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與紅學

史學與紅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此書收錄有關史學與紅學的著作,都是作者平時意到筆隨,札記性的零星作品之彙積。雖沒有鮮明的系統,不過作者歷經數十年國仇家難的煎熬,和千百卷中西典籍的浸潤;半輩子教讀異邦、心懷故國的感慨,發而為文,自有發憤之作。作者認為,「文史不分」是傳統東、西方史學異曲同工之處,優秀的史學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學精品,主張史以文傳,避免僵硬執拗地治史,並強調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口述歷史是作者用功最勤的學術工作,而他對紅學也有極為深入的研究。

  胡菊人先生說:「讀唐德剛先生這些文章,感到像是讀歷史一樣,然而又不像是在讀歷史,卻是像觀劇一樣,慨作者唐德剛先生,寫歷史猶如重現人物和事件,使讀者讀來有如親身目擊。這是很不容易的,這種成就,來自於作者也喜歡文學,並且也曾從事文學創作……這本《史學與紅學》是學術著作,談的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由於作者唐德剛的文筆有文學筆底,寫得靈活,因而讓讀者不忍停下來,這就是文學筆法的功勞。」

作者簡介

唐德剛(一九二○~二○○九)

  一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安徽省合肥縣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後任職於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並對口述歷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李宗仁回憶錄》(中英文版)、《顧維鈞回憶錄》(英文原著,紐約時報系發行,大陸有中譯本)、《胡適口述自傳》(中英文版)、《胡適雜憶》(中文版)、《中美外交史1844-1860》(英文版,華盛頓大學出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晚清七十年》、《袁氏當國》、《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張學良口述歷史》、《五十年代底塵埃》、《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戰爭與愛情》(遠流)等書,另以中英文分別出版包括歷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美國舊金山,享壽八十九歲。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胡菊人

自序

當代中國史學的三大主流
──在「中國留學生歷史學會」成立會講辭原稿

中國前途在中國人
──大陸民主運動與中國前途研討會「中國人與中國前途」

文學與口述歷史

小說和歷史
──一九八八年六月七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講稿

也是口述歷史
──長篇小說《戰爭與愛情》代序

海外中國作家的本土性

「惑」在哪裡?
──簡論中共政權四十年

論中國大陸落後問題底秦漢根源
──一九八七年在西安「周秦漢唐史學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清季中美外交關係簡史

撰寫《李宗仁回憶錄》的滄桑
──一篇迄未發表的《李宗仁回憶錄》中文版代序

桃園縣的「下中農」

《通鑑》與我
──從柏楊的白話《資治通鑑》說起

從「人間」副刊談到台灣文藝

殺一個文明容易建一個文明很難
──對漢字拉丁化的意見

前人著史後人評

《紅樓夢》裡的避諱問題
──《胡適的自傳》譯註後案

曹雪芹底「文化衝突」
──「以經解經」讀紅樓之一

海外讀紅樓

圖書序言

《通鑑》與我
──從柏楊的白話《資治通鑑》說起


我近來最羨慕柏楊。
羨慕他,不是因為他名滿天下、稿費如潮、美眷如花。

我羨慕他已經有這把年紀,還有此「勇氣」、「決心」和「機運」,來「啃」一部有二百九十四卷之多的、世界第一流古典名著《資治通鑑》!

在海外待久了,才真正體會出所謂「學術的世界性」。我們這部《資治通鑑》,不管從任何文化的任何角度來看,它都是世界史上第一流的古典名著和鉅著!在人類總文明的累積中,找不到幾部。

「啃」是樂趣、是福氣、是運氣
我為什麼說柏楊在「啃」呢?這也根據我自己的讀書經驗。癡生數十年,啥事未幹過,只讀了一輩子的書。如今謀生吃飯的「正常工作」便是讀「正書」。工作之暇,去尋點消遣、找點「娛樂」,則去讀點「歪書」(借用一句我鄉前輩蘇阿姨的名言)。結果呢,工作、娛樂,正書、歪書,弄得一天到晚「手不釋卷」。

