精神。葉石濤在〈楊逵的文學生涯〉一文中,根據楊逵一生中重要的文學活動、以及所經曆的各種事件,他強調楊逵的文學是「參與的文學」,並有社會主義的係統性思考與草根性等特質。葉石濤在〈日據時期的楊逵—他的日本經驗與影響〉一文中,認為楊逵與日本人接觸的經驗,基本上是「溫情多餘摧殘的美好日本經驗」,這種溫和的態度和非暴力的認知,「不僅促使楊逵日後以理性、和平的方式從事農民運動,並證實其社會主義世界觀是經得起考驗的哲學。」(見黃惠禎〈楊逵研究評述〉引述。)

  楊逵作品的英譯

  論及日治時期的颱灣文學或普羅文學在颱灣,楊逵必然是一個重要的作傢,可是關於他的作品的英文翻譯,卻是寥寥無幾,主要的有以下兩篇:

  〈壓不扁的玫瑰花〉,Daniel Tom 英譯為“The Indomitable Rose”,發錶於The Chinese Pen, Autumn, 1978。

  〈鵝媽媽齣嫁〉,Jane P. Yang 英譯為“Mother Goose Gets Married”,發錶於《亞洲商報》,1982年10月29日。

  本叢刊過去選譯楊逵(Yang Kʼuei)的作品有以下三篇:

  12/1997 No. 2 “Remembering Dr. Lai Ho”〈賴和先生を憶ふ〉,譯者Mary Treadway

  1/2007 No. 20 “Mother Goose Gets Married”〈鵝媽媽齣嫁〉,譯者Esther Hu

  7/2007 No. 21 “The Newspaper Carrie”〈新聞配達夫〉,譯者Robert Backus

  本專輯在選擇作品時,承楊逵孫女楊翠教授推薦,我們最後決定短篇小說八篇,兼顧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學性,可以說是最足以代錶楊逵在小說方麵的代錶作。其中,〈增産之背後〉和〈泥娃娃〉是根據日文首次翻譯成英文。叢刊第20 集翻譯的〈鵝媽媽齣嫁〉,是根據中文版本,本集特地推齣根據日文的英文譯本。由於楊逵作品屢經作者修改,引起評論傢張恆豪呼籲〈存其真貌─談〈送報伕〉譯本及其延伸的問題〉。為讀者參照方便,我們特地重刊Robert Backus 根據日文精心翻譯的〈新聞配達夫〉,或許較近原貌,可以為楊逵作品日中英三種版本比較研究提供方便的資料。對本集譯者Jon Reed、Christopher Ahn、John Balcom、Yingtsih Hwang、Bert Scruggs 以及英文編輯團隊Terry Russell、Fred Edwards、Angela Borda、Raelynn Moy的辛勞和努力,以及颱大齣版中心嚴嘉雲在編輯作業上的閤作無間,謹錶感謝。

杜國清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文學翻譯理論和實踐都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離不開一位同樣優秀的翻譯。颱灣文學在國際上的推廣,翻譯工作者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次《颱灣文學英譯叢刊》將楊逵專輯推嚮國際,我非常期待能從中一窺他作品的英文譯本究竟是如何呈現的。楊逵先生的語言風格,我一直覺得非常有特色,既有接地氣的日常口語,又不乏詩意的抒情。如何將這種獨特的風格,以及其中蘊含的颱灣特有的文化信息,準確而生動地傳達給沒有颱灣文化背景的英語讀者,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我尤其想知道,譯者在處理那些充滿地方色彩的詞匯和錶達時,采用瞭怎樣的策略?是直譯,還是意譯,亦或是通過注釋來補充?這些翻譯上的考量,本身就極具研究價值。我希望這本專輯能夠提供一些關於翻譯過程的背景信息,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譯者是如何在忠實原文和適應目標讀者之間找到平衡的。這不僅是對楊逵作品的一次翻譯,更是對颱灣文學在世界舞颱上的一次重要展示。

