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題畫詩及其流韻

唐宋題畫詩及其流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唐詩
  • 宋詩
  • 題畫詩
  • 詩歌
  • 文學
  • 藝術
  • 文化
  • 唐代文學
  • 宋代文學
  • 古典詩詞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題畫詩,是繪畫與詩歌的新奇聯姻,是詩情與畫意相得益彰的創意組閤。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齣位之思,跨際創發,此中有絕佳之體現。本書考察題畫詩,提供九個研究選題,杜甫開創詠畫之技法與層麵,堪稱斯學之典範。蘇軾與蘇門、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宗師杜甫,題詠花、竹、鳥、蟲、墨梅、墨竹,亦多興寄象外,比德於君子。又往往以禪入詩,體現遊戲三昧、不犯正位之禪機禪趣。題詠山水、駿馬,尤其擅長遠勢之經營、神韻之凸顯、意境之拓展,要皆攸關文學之源流正變、因革損益。就題畫之流風遺韻而言,本書選擇清人題詠王昭君圖畫,近代潘天壽花鳥畫題詠,探論其因革流變,離閤優劣。本書可作題畫之教材,動畫之腳本,美學史學藝術史之研究課題。

名傢推薦:

  豐子愷有一首題畫詩最是感人:「傢住夕陽江上村,一彎流水遶柴門;種來鬆樹高於屋,藉與春禽養子孫」!國畫畫意境,題畫題胸襟,這是中國獨有的傳統藝術,詩和書和畫於是三纔異務,相待而成。難得張高評教授這部《唐宋題畫詩及其流韻》以博雅的功力梳理清流的藝事,既是學問,也是情趣;品評丹青,指點韻語,寫齣瞭格局也寫齣瞭新意。一捲在手,一彎流水,恍如豐子愷那幅村屋鬆樹,終究養育瞭唐代宋代畫裏詩裏翩翩春禽的代代子孫, 可供解憂,可以怡情。──董橋。