據說夏曾佑、陳寅恪諸大學者,胸藏萬卷,讀到無書可讀──他們嫌天下書太少了。我是個大笨蛋,越讀覺得書越多,好書太多、讀不勝讀──我嫌天下書太多了,有時真有點同情秦始皇帝。

書多了,讀不了,真恨不得有千手千眼,來他個「一目十行,千目萬行」。針對著這個「需要」,聰明的美國文化商人,便提出了「供應」──他們搞出個賺錢的行業叫「快讀」(rapid reading),這也是今日美國商場很時髦的生意。

但是根據我自己的笨經驗,有些書──尤其是大部頭的「古典名著」──就不能「快讀」。相反的,對這種著作要去「啃」,像狗啃骨頭一樣地去「啃」。我個人的體會便是,在午夜、清晨,孤燈一盞,清茶一杯,獨「啃」古人書,真是阿Q的最大樂事。可是在當今這個「動手動腳找材料」的商業社會裏,你哪有這種福氣和運氣,去啃其愛啃之書呢?

先師胡適之博士曾經告訴我說,讀名著要寫劄記,然後消化、改組,再自己寫出來,這樣才能「據知識為己有」。這條教訓,對我這個笨學生、懶學生來說,還嫌不夠呢!因為有些「知識」我「消化」不了,「改組」不了,「寫」不出來,我就把它肢解一番,放在冰箱裏去了。

所以要把一部「古典名著」真正搞「透」了,最徹底的辦法,還是翻譯──漢譯西、西譯漢、古譯今。

「翻譯」工作,一定要對「原著」,一字一句,翻來覆去的「啃」,是一點含糊不得的。

苟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所以專就「為己」之「學」而言,翻譯一部鉅著,真要有不世的「機運」和「福氣」.進而能「人己兩利」,兼以「為人」,豈不更好?

咱也「讀」過《通鑑》
羨慕柏楊譯《通鑑》,我還有點私情,因為咱也讀過《通鑑》。通鑑姑娘也是我的「少年情人」(childhood sweetheart),一度卿卿我我,恩愛彌篤;為著她,我也曾闖過點「言禍」,而為士林泰斗所不諒。

說句更丟人的話,在下做了一輩子「學人」,如今將到「已無朝士稱前輩」的昏庸階層,我一輩子也只讀過這麼一部大部頭的「古典名著」。她和我白頭偕老,我也仗著她招搖撞騙一輩子,終老不能改。

更慚愧的則是,我對《通鑑》只是「讀過」,而沒有「啃過」。
「讀」書──如果沒有個人拿著戒尺或皮鞭站在後面的話──是會偷懶的。再到難懂之處、不明不白之處、半明半白之處、索然無味之處,你會學楊傳廣跳高欄的──一躍而過,永不回頭。所以從「治學」方面來說,「跳高欄」和「啃骨頭」,就是兩個截然不同底境界了。

對於這部鉅著,我也曾「跳高欄」地跳過一遍,從頭跳到尾。我對《通鑑》有偏愛,數十年來,時時刻刻想再「啃」她一遍;但是數十年來,就從無此「機運」、「勇氣」和「決心」來幹這傻事。今見柏楊為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新生活運動」的副業
我什麼時候也「讀」過一部《通鑑》呢?
說來好笑,那是當年蔣委員長在南昌推行「新生活運動」推出來的。

記得那年我正在家鄉一所「縣立中學」讀初二。我們那所學堂雖小,口氣倒大──以「南開」自比。平時功課不輕,「暑期作業」尤重。但是這年──「新生活運動」開始之年──我們的「暑期作業」忽然全部豁免。原來蔣委員長要我們全部中學生,在暑期中「宣傳新生活運動」。

為此,我校在學期結束之前,還辦了一個短期宣傳訓練班,並學唱「新生活運動歌」。這個歌,我到現在還會唱。前年還在家鄉,對那些搞「五講四美」的小朋友們,唱過一遍。那歌的開頭是:

禮義廉恥,表現在衣食住行
這便是,新生活,運動的精神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