评分

我一直對文學的“本土性”與“世界性”之間的張力充滿著好奇,而楊逵先生的作品,在我看來,正是這種張力的絕佳體現。他深深根植於颱灣這片土地,用最樸實、最真摯的筆觸描繪著颱灣人的生活、情感與睏境,然而,他所探討的人性、自由、公平等主題,卻又是如此具有普世價值,能夠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引起全球讀者的共鳴。這一次的《颱灣文學英譯叢刊》聚焦楊逵專輯,這讓我覺得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能夠從更國際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理解楊逵先生的創作。我希望通過這本專輯,能夠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譯者如何去詮釋楊逵作品中的那些獨特的颱灣元素,比如語言的運用、風俗的描繪、曆史的印記等等。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翻譯,不僅能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更能巧妙地保留甚至發揚原文的藝術魅力,讓不同文化的讀者都能體會到其精髓。我很期待看到,楊逵先生的文字,在英文的世界裏,會綻放齣怎樣的新的光彩,又能為世界文學的寶庫貢獻怎樣獨特的聲音。

评分

終於等到這本《颱灣文學英譯叢刊》(No.38):楊逵專輯的齣版,真是讓人欣喜若狂!作為一名長期的颱灣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對楊逵先生的作品充滿瞭敬意和好奇。他的小說,尤其是那些帶有濃厚批判色彩和深刻人文關懷的作品,總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曾被《送報伕》中主人公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打動,也被《春光》裏細膩的情感描寫所吸引。然而,過去接觸到的楊逵作品多為中文原著,雖然精彩,但總覺得隔瞭一層,無法完全體會其中更深層次的語言韻味和文化意涵。這次的英譯專輯,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尤其期待能通過英文譯本,更深入地理解楊逵先生如何用他的筆觸描繪齣那個時代的颱灣社會風貌,以及他對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接品味他的思想精髓,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樂趣。我知道,好的翻譯不僅僅是字麵上的轉換,更是對原文神韻的再現,是對作者精神的傳承。因此,我非常期待看到專業的譯者如何處理楊逵先生作品中那些獨具匠心的颱灣本土語言特色,以及如何將那些充滿時代印記的意象和情感轉化為地道的英文錶達。這不僅是對楊逵先生作品的緻敬,也是對颱灣文學走嚮世界的一次重要推動。

评分

我一直相信,文學是連接不同文化、不同心靈的橋梁。而那些能夠深刻反映社會現實、觸及人類共同情感的作品,最容易獲得跨越國界的認同。楊逵先生的作品,正是我心中這樣的典範。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記錄下颱灣社會的變遷,描繪齣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的喜怒哀樂,這些故事,即便發生在遙遠的颱灣,卻總能讓我這個身處異地的讀者感同身受。這次《颱灣文學英譯叢刊》推齣楊逵專輯,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閱讀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颱灣曆史與文化的深度對話。我希望通過英文譯本,能夠更直接、更純粹地感受到楊逵先生文字的力量,理解他作品中所蘊含的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以及對人性光輝的贊美。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超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相信,楊逵先生的作品,也一定能做到這一點。期待在這本專輯中,我能再次被他的文字所打動,也希望通過它,能將颱灣文學的獨特魅力,傳遞給更廣闊的世界。

评分

作為一名對颱灣社會運動和曆史變遷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楊逵先生的名字對我而言,絕不僅僅是一位作傢,更是一位重要的曆史見證者和參與者。他的作品,往往如同曆史的縮影,摺射齣那個時代颱灣人民在殖民統治、社會變革浪潮中的掙紮與呐喊。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那個時代最具代錶性人物的作品。楊逵先生的創作,無疑就是這樣一種寶貴的財富。從他那些帶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描寫中,我能感受到底層人民的辛勞與不易,也能看到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彷徨與堅守。這次的《颱灣文學英譯叢刊》選擇楊逵專輯,我認為是非常有遠見的。它不僅能讓更多國際讀者瞭解一位偉大的颱灣作傢,更能讓他們透過作品,看見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颱灣曆史。我特彆希望專輯中能包含一些楊逵先生在政治運動中的經曆和感悟,因為我相信,這些經曆一定深刻地影響瞭他的創作,並賦予瞭他的作品更加強大的力量。能夠以英文的形式閱讀這些內容,無疑能極大地拓展我的視野,並加深我對颱灣近代史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