  唐宋畫的藝術品味本高,又特以詩來題詠,則虛實相生,使詩、畫之韻緻産生雙螺鏇互動的作用,而更綿延不盡。本書作者素來精於這種研究,除緒論與結論外,用六章舉著例,從不同角度加以論述,關涉寫意、比德與興寄。如此以有限錶現無限,十分精彩。───陳滿銘
遼金元雜劇的舞颱藝術與民間審美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遼、金、元三個曆史時期,在中國北方及中原地區興盛發展的雜劇藝術,及其與當時社會文化、民間審美趣味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復雜關係。不同於傳統戲麯史對劇作文本的單純梳理,本書立足於舞颱實踐、錶演形態、觀眾構成以及地域文化影響等多個維度,力求勾勒齣一幅生動、立體的遼金元雜劇曆史畫捲。 第一章:曆史背景與劇種溯源:北地文化語境下的戲劇生成 本章首先考察瞭遼、金、元三代更迭所帶來的社會結構、民族融閤及思想文化環境的劇烈變動,以此為雜劇興起提供瞭宏觀的社會土壤。我們追溯瞭戲麯藝術在宋代“瓦捨勾欄”基礎上的地域性分化,重點分析瞭北方遊牧民族文化與漢族傳統戲麯藝術在相互衝擊、藉鑒中萌發新生的過程。 具體而言,本章詳細梳理瞭金院本、諸宮調以及宋金雜劇的源流,辨析瞭它們在音樂體係、錶演程式上的繼承與創新。通過對壁畫、碑刻及文獻記載的細緻爬梳,本書重建瞭早期舞颱錶演的形態,特彆是女真族宮廷對“百戲”的推崇如何催生齣更具敘事性和綜閤性的戲劇形式。 第二章:遼金院本的地域特色與錶演形態 金代的院本(或稱雜劇)是元雜劇成熟前的關鍵過渡階段。本章聚焦於其地域性特徵。我們認為,金院本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對北方民間麯調和遊牧民族生活場景的吸納。 本書深入分析瞭現存金院本殘捲(如《張道陵七擒張桂魅》等)的文本結構,指齣其重唱誦、重場次劃分的特點,以及在人物類型塑造上相對扁平化的傾嚮。重點討論瞭院本在宮廷與民間場閤的不同錶現形式:在宮廷中,它承載瞭宴飲娛樂和宣揚統治思想的功能;而在民間,則更接近於說唱和滑稽戲的混閤體。錶演方麵,本章結閤宋代“軍坡節”等活動的記載,探討瞭院本中武戲、扮相以及化裝藝術的原始形態。 第三章:元雜劇的成熟與“關目”的定型 元雜劇的成就標誌著中國古典戲劇的第一個高峰。本章著重探討瞭“關目”(即劇目)的成熟過程,特彆是元代文人對這一新興藝術形式的介入,如何提升瞭其文學品位和結構嚴謹性。 我們細緻考察瞭四大聲腔(元和府、中州樂府、雜劇腔、平陽腔)在不同地域的傳播與融閤,最終確立瞭元雜劇以“一人主唱”為核心的音樂規範。在敘事結構上,本書剖析瞭“正末唱戲”的程式化安排,以及如何通過“科白”、“楔子”等環節,實現情節的鋪陳與人物的深化。 此外,本章還專門闢齣一節,研究瞭元雜劇中的“俗”與“雅”的辯證關係。一方麵,文人(如關漢卿、白樸)的創作提升瞭劇作的文學性;另一方麵,其題材和語言仍緊密貼閤元代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如對社會不公的抨擊、對市井生活的幽默描摹等。 第四章:舞颱空間、服裝道具與“寫意”的錶演美學 本章將視角從文本轉嚮舞颱實踐,探討遼金元雜劇在舞颱空間、服裝和道具使用上的具體特徵,以及由此形成的獨特美學風格——即“寫意化”的錶演藝術。 遼金元時期的舞颱設施相對簡陋,多依附於酒樓、寺廟或臨時搭建的場地,這決定瞭其錶演必須高度依賴演員的個人技藝和象徵性錶達。本書詳細分析瞭“一桌二椅”如何通過演員的走位和虛擬化錶演,來暗示廣闊的場景(如“一馬功成萬骨枯”的騎馬場景)。 服裝與“扮相”的象徵意義是本章的重點。元雜劇嚴格區分瞭“扮相”的規範(正末、正旦的妝束要求),並指齣不同服飾顔色和款式(如官服、儒巾)在觀眾心目中對角色身份的即時識彆作用。這種依賴符號係統的錶演方式,極大地壓縮瞭時空,也培養瞭觀眾的“意會”能力。 第五章:民間審美趣味與雜劇的社會功能 雜劇的強大生命力,根植於其對底層民眾和新興市民階層審美需求的精準把握。本章深入探究瞭元雜劇在社會功能層麵的多重性。 首先是娛樂性。雜劇提供瞭對現實生活(如官場黑暗、男女情愛、宦海沉浮)的藝術化再現,滿足瞭市民階層在緊張生活中的情感宣泄需求。其次是道德教化功能。雖然不似宋代話本那樣說教意味濃厚,但如《竇娥冤》等劇作,通過極端的悲劇衝突,強化瞭對“善惡有報”的民間信仰。 本章還對比瞭元代南方南戲(傳奇)與北方雜劇在受眾構成上的差異,認為元雜劇更純粹地服務於以大都為核心的、更為多元和務實的北方市民文化,其錶演節奏更快、語言更接地氣,從而形成瞭與文人雅戲截然不同的“世俗”基調。 第六章:流韻與影響:雜劇對後世戲麯的奠基作用 本書的收尾部分,探討瞭遼金元雜劇在藝術史上的深遠影響。我們認為,元雜劇不僅確立瞭中國古典戲麯的成熟範式,更直接催生瞭後世明清傳奇、地方戲麯的早期形態。 通過對明代戲麯聲腔的演變考察,本書指齣元雜劇的音樂體係如何被吸收、改造,最終演化為昆麯等聲腔係統的基礎。同時,在人物塑造和戲劇結構上,元雜劇奠定的“正劇”與“鬧劇”的並存模式,為後世的戲麯創作提供瞭取之不盡的母題和結構模型。本書通過對不同曆史階段的劇目進行比較研究,揭示瞭這一“流韻”是如何跨越朝代更迭,成為中國戲劇藝術的血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高評


  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傢文學博士。曾任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係主任,現任香港樹仁大學中文係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學術專攻為《春鞦》、《左傳》、《史記》、秦漢古文、唐宋詩、詩話學。已齣版《春鞦》學論著八種、宋詩論著十種、詩話論著兩種、治學方法一種、史學一種。提倡實用中文,緻力創意研發。發錶論文三百餘篇,主編論文集二十餘種,主編學術期刊三種。

圖書目錄

代序  1

第一章 緒論:詩情畫意與會通適變  1

第二章 杜甫題畫詩與詩學典範
─從《苕溪漁隱叢話》論杜甫畫山水詩切入  7
第一節 杜甫詩為宋代詩學典範  8
第二節 杜甫詠畫詩與題畫技巧之開創  11
一 以真擬畫  12
二 以畫法為詩法  18
三 因圖畫而興寄  23
第三節 杜甫題畫詩與「詩畫相資」之體現  27
一 化美為媚  28
二 拓展畫境  32
三 再現畫麵  37
第四節 結語  39

第三章 詩、畫、禪與蘇軾、黃庭堅詠竹題畫研究
─以墨竹題詠與禪趣、比德、興寄為核心  41
第一節 墨戲:南宗禪、文人畫與題畫詩  44
一 南宗禪與文人畫  45
二 詩、畫、禪與遊戲三昧  47
第二節 蘇軾、黃庭堅詠竹與寄興、比德、禪趣  49
一 寄興寫意  51
二 比德審美  56
三 遊戲三昧  60
第三節 蘇軾、黃庭堅墨竹題畫詩與禪趣、比德  62
一 遊戲三昧  67
二 比德審美  77
第四節 結論  82

第四章 花、竹、鳥、蟲題詠與不犯正位
─黃庭堅題畫詩「禪思與詩思」之研究  85
第一節 詠物詩、題畫詩與遶路說禪  86
第二節 詩中有畫、以禪入詩與宋詩特色  88
第三節 離形得似與黃庭堅花鳥題畫詩  92
一 禽鳥  94
二 墨竹  98
三 花卉、蟲魚  100
第四節 興寄畫外與黃庭堅花鳥題畫詩  102
一 禽鳥  103
二 蟲魚  107
三 寓畫說理  109
第五節 結語  112

第五章 墨梅畫禪與比德寫意
─南北宋之際詩、畫、禪之融通  115
第一節 從實用與審美談詠梅詩之流變  116
第二節 梅隱梅格之形成與林逋、蘇軾詠梅詩  119
一 賞梅詠梅與宋人之審美意識  119
二 林逋「孤山八梅」與隱逸形象之確立  122
三 蘇軾創發「孤瘦雪霜」比德與梅花品格  127
第三節 華光墨梅與黃庭堅、釋德洪之題畫詩  134
一 詩中有畫  136
二 畫中有禪  141
三 畫外傳神  147
第四節 寫意、比德與南北宋之際墨梅題詠  151
一 墨梅題詠之寫意與興寄  152
二 墨梅、梅格與君子比德  159
第五節 結語  164

第六章 題畫王昭君與清詩之因革
─以宋人題畫昭君為參照 167
第一節 王昭君形象與宋人題詠之成就  167
第二節 清代題畫王昭君之主題及其新變  170
一 和親之是非  172
(一) 宋金詩人論和親之是非  173
(二) 清代詩人推崇和親之功勛  176
二 遠嫁之哀樂  184
(一) 宋人圖寫昭君遠嫁之哀愁  185
(二) 清人代言昭君遠嫁之悲怨  187
(三) 清人歌頌明妃齣塞之差勝  192
三 紅顔之禍福  193
(一) 宋人說紅顔之自誤誤人  194
(二) 清人評論紅顔之禍福  195
四 畫圖之妍媸  202
(一) 宋人品題畫圖之妍媸  203
(二) 清人題詠畫圖之層麵  204
第三節 結語  207

第七章 潘天壽題畫詠畫詩初探
─以題詠花鳥為例  211
第一節 一代大師,詩畫兼擅  212
第二節 題詠花鳥與「詩情畫意」  215
一 傳神寫照  217
二 因畫抒懷  221
三 拓展畫境  223
四 品題畫師  228
五 興寄象外  232
第三節 結語  237

第八章 結論  239
附錄一 詩畫相資與宋詩之創造思維
─宋代詩畫美學與跨際會通  247
第一節 求變追新、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特色  248
第二節 「詩畫相資」與宋代詩畫美學之創造思維  256
一 「畫中有詩」與比興寄託  260
二 「詩中有畫」與再現藝術  269
三 詩畫相資與創意組閤  279
第三節 結語  285
附錄二 蘇軾題畫詩與意境之拓展  291
第一節 詩畫兼擅與詩中有畫  293
第二節 蘇軾題畫詩與意境之拓展  299
一 平遠迷遠,廣漠無涯  303
二 以大觀小,尺幅韆裏  309
三 包孕豐富,象外見意  314
四 虛實相成,再創畫境  322
第三節 結語  330
附錄三 蘇軾、黃庭堅題畫詩與詩中有畫
─以題韓乾、李公麟畫馬詩為例  333
第一節 「詩中有畫」與創意思維  333
第二節 蘇軾、黃庭堅題畫詩、山水詩與「詩中有畫」  338
第三節 蘇軾、黃庭堅題畫馬詩與詩畫之跨際會通  346
一 韓乾畫馬與蘇軾、黃庭堅題畫詩  347
二 李公麟畫馬與蘇軾、黃庭堅題畫詩  357
三 蘇軾、黃庭堅題畫馬詩之異同  366
(一) 品題畫師  366
(二) 再現畫麵  368
(三) 藉題發揮  370
(四) 拓展畫境  373
(五) 揭示畫學  374
第四節 結語  376
徵引文獻  37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讀到一本名為《唐宋題畫詩及其流韻》的書,雖然我並非專攻此道,但齣於對文學和藝術的雅好,總想多瞭解一些不同領域之間的微妙聯係。我一直覺得,古人留下的詩句,很多時候比長篇大論更能直擊人心,尤其是當這些詩句是為畫作而作時,那份凝練的意境和情感的傳遞,更是彆具一格。書名中“流韻”二字,尤其吸引我,它似乎暗示著這些題畫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傳承和藝術演變。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梳理齣唐宋時期題畫詩的發展脈絡,從最初的簡單題跋,到後來逐漸形成的獨立詩歌體裁,再到其在繪畫創作中的地位和影響。而且,我一直對古代文人的生活狀態和審美情趣頗感興趣,他們如何在創作題畫詩時,既展現自己的纔情,又能恰如其分地解讀和升華畫作本身?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範例,讓我能對照著畫作來品味詩歌,也通過詩歌來更深入地理解畫作,從而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藝術共鳴。

评分

《唐宋題畫詩及其流韻》這本書,我剛拿到手,還沒來得及細細翻閱,但光是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興趣。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詩歌和傳統書畫都有著幾分癡迷的讀者,我一直覺得,題畫詩是連接這兩者之間一座極其精妙的橋梁。想象一下,一幅山水畫,筆墨淋灕,意境深遠,卻又留有一方空白,讓一位纔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留下幾句或雋永、或激昂、或婉約的詩句,這其中的化學反應該有多麼迷人?唐宋是中國詩歌和繪畫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兩個領域的巔峰碰撞,定然能迸發齣璀璨的火花。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唐宋時期,那些流傳韆古的題畫詩,是如何誕生、發展,又在曆史長河中如何承載著文人的情感、時代的風貌,以及對藝術的理解。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揭示這些詩句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它們與畫作之間又是如何相輔相成,甚至相互啓發的?我期待著它能帶我進入一個詩畫交融的藝術世界,讓我對唐宋時期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層次的感悟。

评分

最近偶然間留意到《唐宋題畫詩及其流韻》這本書,雖然我平時對曆史和文學的研究不算深入,但對於那些能夠穿越時空,依然散發著獨特魅力的文化瑰寶,總是心生嚮往。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古典的韻味,讓人聯想到墨香四溢的書齋,或是雅緻清幽的畫舫。我一直覺得,能夠為一幅畫作題詩,是一件極具挑戰性也極具藝術性的事情。這不僅僅是對畫技的贊美,更是對畫中意境、情感的解讀與升華。唐宋時期,正值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我非常好奇,在那段時期,題畫詩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它又是如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錶達情趣、交流思想的一種重要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時代,去感受那些大文豪、大畫傢們是如何通過詩與畫的結閤,創造齣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並且這些作品又如何影響瞭後世的藝術發展,留下瞭寶貴的“流韻”。

评分

初翻《唐宋題畫詩及其流韻》,便被其精煉的書名所吸引,這三個詞語仿佛凝聚瞭中國古典美學中最精華的部分。我一直認為,最動人的藝術作品,往往是那些能夠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情感的。而題畫詩,作為連接視覺藝術與語言錶達的獨特載體,更是有著天然的優勢。它既需要作者對畫作有深刻的理解和細膩的感受,又需要他能用恰到好處的詩句來加以闡釋,甚至超越。唐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文化極其繁榮的時代,無論是詩歌還是繪畫,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那個輝煌的年代,那些偉大的藝術傢和文學傢們,是如何通過題畫詩,將他們的思想、情感以及對世界的觀察融為一體的。這本書是否會為我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創作細節,或者介紹一些不為人知的纔子佳人留下的傳世佳作?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欣賞中國古典藝術的魅力,感受那種“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意境。

评分

手捧《唐宋題畫詩及其流韻》這本書,我的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激動。這不僅是因為我喜愛中國古典文化,更是因為“題畫詩”這三個字,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想象一下,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在寥寥幾筆詩句的點綴下,仿佛被賦予瞭靈魂,那些靜止的畫麵瞬間鮮活起來,躍然紙上,直抵人心。唐宋是中國詩歌和繪畫的輝煌時代,兩者在這片土地上都達到瞭登峰造極的境界。我無比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這兩個藝術門類交融的背景下,題畫詩是如何産生、演變,並最終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它是否會為我揭示一些名垂青史的題畫詩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創作故事,亦或是揭示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題畫詩所展現齣的獨特風貌?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唐宋時期文人的審美情趣,以及他們是如何在詩畫之間,尋找心靈的慰藉與藝術的共鳴,讓那份“流韻”穿越韆古,至今仍舊動人心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